希麟《续一切经音义》引郑注《礼记》略考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bage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希麟《续一切经音义》作为慧琳《一切经音义》的续补,其在汉语史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作为音义著作,其征引广博。郑注《礼记》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有关佛经音义引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比较多,但大多是慧琳《一切经音义》引传统“小学”的相关研究及论著,有关希麟《续一切经音义》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就其所引郑注《礼记》略做整理。
  关键词:希麟《续一切经音义》;《礼记注疏》;郑玄
  作者简介:李春燕(1990-),女,汉族,甘肃白银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上古汉语。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03
  辽希麟《续一切经音义》简称《希麟音义》(以下从此简称),为慧琳《一切经音义》的续补之作,仅十卷。也有将慧琳《一切经音义》与《希麟音义》合辑为一本,称《正续一切经音义》。一直以来,有关慧琳《一切经音义》引中国传统“小学”经典的研究较多,而《希麟音义》的相关研究却较少,如云燕燕《希麟<续一切经音义>引<说文>考 ——以木部、水部、手部、糸部为例》[1],徐时仪《<希麟音义>引<广韵>考》[2]。本文仅就希麟《续一切经音义》引郑注《礼记》略作整理。
  一、佛教音义及郑注《礼记》
  “音义”本为中国传统训诂学中的术语,辨音之书称“音”,释义之书叫“义”,合称即为“音义”。周祖谟指出:“音义书专指解释字的读音和意义的书。……这是中国古书特有的一种体制。……这种书在传统‘小学’著作中独成一类,与字书、韵书、训诂书体例不同,所以一般称为‘音义书’,或称‘书音’。”[3]
  佛教音义即解释佛经中字词的读音及意思的专书。魏晋时期音义著作大为盛行,这给佛家著述音义著作作为解读经典之用带来极大的影响,特别是《经典释文》,陆德明的学术思想以及他在撰著《经典释文》中所用的体例、方法等,都为佛经音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希麟音义》就是在此背景下著成的。《大正藏》本 No. 2129 《续一切经音义·宋·希麟集》的序中谈及了该书的成书缘由:“自《开元录》后,相继翻传经论,及拾遗律传等,从《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尽《续开元释教录》,总二百六十六卷,前音未载,今续者是也。”据徐时仪考察,《希麟音义》约撰于宋雍熙四年(987)。其时契丹书禁甚严,传人别国者法当死,故《希麟音义》成书后,国内未见流传,光绪六年(1880),杨守敬于日本访得。1912年频伽精舍据以刊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出版的《正续一切经音义》据高野山北室院刻本影印。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既是法律条文又是人们内心的一个道德准则。《礼记》就是一部有关“礼”的著作,其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除了“礼”,《礼记》涉及面广泛,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由于语言的发展变化,汉代“小学”家郑玄就通过考证古籍对《小戴礼记》进行整理并作注。现在通行的《礼记》就是经郑玄作注,陆德明音义,孔颖达作疏的《礼记注疏》、《礼记正义》,历代研究《礼记》者一般都以此版本为主要参考。一直以来,有关《礼记》的研究与专著非常多,但《礼记》研究在今天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选用的是《四库全书》本的《礼记注疏》,有上下两册。
  二、《希麟音义》引郑注《礼记》词条整理
  《希麟音义》引郑注《礼记》共19条,其中“魁脍”在《卷一·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三》、《卷四·守护国界陀罗尼经卷第二》及《卷六·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卷上》中重复出现,内容也大体相同,故可将这三个词条合为一条,但为了参照比对仍分三条列出,现将这19条进行整理与句读,所列如下:
  梗概 上古杏反。《尔雅》云:“梗,直也。”《广雅》云:“略也。”鄭注《礼记》云:“平斛也。”薜注《东都赋》云:“梗概,不纤密也。”《释文》:“大略也。”二字并从木,更既声。(《卷一·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按:《礼记·月令》:“日夜分则同度量钧衡石角斗甬正权概。”郑玄注:曰“概,平斗斛者。”[4]
  焚燎 下聊吊反。郑注《礼记》云:“照也。”《说文》云:“放火也。从火尞,形声字也。”。(《卷一·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三》)
  魁脍 上苦瑰反。孔注《尚书》云:“魁,师也。”郑注《礼记》云:“首也。”[5]《史记》云:“牡夫也。”从斗鬼也。下瑰外反。《广雅》云:“脍,割也。”案:魁脍者,屠杀凶恶之师也。字从肉,会声也。(同上条)
  按:“魁脍”这一词条在卷一、卷四、卷六中重复出现,内容大体相同,但在解释“魁”时引用的《史记》资料又有细微的区别:“牡夫也”、“壮夫也”、“壮大也”,参考“魁”在《汉语大字典》[6]及《说文解字注》[7]中的解释,“魁”均无“牡夫”的义项,故“牡”应为“壮”的形讹。另外,“壮夫”与“壮大”则不能确定是不是形讹。
  罘网 上缚谋反。郑注《礼记》云:“罘,兽罟也。”《韵英》云:“罝也。”《说文》:“兔罟也,从网不声。”罟音古,罝音姐耶反。下无仿反。亦作网,正作罔也。(《卷一·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三》)
  按:《礼记·月令》:“田猎罗网罝罘毕翳餧兽之药毋出九门。”郑玄注:“为鸟兽方孚乳,伤之逆天时也。兽罟曰罝罘。”[8]
  廛里 上直连反。注《周礼》云:“廛,居也。”郑注《礼记》云:“廛,市邸舍也。”[9]《玉篇》云:“城市内亩半空地谓之廛。经文作厘或作[堐-圭 (烈-列 里)],皆非。下良耳反。《周礼》:“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亦居也。”(《卷二·新花严经卷第九》)
  噫夫 上于其反。《切韵》:“忆也。”《考声》云:“恨声也。”郑注《礼记》云:“噫,不寤之声也。”下房无反。《考声》云:“语端之词。”《礼记》曰:“夫,为人子者。”又曰:“夫三年之丧。”又曰:“夫不舍昼夜。”皆语端也。(《卷四·乘本生心地观经》)
其他文献
摘 要:历史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不但能满足大众对历史的猎奇心,更能让人们的审美体验得以深化。其中的描绘的历史事件蕴含着较为深刻的感悟,也能传达出现时背景下的意识形态。本文主要介绍有关了历史文学的审美特征、伦理审视和文学隐喻,目的是通过历史文学创作中经历审美、审史、审己的过程。  关键词:历史文学;当代语境;现实关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
摘 要:苏童与鲁迅这两位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作家,却对人的生存处境有着共同的关注。通过鲁迅的《药》与《孤独者》,可以从更深的层次上来解读苏童的《河岸》。同时对他们进行比较会发现,在这三部小说中,作家对人生的荒诞与虚无所引发的哲学思考是贯穿了整个文章的。如果把鲁迅对于个体生存处境的思考,放到对苏童笔下人物生存处境的分析中去,会有太多的共通之处,他们的小说都表现出了人的生而痛苦,存在的荒诞,以及追寻的虚无
摘 要:本文概论游牧文化对于边塞诗的影响,以及说明在游牧文化的影响下盛唐边塞诗所呈现出的异样特质及审美倾向。  关键词:游牧文化;边塞诗;审美  作者简介:李典才,男,汉族,广西博白县人,青海民族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方向研究生,研究方向:唐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02  一、游牧文化对于盛唐边塞诗的影响  影
《新刻出像增補搜神記大全》(下文簡稱《增補搜神記》)于明代萬曆二十一年由金陵唐氏富春堂刊刻,共收入了個171神祗。這些神仙的事蹟在民間流傳,難以考據,且散雜於各種小說、
摘 要:“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是《诗经·召南·行露》中的句子,而关于“雀角”之“角”究竟为何意,历来却是众说纷纭。总结起来共有“兽角”和“鸟喙”两种解释。本文结合古人对此的注释以及参考各家研究,综合上下文意,论证“角”为“鸟喙”之意,并探讨诗中所运用的反面着笔的艺术手法及其对后代诗歌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召南·行露》;雀角;鸟喙;反面着笔  作者简介:杜美英(1993-),女,汉族,山
本文采用微分博弈的方法,从动态性和竞争性两个方面对基于商誉的双寡头企业价格、广告与产品质量竞争策略进行研究。 从微分博弈理论的视角,理论学界对基于商誉的企业竞争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革,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经营管理逐步同国际接轨,个人银行业务得到高度重视。作为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代表的信用卡业务由于有丰厚的利
学位
摘 要:陶渊明作为隐士的典型代表引发了无数学者对他的研究兴趣。关于陶渊明隐逸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学术界一直众说纷谈。儒道思想对陶渊明隐逸思想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使诗人具有了济世的壮志与安贫的节操,道家思想则使诗人具有崇尚自然与自由的追求。在战乱频频、重视门阀、官场相互倾轧的东晋时代,徘徊于仕与隐的矛盾冲突中的陶渊明,最终实现了儒家学说的道家化,从而走向独善其身的归隐田园之路。  关键词: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网上口碑已经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网上口碑对商家经营业绩以及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已经被学界与业界证实,而作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方法与沟通方
学位
摘 要:孟子“充实之谓美”命题中所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意蕴。然而其具体含义尚有可待商榷之处,尤其是“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一句,一些学者对其的解释有神秘化的倾向。“充实之谓美”作为美学命题也体现了孟子关于人格美的思想。  关键词:孟子;儒家;充实之谓美;美学  作者简介:明宣丞(1989-),男,内蒙古赤峰市人,青海师范大学2014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方向。  [中图分类号]: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