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门的流年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站在前门里头往外看,看到的是历史的流变;站在前门外朝里端详,看到的是商人的更替。
  
  上溯600年,前门大街最初介入市民生活还是在明朝嘉靖年间。在此之前,它是天子赴天坛祭天的御用街道,大部分时间处于戒严状态。而那里的居住者,多是一些仰望权势的达官与富豪。
  按照中国古代前朝后市的首都规划,皇帝眼皮子底下是不能够存在商业的。明朝末年则成为徒具形式的过去。
  嘉靖年间,商业的种子已经根深蒂固,经大运河北上的货物到达通州张家湾码头,在前门外集散。因为这里四通八达,也与权势离得更近,不过几年,发达的漕运就把前门变成了一个集贸市场。
  到嘉靖二十三年,前门的景象已经是“市民搭棚盖房,居之为肆”的繁华场所。流转其间的主流,是一批真正做买卖的有钱人,从最初的山东人,到后来的山西人,前门的商人几经流变,成为各个时代的剪影:清末,前门最大的商人是山西的票号;民国,前门最大的商人是戏园的老板;解放后,前门最大的商人是公私合营的大公家;文革之后,前门最大的商人是饮食的小个体户。
  
  老字号的形成
  
  因为战乱多年,前门外居民稀少,商业萧条,明朝政府就在前门外大街西侧房招商,当时建造的这些房屋叫做廊房,之后商品密集的廊坊头条、二条、三条、四条都是由此而来。
  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后,将内城的汉民一律强制迁往外城,戏院、妓院和会馆也一律赶到外城,前门外一下子成了种种商业场所的聚集地。
  明清的吏、户、礼、兵、刑、工六大部,就设在前门内的东西两侧,外省进京述职、办事的官员都住在前门外的会馆(当时有140多个会馆)。每逢科举考试——乡试和会试时,前门各个会馆饭馆里都人满为患。
  到了清末,京奉火车站和京汉火车站都设在前门,前门实际上已经是全国交通的枢纽,各地方来北京的人第一站必到前门。
  那时前门聚集了一批会念经的“外来和尚”。山西人做钱庄,山东人做绸缎铺和大饭馆,安徽人卖茶叶和笔墨,宁波人做药业,广东人卖洋杂货,而京津本地商人则多做玉器、古玩、首饰等行当。几代商人的努力,成就了那些著名的老字号。
  
  老字号的辉煌
  
  最初的那些老字号与其说是自持家业、白手起家,倒不如说是与权贵走得最近,资本的原始积累,多是依仗着皇宫御内。月盛斋最为典型。它是当年唯一一家开在户部街(今天安门)的馆子。老马家最初来到京城是在元朝,做的是香料生意。直至清乾隆年间,一个偶然的机会,后人马庆瑞偶然进了礼部做供桌,他暗中观察御膳房师傅如何做酱羊肉,遂如法炮制。没想到却广受好评,马庆瑞遂买下户部街上一间店面,取名“月盛斋马家老铺”。
  月盛斋到了二代当家的时候,马庆瑞的儿子马永祥将本家的一些香药加入到酱羊肉里,一是增加了香味,二是增加了营养价值。自此,月盛斋名满京城,当时的主要客户还是上层的达官贵人,一般老百姓买不起。
  到了光绪年间,月盛斋达到了事业的顶峰,据说慈禧最爱吃酱羊肉,每晚夜宵都要吃一小盘,故特赐了腰牌,可以让马家把肉直接送进宫内。每当慈禧游昆明湖时,后面常拴两小船,一条是御膳房,一条是马家老铺。因朝廷是马家最大的客户,故此月盛斋虽然不是官家,但比官家还要硬。身在户部街,没人敢惹。
  当年发达的同仁堂也是如此。宁波“铃医”出身的乐家,明永乐年间来京,清朝时后人乐尊育在太医院做了个小官。儿子乐梧岗想走仕途不成,只好子承父业,在前门外大栅栏开了同仁堂药铺。
  同仁堂前店后作坊,自产自销药,经过几十年的苦心钻营,已初具规模。到了雍正年间,同仁堂翻身成了宫里御药房的供应商。皇室同意他们预领官银并屡次特许同仁堂增调药价,自道光十七年以后更恩准按市价核算。慈禧当政后,认为同仁堂的药好,曾令代制宫内服用的成药,同仁堂因此有机会获得更多宫廷秘方。
  由此起势,同仁堂不但在增调药价上盈利,更以天下药业第一大买主的身份操纵药业市场,垄断持续200余年。
  像这样因为皇族青睐而镀金的老字号还有好几家,如“都一处”,据说乾隆微服私访时吃过他家烧麦大赞而出名,所以一个卖烧麦的小馆也能屹立不倒一百多年。还有“一条龙羊肉馆”,光绪皇帝在此用过一次餐,从此馆子就火了。
  前门商人也分三六九等,第一等是官商,如“内联升”,专门给宫里大臣做官靴;第二等就是这些“皇商”,声名远播,日进斗金;第三等就是五花八门的服务业,更市井,很多开在胡同里,或是走街叫卖,登不了大雅之堂。
  无论是哪等买卖,前门在清朝乾隆年间商业达到了顶峰。
  
  前门变奏
  
  对于老前门人来说,从民国到现如今,前门自此成了不安静的地方。
  1900年的庚子之变是前门衰败的一个开始,义和团一把大火烧了专卖洋药的老德记药房,火势蔓延到大栅栏大街。随后,八国联军又将前门一带各个店铺洗劫一空,这导致前门前所未有的萧条。
  1912年,袁世凯任大总统,曹锟部下哗变,散兵游勇群起放火、抢劫。除瑞蚨祥修了高大铁栅栏而得以幸免外,市面大部分被洗劫一空。1928年,民国政府南迁,随之而走的还有使馆、会馆。到解放前,前门已经奄奄一息。至此,前门作为商业街的最好时光一去不复返。
  解放后公私合营,前门商人大换血。大量同性质的买卖被合并为营业点。同时,一些老字号前店后厂的模式被打破,手艺的生产流程也变了。仅有的老店家退休后,大部分老字号只剩一个品牌。
  文革后到八九十年代的北京,前门在北京商业街的角色已经边缘化,萧条、拥挤、混乱是那里的代名词。这时一些老北京小吃却在胡同里顽强地扎根下来。爆肚冯、小肠陈、羊头李成为很多老北京对昔日前门唯一的真切回忆。而他们,也因2006年开始的新一轮前门改造而离开。至此,所有的前门老商人尽数退场。
  
  “改朝换代”
  
  清朝末年,月盛斋第四代传人马德成预感到清王朝大势已去,敏锐地调整了经营策略,把买卖“向下做了”。民国时期物价猛涨,羊肉很难买到,月盛斋苦苦支撑。然而,当北京沦陷,日军一进城,月盛斋就再也支撑不下去了。
  第五代传人马林力挽狂澜,他再一次调整经营策略,让月盛斋转向中下层百姓。同样还是酱羊肉,把32种香料改为4种。还是很香,但营养价值没了。另外马林还做成功了酱牛肉,让很多不吃羊肉的满人汉人也都可以吃月盛斋了。但这些调整都无法挽救月盛斋,解放初期该店还是破产了,正好国家说公私合营,就归了国营。
  交了配方,马林被评为一级技师,在国营月盛斋上班,带了两个徒弟。月盛斋一度改名“京味香”,制作工艺与马家掌灶时也已相去甚远。马林一直干到1965年退休,他没有再培养后人。文革后,国营月盛斋经常去家里问,还有没有人愿意到厂里做?结果马家没一个孙子辈过去。
  并不是所有的老字号都顺利转型。前门研究者袁家方的父亲袁子明,民国时在琉璃厂和西单都做书店买卖。英文一字不识,却卖外文书。只凭袁子明自己摸索的字母顺序记忆法,就懂得什么书好卖,于是生意渐渐做大。
  公私合营开始后,老字号们公然反对的人却不多。袁子明却固执地顶头,他不停地给中央领导写信,不见回音,警察却频频上门查抄。文革时,袁子明被带走了,几年后家里人才知道,他被关在了长春的劳改农场。直到1982年,他才被释放,回来继续给领导写信,一直写到去世。
  袁子明的书店后来与其他许多私营书店合并到了中国书店,如今前门随处可见中国书店,而袁子明只活在了袁家人的记忆中。袁家方小时在前门长大,如今,踏及前门的次数越来越少,他叹息“身上银两不多,也不敢来这‘高贵’的地儿了”。如今,那里属于新的商人时代。
其他文献
有一位老锁匠一生修锁无数,技艺高超,收费合理,深受人们敬重。老锁匠的年纪渐渐大了,为了不让自己的技艺失传,他决定为自己物色一个接班人。最后老锁匠挑中了两个年轻人,准备将一身技艺传给他们其中一个人。一段时间以后,两个年轻人都学会了不少东西。但两个人中只有一个能得到真传,老锁匠决定对他们进行一次考试。  老锁匠准备了两个保险柜,分别放在两个房间里,让两个徒弟去打开,谁花的时间短谁就是胜者。结果大徒弟只
期刊
富州和穷州的州官职位出现了空缺,皇帝手上正好有两个人选,一个是能官,另一个是庸官。满朝文武百官不约而同地认定,能官会去富州,而庸官会去穷州。道理很浅显,能官大刀阔斧,肯定会将富州治理得更加繁华;庸官碌碌无为,纵然把穷州治理得一团糟又有多大损失?  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皇帝最后把能官派往穷州,却把庸官派往富州。五年过后,监察御史巡查各州归来,向皇帝禀报地方官员的政绩。监察御史在奏章中说,能官到了穷州后
期刊
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向国人提出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1910年,晚清小说家陆士谔在《新中国》杂志预言万国博览会将在上海浦东开幕。由此,奥运和世博两颗梦想的种子便深深植于中华民族和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它们成为国人孜孜以求的目标,成为心中难解、难舍的情结。  回首这个波澜壮阔、千回百转的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我们感慨万千。2008年,我们以坚强的意志和如火的热情奉献了一届“无以伦比”的奥运会,
期刊
自隋朝创立科举以来,有致仕梦想的人,大多有着同样的经历:进入一种独特的教育体制——私学,使用千年来大致相同的教材——“四书”“五经”,经受繁琐、严格、层层晋级的考试,然后脱颖而出状元及第或者名落孙山败走科场。走上这条路的状元是庸才还是良将?造就这些状元的科举为什么历经一千三百年才最终被废止?它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还是相反?
期刊
我这里有一份研究者开列的宋朝的主要考试科目表,这有点类似今天高考中的文理分科,但比文理两科可要多得多:  进士科:《易官义》、《诗经》、《尚书》、《周礼》、《礼记》、《论语》、《孟子》等文学类书籍,初期更重考文学诗赋  九经科:《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周礼》、《仪礼》、《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五经科:《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  三礼科:《周
期刊
在如今的史学界,还是时常爆发关于科举制度的大讨论,其中那些科举中“学优而仕”的幸运儿,尤其是登顶巅峰的“状元”们,也常常被兴致勃勃地拿出来研究一番。  长期以来流行的说法认为,古代考上状元的那些人没有一个是有学问的,他们奔走于科举之途,即使贵为魁首,也往往读的是死书,多半都是庸才,其中尤以严格科举制以后的明清为甚。如果真如他们所说,科举只能选拔出庸才,那明清科举考场可真就堕落成状元的“强化训练营”
期刊
宰相下台无外乎两种途径——主动走人和被炒鱿鱼,但是在明朝中期的时候却有一位宰相既不是被皇帝削官,也不是辞职获得批准,而是靠一种极其特殊的方式下台的。这个人就是历史上递交辞呈最多的宰相——李廷机。    皇帝罢工    有明一朝,明神宗万历无疑是最让大臣们头疼的皇帝。从万历十四年(1586年)九月十六日起,这位皇帝就开始消极怠工,三十多年如一日地窝在巴掌大的紫禁城里“冬眠”。其间,大臣们无论怎么恳求
期刊
让阖闾再活一次的话,可能他一生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对于细节太不关注。  阖闾姓姬,没有成为吴王之前,大家都叫他的名字,公子光。所以,他的大名应该是叫姬光。  公子光最早的才能表现在军事上,他是吴王夷昧的儿子。公元前525年,他就率军和楚国在长岸对峙。起初,因为军力上的对比差异,公子光吃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败仗。可是这个家伙没有贵族贪生怕死的习气,没有因此而吓破胆子,屁滚尿流地跑回国都继续过自己的太平生涯
期刊
读书到底能带给我们什么?记得在今年2月底的时候,温总理第一次和网民互动的时候说了这么一段话:“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我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心里真是充满了感动。因为我们平时说读书给人知识、给人力量,似乎已经是一个最高境界。  其实不尽然。我把现在的阅读分成有用的阅读和无用的阅读。所谓有用的阅读就
期刊
上海人,对人对己的最高评价是“拎得清”。  看一个人是不是“拎得清”,在上海的公交车上最典型、最形象、最生动。    上车前,必须先“拎得清”    到啥个地方,乘什么车子,坐几站,再换什么车,在什么站点换,都必须一清二楚。如果有个人坐过了站,还大叫大嚷,一车的乘客都会白眼相对,嘀咕一声:“做梦一样……介拎不清!”如果乘了相反方向的车,则被众人视作“拎不清”,目光里流露出来的分明有一种鄙夷。当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