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t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种普遍现象:学生在默写单词、背诵课文或回答问题不理想时,会被教师处以“错一罚十”的惩罚,还会遭到教师的痛责,甚至讽刺、挖苦。有的教师则采取回避的态度:要么轻易否定,或让其他学生作答,直至得到教师满意的答案为止;要么直接把正确答案讲一遍。这种不允许学生出错的现象,通常会导致学生怕犯错误,不能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这样做不但会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天性,而且会让他们从小胆小怕事、畏惧困难,没有探索精神,甚至产生偷看、抄袭等不良心态。实际上,学生的错误是可以利用的,我们教师应该容许学生出错,理性地看待学生的“错误”,同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机智,恰当地处理好“错误”媒介,变废为宝。那么,如何恰当地处理好学生的这些“错误”呢?针对这一问题,我来谈谈自己粗浅的一些认识。
   一、做一个有宽容心的教师
  我在教学中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因为我们是以“自助式”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的。我允许学生错了可以重新回答,答不完整可以向同组成员寻求帮助,进行补充,对不同的看法和意见,组员间、组与组间可以相互讨论甚至辩论。由于采取了这些宽松措施,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师生间也互相尊重和理解。在这样的课堂上,没有怕被老师训责的担忧,也没有怕被同学嘲笑的烦恼,他们有的是那种敢想、敢说、敢做、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他们在课堂上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也就更主动参与课堂的教学互动中,为培养自己主动参与、积极思维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有利于其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做一个有巧手的教师
  学生习得知识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形式是各不相同的,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是各有差异的。因此,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让学生不出错的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成尚荣先生语)”。错误是学生最朴实的想法,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最真实的暴露。关键是教师如何处理和利用出错这一教学现象,设置一些有一定思考价值、能激发学生好奇感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在学“一般现在时”这一语法时,我强调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后要加s或 es, 然后就进行了巩固练习:
  1.She _____(get)up at 6 every morning.
  2.I_____(watch) TV at 8 every evening.
  3.Tom and Liu Tao _______(go) to school together everyday.
  4.You and he _______(play) football on Sunday afternoon.
  结果,好多学生在每个动词后加上s/es。经过学生自查自纠和师生共同讨论,发现那些出错的学生对第三人称的概念混淆不清。在课堂上,许多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直至都理解了。
   三、做一个劳心的教师
  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把学生的出错作为一种智力发展的教育媒介,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修正错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利用这些错误,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如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错误,那么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思考问题的方法等方面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存在的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在教学中企图让学生完全避免错误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怎样才能杜绝学生的错误不会二次再现,我做了这样一件事:我准备了一个“错题本”。在错题本上,总结归纳了不同学生发生的不同错误,或错误的不同表现,并分析出错的原因,是因为教师未讲清楚,还是未强调,是学生未弄懂,还是粗心,从而有选择地给学生再作精当的分析讲评,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到周末,我利用一节课时间,把本周学生的所有错题再上一堂“错题反思课”。在这时的教学中,我只是个导演,学生才是演员。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和创造参与的机会和条件,凡是学生能进行探究的问题,我绝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问题,我绝不暗示,要留给学生一点自己的空间,让他们在讨论、分析、懊恼中去理解,去记忆那些错误。只有这样反复和重复,学生的记忆才会加深,他们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才会增强,最终使自己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总之,我们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重任。不仅要用一颗“宽容心”去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并且要巧妙、合理地处理好学生的“错误”。教师要通过努力,引导学生寻找错误、辨析错误、利用错误,使他们了解错误的所在、错误的原因,最终寻求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使错误能有效地加以纠正,并不再发生;使学生在拓展思维、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这才是我们新课改下教师所追求的目标。
  (责编侯艳星)
其他文献
如何上好音乐课,是每个音乐教师都在探讨的问题。目前,音乐课最流行的教学手段,是运用多媒体视听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使音乐课堂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可是,农村学校,音乐专用教室都没有,如何谈得上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那么,在农村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音乐呢?    一、创设室外音乐课    音乐游戏、集体舞都是小学音乐课不可缺少的内容。这些内容
舞蹈教学中的示范法就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演示,为学生提供范例来学习舞蹈。在传统的学生舞蹈教学中,它是学生掌握技能的主要方法。随着注重学生创造性发展理念的热起,示范教学法逐渐被大家所摒弃。在教学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舞蹈教学活动出现了新的失衡现象: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担心被学生模仿,教师不敢示范,示范的运用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学生因缺乏必要的引导而不知所措,教学效果不明显。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观察发现:如今的语文课堂上,众多教师在语言的练习、运用上下了很多工夫,课堂气氛热热闹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然而教学效果却时常事倍功半。透过这开“满鲜花的月亮”,让我们直面低段语文课堂“语言实践活动”的现状。    一、偏离学生水平的语言实践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
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同学们可能已经知道了一些,谁能说说你平时是在什么地方见到年、月、日的?  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在每个小组的课桌上,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各年的年历卡片,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这些年历卡片,看看你们还能发现什么?  师: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你的发现?  生1:一年有12个月。  生2:有的月有3l天,有的月有30天,还有的月有28(29)天。  师:哪几个月有31天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学困生”转化的方法和技巧显得更为重要。对于“学困生”,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学会耐心地等待,从关心他们的成长着手,让他们随时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要善于揣摩他们的心理,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在具体的工作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用真诚换得信任    一位哲人曾说:“师者,之所以受人尊敬,就在于他用真诚恩泽需要帮助的人。”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
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它又名刻纸、窗花或剪画。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完成小学美术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让剪纸艺术走进小学美术课堂,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已有的剪纸知识和技能,通过“奖励、欣赏、情境、操作”这四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在学生的心中撒播知识的种子。教师的言传主要体现在教学语言之中。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要有较高的语言素养。”一个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规范、生动,是否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尤其是在语文这门学科中,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语言,能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也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  本文主要介绍笔者在利用
品德课堂的尴尬    《我是小小安全员》是五年级第九册品德和社会中的一篇教学内容。这篇课文的情感目标为感受生命的可贵以及居家安全的重要。一个涉及生命安全的话题是非常严肃的。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从而达到引起重视、引以为戒的目的,我在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制作成录像。  我本以为这段录像会给学生带来不安、焦急,甚至恐惧,但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他们把这些不安全的场面当作是可笑
语文课首先要成为学生的读书课。朗读既可以规范学生的口语,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因此,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方式,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但是,低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语言文字,很难正确地把握文章,有感情地去朗读,所以就会出现唱读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多加指导,应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遵循启发式的教学原则,积极采用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实践。而在以往的思品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以封闭式灌输为主。教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等问题,导致了学生的主体性被压抑,道德教育不能走进学生心灵深处,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因此,要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探究,改进封闭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