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乐趣在于不断地体验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anjianshi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实践。而在以往的思品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以封闭式灌输为主。教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等问题,导致了学生的主体性被压抑,道德教育不能走进学生心灵深处,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因此,要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探究,改进封闭式教学框架,努力注重构建体验教学的新方式。
  
  一、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境体验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带有一定能够的形象性和具体性,他们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一些抽象的道德观念。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把课堂教学内容与现实的社会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进行思维,可充分诱发和唤醒学生的道德意识,从而达到加深理解道德观念,促进良好的道德行为形成的目的。在教学中,有选择地把部分教学内容搬到课堂外、学校外去进行,使教学活动的时空更广阔,使孩子们的身心更开放、自由、舒展。这种方法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让田野告诉你》、《我的家乡变了样》等课文,我带着学生走进乡村,走向田野。一路上,当孩子们看到一片片金黄的稻谷、一朵朵雪白的棉花、一幢幢漂亮的楼房、一条条新建的乡村水泥大道,沉浸在这美丽、和谐、诱人的自然美景之中,心中美好的人生感悟也就被唤醒了,心情就像六月天喝了雪碧饮料一样地舒畅。
  
  二、注重教学过程的情感体验
  
  所谓情感体验,就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以自我感知为基础,以自我感悟为主线,以自我导行为目标,创设各种教育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触动学生的思想“热点”,从而产生良性的内化过程,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由于小学生受年龄、知识、经历、心理发展状况所限,调动学生的真情实感就比较困难。因此,作为教学者应深入学生的情感领域,调节情感。在教学中,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图像直观、音响感染等手段,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使之进入所创的情感氛围中,激起相应的直觉情感;也可以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去体验,使学生在体验中明理,在体验中导行,从中领悟和把握思品有关知识。如在教学《同一个名字叫中国》一课时,我采用以激情为主的教法,将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风景胜地用幻灯放出,配上悦耳的音乐,让学生欣赏,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感觉到祖国的山河美,激发出热爱祖国的情感。这种方法,能迅速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课文的思想内容,寓教于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每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调动一切情感因素,形成良好的“情感磁场”,努力实现认知过程的“情感化”,使认知和情感和谐地发展,达到“情知协调”的理想境界,从而焕发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活力。
  
  三、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体验
  
  角色体验是让体验着在生活、游戏及模拟情境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体验周围的关系世界及自己在其中应履行的义务,并反思自己以往的生活态度和日常言行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境界。由于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设计教学过程时,不妨多设计一些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如在教《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一课时,我让学生有意记录爸妈一天的工作,课后举行“今天我当家”的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来体验爸妈工作的辛苦,了解爸妈的心意,知道孝敬父母的一些做法。这样,孝敬父母,热爱劳动的道理不讲学生已明,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也就会产生强烈的感激、回报之情。
  
  四、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生活体验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尽力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改变过去那种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方式。如在教学四上第二单元“温馨一家人”的第2课《谢谢你们,我的父母》时,我便分发给学生一张家庭成员劳动记录表,让学生做个有心人,每天记录下父母等人在家中的劳动情况,许多学生都记下了“妈妈每天起来就为我做早饭”;“爸爸要做晚饭、洗碗”;“妈妈每天要洗衣服”等等,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忙碌与辛苦,也试着分担一些小家务,如扫地、整理自己的书包、洗袜子等,虽然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其中体现出了他们已经懂得了学会为父母分忧解愁,也表达了他们对父母的孝敬。因此,《思德与社会》教学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具体的课文内容,依托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他们搭建生活平台,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引入生活之水,对儿童实施品德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散发出德育魅力。
  
  五、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体验
  
  教育学专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也就是说,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教学必须联系社会实践,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让思品课课前有调查研究,了解情况;课后有实地观察,多元评价,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走出课堂,到实地走一走,与家长谈一谈,拓宽思品教学的空间,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促进学生从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如在教学《沟通无极限》一课时,在学生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我带领他们实地参观电信局、广电等单位及学校多媒体电脑工作室。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生活中见到的电信分户盒、电信交换箱等,但并不了解他们的功能与作用。这时候,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供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学生一起去发现分户盒、交换箱里面的秘密。同时介绍了有关学生并不熟悉的程控交换机房。这些信息虽不要求学生掌握,但适当的了解的确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为其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最后,教师必须以自己的诚心去打动学生,通过满怀激情和深情的讲述,巧妙地完成从“情”到“行”的转化。抓住每一个思想教育的契机,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有趣、有味、有意义。
  总之,我们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体验的空间,搭建体验的平台,通过情境体验、情感体验、角色体验、实践体验等过程,使学生能生动地理解道德知识,深刻地理解道德情感,逐步地形成道德行为。这样的体验学习,能使学生在动情、动手、动脑的基础上学得活、学得实,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品德与社会》课堂鲜活的主体,这样,《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就更能换发出生命的活力。
其他文献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新课标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其语言既规范,又极富童趣童真,蕴涵着无限的发展语言和启迪思维的空间。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利用教材,搭建发展语言的舞台。引领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在模仿中生成,在迁移中创新,夯实语言训练。下面就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一、亲密接触,朗读品味,丰富语感体验 
如何上好音乐课,是每个音乐教师都在探讨的问题。目前,音乐课最流行的教学手段,是运用多媒体视听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使音乐课堂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可是,农村学校,音乐专用教室都没有,如何谈得上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那么,在农村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音乐呢?    一、创设室外音乐课    音乐游戏、集体舞都是小学音乐课不可缺少的内容。这些内容
舞蹈教学中的示范法就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演示,为学生提供范例来学习舞蹈。在传统的学生舞蹈教学中,它是学生掌握技能的主要方法。随着注重学生创造性发展理念的热起,示范教学法逐渐被大家所摒弃。在教学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舞蹈教学活动出现了新的失衡现象: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担心被学生模仿,教师不敢示范,示范的运用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学生因缺乏必要的引导而不知所措,教学效果不明显。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观察发现:如今的语文课堂上,众多教师在语言的练习、运用上下了很多工夫,课堂气氛热热闹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然而教学效果却时常事倍功半。透过这开“满鲜花的月亮”,让我们直面低段语文课堂“语言实践活动”的现状。    一、偏离学生水平的语言实践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
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同学们可能已经知道了一些,谁能说说你平时是在什么地方见到年、月、日的?  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在每个小组的课桌上,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各年的年历卡片,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这些年历卡片,看看你们还能发现什么?  师: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你的发现?  生1:一年有12个月。  生2:有的月有3l天,有的月有30天,还有的月有28(29)天。  师:哪几个月有31天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学困生”转化的方法和技巧显得更为重要。对于“学困生”,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学会耐心地等待,从关心他们的成长着手,让他们随时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要善于揣摩他们的心理,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在具体的工作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用真诚换得信任    一位哲人曾说:“师者,之所以受人尊敬,就在于他用真诚恩泽需要帮助的人。”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
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它又名刻纸、窗花或剪画。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完成小学美术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让剪纸艺术走进小学美术课堂,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已有的剪纸知识和技能,通过“奖励、欣赏、情境、操作”这四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在学生的心中撒播知识的种子。教师的言传主要体现在教学语言之中。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要有较高的语言素养。”一个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规范、生动,是否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尤其是在语文这门学科中,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语言,能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也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  本文主要介绍笔者在利用
品德课堂的尴尬    《我是小小安全员》是五年级第九册品德和社会中的一篇教学内容。这篇课文的情感目标为感受生命的可贵以及居家安全的重要。一个涉及生命安全的话题是非常严肃的。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从而达到引起重视、引以为戒的目的,我在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制作成录像。  我本以为这段录像会给学生带来不安、焦急,甚至恐惧,但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他们把这些不安全的场面当作是可笑
语文课首先要成为学生的读书课。朗读既可以规范学生的口语,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因此,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方式,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但是,低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语言文字,很难正确地把握文章,有感情地去朗读,所以就会出现唱读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多加指导,应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遵循启发式的教学原则,积极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