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形象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gtest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3级4班)
  【摘要】:《墙头马上》是元代戏曲四大爱情剧之一,剧中李千金形象的塑造十分成功。李千金大胆泼辣、至情至性、聪慧细腻。但是依然逃脱不了那个时代的枷锁,最终家庭破碎,无奈团圆。而造成这样悲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礼法森严,李千金作为大家闺秀受到很大的约束;另一方面是李千金个人对婚恋与情欲认识不够彻底,底气不足,为摆脱礼法束缚,又冲动地把未来压在一个还不够了解的男子身上,最终以失败收场。
  【关键词】:《墙头马上》;李千金;爱情;悲剧
  绪论
  元代白朴创作的《墙头马上》与关汉卿的《闺怨佳人拜月亭》、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王实甫的《西厢记》一起,被誉为元代戏曲中的四大爱情剧。《墙头马上》的故事素材来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叙事诗《井底引银瓶》,书写了唐朝李千金和裴少俊之间的爱情故事。《墙头马上》在思想和艺术上的价值都很高,在我国的戏剧的发展史上拥有很重要的地位。
  《墙头马上》的主要情节是:在唐高宗执政的时候,尚书裴行俭的儿子裴少俊奉父亲之命,前往洛阳城买花,在中途路过李家花园,恰逢李总管的女儿李千金在墙头往外窥探,两人一见钟情。裴少俊于是主动寄信,李千金也大胆地答应见面。二人在李千金的闺房相会时,结果不料被李家的嬷嬷发现。在李千金的一番斗智斗勇之后,李千金最终决定和裴公子私奔。少俊把她带回家,一直藏在家里后花园的书房里,李千金就在这种环境下整整生活了七年,生下一男一女。七年后,儿女偶然间被裴少俊的父亲裴尚书发现,在裴尚書的羞辱和为难下,李千金被裴少俊休弃,回到洛阳。后来裴少俊状元及第,任官于洛阳,来到李千金家请求复合,被李千金断然拒绝。裴少俊的父亲后来得知这位李千金正是曾经和自己儿子有过婚约的李世杰的女儿,于是带着夫人以及孙子孙女,亲自前往洛阳,登门向李千金道歉,希望李千金可以重新返回裴家。最后,李千金出于无法割舍的骨肉亲情,为了自己的一对儿女,勉强答应回到裴家。
  白朴的故事取材于白居易的诗歌《井底引银瓶》,但是故事里的女主角李千金的形象却有所不同。她不再是白居易笔下的“暗合双鬟逐君去”,她是在主动的争取之下,不惜以性命要挟换得了私奔,不再是草率出走,这样的李千金更主动,更泼辣。就结局而言,李千金不再是一个被随意抛弃,毫无地位的女性,她起码受到了一定的尊重。
  一、李千金的人物形象
  (一)大胆泼辣
  在遇到裴少俊之前,李千金对爱情充满了幻想,且因为闺怨不思茶饭和针线,日渐消瘦。在梅香质问她不搭理来问亲的人的原因时,李千金表示在面对亲事,女孩应该表现出矜持和羞怯,但实际上她的言行恰恰与之相反。在对爱情的幻想中,她大胆的表示出了对精神和生理的双重幻想。在与裴少俊第一次见面时,裴少俊说“呀!一个好姐姐!”身为男子,这样大胆露骨的说法也正常,但是身为大家闺秀的李千金却也说“呀!一个好秀才也!”在这里,我们看出了身为女孩的李千金行为大胆、豪放的一面。面对一见钟情的男子,她的反应颇为直白,毫不矫揉造作。在裴少俊递信“嘲拨”李千金时,她的反应十分果断,毫不犹豫,她立刻回信,并让梅香送去。且自言自语道“你道是情词寄与谁,我道来新诗权做媒。”尽管这个时候两人只在墙头马上见了一面,也没有私下相会,但此时的李千金已经想到做媒,幻想二人从爱情走入婚姻。这也更证实了她内心的大胆和主动。
  李千金的出身虽然是仕宦家庭,但她个人的性格中大胆泼辣的一面,使她带有明显的市井女子的色彩。从李千金出场到二人相会之前,尽管故事情节只是刚刚开始,但李千金身上的大胆、主动的性格特点已经显露无疑。
  在《墙头马上》开头时提到李千金的父亲李世杰,是李广将军的后代,因为讽谏武则天而被贬谪为洛阳总管。李千金父亲既然是因为直言讽谏被贬谪到洛阳,那李千金父亲必定是一个刚直不阿的人。李千金作为李世杰的女儿,她身上也遗传着她父亲的刚直的性格。李千金面对裴尚书的质问和刁难,勇敢承认了自己的身份,承认了自己是裴少俊的妻子。面对裴尚书逼问是否有媒妁之言,李千金没有回话,裴尚书质问两个孩子是谁的,李千金也没有回话。当裴尚书发怒,骂她是风尘女子的时候,李千金才正面响应,挺身而出,坦白自己是官宦人家的女儿。在这里,李千金泼辣、勇敢的性格显露无疑。而在被休弃之后她也不哭哭啼啼,不怨天与人,而是命令裴少俊送自己回家。在面对裴少俊一家的求和时,她也断然拒绝,并且对裴少俊一家百般奚落。正是有了这样的泼辣,才有了这精彩的故事。
  (二)至情至性
  在被嬷嬷撞破奸情的时候,裴少俊身为尚书之子,立刻下跪,而李千金则坚定的说事已至此,无可挽回,倒不如放一马,日后不忘嬷嬷恩情。李千金是十分果断的,在细腻的内心之外、在思春之情外,她有着承担一切后果的勇气。即使被嬷嬷撞破二人春闺相会,她也能够在慌乱之余,迅速镇定下来,寻求解决方法。她央求嬷嬷放走二人,成全她的爱情。在裴少俊诬陷是嬷嬷拿了银子,着梅香引自己过来时,李千金立刻机敏的反应过来,立刻以命相逼,让嬷嬷就范。这完全是出于为爱情献出生命的真性情。
  在《墙头马上》一开始,李千金便展示了自己对爱情的幻想。“我若还招得个风流女婿,怎肯教费工夫学画远山眉?宁可教银缸高照,锦帐低垂,菡萏花深鸳并宿,梧桐枝隐凤双栖。这千金良夜,一刻春宵,谁管我衾单枕独数更长?则这半床锦褥枉呼做‘鸳鸯被’!……流落的男游别郡,耽阁的女怨深闺”[1]在这段对爱情的幻想中,李千金大胆表现了对闺房之乐的幻想,颇为直白。她不像元剧中别的女子,对爱情的幻想那么朦胧和单纯,在这里她设想的爱情是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结合。这无可厚非,她的爱情观出自本心,在那个年代更加显得珍贵。
  (三)聪慧细腻
  在她嘱咐梅香去迎接裴少俊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她在大胆、热情之余的细心和聪慧。为了约会的顺利进行,这里李千金不仅考虑到墙低,有利于裴少俊翻墙过来,方便二人相会;更是找了一个花阴密的地方,有助于遮挡二人的身影,防止被别人发现,这是李千金聪慧细腻的表现。为了方便相 会,不被人发现,她甚至希望月亮不要太亮,照的世界太清楚,从而被人发现。在对二人相会环境的考虑中,李千金显示出了身为大家闺秀该有的细腻和机灵。因此,李千金并不是一个武断的人,虽然被爱情充斥了头脑,但她还是冷静的去思考如何避免被人发现的窘况。   接下来,李千金担心裴少俊不来,又担心他迷路,于是让梅香去接他。这段情节一方面表现了李千金的大胆和思春少女的忐忑期待,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她身为大家闺秀该有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在选择了好的私会环境之后,李千金又细心的嘱咐梅香放轻步子,不要惊起庭院的鸟叫,邻家的犬吠,招惹来院公。通过种种对李千金处事行为的描写,我们更加感受到了她泼辣果敢之外的细心和思虑周密。
  二、李千金形象的悲剧色彩
  (一)无奈的幸福
  李千金自己认为,父母会慢慢变老,没有子女可能伴着父母相守到白头的,哪怕是嫁到外面独守空房,也比依靠父母一辈子好。李千金表示自己不能依靠父母一辈子,自己的幸福要靠自己去把握,有此想法,才能摆脱封建枷锁,走上自择佳偶的道路。但是李千金把握到的幸福,却多多少少透着无奈。
  李千金随裴少俊回到他家中,被隐藏在裴家的后花园,过了整整七年不明不白的日子,并且还生下一双儿女。李千金对这种囚禁似的隐居生活并不满意,但是,因为这段感情是自己热烈追求来的,她又非常珍惜这段来之不易的爱情和婚姻,宁愿屈居在狭小的花园里,不明不白地生活下去。她十分害怕自己和孩子被老相公撞见,担心自己一家被拆散。
  李千金在被休弃之后,回到家中。裴少俊和公婆来请她回去。她一顿抢白,认为自己已经被休了,怎么可能再回去。自己的爱情被辜负,她已经不肯相信了。端端、重阳悲云“奶奶,你好狠也,则被你痛杀我也!你若不认,要我两个性命怎的?我两个死了罢。”李千金之所以被重新娶回家门的原因是她的门第,“当裴父得知李千金是官宦之女时,这个死板严酷的公公马上放下所谓的长辈尊严,亲自上门,低声下气请求李千金回家。而这一举动恰是对李千金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根本否定。”[2]
  最后挽救婚姻的是孩子,而不是她本身。那个使她获得幸福的东西恰恰是她一直在反对的东西,这样的荒谬之感,不知李千金自身又作何感想。一个人不但可以按照爱情来挑选对象,而且自己爱上的那个人还恰巧和自己是门当户对的。难道这才是白朴的意思?但是裴公子最开始可是以穷秀才的身份与李千金相恋的。说明这是一个歌颂着自我解放的作品,但是在走到最后结局的时候,居然以重回牢笼的代价获得幸福。为此作者给了一个我们不能拒绝、李千金也不能拒绝的理由——孩子。
  “‘复婚’的安排实现了人们普遍的心理要求,但我们从理性的角度分析,不难看出它蕴含的悲剧因素。”[3]加上儿女哭诉,哭喊着若是母亲不认他二人,他二人没法活下去。在儿女的控诉和威胁下,李千金不得不做出让步“我待不认来呵,不干你两个事,罢,罢,罢!我认了罢。”在这里,李千金做出了人生中的一个让步——为了儿女,回归裴家。
  一直在挣脱枷锁的李千金,最后还是回到了枷锁中,她猛然发现,她希冀的自由并不存在,身边这个男人无能而畏缩,除了这幅皮囊之外,亦非她的良配。可是她没有别的选择了,她也不愿意挣扎了,她认了。一生的挣扎,以分离父母七载甚至无法再次见到父母的代价换来的居然是一个错误。个中滋味,百味杂陈。
  (二)家庭的破碎
  初次见面,裴少俊调戏她,她毫不矫揉造作。又给裴少俊送信。两人只有一面之缘,就想着做媒,让人佩服她勇敢的同时,也不禁让人不禁有些意外。这样做,确实是因为李千金知道自己不可能陪着父母到老。但是后来随裴少俊私奔,确实有些太过冲动了些。“物质和精神上的优裕,也培养了她思想上的解放和行为上的率性、乖张。”[4]
  李千金的失踪至少间接导致了父母的双亡。李千金回到洛阳的时候父母双亡。“自从裴少俊将我休弃了,回到洛阳,父母双亡,遗下几个使数和那宅舍庄田,依还的享用富贵不尽。”这是一个很奇怪的叙述。为什么父母双亡作者完全没有交代,直接就是一笔带过。
  有两种可能,一是衬托李千金家道中落依然不卑不亢。二是写下李千金冲动私奔的后果,二老思女心切,双双病逝。李千金在這场豪赌中,既没有得到爱情,也因此失去了亲情,满盘皆输,尽是悲凉。李千金当时是否预见到了这样的后果?如果预见到了她还会私奔吗?她的勇敢中带着一丝冲动,独立不屈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样的代价未必是作为子女的她可以承受的。
  具有反抗性格的李千金历经层层痛苦,却始终无法摆脱封建礼教的影响与轻侮,从而使其形象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5]
  三、李千金形象具有悲剧色彩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李千金生活的时代是唐高宗即位之后。从隋朝以来,科举制度已经成为读书人向上攀登的必由之路。而从汉朝就开始兴起的门阀制度发展到唐朝已经根深蒂固,这些门阀士族通过垄断人才和官位,不断地强化自身家族的实力,同时以联姻的方式不断的巩固自身的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爱情已经成为门阀发展的牺牲品。作为一个大家闺秀,李千金已经没有自主婚姻的可能。她要么和世家大族联姻,要么嫁给在科举中脱颖而出的书生。
  李千金身为洛阳总管的千金小姐,自出生以来就被养在深闺,不能出门不能交友,等待着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的情况下李千金的情欲被压抑起来,而她自身又对自己的处境有着深刻的认识,知道自己不能在家陪着父母到老,所以在遇到裴公子之后,身为大家闺秀的李千金才会脱口一句“呀!一个好秀才也!”才会不顾反对无媒苟合,乃至私奔。而恰恰又因为她毕竟是千金小姐,又熟知礼法“聘则为妻,奔则妾”。这样的矛盾下,她一方面为情出奔,却又督促裴公子考取功名,明媒正娶,礼法始终是她不能逃避的问题。
  (二)个人原因
  她自小饱受宠爱,她输得起,她敢于突破时代给予她的枷锁,但是“她的赌注是茫然、非理性的。然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她只有放手一搏,才可能打破制度强加给她的束缚,才可能拥有理想的爱情与婚姻。”[6]也就说是,她太想挣脱这个牢笼了,于是这个男子的出现,成为了他的救命稻草。她不顾一切的抓住他,想要摆脱自己的命运。但是,如此短暂的相遇,该男子甚至没有把真实的身份告知,她就匆匆托付终身,确实太鲁莽了些。而在随后的表现中,我们看到:裴少俊确实不是她的良配,在考取功名之后,居然得意洋洋的去接李千金回府,更是毫无担当的把责任推脱给父母。李千金就像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她们都太想要自由了,这种热情蒙蔽了她们本身的判断力,自由的渴望化为了冲动的行为,于是她们都在不甚清楚的情况下,冲动地豪赌了一场。事实证明,李千金的这场豪赌,确实是赌错了,她识错了人。   “李千金对于爱情理想浪漫的追求,仍然建立在“天赐姻缘”的传统价值的基础上,而非人性觉醒后的明确的情感追求。”[7]这是最尴尬的地方,李千金在反驳尚书公公的言辞中,用了“天定”。她是看对了眼,要追求自己的爱情。这本身就已经是最大的理由。但是她尚不自信,为了反驳“聘则为妻奔则妾”,抬出了姻缘天定。情感、礼法、天缘纠缠在一起,她在任何一点上的坚持都不够彻底。也就是说,她虽然已经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了,但是其实内心还是有些心虚,她没有办法理直气壮的说,自己的情欲无罪,而是一定要把“天赐”抬出来压场子。
  “李千金处在古代社会,女子不能有自我意志,女权缺失,但面对人生,面对坎坷,她勇毅果决地作了自己的选择,极力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彰显了女性魅力。”[8]事实上,她大胆的邀请、和嬷嬷的谈判、最后私奔生子,也都做的毫不拖泥带水。就连裴少俊要上门请她回去,她也依然不假辞色,活脱脱一副现代独立女性的样貌。但是婚姻已经成为事实,她已经有了孩子,她已经不能为自己而选择。“大团圆结局背后写满了李千金的服从和无奈:“罢,罢,罢!我认了罢。”[9]她能怎么办呢?她不可能舍下这两个孩子,除了“团圆”之外别无他法。这看似大团圆的结局背后,隐藏着李千金为人母的无奈以及她不可抗拒的悲剧命运。
  结语
  李千金为了自己的爱情勇于追求,在她的努力下,她成功私奔。为了她的爱情,她甘愿幽居七年,最后还是被休妻。虽然最终被迎回,也不过是因为自己的门第罢了。这一切的挣扎是一场梦,徒然无功。在门第与情欲之中,作者希望可以调和,但是调和的姿势实在是扭曲而尴尬,一个高举着旗帜要去背叛的东西,最后居然成为救命稻草。结局中让孩子成为李千金妥协的原因,更是凸显了大团圆背后的无奈。
  注释:
  [1]白朴.中国古典名剧精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6):24.
  [2]唐雪莹.笑中有泪,乐中有悲——浅析白朴《墙头马上》之悲情蕴涵[J].湛江师范学院,2011:114.
  [3]武雪慧.如捻青梅窥少俊,似骑红杏出墙头——墙头马上的悲剧[J].科教园地,2009(4):102.
  [4]杜美玲.论《墙头马上》“李千金”形象合理性[J].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2011(4).23—24
  [5]王晨.《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形象的悲剧色彩浅析[J].文学评论,2011(6):5—8.
  [6]张从墨.解读《墙头马上》中女主李千金“赌徒形象”[J].文学评论,2011(8):67—68.
  [7]孙立恒.《墙头马上》的浪漫主义精神[J].文学评论,2011(5):27—28.
  [8]岳晨璐.浅论《墙头马上》李千金的爱情之路[J].戏剧研讨,2016(1):32—33.
  [9]夏青.浅析《墙头马上》的悲剧意味[J].青春岁月,2013(7):47.
  参考文献:
  [1]王晨.《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形象的悲剧色彩浅析[J].文学评论,2011(6):5-8.
  [2]吴东玲.《墙头马上》中李千金之命运悲剧浅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7):45-47.
  [3]景建军.从《墙头马上》看白朴婚姻愛情观[J].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2(2):78-79.
  [4]张大新.放浪情欲与仕婚理念的错位整合——白朴杂剧的泛人文内涵[J].求是学刊,2009(5):43-45.
  [5]张从墨.解读《墙头马上》中女主李千金“赌徒形象”[J].文学评论,2011(8):67-68.
  [6]杜美玲.论《墙头马上》“李千金”形象合理性[J].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2011(4).23-24
  [7]李琳.论墙头马上不畏世俗的爱情观[J].戏剧之家,2015(8):54-56.
  [8]岳晨璐.浅论《墙头马上》李千金的爱情之路[J].戏剧研讨,2016(1):32-33.
  [9]冯晴晴.浅论《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形象的悲剧性[J].青春岁月,2013(3):12-13.
  [10]夏青.浅析《墙头马上》的悲剧意味[J].青春岁月,2013(7):47.
  [11]武雪慧.如捻青梅窥少俊,似骑红杏出墙头——墙头马上的悲剧[J].科教园地,2009(4):102.
  [12]李佳.谈《墙头马上》“一见钟情”[J].舞台话语,2009(3):49.
  [13]唐雪莹.笑中有泪,乐中有悲——浅析白朴《墙头马上》之悲情蕴涵[J].湛江师范学院,2011:114.
  [14]俞玄穆.《墙头马上》新解读[J].文艺论坛,2003(1):13-14.
  [15]孙立恒.《墙头马上》的浪漫主义精神[J].文学评论,2011(5):27-28.
  [16]白朴.中国古典名剧精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6):24.
  [17]郑传寅.中国戏曲文化概论(修订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5.
  [18]黄防,中国古典戏曲精读[M].济南:齐鲁书社,2012:78.
  [19]台静农.中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34.
其他文献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日照 276800)  【摘要】:元四家在中国历史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黄公望身为元四家之首,其代表作的《富春山居图》更是流芳百世,而这里面存在的美学观也是博大精深,而批评文艺现象、作家和作品的标准或者最高标准, 美学观点指衡量作家是否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作,及作品是否具有艺术感染力和较高的审美价值,通过这一系列的美学观剖析《富川山居图》中的历史文化价值。  【关键词】:《
期刊
(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  【摘要】:《小背篓》作为一首从1990年流传至今的经典,在创作方面必然是拥有着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如何演唱才能够表现出歌曲的真实情感,怎样才能打动人心,是本文所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从其音乐创作背景、音乐表现手法、演唱者的艺术处理、声与情的结合等方面进行研究论述。旨在学习成功的演唱这首歌曲,体会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发扬和传播民族音乐。  【
期刊
(四川美术学院,重庆 401331)  【摘要】:本文选择中国美术院校第六届千里之行展览中湖北美院张薇《静》这一作品进行分析。通过和创作者的交流,结合对作品的理解,从形式分析出发,展开物性隐喻剖析,人物关系解读,精神状态梳理,论述对物质、精神、存在、关系的牵连,揭示作品所表现的疾病与社会观念的冲突,人在与疾病抗争中所展现出的价值。  【关键词】:装置;疾病;牵连;隐喻;生命  《静》这件作品中的情
期刊
(齐鲁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3)  【摘要】: 艺术歌曲是一门外来艺术,其主要特征在于歌词大多采用文学性较强的诗词,并把诗词与音乐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和演唱者一起最大限度的去诠释歌曲中所创作的意境。二十世纪初,我国艺术歌曲是在欧洲艺术歌曲的影响下,结合了本民族的音乐传统和风格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艺术歌曲的特征也具体地体现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中
期刊
(天津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天津 300457)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逐渐提高,建筑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升,对于项目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对建筑行业的发展来说是一种机遇与挑战。基于此,本文对清水混凝土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研究。  【关键词】:清水混凝土;装饰元素;室内设计;应用  前言:清水混凝土是混凝材料中重
期刊
(天津工业大学艺术与服装学院,天津 300387)  【摘要】:本农庄总体设计以营造中国古典园林为出发点,各个部分通过合理的交通路线有序的串联起来,最大限度做到以满足游客需要为宗旨,使该农庄集休闲、观光、赏景、交流娱乐于一体,体现出该景区多元化、生态化等特点,是娱乐和休闲兼备的综合性场所,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周围环境好,生态环境与自然条件优越。该农庄包含赏景,广场休闲,滨水活动,健身娱乐、居住等
期刊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摘要】: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它以人们的肢体语言动作来传递人们的情绪,表达人们的感情。民族舞蹈里的动作来源,是民族族群成员对自身生活状态、传统习俗的再现,以族群客观生存环境为基础对生活进行加工提炼。中国民族民间舞在岁月长河中繁衍生息,曲折发展,但是毋庸置疑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源泉。民族民间舞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民族性缺失,审美
期刊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信息技术系数字媒体14-1班,浙江 温州 325000)  【摘要】:本课题是一部五分钟建筑漫游动画制作。课题主要内容是对温州市永嘉县茶山村的地区规划,将茶山村开发成一处生态观光旅游景点。在当今三维动画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建筑漫游动画成为其中市场最大的一个行业.在新楼盘开发、建造时的广告宣传、工程投标、建设项目审批、环境介绍、古建筑保护、古建筑复原等方面越来越多的借助建筑漫游动画来
期刊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摘要】:旅游会展开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相关的旅游产品进行展示,在此基础上其本身还兼具着对旅游信息进行宣传的作用。将艺术设计应用到旅游会展设计中能有效丰富旅游会展的设计形式,且对提高旅游会展设计的质量和创新性都具有良好的作用。本文将从艺术设计在旅游会展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意义出发,分析艺术设计在旅游会展设计中的具体要求,进而探讨艺术设计在旅游会展设
期刊
(聊城大学美术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艺术家用自己独特的绘画思想及表现手法来诠释自己的感受,这种诠释的结果通常具有一定的风格特色,即绘画特色。沈周也不例外,他在师古人与师自然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最终形成自己的绘画特色。本文主要通过沈周的代表性作品来分析和归纳出他在不同时期的绘画特色。  【关键词】:沈周;花鸟画;艺术特色  沈周作为吴门画派的创始人和明四家之一,在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