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以“听”为中心的教室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198710310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静悄悄的革命》后,我被书中所描绘的“学习共同体”深深的吸引。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影响;教师家长帮助,促进学生学习,成长;教师家长相互交流,相互探究。多么和谐的画面,令人神往。作为一个班主任,长时间以来,我一直想努力创造一间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互相启发,师生之间交流愉悅的教室,现在看来首先要创设以“听”为中心的教室,师生之间互相倾听,学生之间互相倾听。
  倾听就是凭借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倾听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素质。要积极主动地去听,用心去听。“听也是读,用耳朵去读”。
  听与说同样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有关学者曾经对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信息交流情况做过统计,结论是: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仅占9%,这说明“听”在信息交流中占最重要的地位。
  课堂上却出现不“听”现象:教师讲解时学生不认真听;学生发言时,教师有时也在走神,只是在甄别学生的回答是否符合自己的标准,一直在考虑接下来“应该怎么办?”,而不去想学生的回答是否有道理;其他听的学生少之又少,大多数都在观察教师,常常慑于教师的脸色而假装一副倾听的样子,至于发言学生的意思,更是一知半解。你不听我、我不听你,想听的就是标准答案。长此以往,教师会发出感叹:“这个问题我都讲了五遍了,学生怎么还是不会!”学生则是满脸的无奈和无助:“课堂上我感觉会了,怎么一到考试时又做错了呢?”更有甚之,有的学生会问:“讲过吗?”问题出在哪里呢?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关键是在课堂上缺少倾听。
  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一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这是一种全身心参与和投入的态度,是一个生命的把所有能量聚焦在另一个生命上。当教师全身心的专注学生的发言时,他们可以从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语气、表情、姿态等)去了解其发言本身的含义,还能听出言外之意,还可以体察出其内心的思想情感,做到与学生息息相通。为此,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不要随意地打断学生的回答
  随意地打断学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要么没有机会说出完整的答案,要么就会意识到他的答案是如此的错误,以至于根本不值得听完。也许教师不是有意的,但学生就是这么看的。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会感到沮丧而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弗莱雷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二、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
  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在很多时候,对话不仅仅需要语言,沉默可以拥有比语言更大的力量,可以弥补语言的空白,给人留下无限思考的空间。。耐心等待是倾听的智慧,善于等待的课堂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基于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和信任,因为教师相信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和时间,他们会独立地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正是教师的适度的“无言”与“等待”,才换来学生探索后的“多言”与“行动”,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教师要“理解”每一位学生的话语
  所谓“理解”,是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的想法,站在欣赏,体味学生发言的立场上倾听。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理解学生偶然迸发的“发问”。一般来讲,“发问”之声都是学生的疑惑,意味着学生进入了思考状态。当然有些“发问”可能偏离了教师的教学轨道,关键是教师要学会利用这种新生成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启发和引导,切忌装作“失聪”,更不要“呵斥”。教师要理解学生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往往就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学会抓住这种声音进行二次备课,为下一步的教学寻找切入点和突破口,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解决问题。
  四、教师要积极回应
  倾听学生的发言好比实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学生的心情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很差的球若也能接住的话,他会奋起投更好的球。所谓“接住”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做出积极回应,语言要简洁具体,不能太普遍、太抽象,要“赏识”学生的回答,并随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中肯的评价,这会让学生感觉教师一直在关注问题的回答进展,从而乐意发言。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要创设一个每个学生都能安心发言的教室环境,教师必须对各种不同意见十分敏感地倾听,并作出敏感对应,慎重地选用每位学生都能理解的话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会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他人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
其他文献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一波又一波改革的推动下,各种新的教育理论、思想、观点纷至沓来,许多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方法、技术手段不断的涌进课堂。一所学校怎样才能成长为一所名校?它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教师的质量决定了学校的办学质量。教师的专业成长水平,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水平。  然而,现如今在信息发展这么迅猛的社会,有些教师恐怕仅存有读大学时学的那点理论性的知识,他们的观念、思维甚至已经跟
期刊
我不是替国增光的宇航员;也不是为民添彩的科学家;更不是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在最普通的岗位上做着自己最普通也最应该做的事。  乐正克说过: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便是心中充满对学生的爱。在爱的基础上去教育,去引导;在爱的环境下一视同仁,与学生共同成长。孩童的世界是一片净土,孩童的心是这片净土上一株娇嫩的渴望成长的幼苗。我们只有耐心的用名叫“爱”的
期刊
近日与学生教读唐代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初读,山水画墨跃然于纸面,再读,情高意远淳化于心中。欲罢不能,有感而发,与同行们共勉。  张志和(730年~810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唐朝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他十六岁参加科举,以明径擢第,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唐肃宗赐名为“
期刊
意境是一首诗最美妙的部分,它包含“意”和“境”两方面,“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境”是诗中事物的意象。只有进入诗的意境,才能真正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境意象,获得美的享受。把学生引入古诗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现在的古诗教学常常采用“释题→读通诗句→解释字词→串讲诗句→总结思想”的老五步法,花大量的时间串讲诗句,使古诗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的层面上,古诗的意境美学生并没有欣赏到。  
期刊
自从改革自然科学课程的春风吹拂着贵州大地,作为一线教师,我积极参与了为期一周的培训,从此持证上岗,与《科学》这门课程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的科学教学,我经历了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历程。7年的科学教学生涯中,有笑有泪,有苦有甜。今天就借这个机会浅谈一下自己独特的体会吧!  一、内容多,时间紧,压力大  有人认为在偏僻的农村小学,科学这门学科是存放在某一角落的“装饰品”,老师摆样子,学
期刊
新课程标准要求,新的教学环境下,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但是在小组合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多数小组是指定一位学习较好的代言人发言,其他人无所事事,或事不关己,或七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中作用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学校对于计算机的引入,计算机教学成为了教学的又一大改革,计算机教学不仅使原来的单一的,平面的教学引入到一个多元的,立体的空间,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视觉效果,而且现在计算机教学已经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计算机教学优化了课堂的结构,同时提高了教学效率。下面我就从事多年教学中总结出的经验,浅谈我在多媒体教学中感受的美好。  一、教学方面  第一,多媒体教学增加了课
期刊
习惯了教高年级,他们有相对独立的人格,相对成熟的心智和较强的学习能力。面对这样的孩子,似乎习惯了一定的教学、管理“套路”,可以说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然而,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总是站在一个不变的立场,久而久之,难免固步自封。每当看到班级部分基础特别差,尤其是学习习惯实在是一塌糊涂的学生,就气不打一处来,甚至埋怨低年级的老师教学很失败。  可能是因为自己年轻气盛,不知天高地厚,就一门心思想
期刊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汉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汉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学生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重视学生识字兴趣的培养,对汉语文老师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汉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识字教学为主,识字量大,内容也较为枯燥。因而,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辛苦,而且很容易回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根据学生的注意规律和爱玩、好动、做事没耐心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集中办学,提高办学效益已成为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学校的寄宿制就顺应而生。但小学生寄宿制也给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如何加强对这些寄宿生在校课外活动的安全管理,确保校园一方平安,让孩子们健康成长,使校园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土呢?  一、建立安全机制  寄宿制小学生课外活动的安全管理,要建立责任机制,是落实寄宿生安全工作的关键环节。学校与家庭、学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