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养于细微处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on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惯了教高年级,他们有相对独立的人格,相对成熟的心智和较强的学习能力。面对这样的孩子,似乎习惯了一定的教学、管理“套路”,可以说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然而,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总是站在一个不变的立场,久而久之,难免固步自封。每当看到班级部分基础特别差,尤其是学习习惯实在是一塌糊涂的学生,就气不打一处来,甚至埋怨低年级的老师教学很失败。
  可能是因为自己年轻气盛,不知天高地厚,就一门心思想要试一试。2014年秋季开学前,我主动请缨,要求任教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其实自己心里一方面是想更加全面的历练自己,另一方面也是想从实践中证明自己的些许教学思想、观念。当然,这些思想、观念也是受了许多先辈、专家们的启发。
  就在刚接班不久,我突然后悔了自己的选择,刚从幼儿园毕业的一年级新生简直就是一帮“外星人”,从开学第一天的第一节课,对我来说就开始了教育教学生涯的煎熬。这帮孩子仿佛根本听不懂人话,任你怎么在讲台前维持纪律,都难保证“一分钟”的安宁,更加谈不上语文教学的效果如何!每节课的分分秒秒我都盼着快快逝去,那些日子在当时毫不夸张的说,真是度日如年,我为此甚至萌生过向学校领导请求调整任教年级的想法。但转念一想自己的初衷,还是咬咬牙挺过来了,接班两周以后,我渐渐看到了希望,恰逢此时,学校为了让新上任的特岗老师能更快地进入“职业角色”,学校教务处特意安排了我上一节低年级的语文示范课。接到这个任务以后我一晚上没睡安稳,既因学校信任欣喜,又为课堂纪律发愁。第二天上课时,我战战兢兢的站在讲台上,一声“上课”喊完,孩子们同样的一句“老师好”让我顿时感受到了与往日与众不同的惊喜,或许是就因这开场白的自我积极心理暗示发挥了作用,又或者是全校低中高各学段语文老师的“驾临”,震慑了这帮孩子,可就是这新学年的第一节公开示范课,接下来的一整节课无论是课堂纪律还是课堂学习氛围都让我第一次品尝到了教一年级的喜悦。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我渐渐对自己又恢复了往日的信心。
  从那时起,我就决心要从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培养孩子们学会学习、生活的良好习惯。于是小到孩子们课堂上的举手投足、坐姿执笔,大到他们课外活动时的言行举止、礼仪教化,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唠叨着”。为了课堂上能更好地调控课堂纪律,更加规范地端正孩子们的上课态度,我一再口头强调:“头要正、肩要平、背要直、足要安”,看似口号,实际操作得当的确很有用。时至今日,只要老师在课堂上稍加提示,孩子们的表现立刻变得整齐划一。为了孩子们能养成正确的读书习惯,课堂上我要求每个同学读书时要抬头挺胸,双手拿书,眼睛与书保持一尺距离(大约学生双手拿书双臂自然伸展平放桌面)。为了孩子们能从小学会正确的写字习惯,无论是集中练习写字还是随堂随机书写,我一律要求学生做到“三个一”,即“眼睛距离桌面一尺,胸部距离书桌一拳,手指距离笔尖一寸”。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就是通过视觉和听觉,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在课堂上能集中注意力,我更加注重培养孩子们看和听这两方面的习惯和能力。我教孩子们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在课堂上发言时,都应该认真倾听,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或讲解时都应该仔细观察,总之要看“准”听“清”。久而久之,以上这些言传身教真的在孩子们身上看到了成效。整个上学期,我们班的孩子们无论是在我的语文课上,还是其它学科的课堂上,整个班级的课堂表现越来越好。
  今年春季开学以后,我更加不敢对孩子们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有丝毫的松懈。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的培养同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既不能急功近利、立竿见影,更加不可小有成效就忘乎所以、自我陶醉。习惯的养成,我要在每天甚至是每节课的课堂教学情景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予以渗透,可是这些好不容易初见雏形的习惯或许一个不留神就会烟消云散。
  无论是外出学习还是校本教研活动中,我们老师经常会谈及某个班级的学生素质与众不同,很不一般,而当我们静下心来,再三思忖之后或许不难发现,孩子们一切的成长和他们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习惯养成都是分不开的。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两天的事,作为老师,不能怕麻烦,更不能嫌自己啰嗦,或者变换一种角度,效果会更加出彩呢!记得曾有位学者说:“教学中,方法总比问题多。”我想,不管孩子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良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我们每一个老师用我们的一份耐心去细细揣摩。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只有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实践,少一分浮躁,多一分宁静,把工作真正做到细微之处,我想成功也就一步步逼近了。只要我们有心去埋种,用心去培养,习惯的花朵自然会愈开愈娇艳!
其他文献
近几年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下,二次函数类型的压轴题几乎年年出现在武汉市中考的最后两题中,也是学生最难完成的任务。题型灵活、设计新颖、构思巧妙、富有极强的综合性的压轴题层出不穷,其中一类以轴对称、平移、旋转、翻折等图形变换与二次函数相结合的试题更是成为学生头疼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教学中,倘若从一开始就将这几种图形变换与二次函数相结合,发现学生根本无法入手,无从下笔。因此要突破这类问题,应该分解难点,
期刊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给教师提出了新的发展空间,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重新重视实验操作,使动手实验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验操作基本上都是些基础知识的运用和锻炼,一是基础性操作,如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研究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先让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再让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通过动手实验時所观察
期刊
一、案例描述  前不久到一所学校集体视导,在检查教师作业批改时,一道错题引发了我的思考。题目是这样的:一根绳子,王老师剪去是6米,这根绳子原来有多少米?一位学生是这样解答的:6÷=15(米)。对学生的解答过程,老师画了“×”。在错题旁边,这位学生重新写了老师视为正确的解题过程“6÷(1—)=10(米),并附加了3道相关的练习题,以 “加强练习”。  随后,我拿着作业本问这个学生:“同学,你这道题错
期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一波又一波改革的推动下,各种新的教育理论、思想、观点纷至沓来,许多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方法、技术手段不断的涌进课堂。一所学校怎样才能成长为一所名校?它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教师的质量决定了学校的办学质量。教师的专业成长水平,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水平。  然而,现如今在信息发展这么迅猛的社会,有些教师恐怕仅存有读大学时学的那点理论性的知识,他们的观念、思维甚至已经跟
期刊
我不是替国增光的宇航员;也不是为民添彩的科学家;更不是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在最普通的岗位上做着自己最普通也最应该做的事。  乐正克说过: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便是心中充满对学生的爱。在爱的基础上去教育,去引导;在爱的环境下一视同仁,与学生共同成长。孩童的世界是一片净土,孩童的心是这片净土上一株娇嫩的渴望成长的幼苗。我们只有耐心的用名叫“爱”的
期刊
近日与学生教读唐代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初读,山水画墨跃然于纸面,再读,情高意远淳化于心中。欲罢不能,有感而发,与同行们共勉。  张志和(730年~810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唐朝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他十六岁参加科举,以明径擢第,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唐肃宗赐名为“
期刊
意境是一首诗最美妙的部分,它包含“意”和“境”两方面,“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境”是诗中事物的意象。只有进入诗的意境,才能真正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境意象,获得美的享受。把学生引入古诗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现在的古诗教学常常采用“释题→读通诗句→解释字词→串讲诗句→总结思想”的老五步法,花大量的时间串讲诗句,使古诗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的层面上,古诗的意境美学生并没有欣赏到。  
期刊
自从改革自然科学课程的春风吹拂着贵州大地,作为一线教师,我积极参与了为期一周的培训,从此持证上岗,与《科学》这门课程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的科学教学,我经历了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历程。7年的科学教学生涯中,有笑有泪,有苦有甜。今天就借这个机会浅谈一下自己独特的体会吧!  一、内容多,时间紧,压力大  有人认为在偏僻的农村小学,科学这门学科是存放在某一角落的“装饰品”,老师摆样子,学
期刊
新课程标准要求,新的教学环境下,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但是在小组合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多数小组是指定一位学习较好的代言人发言,其他人无所事事,或事不关己,或七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中作用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学校对于计算机的引入,计算机教学成为了教学的又一大改革,计算机教学不仅使原来的单一的,平面的教学引入到一个多元的,立体的空间,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视觉效果,而且现在计算机教学已经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计算机教学优化了课堂的结构,同时提高了教学效率。下面我就从事多年教学中总结出的经验,浅谈我在多媒体教学中感受的美好。  一、教学方面  第一,多媒体教学增加了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