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学作品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6年,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了文学教育的要求,结束了近30年中学语文不提文学教育的历史。自此,文学教育在众说纷纭中重新登上语文教育的舞台。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新编教材大大增加了文学作品的数量,对中学文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学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人文价值,因此,文学教育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尽快革除教学中的弊端,探求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健步进入文学的殿堂呢?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就高中文学作品教育的现状与对策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以求抛砖引玉之效。
  
  一、文学作品教育的现状研究
  
  文学教育之所以从文章教育这一大杂烩中剥离出来,就在于文学的特殊本性和要求。文学的特点有三:间接性、情感性、形象性,它强调艺术想象和虚构,强调形象思维,以形象情感感染人。文学是“创造的、个性的、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趣味的,是心灵里的笑语和泪珠”(冰心语)。如此,接触文学、领略文学,自然而然地要用心、入神、动情。文学教育首先应按照文学这种“质的规定性”来进行,创设情感自由、心灵自由、思维自由的情境氛围,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渐染,从而真正达到“指导学生阅读丰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培养和提高文学素养,同时寓思想教育于其中,培养远大的理想抱负,高尚的趣味情操,并寓智力开发的目标于其中,培养活跃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以至创造思维的能力”(张志公语)之教育目的。然而,在文学作品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一些弊端:
  
  1.搬用解题方式解读
  笔者听过两位老师执教的《荷塘月色》和《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两篇可谓文质兼美的散文,可是听完课后,兴味索然。他们把课后练习及基础训练或相关的高考题的答案念给学生,就算完成了这些美文的教学工作。不从个体审美体验出发去拥抱作品,只把全部精力用在传授答案上,用冰冷的解剖刀,把一篇篇美文分割得支离破碎,这是语文教育的悲哀!
  朱熹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文学作品教学本应该是最富生气和灵性的,现在却变得如此枯燥乏味。用这种毫无美感可言的方法教学,惟一的作用大概是使学生的文学“味觉”受到伤害,找不到读书的感觉,无法形成独到的见解,甚至导致思维的雷同和创造力的萎缩,导致学生的文学天赋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从而终身与真正的文学绝缘。对此,无论有多少理由可为我们开脱,我们自身都难辞其咎。
  
  2.搬用文学阐释习惯解读
  好的文学作品都有丰富的内涵,它们以其多义与复杂向读者讲述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宇宙万物的感受、思考与探索,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和深入思考,给读者以启迪。然而,文学教育在文学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强大的阐释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它把我们与文学的联系隔开了,……我们无法体会小人物的辛酸处境,无法理解小人物的挣扎和被命运捉弄的悲哀,我们连起码的同情心也没有得到培养,那套阐释体系反而摧残了我们本来可能有的同情心。
  比如讲《祝福》,批封建礼教;讲《狂人日记》,则更是对封建社会发动总攻;讲《项链》,重点批判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讲《守财奴》,则肯定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满足于此,学生就无法正常思维、正常感知,无法理解《一碗阳春面》里所表现的不为艰难所压倒,团结齐心,努力向上的精神和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体谅等美好的感情,不能承认《守财奴》表现了人性的贪婪与愚昧这一人性共有的弱点……
  在这样整齐划一、不允许有任何“异端”思想的阐释习惯的作用下,学生失去了探索的兴趣,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失去了原本具有的鲜活思想。不难推断,一千个这样的学生,恐怕也只能有一个哈姆雷特!
  
  3.搬用文学赏析文章解读
  随着高考对诗歌鉴赏能力考查力度的加大,不少老师也增加了对诗歌鉴赏的关注,然而自己一向对诗歌并无研究,所背诵的诗词也少得可怜,缺乏对文学的兴趣,缺乏文学感知力与文学悟性,不能把文学作品中的人生形态、情感形态变成自己人生、生命形态的延长,于是只好生搬鉴赏辞典。但由于缺乏自己真切的感受,怎么可能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怎么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学感知能力与文学悟性?其实,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在教学中,哪怕我们只谈出自己很小的一点心得,也会使课堂登时生辉。文学作品的讲授,应该是从教师的情感深处、从教师的心底流淌出来的,这样才能让学生受到触动、受到感染、受到启迪,从而提高他们鉴赏与创造的能力。
  
  二、文学作品教育的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弊端,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努力提高文学作品教育的效率:
  
  1.开放教学课堂,营造人文情境
  文学作品教学首先要彻底摒弃上述种种束缚学生身心的弊端,确立正确的教学思想。从文学的特性出发,开放课堂,让心灵自由、思维自由。充分尊重每一个阅读主体的阅读体验,尊重他们独立思考的权力,让他们勇于质疑、追问与探索,把文学文本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召唤结构”,其中有许多“空白”和“未定点”,让我们的学生来填补,容忍学生的“异端”思想,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让他们的思想冲破牢笼,见仁见智。
  就文学作品教学而言,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出发,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生活。要用我们对作品的感知,引导学生体会作品对人的终极关怀,让学生能从中得到心灵的慰藉,情感的陶冶,从而拓展他们的精神空间,帮他们涂好生命的底色,以便能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日后生活、工作中出现的各种苦难和不幸。
  要勇于打破常规,摆脱文学作品处理过程中的习惯性思维,改变解题式、讲学式等错误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新意。每个希望把自己的学生引向智慧之宫、引向文学殿堂的语文教师,都不应该拘泥于成说,拘泥于单一的教学模式,而应动用各种手段,发挥自己的长项,不断优化教学模式,使文学作品教学方法丰富多彩,力求教随文转,文因教活,使教学课堂呈现浓厚的人文情境。新教材中选编了很多情文并茂的文章,在讲授这些课文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能力和知识能力,通过讲一个故事,描述一种情景,用美读的方式诵读课文,或者用绘画,或者用音乐,营造与课文内容一致的感情氛围,以便学生更好地进入意境、理解课文、受到陶冶。教师应该投入到自己所讲授的作品之中,用心感受,深入理解研究,这样才能喜爱那些作品,讲出作品的内在美,用情感的火种,点燃学生求知欲望与智慧的篝火,让学生“明其言,会其声,感其情,悟其旨,得其辞,体其义”。
  
  2.培养阅读品质,形成涵咏感悟
  教学上的开放,如果没有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作基础,那往往是浮光掠影,只是表面上的热闹,文学教学的目的还是无法实现。而且,好的文学作品,语言上往往是洗尽铅华、归真反璞的,构思是匠心独运却了无痕迹的。要体会这些“尽在不言中”的奥妙,就需要下探究涵咏的工夫,而这需要有良好阅读品质的支撑。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是文学教学得以落实的重要因素,它本身也是文学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
  阅读品质是指阅读行为、阅读作风上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等的本质,它包括阅读的习惯、阅读的价值观、阅读的感受和体验等方面,是阅读的重要构成因素。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因此,要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独立性,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积极促使学生阅读品质的养成。
  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完成阅读目标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既能做到课内自觉地读,又能于课外积极地扩大阅读面,并能“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把课内取得的读文的经验应用于课外阅读中。同时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循序渐进,不放松任何细节,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次,要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时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时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是阅读教学的附加任务,而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作品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要培养学生在阅读时的正确价值取向,不能靠一味地灌输,只能根据语文课程的本质特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形成对文本的正确价值取向。
  再次,要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这是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是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探究学习的根本途径。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他们的阅读感受是存在差异性的,就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对于同一篇文章,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考力各不相同,对于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学生的分析可能是五花八门、相互矛盾的,我们要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文本有自己独特的反应和感受,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喜欢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对文本的内容、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和评价,教师通过设疑问难,就可以不断把学生思维引向纵深,使他们阅读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
  
  3.拓展教学内容,成就厚积薄发
  要达成文学教育的目的,教育内容的确立和有效处理是重要的保证。笔者认为,文学教育的教学内容要以教材的文学文本为核心、为示例,深入挖掘并拓展。俗语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渐染过程,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很难达到一定的质。著名作家毛志成教授从自己的创作和教学实践出发,认为“多读富有文采的佳作是培养文学兴趣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有效地拓展呢?笔者认为,可立足于课文的纵深拓展,围绕主题、题材、作家和作品,渗透课外阅读,提高课外阅读的感知能力,借助延伸的阅读,丰富课内知识的感知。
  ①围绕主题的拓展。如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领略语言文字如何把无形的声音有形化,感受文学描写的形象性和文学联想的丰富性。据此拓展刘鹗小说《老残游记》中《明湖居听书》一段,让学生尽情领略古今摹声之妙思妙语。而《明湖居听书》又和《大明湖》两相渗透,使学生较为具体地感知《老残游记》“写景状物,时有可观”(鲁迅语)的特点。
  ②围绕题材的拓展。如学习了朱自清的《春》后,又大量诵读了关于春的诗篇,早春的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晚春的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江畔独步寻花》、孟浩然的《春晓》、张志和的《渔歌子》、朱熹的《春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白朴的《越调·天净沙·秋思》等等,这些诗文各显异彩,带给学生的是绚烂多彩的熏染,摇曳多姿的笔法的浸淫,春也不再如我们小时候那样只有朱自清笔下的形象了。
  ③围绕作家的拓展。如学习了冰心的《小桔灯》后,复习小学所学的课文《再寄小读者》,补充阅读《繁星》、《春水》中的几首诗和《谈生命》等散文,介绍冰心的生平经历,对冰心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她作品中“爱”的主题和淡雅隽永的语言。
  ④围绕作品的拓展。如学习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后,补充学习《论〈阿Q正传〉》、《鲁迅“丑化”了阿Q吗?》、《闲话阿Q的无赖与霸道》等几篇评论文章,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观点,读要整体把握,细处涵咏,对阅读品质的培养极其有益。
  总之,文学教育必须遵循文学的特性,正确把握教育目的;文学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更多的人关心参与上下求索。
其他文献
小城镇有限的文化资源和人力、财力往往成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瓶颈。溱潼镇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资源、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在政府主导加大投入的同时,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发展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变量与函数”第一课时,以下是课堂实录:一、创设情境老师以学生耳熟能详的童话图片呈现给学生,师:这两张图片表现的故事同学们都知道,
根据第六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上的决定:第七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将由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科学会联合主办,由中国计量学院、浙
作为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材料,铜行业与制造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较高。随着世界经济的强劲复苏,全球铜行业已走出近年来的低谷,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铜在我国被
摆脱留给外界单一的“经验型”的能工巧匠印象,塑造“会研究”的厚积薄发的复合型校外教育者的形象,也是绿舟每一名教育者必须要走的转型之路。据“全球儿童安全网络”公布的
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
可能我们真的错了!我们没能挖掘、引导孩子,使他的表演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而是用慢刀子一点点将孩子对艺术的爱好给扼杀了。世界上有多少像我们这样拖住孩子飞翔蓝天的
为了研究一维钴铁氧体纳米管阵列的磁学性质,应用氧化铝模板具有的约束作用和毛细管作用,结合溶胶凝胶技术合成了钴铁氧体纳米管阵列.在140℃条件下,通过包含Fe(AO)3和Co(AO)
同学们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它们是认识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中考考查《图形认识初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考查有关概念《图形认识初步》这一章概念较多,主要
《大乘無量壽經》,又稱《無量壽宗要經》,凡一卷,是印度大乘佛教佛經典之一,叙述無量壽決定王如來所説陁羅尼及其功德,是隋唐時期流傳最廣的經卷之一。通過對已出版敦煌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