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吃好每天3顿饭

来源 :北京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jie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营养少了不行,多了更不行,要全面、均衡、适量”
  平均算下来,人一辈子吃饭的次数近80000顿。我们的身体就像是一个湖,上游是我们每天吃的东西,下游是每天死亡的细胞和代谢的废物,这么大的食物量流进人体这个湖泊,自然会引起身体的变化,可以说,人就是人所吃的食物塑造的结果。所以要注意饮食营养,而营养就是要全面、均衡、适量。
  
  BQ:您的新书《吃好每天3顿饭》,被评为2012年十大健康好书,在营养类图书众多的情况下,它何以突出重围?
  Y:这本书实际是我最近几年“立体宣传”营养的代表,我所讲的内容有大量循证医学的证据,不是玄学和瞎讲,也有非常多的临床经验。广大受众最需要什么?最愿意接受什么?最迫切想解决什么?是这本书的内容根本。它不见得多精彩,但是针对性、实用性、证据力度都很强。现在我们的老百姓,有迫切追求健康营养的需要,而且他们终于能够拿到比较确凿权威的信息。当然也有欠缺,比如只从健康人的三顿饭说起,而患者,以及老人孕产妇等特殊人群还没有涉及进去,这也是下一步需要补充的。
  BQ:您有没有想过自己的个人效应?毕竟您现在拥有大量忠实的“鱼丸儿”。
  Y:我承认有些个人效应,不过大家喜欢我,实际是关注营养和健康。我是用百姓最接受的语言习惯,用最科学的内容,来阐述大家最迫切关注的问题,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BQ:您理解的营养内涵是什么?我们要真正实现营养,核心是什么?如何才算吃好三顿饭?
  Y:合理营养真正实现就6个字:全面、均衡、适度。
  BQ:做到全面不容易,比如很多人爱吃肉,很多人又崇尚素食,拿我自己来说,我的食谱就很单调,经常买的菜总是那么几样。
  Y: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我们有调查,现在人的食谱比起以前不是宽了,而是更窄了。人一天需要40多种营养素,哪有一两种食物能一下满足40多种营养的?我们希望大家的食谱更广泛。比如有些白领在超市买熟肉,回家微波炉一热,一顿饭就算解决了,全面两字肯定做不到!这样营养必定偏失,随之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BQ:均衡也应该是有合适比例的吧?
  Y:没错,在各种食物间做多选,也要注意比例。比如说,我吃二两肉,配一斤蔬菜,这是合适的。如果反过来,那就失衡了。我们强调荤素搭配,在现实中却不容易,我就碰到过这么一位病人,她吃水果恶心,吃蔬菜恶心,只吃肉,现在高脂血症很严重。所以说,人们知道要吃蔬菜,但是,如果比例不合适,就等于没有吃,要注意均衡。
  BQ:关于适度,我想到自己曾经减肥的那会儿,什么都只吃一点儿,但是为了瘦,也就忍了。
  Y:如果比例都合理,但是所有的食物量都大得不得了,把胃撑得很大,会增加肥胖风险。如果像你那样把摄入量都压得很低,自然也不合理。我的病人中有很多这样的女孩子,一餐就一口,人就不断地瘦,生活质量比较低,月经状况比较差,这样到老了以后,各种感染性疾病就都会出来。所以要强调全面、均衡、适度。
  BQ:大家说到饮食和营养,目的是健康,但也有人会提出个例,比如某某喝酒抽烟饮食不规律,身体也没有出毛病,挺健康的?您怎么看待这些?
  Y:个例的价值在医学的证据价值系统里是最后一位,几乎等于没有。一万个人吸烟,一万个人不吸烟,前者中得肺癌的比例肯定比后者要高,这是群体与个体的差别。而现在很多人,往往从个人取舍的角度来考虑,我想吃肉,就找出吃肉的各种好处。个例不能代表群体。在结果没有出现之前,我们还是从最大安全的角度走更好。
  BQ:没有人能离开三顿饭,从三顿饭入手把饮食调节好对健康很重要。
  Y:国外有这么句话“You are what you eat”,就是说人就是这一辈子吃下去的食物所塑造的结果。
  “食物相克、吃什么补什么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论调”
  黄瓜西红柿不能一起吃,鸡蛋牛奶不能一起吃,术后不能吃发物,想吃什么就说明身体里面缺什么,主食是万恶之源……这些被我们当作理所当然的老话,其实都缺乏科学依据。
  BQ:在我家的厨房贴着一张食物相克的图表,而我发现,和我同样做法的大有人在,只是有个疑问,有时同时吃了所谓相克的食物,似乎也没有发生什么危险的情况。
  Y:食物相克论是一个典型的误区。以黄瓜西红柿不能同食举例,往往认为黄瓜里有“抗维生素C的物质”,会把西红柿里的维生素C“破坏”,这其实是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黄瓜与西红柿里都有促进与破坏维生素C的物质,它是一个正负因素的妥协结果。如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黄瓜里破坏维生素C的物质只对黄瓜负责。
  BQ:看来回家我得把相克的图表给扔掉了。不过我想,我们的误区还不止这一类吧?
  Y:还有发物论。很多病人手术后,非常需要蛋白质,而优质蛋白来自动物性食品,比如猪、鸭、鸡肉以及海产品等。但它们被认为是所谓“发物”,不敢吃,天天吃素,甚至连占“发”字的菜都不敢吃。人很瘦,因为害怕这些所谓发物能让病再“发”起来。每每看到这样的病人我都觉得很可怜。
  BQ:还有些论调,比如吃鱼眼睛,眼睛会更明亮,吃肝补肝,这些您赞同吗?
  Y:很多人有这个观念,说孩子学习不好,给炖点儿猪脑“补补”,这都是错的,食物在体内会分解成基本营养物质,不可能直接跑到脑子里去。所以说吃什么补什么、以形补形,都是瞎扯。还有,想吃什么就是身体里面缺乏什么了的论调也有问题,有些人明明食肉很多,他偏偏还想吃肉,这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或者认为炖肉的时间长,脂肪、胆固醇就会减少,这些都没有依据。
  BQ:我還注意到一个现象,很多人不吃主食,晚饭用水果代替,他们觉得这很健康,并且不易肥胖?
  Y:主食是万恶之源的想法,是错误的。没有主食就没有能量基础。蛋白质会被烧掉,人会营养不良。不吃晚餐,则会低血糖。有的人拿水果替代蔬菜,也不科学,很多国外机构已经建议压缩水果的摄入比例。还有些人本末倒置,三餐不吃只服维生素片,成为胶囊一族,这些都是我不赞成的。现在有的保健品还打着抗衰老等口号,其实“抗什么”都要慎重,也许含有这些元素,但不代表这些东西就能达到治疗的直接效果,在选择时要慎重。
  BQ:上面我们是从正常饮食的角度来说食物,但现在还有一个名词很红——“食疗”,食物真有治疗的效果吗?
  Y:靠食物治疗,这是大错特错,食物只有调节和预防的作用,没有治疗作用。我们可以根据病情调配饮食,但是该怎么用药,还要听医生的。有些人觉得通过营养饮食就能治疗疾病,这就是食物神话论了。
  BQ:您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病人,饮食和生活都很规律,但是严重焦虑,依然不健康的?
  Y:几乎每次门诊都能碰到,如果心理问题不解决,营养都是一句空话。心理状况直接影响到胃肠道的动力、分泌。所以我们在治疗时,除了饮食科学合理,还会注意对病人的心理疏导。我在门诊看过时间最长的一个病人,用了一个半小时,就是在慢慢引导,不能让病人情绪过分反弹。
  BQ:从教学、科研、医疗,到营养科普,酸甜苦辣全在其中。
  Y:科普首先要讲科学,如果没有科学证据,一钱不值。从我们前面讲到的各种误区可见,我面对的受众,有些营养知识是0,有的甚至是负数,被伪科学洗脑的人太多,要转变观念,要有耐心和韧劲。
  做科普,在同一时间可以覆盖的人群比门诊要多得多,我认为这是积德行善的行为。让我欣慰的是,绝大多数的同行和百姓们都认可了。这过程中的酸、辣、苦都是给甜做点缀的。
  BQ:希望像您这样的声音多一些。
  Y:我也希望能有一个团队,或者一群人一起来做,让主流的声音强大起来。如果主流的人不做,非主流、不科学的声音大起来,百姓分不清谁对谁错。最后他们干脆都不听,这就坏了。所以要形成主流声音,不能靠一个人一家媒体,而要更多的专家,更多的媒体来宣传,形成一个正向的氛围。中国做这个远远不够,我们任重而道远。
其他文献
境外忽传狼来了,又是一片怨艾声。  美国当地时间2月17日,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协议内容包括:中国将在原来每年引进美国电影配额约20部的基础上增加14部3D或IMAX电影;美方票房分账从原来的13%升至25%;增加中国民营企业发布进口片的机会,打破过去国营公司独大的局面。此举导致的直接后果,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就是能在影院看到更多好莱坞大片。不过对于中国电影产业来说,
期刊
好不容易熬过百无聊赖的冬天,城里的人们也该走出家门去和大地、阳光亲密接触一下了。只是都市人在时间总是紧张的情况下找到个合适的地方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其过程可能会相当纠结,比如车程不能太远、路线必须顺畅、游乐项目需要节省体力、吃的还得像那么回事儿……考虑到众多的因素,意大利农场便成了京郊为数不多的好选择之一。  记者从爆堵的三元桥出发,绕行京承高速和六环路,到达位于顺义机场附近的意大利农场只用了40
期刊
美国知名娱乐网站Flavorwire.com近日评选出“全球最美20家书店”,亚洲有4家书店入选,其中3家是中国的——北京“老书虫书店”便位列最前。在此之前,它早就在世界上享有相当的声誉,著名旅行指南书《2011孤独行星最佳目的地》中,“老书虫”已经作为惟一入选的亚洲书店跻身“全球十佳书店”。它坐落的位置可谓闹中取静,在餐馆酒吧遍地的三里屯,“老书虫”栖身的绿色二层小楼因其简陋的外观反而十分显眼。
期刊
这种情形听起来一定很诡异,很不可能:一个人成名的那一刹那,也是他失落的开始。他成为消费对象的同时,也渐渐失去被消费的可能,他此后的每努力一点,就会使他的魅力消失一点,每接近世俗的成功一点,就会离失败近一点,套用作家方方的小说题目,那就是“在他的开始是他的结束”。这种情形会否存在?  完全有可能,如果,他是“旭日阳刚”的成员。  “旭日阳刚”的演艺生涯起点,是在出租屋里弹唱《春天里》的视频的流传,现
期刊
噩梦啊。当我写下这个标题,一排汉字,像咒符一样,撒豆成兵什么的,齐刷刷立在眼前。《盗墓笔记》我没看完,里面该不会就有这玩意?  要么就写成阿拉伯数字好了:400X000000。还是不行,像一排陷阱,连环计,才出狼窝又入虎穴那种。钱钟书说过,如果戒指是圈套,那么扣子就是扣住不放,这一排圆圈,岂不是从天而降的乾坤圈、血滴子、追魂索,铃铃铃铃……一个特写镜头,还带着泛音。  话说,这泛音还是挺好听的,让
期刊
自1996年开办以来,上海双年展已经有了16年展龄,它是否已经具有了独特的气质?今年的主题应该定位在哪里?这两个问题既大又深,然而邱志杰似乎轻轻巧巧就解开了,他用的是两个关键词:城市,发电。  在邱志杰的蓝图中,2012年上海双年展将在新馆中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城市文化的动力,成为上海世博会后的一个新标志,成为上海市民心中的一个体温计。同时,双年展的这次转型也备受各地专家学者瞩目,上海双年展能否把握这
期刊
橘子拿在手里,一个圆团团的梦。桔吉同音,讲粤语的人因此梦见“金桔利”。金桔利就在香港的街头,油麻地还是太子抑或佐敦的后巷里常有的招牌。金红配色,三个大字下是红绒小楷 :陀地(本地妓女)500、马拉(马来西亚妓女)300、北姑500……江湖生意需要讨个喜气。桔利与吉利,金桔于是被看作很吉祥的水果,旧历年家里要摆上一盆橘子树的。但依本地习俗,这盆东西在春节后就要扔进垃圾站,我开始还以为照中国人的思维是
期刊
浓眉主义 百眉齐放  浓眉的流行其实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早在秀场就初露端倪。尤其是在这一季尤为出众,所以放下你的修眉夹来尝试一下这超酷的浓眉潮流吧!  夸张感  从AltuZArra秀场上我们可以看出模特们不管是金发还是褐发都打造出了浓眉的妆容,针对浓眉妆容化妆师Pecheux来说,他用斜角眼线刷蘸取黑色眼影画出有棱有角的眉毛形状。这样“强势又不失女人味,并且整齐干净——就像伊丽莎白·泰勒刚去完健身
期刊
为什么会是诗歌?黄金在天上,命令你歌唱!在798,在尤伦斯,我们在诗歌的冰层,感觉语言的温度。因为诗歌带有一种“零度写作”的气质,属于灵魂的潜入者,自太虚坠入冰穴,愈在寒冷中愈能释放热量。  20多年前,我写过《岁末十四行》,因为越到年底越有诗意来临。其实,诗歌擅长立在岁月的交叉点上,迎送灵魂,吐纳大气,所以艾略特写道——在岁月的青春期,基督这只虎来了。  从2006年开始,民间文艺爱好者参与的浪
期刊
“我的人生不断在转身,不管华丽不华丽”  “我的人生一直在化不可能为可能,不断地在归零,我在香港没有一份工作超过五年,因为不断地在转身,但我在凤凰待了十年。可以了!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很好,很潇洒!”  朋友们都亲切地称呼他“老杨”,他也总自嘲“我老杨一身五花肉……”不过,这一身五花肉还成了最近《强疆梦》摄制组在新疆罗布泊无人区的通行证,当时老杨一行误闯军事禁区,遭遇盘查,但因为老杨大家都脸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