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变应万变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ping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考对古代诗词内容和情感的鉴赏是建立在对古诗词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基础之上的,是高考的一大难点和重要考点。本文将针对如何更好的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所持的观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和拙见。
  【关键词】评价 古诗词 思想内容 观点态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9-0058-01
  如何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对鉴赏诗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高考必考的考点之一,所占分值比例高,是备考的重点内容。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用诗词句反映出来的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现状,并加进了作者的评价和所持的观点,也是作者抒发情感的一种途径。在鉴赏的过程中,“评价”一词要求观点清晰,并对此观点能够进行阐述,在高考中对“评价”实际上是降低了一定的要求,只要能就诗论诗、言之有理就可以。如何准确恰当的对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辨明类别,结合诗意,正确解读
  古诗词根据题材的不同可以分為:写景诗、咏物诗、咏史诗、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羁旅诗等。每个题材的诗歌都有特定的表现方式和内容,熟练的掌握每类诗歌的特点,了解这一类诗的“共性”,再结合诗意,就可以对诗歌内容进行正确的解读,如咏物诗一般都是借物抒怀、托物言志;边塞诗都是建功立业、厌战思乡、勇敢报国;而田园诗一般都是宁静闲适、隐逸情怀、厌倦官场、恬淡归隐等等。当然同一类诗歌,在内容和抒发的情感方面是有一定差别的,运用的表现手法也会不同,具体的还要结合诗意进行分析。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首诗都是送别诗,描写了送别的场面,但前者表达的是悲苦伤感的离别,后者则是满怀激情地送行,诗作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态度完全是不一样的。
  二、抓住意象,领悟诗情,明确把握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人用来表达自己情感而精心选择的一些典型的事物或某个形象。由于历史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积累沉淀,有一些客观事物已经变成了约定俗成的特殊意象,往往会出现在与之情感色彩表达相一致的词句中。我们在分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表达的作者观点态度时,抓住这些特殊意象,结合诗意,就可以对诗歌进行准确的把握了。这些典型的意象如送别诗中常见“折柳”、“灞桥”、“南埔”等,爱情诗中常见“红豆”、“鸳鸯”、“青鸟”等,边塞诗中常见“羌笛”、“胡马”、“大漠”、“烽烟”、“孤城”、“阴山”等,羁旅诗中常见“驿道”、“征铎”、“西风”、“瘦马”、“浮萍”、“飘蓬”等,咏物诗中常见“翠竹”、“青松”、“红梅”、“秋菊”、“鸣蝉”等。
  三、解析典故,明确内涵,领会用意
  诗人不愿明说或者不方便明确表达的时候,会借用典故来抒发情感,这也是一种高超的艺术表述手段,隐含着诗人深刻的用意和心境。对于这种引用典故的诗词,在分析诗歌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牢牢抓住典故,对典故内容进行分析,明确典故本身的意义,并从中窥探作者所表达的意思。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备考中,多积累些比较常见的典故,弄懂典故的意义,对分析古诗词是大有裨益的。对于高考命题选用的古诗词,有些典故是不常见的,一般会有注释,因此在审题时一定要读懂这些注释,不可忽视。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中《后庭花》是一个典故,作者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是南朝亡国的最后一个昏庸皇帝,传说陈灭亡的时候,陈后主正在宮中与爱姬妾孔贵嫔、张丽华等众人玩乐,因此这是一首亡国之音,诗人杜牧不敢直言,只能借用典故来影射时事,实际上把矛头指向国运衰微之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痴迷淫乐的晚唐统治者,收到了借古讽今的良好效果。
  四、结合背景,知人论世,深度理解
  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总是隐含在诗意之中的,作者通过诗句来抒发情感表达自己的感悟。诗人表现出的对社会、对生活中的人、事的憎恶等往往带有浓重的时代色彩,是对当时生活的感悟,因此对诗歌的理解和评价要“知人论世”。为了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一定要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当时的人生遭际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对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五、明确指向,考究意图,突出要点
  在解答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试题时,要思考解决下列问题: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运用了哪种表现方法,借用了哪些事物来抒情,作者的观点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通过一系列的设问,慢慢从诗中找到答案和隐藏的情感。但在做答的时候要注意就诗论诗,不要随意借题发挥,千万不能跑题,根据试题指向找到答案即可。
  参考文献:
  [1]戴华.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古诗词鉴赏障碍突破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3.
  [2]郭亚丽.培养高中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策略[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其他文献
【摘要】电路分析过程中,电压、电流参考方向以及对应的电路方程中正负号的确定直接决定着分析结果的正确性。然而,纷繁复杂的方向规定,导致列方程时的正负取向容易产生混乱。本文从电路基本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出发,围绕基于此导出的支路电路法、回路电流法和节点电压法,将电路分析过程中的正负取值问题进行研究整理,供教師或者学习者参考。  【关键词】基尔霍夫定律 方向 正负取值  【Abstract】In the p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3-0179-02  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效率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尤其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师生关系、教学方法、学习方法都已悄然发生了改变,如果我们还是一味地穿新鞋走老路,那一路走来必定是充满坎坷。改变首先从自我做起。  一、好老师——学好化学的基础  1.课堂请让微笑多一点  微笑作为一种面部表情,它
期刊
一、科学探究在中考中的地位  课程改革强调“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要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获得正确的结论,形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发展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乌鲁木齐市教育局在《2016年九年级化学学业水平考试的说明》中把科学探究设为内容标准中五个一级主题的第一个主题,并明确地提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所包含的内容与培养目标
期刊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度发展,其文化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日益受到关注。文化自信作为一种心理特征,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它是推动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赢得世界文化格局话语权的心理支撑和强大精神支柱。文化自信与否影响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文化自信与否影响中国的文化安全,本文拟从这两个方面,探析当代中国之文化自信问题。  【关键词】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 文化安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背景下,国家和学校都积极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除去政策、资金支持等因素,大学生自身是否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能否正确面对创业过程中的巨大压力和困难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因此,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给予有效的思想引导就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思想引导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
期刊
【摘要】为有效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我园积极开展客家民间传统游戏,通过游戏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培养其乐观、坚强的态度。  【关键词】客家元素 民间游戏 培养兴趣 促进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9-0030-01  现如今的孩子整天面对电视、电脑和高档的电动玩具却总感到百无聊赖,地方文
期刊
【摘要】2016年新修订的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時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其中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奠基石。现在我们用的教材是专题体例,教材跨度大,因此在高一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以时空观念为基本出发点,引领学生以此为起点构建知识框架,形成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关键词】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 高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专业基础课《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实验课中运用探究性教学方法。方法 试验班应用探究性教学方法,对照班应用传统教学方法。结果 试验班理论课和实验课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结论 把现代教育技术与护理专业基础课程《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进行有效整合,以学生实际生活和医院护理工作岗位需要为学习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好。  【关键词】实验课 探究性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 整合 
期刊
【摘要】中学阶段学生处于人生的叛逆期,也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将德育放在教学重点的首要位置。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相关规定指出:“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德乃立身之本,教会学生做人,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是每一位中
期刊
【摘要】加拿大现象学教育学代表人物马克思·范梅南在《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首次阐述了教师“替代父母关系”这种新理念,在此基础上,本文我们学校大胆地提出一种新的德育模式——构建模拟家庭。本文从“构建模拟家庭”的概念、意义和实施方式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探讨,阐述了这一德育新模式对“问题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模拟家庭 替代父母 德育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3【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