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平台视阈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思想引导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vxq9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背景下,国家和学校都积极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除去政策、资金支持等因素,大学生自身是否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能否正确面对创业过程中的巨大压力和困难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因此,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给予有效的思想引导就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思想引导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9-0027-01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想引导的必要性
  2015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社会力量。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也积极探索构建创新创业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思考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高校教育中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随着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与成熟,“互联网+”为各个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新媒体平台具有快速、便捷、及时等特点,为创业就业教育提供大量的即时、有效的信息资源,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了广阔的平台。2009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指出,要“提高对高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加强创业教育。”可见,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机统一的,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将二者有机融合起来,才能收到应有的成效。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创新思维缺乏。一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教师、课堂为中心的知识传授方式,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从小被扼杀,创新创业意识较为薄弱。
  2.观念保守,信心动力不足。一方面,家长希望孩子毕业后,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对创业的支持力度不大。多数家长希望毕业生考取公务员等,今后能够有个“铁饭碗”。另一方面,大學生自身社会实践经验较少,害怕面对创业过程中的困难,没有足够的信心。
  3.“互联网+”的网络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接收到的信息量巨大,且信息传播速度快,大学生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而容易上当受骗,加入一些传销等非法组织。此外,网络时代,人人都可以当老板,大学生以网络为平台创新创业并不占据更多优势。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想引导的途径
  1.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大学生科学规划大学生活。在大学生入学时,就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引导,注重甄别,分层次进行教学。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重点教育和培养,鼓励他们参与科学课题研究,参与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活动,增强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
  2.充分发挥理论课堂主渠道的作用,积极向大学生宣传国家和学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学校还应加强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及相关培训,将创新创业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力度,配备师资资源对学生进行指导,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同时,结合学生专业、个人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为大学生设立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3.大学生创业过程是曲折的、复杂的,要教育引导学生充分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和平台,科学分析和把握市场动态,抓住机遇。新媒体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载体,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网上购物、网络交易方便快捷,是一种新的消费形式。大学生经过高等教育,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务能力较强,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创业,相对投入资金较少、运行成本较低、收益也较快。
  4.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也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要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教育引导学生在创新创業过程中要有坚定的理想目标,诚信为本,要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品质,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学会自我调节压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需要国家和学校多方位的支持和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面对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势、就业方式和利益关系的日益多样化,面对高校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日趋多样性,传统的依靠理论传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内容的弊端日益突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注重加强法律意识、道德素养、诚信意识、毅力、责任感等教育,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思想保证。
  参考文献:
  [1]于晓.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J]. 科教文汇.2015(04)
  [2]刘名菊.新媒体视阈下高校创业就业教育创新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14)
其他文献
【摘要】笔者借助名班主任工作室平台,在本校“海润生命”特色课程的引领下,在年级开展了基于“实践共同体”的“海洋文化”建设。通过年级文化建设活动,修炼海洋之心,铸就海洋之力,扬起海洋之帆;培养学生博大包容、崇尚力量、勇于探索的海洋情怀与品质,收到了良好的德育成效。  【关键词】海润生命 海洋文化 特色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3-024
期刊
【摘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赋予学校立德树人的新要求新任务,也是新时期立德树人的必由之路。作为人生观和价值观可塑性较强的群体,在小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一项奠基工程。而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教育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是架构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教育成功的基石,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和基础。现代教育必须高度重视情感教育。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工作时用大爱、大智慧调动学生积极
期刊
【摘要】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职业教育又依赖于经济的发展。校企联合教育模式是联系职业教育与经济的桥梁与纽带,校企联合教育是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一种教育模式。本文以三立“少帅班”为校企联合的典型案例,分析了校企联合教育模式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校企联合 教育模式 三立“少帅班” 职业教育
期刊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地区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新疆总体上还是较为落后,特别是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贫困问题较为突出。究其原因,除了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等原因外,更主要的还有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劳动者素质较低等社会因素。为此,加强新疆籍学生的困难资助帮扶工作,让他们能尽快成长成才,毕业后返回家乡,以高素质的人才融入社会建设,促使新疆地区能加快经济建设发展
期刊
【摘要】在全国范围随机抽样的16所高职院校,已建立会计专业实习基地的有14所,平均每所院校仅拥有2.5个实训基地,实习岗位极其有限。作为学历层次低一个档次的中职学校,能建立实训基地的就更是少之又少。如何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完全真实的企业账务实训平台,充足的实习岗位,实现会计专业学生与企业会计岗位的专业技术技能的“零距离”对接,真正实现毕业能上岗,上岗能称职的教学目标。  本文以“冠名式”“引进式”
期刊
【摘要】综合实践课应建立在以人为本,立足周村本土文化特色,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实施中必须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能有自由发展的机会。真正给学生一片绿色的空间,让孩子们回归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在实践活动中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正可谓:综合学习,倾听周村故事美名远传传千秋万代;体验生活,观看作文课堂灵感纷呈呈青草芬芳。  【关键词】综合实践 周村本土文化 尊重学生
期刊
【摘要】电路分析过程中,电压、电流参考方向以及对应的电路方程中正负号的确定直接决定着分析结果的正确性。然而,纷繁复杂的方向规定,导致列方程时的正负取向容易产生混乱。本文从电路基本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出发,围绕基于此导出的支路电路法、回路电流法和节点电压法,将电路分析过程中的正负取值问题进行研究整理,供教師或者学习者参考。  【关键词】基尔霍夫定律 方向 正负取值  【Abstract】In the p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3-0179-02  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效率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尤其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师生关系、教学方法、学习方法都已悄然发生了改变,如果我们还是一味地穿新鞋走老路,那一路走来必定是充满坎坷。改变首先从自我做起。  一、好老师——学好化学的基础  1.课堂请让微笑多一点  微笑作为一种面部表情,它
期刊
一、科学探究在中考中的地位  课程改革强调“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要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获得正确的结论,形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发展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乌鲁木齐市教育局在《2016年九年级化学学业水平考试的说明》中把科学探究设为内容标准中五个一级主题的第一个主题,并明确地提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所包含的内容与培养目标
期刊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度发展,其文化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日益受到关注。文化自信作为一种心理特征,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它是推动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赢得世界文化格局话语权的心理支撑和强大精神支柱。文化自信与否影响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文化自信与否影响中国的文化安全,本文拟从这两个方面,探析当代中国之文化自信问题。  【关键词】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 文化安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