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血型和输血说课稿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设计理念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事情引入新课,通过问答分组活动,创设情境等方式吸引学生,使学生对所要研究的问题产生兴趣,力求学生在实践、探索活动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实践的空间,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关注自身生命现象入手,学习有用的生物学知识。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血液循环系统的基础内容、《物质运输的载体》一课的第二个问题,它既是血液是“生命之源”一节的延续和深化,又为后面继续学习血管,心脏及循环路线做铺垫,是一节承上启下的知识内容。
  2、学习目标
  ⑴、知识目标
  a、描述血型的有关知识和ABO血型的鉴定;解释ABO血型的输血原则。
  b、举例说出血量与输血的意义,认识义务献血的重要性。
  ⑵、技能目标
  a、模仿鉴定ABO血型。
  b、运用ABO血型的输血原则模仿输血。
  ⑶、情感目标
  认同符合献血条件的公民都有无偿献血的义务。
  3、学习重难点
  重点:解释ABO血型的输血原则。
  难点:模仿鉴定ABO血型。
  4、教材处理
  根据本课所确定的三维目标,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加工,利用录像演示代替教材中化学药剂鉴定血型实验。通过创设情境分组活动,使学生掌握鉴定血型的方法和原理,改变教材直接呈现列表的方式,在义务献血处增加“北安医院血液传播疾病”事例,加深义务献血重要性的认识。
  
  三、学习方法和教法确定
  
  在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血液的成分,对本节谈到的红细胞有一定的认识,对血清的概念较易理解,所以本课确定以学生自学概念、分析讨论、自主发现、实践应用为主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以阅读教材,学习概念、观看录像、加深理解、参与活动,发现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等一系列活动。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体验合作的乐趣,从而逐渐形成爱学、会学的习惯。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及学生学法,我采用问题引入,创设情境,开展活动,引导发现,结合讲授的方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设计
  
  1、问题引入
  以生活中的实例:人大量失血后应当如何救治引起学生的关注,提出输血前应鉴定血型引入本课。
  
  2、自学ABO血型
  学生通过阅读“小辞典”,认识什么是ABO血型,它与血液中哪种成份有关,使学生清楚认识到血型与凝集原间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归纳四种血型血清中对应的凝集素,并对凝集原与凝集素有个清楚的辨析,避免在应用时造成知识混淆,为下一步鉴定血型做好知识准备,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发挥打好基础。
  
  3、鉴定血型活动
  通过视频资源介绍鉴定血型方法(播放1),引导学生发现血液凝集规律。
  开展活动:四人一组,2人为医生,2人为验血者,验血者抽签确定血型,医生说明验血方法和现象,验血者判断对错,说明原因。分组汇报,交流。(播放2)进一步强化印象。
  以上活动使学生对鉴定血型的方法和原理能够透彻理解,突破难点,并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体会合作的乐趣,使学生融入本课,激发探索知识的兴趣,为下一步验血原则做好准备。
  
  4、输血原则
  引导学生发现不同血型间的输血规律,并创设情境,运用输血原则模拟输血实况,学生分析提出解决方案(播放3)加深认识。
  在本环节中,教师必须强调输血时应考虑的是献血者的凝集原与受血者的凝集素之间是否发生凝集反应,此部分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输血原则,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发现知识的快乐,通过创设情境,体验学以致用的理念,突出重点,并且使学生逐步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救治生命中的重要作用。
  
  5、交叉配血
  教师讲授交叉配血的原因和方法,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血型系统非常复杂,体会到科学的严谨性和重要性。
  
  6、义务献血
  介绍献血基本知识,结合“北安医院血液传播疾病”事件说明义务献血的重要意义,(播放4)认同符合献血条件的公民都有无偿献血的义务。
  此环节通过义务献血的知识的介绍及实例引述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体会到义务献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理解义务献血是救治他人也是帮助自己,并认识到义务献血是保证血液安全的根本方法,思想进一步得到升华,完成情感目标的教育。
  
  五、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体现了本课的设计理念,视频资源运用得当,创设情境较为成功,学生在活动交流中发现了知识,体验到知识形成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在讲授交叉配血处时,因学生参与不足,部分学生对交叉配血的重要意义认识不透,在以后教学中应注意解决。
  (作者单位:151800黑龙江省巴彦县洼兴中学)
其他文献
传统的历史教学,主要采用的是教师课堂上讲教材,学生课后记教材的“笨”办法,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被动。而关于教材,新课标要求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事实上也应该如此。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但绝不是唯一的。因为,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源、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我们所使用的历史教科书只是其中的一种
期刊
“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如何让学生去参透历史的奥秘,而不让历史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这就需要教师在每一节历史课中,科学地设定一个“教学重心”,全方位理解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关系的处理和教学技术的落实等方面。    一、多角度认识  多角度认识指确定教学重心时必须考虑到历史学科的性质以及历史的多元特点等,它主要涉及的是对史学的理解方面。  在设定教学重心的时候,我们还必须承认历史是多
期刊
【摘要】 当今教育,把旅游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能使孩子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提高能力、愉悦身心、健康成长,特别是红色旅游的教育,它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帮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甚至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使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 红色旅游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1998年,江西率先提出“红色旅游,绿色家园”的红色旅游口号,为旅游业开辟了一条新的旅游线路。 自200
期刊
一、必须精讲重点,深入浅出    在一节课里,要讲的内容很多,想把一切问题都讲深讲透是不可能的。教学中,通过认真备课,力求把教材吃透;在处理教材和讲解课文时分清主次,去繁求简,抓住重点,精讲多练。这样做无疑是科学的合理的。多年的实践,我深刻地认识到:讲解时紧紧围绕教材,以《纲》为纲,以本为本,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里的知识,进而发展其智力和能力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讲
期刊
笔者认为: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关键点、疑点和知识生长点,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探索、思考与实践,供大家参考。    一、关键点    物理教学中的关键点,笔者形象地把它比喻为“解开一个活结的拉绳”。一个活结,如果没有拉对这根解开活结的拉绳,那活结顿时就成了死结,活结一旦成了死结,那后果可想而知。在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抓住了关键点,就找到了开锁的钥
期刊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三的化学教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对于启蒙阶段的教学,应该特别重视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特别重视的是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呢?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笔者的体会与做法:    一、上好起始课,激发学习兴趣  有趣,是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有趣是指化学教学富有趣味性。经验告诉我,第一堂
期刊
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的发展,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也将随之改进。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发挥优势,上好每一堂课。    一、心系学生,情系教育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当我还是一名中学生时,就曾写下日记:“长大以后,我一定要当一名人民教师。”工作之后,真的如愿以偿。每当我走进教室,看到一张张渴望新知的脸,我顿时容光焕发,激情澎湃,任何的琐事和烦恼全都抛到九霄云外,于是,
期刊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突出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突出了知识建构的过程,尤其是在教学的方法上,强调了科学探究。下面,就科学探究在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看法:     一、要创设问题情景,营造探究氛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探究的心理动力和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契机。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
期刊
物理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要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以实验教学为载体,重视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课本中有些演示实验现象不明显,在教学中开展改进演示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研究浮力产生原因”的实验:课本中原来使用图1、2实验装置,实验中图1石蜡不动和图2中石
期刊
现行的物理教学大纲将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摆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课堂教学作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主渠道,应当体现大纲精神,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这主要体现在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上。学校要培养“全面和谐的现代人才”,应该坚持将人——也就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改变灌输式的传统教学,让学生学会去学,主动去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与主观能动性。另外,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专多能,合格加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