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莱雷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他将对话引入到教育教学中,是因为他看到了教育教学的本质上就是一种交流,就是一种对话。提高生物课堂“对话”的有效性,是生物新课程标的要求。也是生物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关键词:生物课堂 ; 对话教学 ; 有效教学
余文森教授在《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话》中指出: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那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都能有所收获呢?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通过创设情境、精心质疑、采用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中课堂“对话”的有效性。
一、关注学生的好奇心理,提高生物课堂“对话”有效性
学生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是好奇心很强,而这种好奇心则是由于他们听到了闻所未闻的事情,或者看到了见所未见的情境所引发的。一旦产生了好奇心,他们的兴趣就会勃然而发,表现为注意力特别集中,对事物的发展及结果的急切等待,并要通过自己的眼、耳、手脑等学习通道主动地去探究,学习过程也就变成了他们的自觉行动,从而提高课堂交流效率。
例如,在学习《激素调节》这部分内容时,通过图片把学生引入“圈套”,当学生看到呆小症、侏儒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大脖子病以及甲亢患者的图片时,课堂里的氛围一下子被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也一下子被提升了,有的学生马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主动站起来频频给大家介绍她所见过的患者。并且其中穿插了许多生活常识和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好奇地睁大眼睛一会儿看看我,一会儿看看抢着说的同学,急于想证实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有的忙着拼命翻书找答案;也有的争着举手发表自己的“高见”……不知不觉课堂成了辩论的赛场,学生在不注意间走进了教师的“圈套”,课堂突显生机无限,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一个接受者变成了一个传授者,大大地提高了课堂交流的效率。
二、精心质疑,提高生物课堂“对话”的有效性
课堂质疑是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既能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等,又能促进学生探求知识,师生携手共登知识殿堂;既是教的技巧,又是学的升华。关键是老师如何质疑,如何引导学生质疑。
例如,在学完细胞的有丝分裂,师生总结出有丝分裂的重要特征后,老师做了这样的引导“有丝分裂产生的是体细胞,子代细胞的染色体数和亲代体细胞的相同,那精子和卵细胞是否也由有丝分裂产生?”学生思考,老师:“假设由有丝分裂产生,受精卵和子代的染色体数目将会怎样”?有人立即答出:“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亲代体细胞的相同,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是亲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二倍,这样的受精卵能否发育成正常子代?”很好,老师带头暴以热烈的掌声,马上有人答出“能发育”,有人反对“不能,自然界就不存在含有46对染色体的人”。太精彩了,教室里掌声雷动。老师乘势引导:“问题出在哪里?”有学生说道:“精子和卵细胞不是由有丝分裂产生。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和亲代体细胞的应该相同,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老师惊呆了,分析得太好了、太准确了,“太棒了,这种分裂方式是减数分裂。什么是减数分裂?过程怎样?它和有丝分裂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请同学们课后做好预习,我们下一节课再来讨论,看谁给大家的贡献最大。”课后,大家可忙乎了,有的在认真钻研课本,有的在上网查减数分裂,有的去向老师请教,有的去查阅相关参考书籍。课堂上同学们可活跃了,争先巩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人抢先说道:“减数分裂在生殖器官产生生殖细胞是进行。”“进行减数分裂的是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一人举手说道:“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复制的染色体最后平均的分给了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至此,减数分裂的概念和实质已清楚了,如何理解?有同学已经准备好了减数分裂过程课件,老师让他上去演示并尝试解释,虽然解释是有问题的,但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大家都存在并且亟待解决的,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很顺利的就解决了,再加上有些同学准备的减数分裂染色体模型的演示,减数分裂过程这一重点难点很顺利的突破了。
三、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提高课堂“对话”有效性
根据学生要强好胜、爱面子、喜欢争论等心理特征,在课堂交流中采用合作学习和比赛、设疑等有效交流方法,提升学生的好胜心理,提高学习热情。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要敞开自己的观点、开放思维、接纳、欣赏和审视别人的见解。尊重他人,学会合作,学会与同学分享成果,在相互交流、彼此争论、合作互助中共同发展。
例如,在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的活动中,采用比赛的方法:比实验材料选择的合理性;比实验设计方案的完善性;比实验实施结果的有效性;比发现问题的多少;比解答正确率等。
四、自主小结、反思归纳,巩固课堂“对话”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结尾,教师应该满怀激情,通过“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和技能,学到了哪些生物思想和方法,以及对整个课堂组成要素和学习过程的看法。教师要鼓励学生讲、老师耐心听,让学生站在自主的地位上,并在学生踊跃发言的过程中,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提高生物课堂“对话”的有效性,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新课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如何提高课堂“对话”的有效性,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但只要符合新时代的需要,符合新课程的需要,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应该是有效的课堂“对话”。
参考文献:
[1]金钧,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教学”,中学生物教学2005.5
[2] 靳慧娴,例谈中学生物对话教学的话题设计与课堂实践形式教育研究,生命世界2010.11
[3] 郭军英,例谈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中学生物教学 2010.04
(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回族中学 810000)
关键词:生物课堂 ; 对话教学 ; 有效教学
余文森教授在《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话》中指出: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那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都能有所收获呢?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通过创设情境、精心质疑、采用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中课堂“对话”的有效性。
一、关注学生的好奇心理,提高生物课堂“对话”有效性
学生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是好奇心很强,而这种好奇心则是由于他们听到了闻所未闻的事情,或者看到了见所未见的情境所引发的。一旦产生了好奇心,他们的兴趣就会勃然而发,表现为注意力特别集中,对事物的发展及结果的急切等待,并要通过自己的眼、耳、手脑等学习通道主动地去探究,学习过程也就变成了他们的自觉行动,从而提高课堂交流效率。
例如,在学习《激素调节》这部分内容时,通过图片把学生引入“圈套”,当学生看到呆小症、侏儒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大脖子病以及甲亢患者的图片时,课堂里的氛围一下子被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也一下子被提升了,有的学生马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主动站起来频频给大家介绍她所见过的患者。并且其中穿插了许多生活常识和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好奇地睁大眼睛一会儿看看我,一会儿看看抢着说的同学,急于想证实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有的忙着拼命翻书找答案;也有的争着举手发表自己的“高见”……不知不觉课堂成了辩论的赛场,学生在不注意间走进了教师的“圈套”,课堂突显生机无限,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一个接受者变成了一个传授者,大大地提高了课堂交流的效率。
二、精心质疑,提高生物课堂“对话”的有效性
课堂质疑是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既能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等,又能促进学生探求知识,师生携手共登知识殿堂;既是教的技巧,又是学的升华。关键是老师如何质疑,如何引导学生质疑。
例如,在学完细胞的有丝分裂,师生总结出有丝分裂的重要特征后,老师做了这样的引导“有丝分裂产生的是体细胞,子代细胞的染色体数和亲代体细胞的相同,那精子和卵细胞是否也由有丝分裂产生?”学生思考,老师:“假设由有丝分裂产生,受精卵和子代的染色体数目将会怎样”?有人立即答出:“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亲代体细胞的相同,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是亲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二倍,这样的受精卵能否发育成正常子代?”很好,老师带头暴以热烈的掌声,马上有人答出“能发育”,有人反对“不能,自然界就不存在含有46对染色体的人”。太精彩了,教室里掌声雷动。老师乘势引导:“问题出在哪里?”有学生说道:“精子和卵细胞不是由有丝分裂产生。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和亲代体细胞的应该相同,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老师惊呆了,分析得太好了、太准确了,“太棒了,这种分裂方式是减数分裂。什么是减数分裂?过程怎样?它和有丝分裂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请同学们课后做好预习,我们下一节课再来讨论,看谁给大家的贡献最大。”课后,大家可忙乎了,有的在认真钻研课本,有的在上网查减数分裂,有的去向老师请教,有的去查阅相关参考书籍。课堂上同学们可活跃了,争先巩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人抢先说道:“减数分裂在生殖器官产生生殖细胞是进行。”“进行减数分裂的是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一人举手说道:“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复制的染色体最后平均的分给了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至此,减数分裂的概念和实质已清楚了,如何理解?有同学已经准备好了减数分裂过程课件,老师让他上去演示并尝试解释,虽然解释是有问题的,但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大家都存在并且亟待解决的,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很顺利的就解决了,再加上有些同学准备的减数分裂染色体模型的演示,减数分裂过程这一重点难点很顺利的突破了。
三、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提高课堂“对话”有效性
根据学生要强好胜、爱面子、喜欢争论等心理特征,在课堂交流中采用合作学习和比赛、设疑等有效交流方法,提升学生的好胜心理,提高学习热情。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要敞开自己的观点、开放思维、接纳、欣赏和审视别人的见解。尊重他人,学会合作,学会与同学分享成果,在相互交流、彼此争论、合作互助中共同发展。
例如,在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的活动中,采用比赛的方法:比实验材料选择的合理性;比实验设计方案的完善性;比实验实施结果的有效性;比发现问题的多少;比解答正确率等。
四、自主小结、反思归纳,巩固课堂“对话”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结尾,教师应该满怀激情,通过“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和技能,学到了哪些生物思想和方法,以及对整个课堂组成要素和学习过程的看法。教师要鼓励学生讲、老师耐心听,让学生站在自主的地位上,并在学生踊跃发言的过程中,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提高生物课堂“对话”的有效性,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新课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如何提高课堂“对话”的有效性,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但只要符合新时代的需要,符合新课程的需要,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应该是有效的课堂“对话”。
参考文献:
[1]金钧,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教学”,中学生物教学2005.5
[2] 靳慧娴,例谈中学生物对话教学的话题设计与课堂实践形式教育研究,生命世界2010.11
[3] 郭军英,例谈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中学生物教学 2010.04
(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回族中学 8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