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数学新教材,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处理这些内容,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培养学生“读”数学
“读”也许是语文的专利,但运用在数学教学有时也会耳目一新。如:在讲授七年级教材——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内容时,发现该节介绍性内容较多,大多都是概念,于是我就采用阅读的方式来教学。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什么叫做点的坐标?平面直角坐标系蕴含得哪些基本概念?怎样寻找点的坐标等等?这些内容书上都有答案,如果靠教师机械性的重复,学生未必完全听得进去,但通过阅读,不仅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还减少了走神、讲话的现象。那么怎样读数学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概念的读法,让学生反复多读几遍,再让学生解释概念里面的关键词,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就逐步理解概念使用条件和运用,触类旁通,还会把这些方法运用到物理、化学的学习中。②上完新课后的阅读,七、八年级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有时还存在模仿,当听完老师的讲解后,记忆并不深刻,通过阅读,把一节课的知识又逐渐回忆起来,并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在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找出问题,并不失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习惯。
二、数学是否真的需要预习
数学的预习是大家所熟知的一种老方法,但在教学中发现,随着媒体信息的普及,很多学生,一是不知道怎样预习,二是动眼不动脑,遇到问题,就去看参考书等,这样无形中就提示了学生的思路,久而久之,思维就有“惰性”。因此,我在对学生的要求上,弱化了预习这一环节,不要让学生对知识有先入为主的印象,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造各种愉快的情景,时时引起学生惊奇、兴趣、疑问、新鲜的情绪,从而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的获取知识。
三、重视教材里的“实验”内容
新教材里,学生实践的内容很多,以前我并不重视,但发现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减弱,单纯的讲解很难吸引学生,于是在上课过程中,我重新重视了这部分内容,并精心安排。如:七年级内容“镶嵌”的学习,我就叫学生事先准备了一些形状,大小相同的三角形纸板和四边形纸板,拼拼看,它们能否镶嵌成平面图案,轻轻松松中学生就掌握了镶嵌的实质,又如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究,随机事件,梯形中位线性质的探究怎样通过图形的移动转化为三角形中位线,甚至是在讲解应用题中的追击问题时,让学生上台表演问题的情景等等,新教材还针对初中學生喜欢观看和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实验演示,表演题目中的情景。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产生兴趣和求知欲。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重视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观察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恰恰是现代数学教学所需要的。
四、对于教材内容的处理要灵活
老教材内容条理性较清晰,讲解很详细,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索的空间较小,而新教材在有些内容的处理上过渡较快,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不等式这一章中,没有专门的章节讲解不等式(组)的解法,也许编排者认为这一内容与方程的解法类似,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它里面包含了用数轴表示解集,不等式方向改变等新内容,而新教材直接通过不等式的实际运用,先列出不等式(组)后,再把解法贯穿其中,但应用题历来是很多学生的弱项,加上不等关系后学生在思考上存在很多困难,再把解法一并讲解,一堂课下来,很多学生感到难点过多。因此,对这一内容的处理,我是先把解法完全讲解,练习到位之后,再回过头来处理不等式的实际运用,这样学生掌握起来要轻松些。这样的内容,在八、九年级教材里还有很多,因此,新教材对新老师的要求更高,需要在备课上下功夫,慢慢摸索教材体系,对内容融会贯通,既要忠实于教材,又不要拘泥于教材,一定要对内容灵活处理,争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多总结、多讨论
新教材对内容大致是按引入问题情景—思考—探究—归纳—总结这一体系编排的,以前上课都是由老师来总结,但现在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多总结多思考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很有帮助的,探究完之后把发现的内容归纳成几句完整的话是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如知识迁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总结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善于倾听,并及时肯定和表扬,总结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另外,卷子的批阅也要重视总结,我并不会马上进行评讲,而是会让学生先进行改正,总结哪些是因为粗心而做错了,哪些是因为知识点掌握而出错……通过这些环节,可以让学生对没有完全掌握的内容进行一次更深刻的记忆,以便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不会在轻而易举地出错。
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我校所有教室都安装了交互式的黑板,集电脑、白板、投影一体,信息量大,资源丰富,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示生活中的数学实例,查阅相关的数学历史资料,枯燥的几何图形在计算机的演示下有声有色地动起来,大大增强了教学的观赏性、趣味性。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如果还停留在老的教学模式下,必然有一天会被学生抛弃,新教材里面有许多内容,若能和多媒体有机的结合,既加大了课堂容量,又能使课堂新颖而别致,教师的教学更加轻松,富有感染力。
新教材始终一直在贯输我们的数学来源于生活,怎样用于生活,应该教给学生有用的数学这一理念,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因此,对教师的挑战更大,要求更高,同时,也给予了教师很多发挥和创造的空间。只有认真对待,勇于创新,不断尝试,才能运用好新教材,取得好的数学成绩。
一、培养学生“读”数学
“读”也许是语文的专利,但运用在数学教学有时也会耳目一新。如:在讲授七年级教材——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内容时,发现该节介绍性内容较多,大多都是概念,于是我就采用阅读的方式来教学。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什么叫做点的坐标?平面直角坐标系蕴含得哪些基本概念?怎样寻找点的坐标等等?这些内容书上都有答案,如果靠教师机械性的重复,学生未必完全听得进去,但通过阅读,不仅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还减少了走神、讲话的现象。那么怎样读数学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概念的读法,让学生反复多读几遍,再让学生解释概念里面的关键词,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就逐步理解概念使用条件和运用,触类旁通,还会把这些方法运用到物理、化学的学习中。②上完新课后的阅读,七、八年级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有时还存在模仿,当听完老师的讲解后,记忆并不深刻,通过阅读,把一节课的知识又逐渐回忆起来,并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在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找出问题,并不失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习惯。
二、数学是否真的需要预习
数学的预习是大家所熟知的一种老方法,但在教学中发现,随着媒体信息的普及,很多学生,一是不知道怎样预习,二是动眼不动脑,遇到问题,就去看参考书等,这样无形中就提示了学生的思路,久而久之,思维就有“惰性”。因此,我在对学生的要求上,弱化了预习这一环节,不要让学生对知识有先入为主的印象,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造各种愉快的情景,时时引起学生惊奇、兴趣、疑问、新鲜的情绪,从而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的获取知识。
三、重视教材里的“实验”内容
新教材里,学生实践的内容很多,以前我并不重视,但发现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减弱,单纯的讲解很难吸引学生,于是在上课过程中,我重新重视了这部分内容,并精心安排。如:七年级内容“镶嵌”的学习,我就叫学生事先准备了一些形状,大小相同的三角形纸板和四边形纸板,拼拼看,它们能否镶嵌成平面图案,轻轻松松中学生就掌握了镶嵌的实质,又如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究,随机事件,梯形中位线性质的探究怎样通过图形的移动转化为三角形中位线,甚至是在讲解应用题中的追击问题时,让学生上台表演问题的情景等等,新教材还针对初中學生喜欢观看和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实验演示,表演题目中的情景。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产生兴趣和求知欲。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重视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观察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恰恰是现代数学教学所需要的。
四、对于教材内容的处理要灵活
老教材内容条理性较清晰,讲解很详细,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索的空间较小,而新教材在有些内容的处理上过渡较快,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不等式这一章中,没有专门的章节讲解不等式(组)的解法,也许编排者认为这一内容与方程的解法类似,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它里面包含了用数轴表示解集,不等式方向改变等新内容,而新教材直接通过不等式的实际运用,先列出不等式(组)后,再把解法贯穿其中,但应用题历来是很多学生的弱项,加上不等关系后学生在思考上存在很多困难,再把解法一并讲解,一堂课下来,很多学生感到难点过多。因此,对这一内容的处理,我是先把解法完全讲解,练习到位之后,再回过头来处理不等式的实际运用,这样学生掌握起来要轻松些。这样的内容,在八、九年级教材里还有很多,因此,新教材对新老师的要求更高,需要在备课上下功夫,慢慢摸索教材体系,对内容融会贯通,既要忠实于教材,又不要拘泥于教材,一定要对内容灵活处理,争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多总结、多讨论
新教材对内容大致是按引入问题情景—思考—探究—归纳—总结这一体系编排的,以前上课都是由老师来总结,但现在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多总结多思考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很有帮助的,探究完之后把发现的内容归纳成几句完整的话是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如知识迁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总结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善于倾听,并及时肯定和表扬,总结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另外,卷子的批阅也要重视总结,我并不会马上进行评讲,而是会让学生先进行改正,总结哪些是因为粗心而做错了,哪些是因为知识点掌握而出错……通过这些环节,可以让学生对没有完全掌握的内容进行一次更深刻的记忆,以便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不会在轻而易举地出错。
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我校所有教室都安装了交互式的黑板,集电脑、白板、投影一体,信息量大,资源丰富,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示生活中的数学实例,查阅相关的数学历史资料,枯燥的几何图形在计算机的演示下有声有色地动起来,大大增强了教学的观赏性、趣味性。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如果还停留在老的教学模式下,必然有一天会被学生抛弃,新教材里面有许多内容,若能和多媒体有机的结合,既加大了课堂容量,又能使课堂新颖而别致,教师的教学更加轻松,富有感染力。
新教材始终一直在贯输我们的数学来源于生活,怎样用于生活,应该教给学生有用的数学这一理念,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因此,对教师的挑战更大,要求更高,同时,也给予了教师很多发挥和创造的空间。只有认真对待,勇于创新,不断尝试,才能运用好新教材,取得好的数学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