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练习设计,要从有利于学生自我建构数学知识和丰富学生的生活出发,把练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进行超前分析。传统的数学练习设计理念将练习视为强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途径或工具,追求的是练习终结性的实效。新课程理念认为,小学数学练习是为了重建与提升小学数学课程的意义。多样化的练习将构成学生课内、课外、校外生活的重要生活时空。为此,我们的小学数学练习设计应是学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学习需要。
一、练习设计的自主性
叶斓教授说过:“承认每位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承认每一个人都是唯一的这一个,相互之间存在差异。”学生之间也存在个体差异,小学数学练习的目的、内容、方法应该因人而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作业,保证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还给他们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
比如在练习设计时,教师可以设置三种类型练习。第一类为基本题,紧扣当天所学内容,主要是用来巩固新知识;第二类是基础题,针对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来布置,浅显易懂,有助于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第三类题是拓展题,这类题有一定难度,主要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拓展他们的思维。在练习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类型,也可以各种类型自主搭配,真正做到因人而异,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练习设计的实践性
“实践出真知”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趣味化、生活化,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感知“现实数学”,享受“快乐数学”。如学习了“面积”后可建议学生回家与家长合作,动手测量自己房间的长和宽,再运用所学的面积公式求出房间的面积。又如在学习了“比例尺”后,要求各小组学生结合本校的情况,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测量和数据的收集整理,再选用合适的比例尺画出学校平面图。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增强了学生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增进了学生对家庭、对学校的了解与喜爱。
三、练习设计的创新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练习设计时,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自己编练习,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知识所获取的快乐。通过创新性练习,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了自主创新的意识。如学生在学习了“混合运算练习”后,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用40、23、15、+、-、×、÷、()自由选择数字运算符号,编成你会算的数学算式。结果学生自主编了:40×(23+15)、40+23+15、(40+23)×15…….让学生自主去选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练习设计的开放性
传统的练习大多数题目形式单一,条件答案都是唯一的,缺乏解决问题自由性。而开放性练习可以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的去分析、思考问题,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生动、全面的发展。开放性练习内容要新颖,问题要具有发散性。解题策略要多样化,使学生容易下手,体验成功。如在学习“利息”后,可设计以下练习:调查目前银行利息情况,帮助家长拟定一份储蓄计划,学习填写存单,计算利息税等。通过练习,培养了学生数学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如有这样一道题:有两根同样长的钢管,第一根用去3/10米,第二根用去了2/10,那一根剩下的部分长?学生在解决此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这道题要有完美的答案,必须分三种情况去思考。这道题形式新颖,问题解决策略具有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五、练习设计的合作性
以往的数学练习,教师更强调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没有将合作作为重要的素质来培养。对于自主型的练习,我们应该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完成练习的方式,鼓励他们与人交流,进行有效的合作。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可以设计下面活动:让四名同学分别坐在四个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先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然后交流,猜一猜某幅画是谁画的,他坐在哪个位置。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想象,体会到在不同的方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又如在学习“可能性”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体验可能性的大小,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学生活动。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一人负责记录,一人负责摇盒子,大家轮流摸。通过实验证实:数量越大,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既是学生探索知识发现规律的过程,也是同学合作交流的过程,同时还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过程。
总之,数学练习应该是数学课程动态的生长性的延伸,是对数学课程意义的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我们对数学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自我建构数学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过程。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实践运用中张开智慧的翅膀,使数学练习成为他们放飞潜能的天空,从而赋予数学练习新的生命。
一、练习设计的自主性
叶斓教授说过:“承认每位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承认每一个人都是唯一的这一个,相互之间存在差异。”学生之间也存在个体差异,小学数学练习的目的、内容、方法应该因人而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作业,保证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还给他们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
比如在练习设计时,教师可以设置三种类型练习。第一类为基本题,紧扣当天所学内容,主要是用来巩固新知识;第二类是基础题,针对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来布置,浅显易懂,有助于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第三类题是拓展题,这类题有一定难度,主要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拓展他们的思维。在练习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类型,也可以各种类型自主搭配,真正做到因人而异,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练习设计的实践性
“实践出真知”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趣味化、生活化,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感知“现实数学”,享受“快乐数学”。如学习了“面积”后可建议学生回家与家长合作,动手测量自己房间的长和宽,再运用所学的面积公式求出房间的面积。又如在学习了“比例尺”后,要求各小组学生结合本校的情况,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测量和数据的收集整理,再选用合适的比例尺画出学校平面图。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增强了学生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增进了学生对家庭、对学校的了解与喜爱。
三、练习设计的创新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练习设计时,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自己编练习,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知识所获取的快乐。通过创新性练习,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了自主创新的意识。如学生在学习了“混合运算练习”后,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用40、23、15、+、-、×、÷、()自由选择数字运算符号,编成你会算的数学算式。结果学生自主编了:40×(23+15)、40+23+15、(40+23)×15…….让学生自主去选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练习设计的开放性
传统的练习大多数题目形式单一,条件答案都是唯一的,缺乏解决问题自由性。而开放性练习可以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的去分析、思考问题,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生动、全面的发展。开放性练习内容要新颖,问题要具有发散性。解题策略要多样化,使学生容易下手,体验成功。如在学习“利息”后,可设计以下练习:调查目前银行利息情况,帮助家长拟定一份储蓄计划,学习填写存单,计算利息税等。通过练习,培养了学生数学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如有这样一道题:有两根同样长的钢管,第一根用去3/10米,第二根用去了2/10,那一根剩下的部分长?学生在解决此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这道题要有完美的答案,必须分三种情况去思考。这道题形式新颖,问题解决策略具有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五、练习设计的合作性
以往的数学练习,教师更强调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没有将合作作为重要的素质来培养。对于自主型的练习,我们应该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完成练习的方式,鼓励他们与人交流,进行有效的合作。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可以设计下面活动:让四名同学分别坐在四个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先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然后交流,猜一猜某幅画是谁画的,他坐在哪个位置。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想象,体会到在不同的方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又如在学习“可能性”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体验可能性的大小,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学生活动。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一人负责记录,一人负责摇盒子,大家轮流摸。通过实验证实:数量越大,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既是学生探索知识发现规律的过程,也是同学合作交流的过程,同时还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过程。
总之,数学练习应该是数学课程动态的生长性的延伸,是对数学课程意义的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我们对数学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自我建构数学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过程。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实践运用中张开智慧的翅膀,使数学练习成为他们放飞潜能的天空,从而赋予数学练习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