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直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nini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几何直观既是认知方式,也是基本学科技能。强化几何直观,是顺应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教学几何直观时,教师要认准“感受价值”的目标,把过程表象和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并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关键词]几何直观;数学学习;教学情境;教材资源;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2-0068-02
  在小学数学的探究和学习中,不仅要研究如何用简图展现题意,用图形的几何直观性厘清数量关系,快速求出结果,还要让学生体会画图解题的科学意义,明白几何直观对绘图解题的重要意义。
  一、创设教学情境,巧妙引入几何直观
  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巧妙地引入几何直观概念,让学生摆脱文字束缚,对问题从感性认识转化到理性认识上。
  [案例1]“我们身体上的‘尺’”教学片段。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厘米和米这两个表示长度的计量单位,并会用卷尺测量物品长度。除了卷尺外,还有一些没有刻度的特别的尺。请大家观看几段视频。
  (播放教学视频:为了测量树的粗细几个小孩子手拉手合抱一株大树;妈妈张开拇指和食指用“一拃”估测一根毛线的长度;一个小女孩用步伐丈量自己家客厅的长度;一个小男孩用步履测量一块地板砖的宽度。)
  师:这些“尺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1:都是我们身体上的部位,都没有刻度。
  师:这些都是人体自带的“生物尺”。“一拃”“一庹”这样的特殊长度单位在生活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你的“一拃”和“一庹”约是多长?
  生2:我的“一拃”约为15厘米,“一庹”约为1.20米。
  生3:我的“一拃”约为16厘米,“一庹”约为1.25米。
  师:不同的人,他的“生物尺”长度就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发育时期和年龄段其“生物尺”也有差异。
  师:一个步伐、一个步履分别是怎么测量的呢?请看视频。(视频演示步伐和步履的测量方法)
  师:“正常迈步”是指什么?
  生4:就是走路时不能刻意缩小或扩大两腿的间距。
  师:大家一起来迈步,感受一下。
  师:你们能学着录像中示范的那样测量自己的步伐和步履的长度吗?
  (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测量,并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
  上述教学中,教师把几何直观灵活变通地引入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根据视频动态画面的连续性和形象性特点,将视频示范与数学概念结合起来,将图形(或视频)背后隐藏的数学知识挖掘出来,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突破学习难点。
  二、挖掘教材资源,亲历几何直观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拓宽教本素材的使用面,把握好几何直观的运用程度,让学生亲历几何直观的全过程。
  [案例2]“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题目“有12朵绿花,黄花数量是绿花的2倍,红花数量比黄花多7朵,有几朵红花?”,并展示生1根据题意所作的线段图):其他同学有什么想补充的?
  生2:我觉得表示“多出的7朵”的线段画得太长了。
  师:那应该怎么画?
  生2:缩短一些。
  师(出示修改后的线段图):这样行了吗?
  生2:不行,又短得离谱了。
  师:怎么画才靠谱呢?
  生2:与表示数量12的线段比较长短,目测超出这条线段长度的一半即可。
  师(再次出示修改过的线段图):这样对吗?
  (学生都表示认同)
  ……
  绘图虽不可完全写实,但也不能纯粹写意。几何直观的运用要适度适当,与实物相比有协调的缩放比,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自主观察和分辨,从而透过表象看本质,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三、优化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融合现代多媒体手段与传统尺规作图手段的教学效果最好。要想几何绘图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学评价必须挣脱应试的枷锁,注重诱导学生的思维与判断向深层次发展,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几何直观的价值。
  [案例3]“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片段。
  师(顺次罗列一系列题设或问题“红队扎中国结多少个?”“红队比黄队多扎7个中国结”“绿队扎了12个中国结”“黄队所扎中国结数量是绿队的2倍”):你能用简练的语言将上述散乱的题设或问题进行整理、排序,以清晰地厘清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生1:绿队扎中国结12个,黄队所扎中国结数量是绿队的2倍,红队比黄队多扎中国结7个,红队扎中国结多少个?
  师:你能绘图表示吗?
  教师完善线段图:
  ……
  教学中,当图形表象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时,学生的思路就会停留在图形的表层,无法从图形表层过渡到数学思维深层,对此教师要循循善诱,给学生提示和点拨,让他们反复观察、发挥想象,甚至让他们回到原点,重新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获取真实结论,强化几何直观的教学效果。
  幾何直观对数学的研究学习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看成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能力。在数学中,依凭“点、线、面、体”去延伸“三维空间”,发展的就是几何直观能力。
  (责编 黄春香)
其他文献
[摘 要]学生经常把做错题归结于自己“粗心”,而不关注为什么会“粗心”。以“分数的意义”教学为例,先找准粗心到底“粗”在哪,再从教材出发,从例题出发,抓住知识核心,设计有内在联系的一组题,加强题组训练,这是减少“粗心”非常有必要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分数的意义;题组练习;粗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2-0019-0
[摘 要]“学会”课堂虽难以控制,但是教师要把主导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地做,并给学生提供学法指导,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以“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学为例,论述如何让学生从“教会”到“学会”,展现“学会”课堂的魅力。  [关键词]学会;教会;分数加减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9-0011-03  “教会”是教师教给学
[摘 要]当下学生作业的错误种类较多,但只要教师针对具体问题加以分析,弄清出错的原因所在,就能及时对症下药,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和对策,帮助学生快速纠正错误。  [关键词]作业 错误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5-056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认知能力还正在形成当中,在理解概念、学习计算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普遍存在以下的现象:老师讲课,尖子生一听便懂,中等生经过努力思考也能学会,但一些学困生却难以把握知识要领,再加上个别学困生不敢向老师请教,久而久之,便导致班级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差异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实施分层教学不仅可以确保课堂上对学生的全面兼顾,而且能有效提高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敢说、敢问,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究竟该如何实施分层教学,提高全体学生的
[摘 要]“拼图与周长”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怎样拼周长最短的内容。教师需要善用“放大”的艺术,让学生置身于探究的全过程,在拼图中发现奥秘,在反思中提炼方法,让探究成为整节课的核心,让数学学习往“深刻”中走。  [关键词]拼图;周长;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3-0055-02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三年级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发现、探索、分析、综合、对比等过程中获取知识,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在“乘法分配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真正习得与领悟,而不是强行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关键词]领悟;灌输;乘法分配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9-0041-01  一、教学背景  
[摘 要]极限思想是小学常见的数学思想之一,蕴含于许多知识之中,但极限思想却是学生最难以理解的思想之一。在教学“圆的面积”过程中,教师应层层深入,化抽象为直观,从有限到无限,让学生逐步感知极限的存在,并充分借助可以直观化的教学工具展示教学过程,提升学生对极限思想的认识。  [关键词]极限思想;圆的面积;几何画板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生本教育理念受到关注与重视,现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生本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与尊重。将生本教育理念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不断提升,为日后的学习与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生本教育理念;小学数学;有效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摘要]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要突出数学的生活化,更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教师只有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才能激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亲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理论的过程,从而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也得到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生活情境;思维素养;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读写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
[摘 要]以 “搭配”一课为例,通过创设情境、自主探究、由点及面等教学方式,带动学生积极地开展数学思考,在探究中寻找学习数学的快乐。  [关键词]逻辑体系;数学思考;搭配  人教版教材中的知识都是按照该年龄段学生的智力和认知水平编排的,难度由易到难,呈螺旋上升趋势。不仅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如此,数学广角也是如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我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广角“搭配”一课时,注重知识之间的逻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