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累斯顿的毁灭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chz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累斯顿被誉为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又被称为“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一直是德国人的骄傲。然而,在二战时盟军空袭中,这座欧洲建筑及艺术瑰宝之都被夷为平地,数万生命被葬送。“如果文明的捍卫者们只能以最野蛮、最原始的方式去赢得战争,岂不是对文明本身的莫大讽刺?”
  2009年2月13日,阵阵哀惋的钟声响彻在德累斯顿上空——每年这个时候,这里的人们都以此种方式悼念1945年轰炸的受害者。
  德累斯顿是萨克森州的首府,距柏林仅200公里。在历史上,德累斯顿曾长期是萨克森王国的都城,拥有数百年的繁荣史、灿烂的文化艺术,和无数精美的巴洛克建筑,被誉为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又被称为“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一直是德国人的骄傲。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的空袭中,这座欧洲建筑及艺术瑰宝之都被夷为平地,成千上万无辜平民的生命被葬送。此次轰炸是对人类的军事犯罪,还是对纳粹的合法报复,至今仍旧为二战史上极富争议的—页。
  
  “把德国炸个稀烂”
  
  1945年,对德国本土的全面进攻打响后,英国空军轰炸机部队司令阿瑟·哈里斯在对德文告中说:“我们要把德国炸个稀烂,一座接一座城市。我们将对你们越炸越猛,直到你们停止战争。这就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将毫不留情地实现它。吕贝克、罗斯托克、科隆、埃恩登、布里曼、威廉港、杜伊斯堡、汉堡,这张名单的数量只会有增无减。”这些话被印在无数传单的扉页上,抛撒在德国各座城市上空。哈里斯话并非说着玩,紧随几百万张纸片从天而降的,是数不清的炸弹。
  很快,人们就对又一德国城市已不复存在的新闻报道已司空见惯。有媒体作过统计:宾根被毁程度高达96%,德绍达80%,开姆尼茨75%,马格德堡90%。但在这一长串被毁城市清单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数德累斯顿。在两昼夜的持续空袭中,这颗欧洲最美丽的明珠毁于一旦,无数富有独特魅力的建筑群落葬身火海,其承载的绵延无数个世纪古老的历史和文化记忆也随之灰飞烟灭。
  早在战争的最初几年,盟军首脑之间就采取“精确打击”还是“地毯轰炸”展开过激烈争论。主张精确打击的人认为,应当对敌人最薄弱的地方——工厂、电站和燃料库实施打击。而持第二种观点的人认为,精确打击造威的破坏易于恢复弥补,因而主张毁灭城市。到1944-1945年间的冬天,地毯轰炸论在盟军内部占了上风。
  英国空军执行的《区域轰炸指引》指出:“行动应着眼于摧垮敌国公民的斗志,尤其是产业工人。”在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部举行的记者会上,英国空军发言人麦凯·格里尔松说:“首先,它们(德累斯顿及其他城市)是人员疏散中心;其次,也是交通枢纽,通过这些城市,既可向俄国战线方向推进,也可自西向东调动;它们的位置距俄国战线很近,可用来继续组织有效的抵抗。我认为,上述三个原因也许能对轰炸做出解释。”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格里尔松说,交通设施是主要打击目标。他补充说,空袭有助于荡平“德国人仅存的一点士气”。
  在当时的德累斯顿。从苏军已占领的德国东部逃来的难民塞满了整座城市。他们害怕“俄国人的暴行”,对西方盟国有限的人道主义仍心存幻想,然而,他们最后却死在盟军的炸弹之下。据盟军情报部门的资料,在1945年2月之前,德累斯顿有110家企业在为德军提供军需。在这些合法的军事打击目标中,有5万多人在紧张工作。这些企业既有飞机部件厂、毒气工厂、高射炮和野战炮制造厂,也有x光机厂和电机设备厂,甚至有传动器厂、电子测量仪厂和德国最大的光学企业。
  
  “火焰风暴”
  
  按照计划,德累斯顿轰炸应于1945年2月13日开始,打头阵的是美国空军第八航空队。但因欧洲上空天气恶劣,美国飞机无法如期参战,英国战机便充当了先锋。2月13日晚,在9架“蚊”式轰炸机引领下,796架“兰开斯特”重型轰炸机倾巢出动,分成两个投弹波次,把1478吨炸弹和1182吨燃烧弹扔在德累斯顿上空。
  第一波攻击由皇家空军第五集群实施。导引飞机指示的定位点是一座燃烧的足球场,所有轰炸机都要飞经该点,然后按预定航线扇形散开,并在规定时间投下炸弹。中欧时间22时14分,第一批炸弹落入市区。三小时后第一次攻击开始,英国空军第一、第三、第五和第八集群都投入了战斗。这时天气已经转好,529架“兰开斯特”空投了1800吨炸弹,时间是在深夜1点21分和1点45分之间。
  2月14日,从12点17分到12点30分,311架美国“波音B-17”轰炸机进入德累斯顿上空,在铁路编组站投下771吨炸弹。2月15日。美国飞机再次飞临德累斯顿,抛下了另外466吨炸弹。然而,轰炸并没有就此打住。3月2日,406架B-17轰炸机在这里投下了940吨炸弹和141吨燃烧弹。4月17日,580架B-17又投下1554吨炸弹和165吨燃烧弹。
  英美空军联手在德累斯顿掀起了一场“火焰风暴”。轰炸机第一波次向城市投下特制炸弹“空中雷”,为在市内投放燃烧弹创造理想条件。市内建筑“膨松”后,燃烧弹立刻倾盆而下,城里马上烈焰四起,火光冲天。因中世纪的房屋建筑彼此黏连,只要一处起火,火势就会迅速蔓延,从一个街区烧到另+街区。无数房屋在几平方公里内同时燃烧,整个城市就变成一座规模空前的大火炉,从周围吸走所有氧气,德累斯顿简直成了一座翻腾的地狱。
  盟军并非致命的“火焰风暴”的始作俑者,1940年秋德国法西斯轰炸考文垂时就采用过这种手段。阿瑟·哈里斯对考文垂的轰炸方法研究了好几个月,洞察到其中的精妙之处,决定“以其治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在德累斯顿市区,猛烈的火焰如狂风一般,四处肆虐,扑碎了玻璃,熔化了铜器,大理石也变成了石灰渣。一位参与轰炸的英国空军飞行员回忆:“当时的场景让我完全震惊了,我们仿佛飞行在火的海洋上,炽热的火焰透过浓浓的烟雾闪烁着死亡的光芒。”许多人被活活烧死,或是窒息而亡。他们中除了党卫军、纳粹党徒,更多是无辜的平民。空袭数天后,救助人员清理仍在隐隐冒烟的废墟时,时不时会触摸到已成“木乃伊”的焦尸,熔化的金属构件上的人形凹痕清晰可见。
  据德累斯顿警察局的统计,全城共有12000座大楼被烧毁,其中包括24家银行、26个座保险公司大厦、31家商行、6470家商店、640座仓库、256个交易厅、31家旅馆、63座办公楼、3家剧院、18个影院、11座大教堂、60座小教堂、50座历史文化遗址、19家医院、39所学校、1个火车机库、19艘船驳。军事目标被毁的有:位于塔申贝格宫的指挥中心,19家军队医院,一些小的军用办公楼。工厂有近200家遭到损坏,其中136家属于严重损坏。据英国学者底彼德·阿宾格的估计,这个城市130万居民大约有13.5万人死亡。
  据现存的美国空军资料记载:“23%的工业厂房和56%的非工业建筑(不考虑民房)被毁。民房中有7.8 座被毁,2.77万座不再适于居住。80%的城市建筑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50%的住房或被毁或遭严重损坏……”城市铁路设施也遭到沉重打击,交通完全瘫痪。盟军战报说,在空袭后数个星期内,德军无法靠近对军事调动至关重要的易北河铁路大桥。
  
  争议
  
  “如果不是从战略上考量,那么就如其他战争行为一样,空袭这座城市是不能令人接受的。但目前它却完全是正确的,因为临近战争结束,要尽量保存盟军士兵的生命。在我看来,在未弄清能否出现期盼的效果前,我们没有任何权利拒绝这次空袭。我个人认为,不会再有哪座剩下的德国城市会成为英国军人难啃的骨头。德累斯顿曾是东面的军工生产集结地,是繁忙的指挥管理中心。是关键的交通枢纽。但现在它什么都不是了。”在对德累斯顿空袭结束时,哈里斯对人们发表了上述讲话。
  美国空军战史研究部门曾撰写过一篇论文,题为《1945年2月14—15日德累斯顿空袭解析》。根据美国的史料,自1944年年底起始,美军就与苏联方面对德国境内的轰炸目标和时间进行过协商,而当时苏联红军已经逼近德国边界。《解析》的编撰者得出的结论是,对德累斯顿的轰炸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它是“合法的军事目标,盟军最高指挥部和苏联方面都对此感兴趣。”
  “通常来说,敌军重要设施会直接部署在人口稠密的中心城市或附近。大家都很清楚,一旦这些目标遭到攻击,许多无辜平民将被杀死,或无家可归。我在战争期司从来不认为,而且现在也不认为,生产飞机、坦克、炸弹的工厂应当饶恕,不过最好不要对平民形成威胁。我们的任务和职责是,尽快将战争推向胜利。当敌人失去战斗意志时,我们就可以消灭他们,而轰炸能有助于摧毁敌军斗志。”在上世纪50年代,德累斯顿轰炸的制定和参与者美国空军中将伊拉·艾克依然坚持观点。
  然而,要想说服国际社会对本次空袭的认可却并非易事。美国著名作家科特·沃尼格特是德累斯顿“火焰风暴”的幸存者,他曾无不酸楚地讥讽道:“尽管空袭战役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对德累斯顿空袭一事几乎只字未提。其辉煌战绩战后许多年都被守口如瓶。美国人民被长期蒙蔽。当然,对德国人来说,对战后占领德累斯顿的俄国人来说,这根本就不成其为秘密。”
  盟军轰炸城市本来还有另一个目的,即促使德国人民起来推翻暴政。但丘吉尔当年在回忆录中写道:“由轰炸机展开的进攻并不能够削弱德国的军工生产,也不能挫伤平民的斗志。”相反却造成161个德国城市的毁灭和57万平民在空袭中死亡。
  历史学家也都认为,德累斯顿并没有军事上的重要价值,而此时的德国已经濒临崩溃,德累斯顿更是毫无空防,所以此次大规模轰炸实属毫无必要。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哈特曾指出:“如果文明的捍卫者们只能以最野蛮、最原始的方式去赢得战争,岂不是对文明本身的莫大讽刺?”
  
  推责
  
  自1946年以来,每年的2月13日,整个德国东部和中部的教堂都会为德累斯顿的死难者鸣响钟声。凄楚哀婉的钟声会持续20分钟,正好与该市遭受第一空袭时的时间相同。为挽回民间哀悼给盟国带来的负面影响,1953年2月11日,美国国务院散布消息说,是苏联在雅尔塔会议期间坚决要求,盟军才答应对德累斯顿进行轰炸,罪过要归苏联。事实上,苏联并没有请求英美联军轰炸德累斯顿。在纪录片《德累斯顿悲剧》中,已解密的雅尔塔会议记录足以证明这点。
  早在1944年12月,对德累斯顿的地毯轰炸计划就已出台了,并涉及到了所有轰炸细节。在盟军统帅部制定的“雷击”空袭行动中,邱吉尔就亲自把位于苏军预定占领区内的德累斯顿定为了目标。但在让丘吉尔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二战回忆录》中,对德累斯顿大轰炸一事竟一次都没有提及。
  阿瑟·哈里斯战后在自传中证实:选择德累斯顿作为1945年2月的轰炸目标,是因当时苏联红军已迫近萨克森中心地带,雅尔塔会议又即将召开,西方盟国将和苏联共同划分欧洲版图。为了让斯大林对“盎格鲁一美利坚雷霆”印象深刻,丘吉尔需要一张大牌。后来公开的《皇家空军内部报告》进一步证实:英国的意图是要攻击敌人的最痛处,同时在敌军已部分崩溃的情况下,避免在未来的战斗中遭遇城市攻坚战和巷战。英军顺便也可向苏联人显示一下实力:如果苏军敢轻举妄动的话,皇家空军轰炸指挥部能做什么。
  在现在的德累斯顿的老城中心,还没有一块统一的纪念碑来纪念1945年2月的事件。在许多恢复重建建筑上,却贴有标签或其他“识别符号”,告诉人们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事。不过,老德累斯顿建筑群落的翻建在战后不久就开始了。在一片狼藉的废墟上,相继矗立起了德累斯顿歌剧院、茨温格宫——德累斯顿美术馆、著名的布吕尔露台、阿尔贝提努和另外数十座纪念建筑。可以说,位于易北河畔和老城区最重要的历史古迹,在东德时期都已重新修建了。时至目前,其他古迹仍在继续恢复之中。
  在德累斯顿市中心古老的阿尔特马克特广场四周,环绕着刚刚建起的座座大厦,它们虽然门面“古老”,但“内瓤”却是超现代化的,一看就知道是人造景观。德累斯顿是古老的文化艺术之都,素有“易北河畔的佛罗伦萨”之美称,而现在,旧名称是这里仅存的历史风貌,只有凭借老居民的回忆和战前的老照片,才能把人们的意识拉回到那充满艺术气息的从前。
其他文献
马玉崑一定是经过了相当激烈的思想斗争,才决心帮助日本人的,这固然有上峰的密令,但更多的是他也如同那个年代大多数中国一样,坚信日本人总要比老毛子好些。  作为一位68岁的老人,马玉崑还得继续带兵上前线。虽说是前线,可马玉崑和他的部下们并不需要参加任何战斗,因为他们只是这场战争的旁观者:日本和沙俄在中国东北大打出手。大清政府已宣告局外中立,并且划定了交战区和中立区。马玉崑的任务,就是带兵驻守交战区和中
期刊
在一个长期以来主张“文字传道”,视摄影技术为舶来品的国度,摄影不可避免地得不到应有的关注,也缺乏全面客观的摄影史,更别提从文化的层面上思考与反省中国摄影问题。近十年来,一方面是由于域外摄影文论的传入与流播,如罗兰·巴特及嫡系弟子苏珊·桑塔格的摄影文化评论,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迈进“图像时代”,对摄影的关注度水涨船高,关于摄影的高水平论著已然多了起来,但却从此出现了一个怪圈:这些“新文本”似乎都把摄
期刊
6月这个月份,可以称为“教育月”。从2003年高考,由7月调整为6月以来,这个月份,牵动了千万家庭的视线。而我将其归为“教育月”,原因还不止高考,在这个月里,太多人的“命运”,被教育改变:初中毕业生中考,小学毕业生上初中,适龄儿童上小学,家庭送幼儿上托儿所、幼儿园。  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幼儿教育机构,并于1840年正式命名为幼儿园,被世界誉为“幼儿园之父”的福禄培尔(F.W.A.Fro
期刊
江安,四川长江边的一个小城,在抗战期间庇护了一群中国最优秀的戏剧家,也是话剧最终成熟的家园与戏剧圣地。众多唤醒民众、激发爱国热情、宣传抗日救亡的优秀剧目,一大批戏剧艺术的精英都出自这里,江安被誉为“中国戏剧家的摇篮”、“中国戏剧艺术的圣地”。  1939年4月,历经两度西迁的国立剧校再度搬迁,从陪都重庆迁往更西的江安。对于这一次西迁,师生们是不满意的。在他们眼里,那个全国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县城根本
期刊
最近我应一家文学杂志的邀请,进行一次简短的美国之旅。途中要在旧金山做个小范围的演讲,题目就是《黑色的意志》。这是指一种超越了种族界限的自由意志,也是关于权利平等和政治民主的遐想。  马丁路德金是我的人本主义精神的启蒙者。他的政治表述里没有怨恨,却带着宽阔的博爱被击中,倒在孟菲斯市的阳台上。  而在马丁身后,另外一个黑人跃入我的视界,那就是迈克尔杰克逊。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奇特的黑人,向我们展示出生命的
期刊
当举国不再焦虑“大师”的问题之时,“大师”才有应运而生的机会。  此题有二解,其一,“大师”本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所焦虑之事未必关于“大师”。其二,全社会就能否出大师或是何以还不能出“大师”的种种质疑,其中也包括“大师”们对于教育和学术文化乃至政治环境及体制的思考担忧。除了一些行业的职称评定明确有此资格外,“大师”的头衔,多由别人指称,口耳相传,媒体鼓吹,很少有人忝然自封“大师”。即使有,也不易得到
期刊
当下中国官方的各种媒体,都使用“老百姓”一词泛指一般的人民大众。这可以说是恢复了中国古代沿续下来的称谓。我说“恢复了”,是指这个“老百姓”的称谓大约从上一世纪50年代开始消失了30多年。那时对人民大众的一般称谓是“群众”,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权力体制中的各级官员。  “群众”是毛泽东思想中的主题词之一,在多数时候虽然有泛指的意义,其实是有政治区分的。到“文化大革命”期间,“群众”一词前面还特地加上“革
期刊
当年随国民党迁台的军人和他们的眷属,原本只是怀着暂住的心态落脚在“部队大院”,最终却落地生根,发展出“眷村”特有的生活与族群文化。    今天台湾2300万人口中,约有13%属于1949年迁移来台的大陆省籍居民及其后代。他们随着国民党跨过大江大海,被迫集体迁移到台湾,迄今整整一甲子。当年风度翩翩的惨绿少年,如今已成为年过八十岁的白发老人。他们是海峡两岸巨变年代的见证者。  回顾台湾汉族人的移民史,
期刊
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的社论,将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八部文艺作品定为“样板”,来推广演出。“样板戏”一词由此产生。那是一个文娱生活匮乏的年代,由于政治的影响,小说、戏剧、电影等文艺领域的创作和传播几乎全面停滞,只有样板戏通过国家的推广,几乎占领了人们的
期刊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唐人李白这首《忆秦娥》,残破的汉家陵阙与萧瑟的西风残阳,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一幅绝美的意象。谁能想到,中国现存的29座石阙,有20处在四川。这些最古老的地上建筑为这里留下了徘徊不去的汉代风景。    法国人把汉阙带给了世界    民国3年(1914年)2月1日,一支法国探险队从北京启程,开始为期8个月的中国西部考察,探险队成员法占、拉狄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