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空间”焕发信息技术课堂生命之光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w3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师注重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知识点的传授,但忽略了学生强烈的主观学习愿望。教师应在课堂上精讲,提高有效性,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学中,应从提问、思考、操作和师生关系四方面构建实效课堂,突显生本理念;在自主学习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去收获课堂中的学习成果,感受课堂的快乐。
  一、“提问”空间——叩启智慧之门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提问成为课堂上最常见的教学行为。如何让这种教学行为更有效、更高效地开展,让学生真正做到学而有思、学而有得,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
  1.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因此在提问之前,将书本里的具象书面文字通过情境创设转化为形象的情境语言,有利于帮助学生思维。教师应“慷慨”地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通过课件演示、回忆已有知识、观察现象、出示练习题等,再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2.利用矛盾,引起思索
  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 激发学习兴趣。
  如:教学《美化你的桌面》,学生在提供的图片素材中设置桌面背景时,发现明明是一样的图,设置成桌面后有些是清晰的,有些却拉伸得很模糊。有的同学甚至怀疑自己操作错误。其实,这是我故意让他们“出错”。
  细心的学生问我:“老师,我发现文件名后有sum字母的设置成桌面后都很模糊,这是为什么啊?”这是因为在桌面图片素材的选择中,我将同一张图设置成不同分辨率的大小两张图,学生在选择时,通过文件夹是看不出区别的,但是当他们设置成桌面后,就会产生两种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图都适合设置成桌面背景的”,促使学生了解“什么样的图才能设置成桌面背景”。
  很多时候,课堂上一个“差错”给学生的印象远远超过教师空洞的说教。此案例引领学生在错误中探究,纠正错误,从错误中获得真知。
  3.提出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
  有效的提问能引发学生有价值的思维活动,而无效提问则是浪费课堂时间。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答途径,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准确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
  4.举反例,对比思维更立体
  老师还可以在课堂中故意设计几个错误的任务,让学生主动发现,使学生有一种提问的冲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提问。
  【案例1】“这个说明书你看得懂吗?”
  【教材】宁波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三册第9课《风车的制作》
  背景:学生观察老师所演示的“风车的制作”的说明书,提出疑问。
  师:老师带来了一份风车制作的说明书,大家看看有什么疑问。
  生:老师,我发现有一句话是病句。
  生:老师,它的顺序颠倒了,应该将第一步和第二步换过来。
  生:我觉得它的格式不太正确。
  学生的问题问得相当好,和课文的重点不谋而合,让学生小组相互合作去尝试解决问题,在疑问中去寻找答案,更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的价值。
  二、“思考”空间——绽放思维之光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某些教学内容已被学生事先尝试;或者因内容本身相对单一等因素,造成课堂容量不足。很多学生开始开小差,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究其原因还是老师教学方式的问题。一个真正关心减负增效的教师,必定会认真设计课堂提问,给学生多一些自主思考的空间,让他们体验自由探索的快乐。
  【案例2】“这个邮箱地址和大家申请的邮箱地址有什么不同?”
  【教材】宁波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三册第6课《电子信使》
  背景:学生已在126上申请了一个邮箱,并相互告知了邮箱。
  师:老师在sina上又申请了一个电子邮箱。这个邮箱地址和大家申请的邮箱地址有什么不同?
  生口答。(学生通过观察回答不同之处)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观点或提出问题。)
  ……
  学生按教材要求申请了邮箱,但对于邮箱的格式一知半解。在这里我设计了这个问题,是想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培养他们思维拓展的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邮箱不一定都要在126上申请。这既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操作”空间——彰显应用之能
  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除了教师讲授之外,还需要学生在计算机上实践操作,否则即使理解了相关知识也没有实际意义。为了使学生真正学有所用,应确保操作时间,使操作任务更有吸引力、层次性。
  1.任务要有吸引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提出的任务必须让学生感兴趣,必须有吸引力。如在教学 “探寻鲸的奥秘”时,要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关键词”查找搜索引擎中的信息。我让学生查找平时喜欢的内容,如“体育明星姚明有相关信息”“神舟飞船的相关信息”等。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学生查找的效率提高了,激发了学习自觉性,使知识活学活用。
  2.任务要有层次性
  教师进行教学时,可以在一节课里设计几个任务。但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等原则。比如在学习“搭建建筑”一课时,我设计的任务是:根据自己的理想,设计一张自己未来身份的名片。
  (1)有单位、职务、姓名、单位标志图片
  (2)名片要有边框或阴影效果等
  (3)有文本框、艺术字、自选图形、填充效果设置等
  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梯度等级的任务,教学活动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3.任务要有主动性
  教师在课堂中设计的“任务”应该以生为本,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体现“让学生动起来”的策略。
  例如:在学习“探寻鲸的奥秘”一课后,我为学生设计的任务是: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搜索引擎搜索——“如果有一个团队要来宁波旅游,你作为导游应该做哪些工作呢?你又准备怎样进行讲解?”通过这样的任务驱动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我们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上机操作的时间,要让孩子快乐地在计算机海洋里畅游!
  四、“和谐”空间——维系师生之情
  和谐民主的课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一个重要保证。因此在教学中要建立一种充分体现师生沟通合作、共同探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如教学中,班中都会有一些信息技术“小高手”。每次上课时,他们总是很活跃,希望通过操作表现自己的能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老师常常刚开始讲授,他们就已经知道下文,并念叨起来。碰到这样的学生如果一味批评,必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我的“三部曲”就在教学中发挥了作用。
  [步骤一]肯定高手:先肯定这些“高手”,赏识他们高超的学习能力,并请他们给大家当“小老师”。
  [步骤二]科学分组:根据学生的个性、素质、水平等情况进行分组,每一组安排两名“高手”,指导悟性较差、学习较吃力的学生。
  [步骤三]互帮互助:使这些英雄有用武之地,同时把自己所学知识进行深化,也能带动全组学生,使他们学得快、学得好。
  总之,要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教师应该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在备课时分析教材,在活动中合理安排时间,在教学中适时开放“自主空间”,能够使学生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充分释放自己,发展个性,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学生只有真正成为活动和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才会有自由飞翔的空间。
其他文献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在生活中感受、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但在现实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忽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现象,教学方法等极易陷入空洞的说教,使思品课举步维艰。在目前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如何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让学生进行真实的生活体验,享受学习思品课的乐趣呢?我认为,教师应根据思品课的教育主题和教学内
一、背景分析  由于对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片面理解或受传统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影响,在计算教学中出现了两种较极端的做法,一种只注重计算结果和计算速度,一味强化算法演练,每天机械练习,忽视算理的推导,以练代想,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重算法、轻算理。另一种把过多的时间用在形式化的情境创设、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上,在理解算理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一味追求算法多样化,缺少对算法的提炼与巩
概括力是指以概括为主要形式,对文本归纳、提炼并通过语言进行言语表达的能力。在2011版课标中对概括力的训练目标体现出明确的序列化:从第一学段的“初步体验”到第二学段的“初步把握,初步感受”,再到第三学段的“初步领悟”等表述,呈现出逻辑递进的训练思路。然而,纵观当下的阅读教学,概括能力训练还是较少,即便有教师尝试,也常常费尽唇舌,学生也不得要领,使概括力的训练被不断边缘化,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整体化
在湿地如画、湖泊似镜的龙城之东,在毗邻紫荆公园,相依烟雨横塘之处,孕育着一所生机勃勃的小学——常州市青龙实验小学。她始建于1941年,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公办小学。学校占地25853平方米,环境优美、设施一流。近三年来,学校以科技为本,把科学精神融入到教育科研中,推进科技教育的实践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凸显科技教育的办学特色。作为江苏省第一批科技特色学校,科技教育已经成为学校实
2006年2月23日,意大利都灵的帕拉维拉体育馆,冬季奥运会最赏心悦目的赛事,花样滑冰女子单人滑比赛正在进行。  那一天,冷门迭出,夺冠热门美国著名选手科恩和俄罗斯名将斯鲁茨卡娅表现极度失常——科恩在比赛中连续两次摔倒,斯鲁茨卡娅居然跌倒在地。倒是赛前不被看好的日本选手村主章枝,表现极为抢眼,她在决赛中舞姿翩翩,宛如仙子下凡;亦真亦幻,又似蟾宫魅影。全套动作一气呵成,近乎完美。一时间,场内掌声四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努力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成为小学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孙双金老师情智语文所追求的语言发展和情感熏陶的同构共生,和谐的语文课堂是王崧舟老师诗意语文课堂里诗情与创意的珠联璧合,和谐的语文课堂是薛法根老师简简单单教语文中精心预设和动态生成的激情共舞。课程专家叶澜教授的诠释是:“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
一、批注式“随堂化”教学的选择  课改让我们教师思想解放,学生个性张扬,重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把学生放在首位。常常听到教师这样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课文哪部分?为什么?说说理由。你读到了哪些让你感动的地方?把它画下来,好好读一读,说说理由。尤其在上情感性课文的时候,把孩子上得动情地流泪。流完泪后,学生得到了什么呢?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到底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老师们心中没有底。过于自由泛化的课堂让语
品德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生活”“生活事件”“生活主题”或“生活场景”基本上是属于精心选择的“美好生活图景”,而不是或者说大多数不是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儿童从教材走向生活,把教材承载的价值、目标和儿童的生活有效链接起来,让儿童主动、积极地用真实生活和自主活动来展开教材中的“生活”和“活动”,从而达到“感受”、“体验”教材中承载的价值目标。  一
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载体,更是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探究的平台。在具体的实践指导过程中,精心设计活动环节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更能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可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际指导过程中,有时一次单独的实践活动设计传递的信息不够充分,不能满足学生探究的热情,此刻有深度的二次活动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二次设计,激发创意设计  六一儿童节
《锐角和钝角》是在认识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是借班上课,上课时和学生是第一次见面,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要使自己的课吸引学生,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积极的情感体验与认知活动携手同行,使学生在充满阳光和欢乐的氛围中成长。下面我结合《锐角和钝角》一课,谈谈自己怎样挖掘课堂中积极的情感因素。  过程描述  一、激发兴趣,调节情感  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是调动学生主动、认真学习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