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是学生获得知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为课堂提问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思维保持一定程度的紧张,利用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点。课堂提问是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尤其是对中学课堂教学,提问就更显其重要性。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影响课堂提问效率的原因
调查表明,目前的中学历史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提问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上述现象的发生,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存在误区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和学生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倡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对此很多教师理解为教师在一堂课中讲得越少越好,应该让学生多讲,教师讲多了又成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出现了主观上希望通过课堂提问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实质上则是为了“提问”而“提问”;用“提问”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借学生之口说出自己想要说的答案,把“启发式教学”庸俗化成“问答式教学”,把“问答”当作“对话”。课堂上一问一答,表面上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则是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圈套里。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似乎贯彻了新课程理念,但师生、生生之间并没有实质上的交流和互动。“对话”也仅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2、教师缺乏必要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从访谈中发现,比较多的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心理方面的研究。他们的提问往往只是为了教学的必要,或者说是在履行新课程所提倡的精神,但他们并没有对新课程的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提问之前并未能仔细揣摩学生学习课本的心理。
3、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不够重视
对问题的设计是影响课堂提问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教师课堂上的提问具有比较大的随意性,至于提问是否具有科学性、层次性、针对性和启发性,提问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教师自己也没有去思考。因而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表述含糊,指向性不明,学生听了不知所云,甚至偶尔还会出现科学性错误,更谈不上提问的艺术性了。提问也仅停留在针对知识点的发问,忽略了提问中的人文意义,没有把提问的着重点从“问题”转移到“人”上来,出现“徒劳的提问”,这样的提问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
二、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所提问题太复杂由于课堂提问都是口头的,所以问题如果太复杂,学生就难以听清记清,更无法准确回答,这种提问就是无效的。有时提的一个问题是由几个问题组成的,学生很难一下子组织好语言来回答。所以教师提问时,每个问题应该集中于一点,使用尽量少的字眼来表述。
2、所提的问题缺乏思考价值,教师提问时应该先考虑一下自己的问题是不是有意义,不要无疑而问。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有沉甸甸的思考价值,要有启发性,能问而生思,发展学生思维。
3、追求标准答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或是教师思维的局限,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执着于“标准答案”。在提问时也是如此,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习惯于用标准答案去衡量学生的回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导向自己心中的标准答案。严格的教师,甚至要求学生的一词一句都要跟标准答案相一致。
那么,课堂提问如何进行和开始呢?
首先、提问应有层次性。要紧扣教材。应遵循由易渐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过程,体现出学生所学知识的层次性。从课堂教学的主体看,提问必须面向全体照顾大多数,比较容易的问题给后进生答,难度大的问题给优秀生回答,尽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以隋朝大运河的作用为例,书本上关于大运河的基础知识点,班上绝大部分同学都能通过翻阅书本而获取,在讨论大运河的历史作用时,可以引用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中的一句:至今千里赖通波,向学生提问:“隋朝大运河的修建对后来的社会发展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你是如何看待皮日休对大运河的认识的?”这种提问方法以教材为“范例”,针对的并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而是针对学生认识、分析、理解事物的思维过程,针对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其次、提问应有针对性,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教学目的,针对学习的重点、难点和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切忌模糊不清,模棱两可。
再次、提问当有启发性,要变换角度,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了解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的学习,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挖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提问一定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呢?我认为比较性提问比较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起启发作用,有利用培养比较思维能力。比较是历史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比较可分为求同和求异两种形式。求同是找出历史发展的普遍性,求异是找出历史发展的特殊性。这两种形式的比较都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
还有、提问应有趣味性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前提之一,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无论是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内容的选择,学生独立思考并做出结论、问题的设置、教学活动建议、课型选择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提问,作为历史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方法,也需要具有趣味性,维持学生浓厚的兴趣。一方面可以采用形象语言创设新情境,增加提问的趣味性。如在学习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时,某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在某个朝代的一个冬天晚上,北方的一个家庭里,一家人正围着煤炉烤火。其中一个老人正在抽烟,一个孩子烤番薯吃,一个中年人正在吃大米饭,三人身上都穿着新棉袄。请问这种生活情景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你的根据是什么?对这样的提问学生颇有兴趣。如果这样问:原产美洲的烟草、番薯在什么朝代传入中国?这样的提问对学生来说是索然无味;另一方面可以采用趣味性的知识提问,学生也会以愉悦心情去积极思考。例如在学习明清经济发展时,传统的导入提问是:“清朝时期最强盛是在哪一段时间?这时经济发展体现在哪里?”
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课堂提问的设置十分关键。课堂提问涉及到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时机、方式途径等,要想很好地完成历史教学中传授历史知识、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三项任务,就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通过教师巧妙设置的疑问,使学生在“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得出规律性的东西。
我认为,如果在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设置得好,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思维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在发展学生的思维方面,通过设置疑问,教师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表面,而是深入挖掘、开动脑筋,这对于理解历史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自学能力,都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一、影响课堂提问效率的原因
调查表明,目前的中学历史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提问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上述现象的发生,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存在误区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和学生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倡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对此很多教师理解为教师在一堂课中讲得越少越好,应该让学生多讲,教师讲多了又成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出现了主观上希望通过课堂提问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实质上则是为了“提问”而“提问”;用“提问”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借学生之口说出自己想要说的答案,把“启发式教学”庸俗化成“问答式教学”,把“问答”当作“对话”。课堂上一问一答,表面上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则是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圈套里。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似乎贯彻了新课程理念,但师生、生生之间并没有实质上的交流和互动。“对话”也仅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2、教师缺乏必要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从访谈中发现,比较多的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心理方面的研究。他们的提问往往只是为了教学的必要,或者说是在履行新课程所提倡的精神,但他们并没有对新课程的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提问之前并未能仔细揣摩学生学习课本的心理。
3、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不够重视
对问题的设计是影响课堂提问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教师课堂上的提问具有比较大的随意性,至于提问是否具有科学性、层次性、针对性和启发性,提问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教师自己也没有去思考。因而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表述含糊,指向性不明,学生听了不知所云,甚至偶尔还会出现科学性错误,更谈不上提问的艺术性了。提问也仅停留在针对知识点的发问,忽略了提问中的人文意义,没有把提问的着重点从“问题”转移到“人”上来,出现“徒劳的提问”,这样的提问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
二、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所提问题太复杂由于课堂提问都是口头的,所以问题如果太复杂,学生就难以听清记清,更无法准确回答,这种提问就是无效的。有时提的一个问题是由几个问题组成的,学生很难一下子组织好语言来回答。所以教师提问时,每个问题应该集中于一点,使用尽量少的字眼来表述。
2、所提的问题缺乏思考价值,教师提问时应该先考虑一下自己的问题是不是有意义,不要无疑而问。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有沉甸甸的思考价值,要有启发性,能问而生思,发展学生思维。
3、追求标准答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或是教师思维的局限,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执着于“标准答案”。在提问时也是如此,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习惯于用标准答案去衡量学生的回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导向自己心中的标准答案。严格的教师,甚至要求学生的一词一句都要跟标准答案相一致。
那么,课堂提问如何进行和开始呢?
首先、提问应有层次性。要紧扣教材。应遵循由易渐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过程,体现出学生所学知识的层次性。从课堂教学的主体看,提问必须面向全体照顾大多数,比较容易的问题给后进生答,难度大的问题给优秀生回答,尽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以隋朝大运河的作用为例,书本上关于大运河的基础知识点,班上绝大部分同学都能通过翻阅书本而获取,在讨论大运河的历史作用时,可以引用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中的一句:至今千里赖通波,向学生提问:“隋朝大运河的修建对后来的社会发展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你是如何看待皮日休对大运河的认识的?”这种提问方法以教材为“范例”,针对的并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而是针对学生认识、分析、理解事物的思维过程,针对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其次、提问应有针对性,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教学目的,针对学习的重点、难点和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切忌模糊不清,模棱两可。
再次、提问当有启发性,要变换角度,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了解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的学习,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挖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提问一定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呢?我认为比较性提问比较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起启发作用,有利用培养比较思维能力。比较是历史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比较可分为求同和求异两种形式。求同是找出历史发展的普遍性,求异是找出历史发展的特殊性。这两种形式的比较都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
还有、提问应有趣味性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前提之一,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无论是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内容的选择,学生独立思考并做出结论、问题的设置、教学活动建议、课型选择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提问,作为历史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方法,也需要具有趣味性,维持学生浓厚的兴趣。一方面可以采用形象语言创设新情境,增加提问的趣味性。如在学习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时,某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在某个朝代的一个冬天晚上,北方的一个家庭里,一家人正围着煤炉烤火。其中一个老人正在抽烟,一个孩子烤番薯吃,一个中年人正在吃大米饭,三人身上都穿着新棉袄。请问这种生活情景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你的根据是什么?对这样的提问学生颇有兴趣。如果这样问:原产美洲的烟草、番薯在什么朝代传入中国?这样的提问对学生来说是索然无味;另一方面可以采用趣味性的知识提问,学生也会以愉悦心情去积极思考。例如在学习明清经济发展时,传统的导入提问是:“清朝时期最强盛是在哪一段时间?这时经济发展体现在哪里?”
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课堂提问的设置十分关键。课堂提问涉及到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时机、方式途径等,要想很好地完成历史教学中传授历史知识、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三项任务,就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通过教师巧妙设置的疑问,使学生在“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得出规律性的东西。
我认为,如果在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设置得好,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思维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在发展学生的思维方面,通过设置疑问,教师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表面,而是深入挖掘、开动脑筋,这对于理解历史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自学能力,都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