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言意兼得的阅读教学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0702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言意兼得;阅读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3-0057-02
  在全国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崔峦老师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那么,跟“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说再见后,我们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我有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追求言意兼得的语文教学,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融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四下的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为了取得言意兼得的效果,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品读词句,感悟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拓展阅读,了解宋庆龄,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迁移运用,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这样的句式说话;领悟方法,初步了解对比和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针对教学目标,我进行了如下教学。
  一、在品读感悟中融合
  课文第4自然段重点写了樟树蓬蓬勃勃的外形美。文中写樟树的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都是在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凸显樟树旺盛的生命力。
  教学片段一:品读感悟
  1.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划出描写樟树特点的词句,试着写下自己的体会。
  2.交流、品读、感悟。
  师:你觉得文中哪个词最能体现樟树的生长特点?
  (板书:蓬蓬勃勃)
  师: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的描写体现樟树的蓬蓬勃勃?
  生:枝干、叶子和它的四季常青。
  师:不错,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让我们从这几个方面来感受一下樟树旺盛的生命力。
  师:谁来把你对樟树枝干的感觉读出来?
  (学生朗读)
  师:听着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樟树粗壮的枝干。请男生齐读这句,读出樟树旺盛的生命力。
  (教师出示“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一句)
  师:这句话是写樟树的哪一部分?(答案:叶子)谁来读这句话?把你的感觉读出来。
  (学生朗读)
  师:听着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樟树叶子的绿。绿色象征着生命,一个“绿”字写出了生机勃勃的樟树,一个“亮”字散发着生命的光泽。请女生再一起来读这句话。
  师:樟树的蓬蓬勃勃是暂时的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不是的,因为书上说的是“四季常青”。
  师:同学们,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樟树要经历多少磨难呀!请用“无论……总是……”的句式来说一说。
  …………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我通过问题“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的描写体现樟树的蓬蓬勃勃?”将学生引向描写樟树枝干、叶子、四季常青的词句,通过“无论……总是……”的句式,将学生带入樟树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的生活场景,感受它所经历的磨难,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它旺盛的生命力。这样,通过建构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的时空,通过品读与评价,学生在“言”与“意”的融合转换中,逐步领悟到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
  二、在诵读积累中融合
  在“走近樟树”这一板块的教学即将结束时,我设置了诵读积累环节。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谋篇布局,都极具典型性。作者从描写樟树蓬蓬勃勃的外形美,到描写其香气永存、永久拒虫的内在美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片段二:诵读积累
  师:课文学到这,不知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出示:这两棵樟树不仅(蓬蓬勃勃),而且(永久保持拒虫的香气)。
  师:这么美的樟树我们真应该留在自己的记忆中,你们有什么背诵的好办法吗?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师:第4自然段先写了枝干,接着写了枝叶,最后写了四季常青的特点。其实只要我们理清文章的脉络,也就找到了背诵的小窍门。
  师:第5自然段除了写樟树外,还写了石榴树,你觉得写石榴树有什么作用?(对比,突出樟树的可贵之处。)下面,我们一起对比着读一读。男生读石榴树的相关语句,女生读樟树的相关语句。
  在这个片段中,我试图通过“在脑海里留住美丽的樟树”的方式引导学生积累语段,抓住寻找“背诵小窍门”的契机,帮助学生理清了作者写樟树的顺序,初步了解了对比的写法及作用。这样既能让学生领悟写作方法,又能有效指导学生背诵,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将诵读积累、审美鉴赏和写作指导有机融合在一起,起到了言意兼得的效果,较好地达成了教学预设的目标。
  三、在迁移运用中融合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当前的语文教学,可以说是重“理解”,轻“运用”。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运用”的缺乏导致了语文教学的“费时低效”。在教学本课的时候,我试图将“理解”和“运用”融合起来,让学生在迁移运用中做到言意兼得。
  教学片段三:重组文本
  师:作者在瞻仰宋庆龄故居后,怀着崇敬之情写了这篇文章,以此来纪念宋庆龄女士,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纪念宋奶奶呢?
  生:朗诵、讲故事、出小报等。
  师:老师有个好主意,让我们小组合作,选择完成一首小诗。
  (一)樟树赞
  枝干粗壮伸四方,
  树叶(稠密绿发亮)。
  (四季常青)蓬勃树,
  (万古流芳拒害虫)。
  (二)永远的宋庆龄
  站在樟树前,
  往事涌上心头。
  您像樟树一样
  (蓬蓬勃勃),
  (永葆旺盛的革命斗志),
  您像樟树一样
  (万古流芳),
  (让反动派的臭虫闻风丧胆)。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秘密。”教师应当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多读多写,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大量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语文修养。通过《樟树赞》的创作,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重组、加工,把课文中的句式表达迁移到新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从而在心中根植起樟树蓬蓬勃勃、万古流芳的形象,起到以“言”化“意”的效果。创作小诗《永远的宋庆龄》的初衷是引导学生搜集、整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感悟她和樟树的相似之处,让学生意识到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我们读懂了樟树,也就读懂了宋庆龄,更明白了作者借物喻人的深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言”表“意”,以自己的方式纪念宋庆龄,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言意兼得”是一种教学理念,它打破了一味追寻“意”的解读方式,构筑起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的新解读方式。“言意兼得”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寻找言意兼得的落脚点,设计言意兼得的路线图,展开言意兼得的阅读场,让学生在课堂上得知文本内容涵义,得见文本形式秘密。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潘黄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编者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改革的重大问题的决定》第42条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其中对“三爱”活动形式和机制的“有效”
春风化雨:当“酥糖”遭遇天使  读《味儿》得教育真味  自己开门  像他们那样……  超越教育异化之狱  教育是一种“另类”的爱  让我做自己  走进诗意的教育生活  一场怎样的豪雨才能滋润我们和我们的教育  人的回归  一部最令人满意的人性教科书  《生活的艺术》中的教育哲学意蕴  好的教育,其实就是中庸  和孩子一起成长  理想的教育,理想的国  走进“红楼”学为师  让每一个儿童都成为他自己
孔陶:“我们的学校在中央”,从你们的校歌中,我们可以听得出丁家桥小学人的自豪感。请问110年来,最值得丁家桥小学人自豪的是什么?  张义宝:是的,《我们的学校在中央》这首校歌唱出了前贤师长的博大胸怀和浩然气魄,也让今天的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和无尚荣耀!  我校由张之洞1902年上书光绪皇帝的奏折而发端,其定位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小学堂”,因中央大学附属小学的渊源而成为“民国时代小学的最高学府”,因国立南
受教育部委派,我作为第八批内地与香港教师交流协作计划的一员到香港进行为期一年的教学支持工作。站在不同的视野看语文,总会有一些不同的发现与感受。在香港救世军田家炳学校,我和三年级协作教师以集体备课—实施教学—观课议课—检讨反思的课例研究为主要途径,进行了“精设提问,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课题研究的初步实践。  我们首先整理出“整体五读法”阅读教学课时目标框架,按这一框架进行教学设计,以主问题统领为主要教
【关键词】品德教学;儿童生活;七巧板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1-0066-02  《我来试试看》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上的内容,本课以培养学生勇于尝试、敢于面对困难的积极心态为教学目标,笔者在教学中从儿童出发,尊重儿童的兴趣,走进儿童的生活,并巧用数学资源设计了以“七巧板”为主线的快乐尝试系列活动。  【活动一】有勇气 试
【摘 要】“让名师工作室走出行政外控的窠臼,从内生的专业性里寻找教师发展的力量源泉。”无锡新区“毕小伟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成长路径主要有:弱化行政外控,积极建设专业的学习共同体;扎根教学现场,用活动打造独特的成长样态;弘扬专业精神,培育执著坚守的团队文化;坚持推陈出新,生本课堂开辟出精彩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内生;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突出的两个关键词:一是改革,二是发展。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已经证明:要发展,就不能不改革,而改革,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把改革的旗帜高高举起,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改革与发展的相互关系,也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如何才能做到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教育,为什么要改革?因为谁都感觉到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出了问题,似乎已经走入了一个死胡同。  大而言之,没有创造。曾有一位著名学者说:
三级课程的管理政策实施十多年来,课程正在逐步从单一走向多样、从封闭走向开放,对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它集中体现一个国家的意志,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中的主体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它具有统一规定性和强制性的特点。但是,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我们也发现,课程“一放就乱”的情况还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对国家课程功能理解的偏差,
【主持人语】  所谓“文化自觉”,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学校作为文明与文化的传承场所,其文化自觉表现在哪里呢?  我们以为首先是要有自觉的教育理想,对教育目标、教育手段、教育形式、教育过程、教育成果的理想追求。  其次是对教育传统的自觉甄别与选择。教育
“文章不是无情物”、“儿童是情感的王子”,课改实验教材中催人泪下的故事、感人肺腑的童话、情景交融的诗歌比比皆是,都蕴涵着浓郁的感情因素,为孩子展示了广阔的真善美的世界,是孩子美好人性养成的最好启蒙老师。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孩子披文入情,把自己设想成文中的角色,从“角色阅读”开始,体会角色的不同感受,进入“换位阅读”,移位入境,移位入情,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从而让阅读的过程也成为学生情感成长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