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革评价观人手改革教育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ayu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突出的两个关键词:一是改革,二是发展。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已经证明:要发展,就不能不改革,而改革,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把改革的旗帜高高举起,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改革与发展的相互关系,也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如何才能做到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教育,为什么要改革?因为谁都感觉到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出了问题,似乎已经走入了一个死胡同。
  大而言之,没有创造。曾有一位著名学者说:~个国家的教育,一般不超过40年就应该产生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前苏联1917年建国,1956年获得第一个诺贝尔奖,用了39年时间。波兰用了46年,巴基斯坦用了29年,印度用了30年……如果30年还产生不了诺贝尔奖,这个国家的教育就有问题。我们已经超过两个30年了,还遥遥无期,不是中国人不行,而是我们的教育有问题,或者说我们学校教育的育人取向有问题。
  小而言之,苦不堪言。我们每一个有孩子上学特别是上中学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就是全家的作息、节奏都得围着孩子转,孩子一旦临考,学习、精神负担之重,难以想象,全家都跟着神经紧张。有报纸报道说:虽然,省教育厅有“五严”规定,但是很多中小学仍然办起了各类特长班、兴趣班,甚至连幼儿园都办起了补习班……无怪乎有人惊呼,中国的儿童还有没有童年?我们不必从民族存亡的高度去谈为什么要教育改革,也不必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比较去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单是从“上学,使这么多人不快乐”这一件事,就给了我们足够的理由,现今的学校教育,非改革不可!
  改革,改什么?教育改革就是要彻底改变目前学校“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做明天的事”的状况,促进三个转变,即课程观从“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的转变,教学观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评价观从“分数中心”向“素质中心”的转变,其中评价观的转变最为关键。依愚见,“钱学森之问”问的是大学,但根子却在基础教育,现实中很多校长名为办“学校”实为办“补习班”,号称培养“学生”实为训练“考生”,导致“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教师为分数而教学,校长为升学率而办学?,这种状况不改变,学生的“创造性”从何而来?没有了创造性,又怎么可能培养“杰出人才”?没有杰出人才,不要说诺贝尔奖遥遥无期,恐怕我们会离世界先进科技水平越来越远。这,绝非危盲耸听!
  诚然,作为一名学生,不能不会考试,不能没有分数。问题在于我们是如何使学生获得分数的?是相对愉快地使学生获得分数,还是相对痛苦地使学生获得分数?或者说我们除了给学生分数之外,我们还能给学生什么?学生有了分数,能够适应现在的升学竞争,但是否一定能适应未来的社会竞争?20年前的社会竞争力与现今社会的竞争力可以同日而语吗?20年前,学校教育基本上是精英教育,学生只要大学毕业,国家包分配,就可以进入主流社会,就意味着幸福生活在等待着他,所以,在那个年代学校拼命追求升学率是顺理成章的事。现在大学入学人数是20年前的30倍,毕业以后有那么多岗位虚席以待吗?“毕业即失业”的现实说明“有分数,能升学”远不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对学校的培养价值观进行调整——在注重学生分数提高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的岗位竞争。
  同样,作为一所学校,不能不抓教学,不能没有升学率。问题在于我们是如何追求升学率的?是以牺牲学生的兴趣爱好甚至身心“全身心投入”而取得的,还是在各项活动全面开展的同时相对重视成绩的情况下取得的?这是评价学校办学成果的重要标志。有的学校升学率很高,但高考结束的当天晚上,学生就将书统统撕碎扔得遍地,整个校园如同下了一场“大雪”,以这种方式释放,说明了什么?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一位校长深思吗?如果一所学校,虽然有较高的升学率,但学生“欲逃之而后快”,能算是办学的成功吗?愚以为,既然我们认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仅是升学,那么,学校办学成功的标志就不仅仅是升学率,而应该是如何让学生留下这所学校教育的痕迹,也就是说不同学校的毕业生应该有不同的教育烙印。有位资深教育专家曾说办学有“三难”——第一难在是否有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的引领,第二难在如何把这种理念转化为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第三难在这种理念能不能在学生尤其是毕业生身上体现出来。而要想达到“学校的教育理念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境界,绝非分数所能衡量的,也绝不是升学率所能体现的。
  那么,什么是高质量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虑到各个国家的基础差异,提出了“适合目标”说——满足期待的教育就是高质量的教育。因而,教育要看学生的成功度、满意度,要看是否增值。我们不是不要分数。不是不要升学率,而是要追求能够满足学生期待、促进学生发展、实现增值的“绿色升学率”。
  综上,教育改革,首先就是要改革我们的评价观,彻底改变目前这种“用分数衡量学生”“用升学率评价学校”的质量观。就是要:
  在办学方向上,确立“三人”宗旨——尊重人。学校秉承“教育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理念,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更要尊重学生的差异;重视“情感交流”在教育中的作用,全力营建民主、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努力把学校建成:校长设计的一个家。老师共建的一个家,学生热爱的一个家。发展人,学校秉承“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存在差异的基础上求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的理念,既要发展学生的能力,更要发展学生的素质;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开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以“生活碰碰车”为载体的体验教育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多样化的实践中,认识自我、充实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人,学校秉承“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我完善”的理念,既要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更要完善学生的品格修养,注重学生“自主管理”,追求以无痕的教育,教育出有痕的“与众不同”的梅中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珍视、眷念梅中的生活,形成“在校学生无限热爱学校,毕业学生无限眷恋学校”的“梅中情结”,从而达到“培养素质”“养成气质”的目标。
  在学生培养上,确立“三问”培养观——第一要问学生在取得高分的同时,是否愉快?只有学习过程愉快,掌握的知识才能牢固,才能“剩下来”成为素质;第二要问学生进人高一级学校以后,是否具有潜力?学生学业的发展,不取决于知识的多少,而取决于基本的学习能力,潜力,就是指学习力,终身教育的社会需要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学习力;第三要问学生毕业以后,是否眷念母校?我们要让学生带走的不仅是成绩,更重要的是带走一颗感恩的心,对老师、对学校深深的眷念。
  在办学评价上,确立“三兼”质量观——德才兼备,既要注重学生“成才”,更要注重学生“成人”,力求实现“成人与成才,齐头并进”;学养兼顾,既要追求学生“分数”(学),更要追求学生“素质”(养),力求实现“素质与分数,相得益彰”;今明兼得,既要今天的“高升学率”,更要明天的“持续发展”,力求实现“今天和明天,不偏不废”。
其他文献
单元统整能让教师更好地把握单元教材的功能、结构、价值,设计出科学的教学方式、内容,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真正实现“用教材教”。在单元统整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研究单元教学目标怎样确立、内容如何统整、方法如何选择。下面结合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内容,谈谈自己的做法体会。  一、立体观察,理清层次,统整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主题是“异域风情”,内容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
【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该理念,教学本课时,我以“让学引思”为指导,努力构建基于儿童的生本课堂。此外,教学中我还遵循了以下三个原则。  1.以学定教。  备课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我反复研读教材译林新版《英语》五下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最终选定story time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首先
“现代学校制度”不是一个新话题。国内提出并进行研究也有10多个年头,出版了许多的研究成果与专著。《江苏教育》自2005年陆续刊登多篇研究文章。就政策层面,从2003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再到2013年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都提出在各级各类学校深入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考察教育实践,仅江苏地区,为指导现
阅读,当是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需要坚持的一件事。教育方面的书籍,是我阅读的最爱。尤其是一些经典的教育名著,我会不止一次地捧读,从那里汲取我工作的动力、方法及智慧,并以此来滋养我时常会懒散的心境。  最近,我让盐城市青年教师读书班的学员都去读一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去阅读的经典著作。每次阅读,都能引发我去深思,都能让我有新的收获。这次阅读,使我对这样一
【编者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改革的重大问题的决定》第42条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其中对“三爱”活动形式和机制的“有效”
春风化雨:当“酥糖”遭遇天使  读《味儿》得教育真味  自己开门  像他们那样……  超越教育异化之狱  教育是一种“另类”的爱  让我做自己  走进诗意的教育生活  一场怎样的豪雨才能滋润我们和我们的教育  人的回归  一部最令人满意的人性教科书  《生活的艺术》中的教育哲学意蕴  好的教育,其实就是中庸  和孩子一起成长  理想的教育,理想的国  走进“红楼”学为师  让每一个儿童都成为他自己
孔陶:“我们的学校在中央”,从你们的校歌中,我们可以听得出丁家桥小学人的自豪感。请问110年来,最值得丁家桥小学人自豪的是什么?  张义宝:是的,《我们的学校在中央》这首校歌唱出了前贤师长的博大胸怀和浩然气魄,也让今天的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和无尚荣耀!  我校由张之洞1902年上书光绪皇帝的奏折而发端,其定位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小学堂”,因中央大学附属小学的渊源而成为“民国时代小学的最高学府”,因国立南
受教育部委派,我作为第八批内地与香港教师交流协作计划的一员到香港进行为期一年的教学支持工作。站在不同的视野看语文,总会有一些不同的发现与感受。在香港救世军田家炳学校,我和三年级协作教师以集体备课—实施教学—观课议课—检讨反思的课例研究为主要途径,进行了“精设提问,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课题研究的初步实践。  我们首先整理出“整体五读法”阅读教学课时目标框架,按这一框架进行教学设计,以主问题统领为主要教
【关键词】品德教学;儿童生活;七巧板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1-0066-02  《我来试试看》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上的内容,本课以培养学生勇于尝试、敢于面对困难的积极心态为教学目标,笔者在教学中从儿童出发,尊重儿童的兴趣,走进儿童的生活,并巧用数学资源设计了以“七巧板”为主线的快乐尝试系列活动。  【活动一】有勇气 试
【摘 要】“让名师工作室走出行政外控的窠臼,从内生的专业性里寻找教师发展的力量源泉。”无锡新区“毕小伟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成长路径主要有:弱化行政外控,积极建设专业的学习共同体;扎根教学现场,用活动打造独特的成长样态;弘扬专业精神,培育执著坚守的团队文化;坚持推陈出新,生本课堂开辟出精彩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内生;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