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方风来满眼春”,自2004年秋季选修课首次走进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实验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出现又一大飞跃。选修五个系列各有侧重:如重审美的“诗歌与散文”和“小说与戏剧”系列,重应用的“新闻与传记”和“语言文字应用”系列,重探究的“文化论著研读”系列。这五个系列的内容对于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存在就像鸡肋,令人头痛。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课时紧,任务重。本文为笔者对过去一年所进行选修课教学时的一些思考和做法,不当之处,希望得到广大同行的指正。
一、对选修课程教学的思考
思考一:该如何确定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
与必修课程强调“共同基础”不同的是,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更注重体现“个性化”特点。各地不同版本的具体实施模块不同,像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共有五个系列十四册教科书,内容多,知识专,根本无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这就涉及到如何选择的问题。
按新课标精神,“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问题是,“各个系列选修课程侧重的教学目标不同”,加上“选修课教材的编排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体现了创造性、个性化、多样化等特征”。因此很多老师面对这三千弱水,不知取哪一瓢才合适。虽然广州教研室提出指导意见,要求讲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唐宋散文选读》和《传记选读》三本书,但也只是涉及“诗歌与散文”、“新闻与传记”两个系列,还有三大系列没有明确。教材多,教学时间紧迫,老师该如何选择教学内容?
思考二:该如何选择选修课程的课型?
选修与必修虽然培养目标不同,但作为“课”的本质还是一样的,选修课程同样可以归结为讲授课、活动课、交流课、观赏课等诸多的不同的授课类型。但如果将选修课上成必修的形式,先不说时间不允许,在课程理念上也不合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设计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简而言之,选修课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致力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不同的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而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加上选修课程的五大体系分别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每一目标又体现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层次,老师在选择课型时必然需要考虑种种因素。
由此看来,该如何选择选修课程的课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选修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
实践一:精选教材,发展个性
从本质上看,“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所以选修课程教学的关键一步就是要学会“量体裁衣”,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教材。
首先,要选好模块。按照新课标精神,模块要通选,如果有漏选,对仍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高中学生来说,容易造成课程内容上的缺失,难以体现选修课程的“基础性”,因此,新课标设置的五个模块均应选修。
其次,要让学生参与教材选择。作為学习的主人,学生有权利对教材作出选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选修课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因此,在模块通选的基础上,可让学生自由选择教材。当然,这种“自主选择”其实是有条件的。以《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为例,我将教材按作家和题材分为两大类,让学生在这两大类作品中自由选择学习材料。例如,学习作家这一类别作品时,老师提出要求学习的代表作家,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作家不同风格的代表作品进行学习;学习不同题材的诗歌时,学生也可自由选择不同作家的同类作品进行比较学习,从而积累阅读经验。
当然,在真正操作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教材,策划专题,提供相关知识,指导学习方法,力使每个学生能在一个点或几个点甚至更多领域学有所得,从而实现全面提升语文素养的课程目标。”
实践二:组建小组,共同进退
在选修课教学中,需要兼顾学生的个性培养和自主发展,而组建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则是不错的学习方式。可以说,有效的合作来自于有效的分组,而有效的分组关键在于老师的调控。首先,在合作学习之初,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调控全局的作用,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及已有基础进行初次分组。这就需要老师事先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在分组的过程中,老师最好能与学生进行双向沟通,尊重学生的想法,选好团队中的标兵。其次,老师要敢于打破以往固定形式的小组,根据学段考评重新调配小组成员,保证每一个小组成员的能力水平基本平衡,落差不能太大。
按照现行的分组形式,有四人小组,有六人小组,考虑到本校生源实际,我选择了四人小组:这4个学生各有分工,共同协作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小组设置一个小组长,负责全组活动的开展主持;一名书记员,负责进行活动记录;一名汇报员,负责内容讲解;一名资料整理员,负责PPT等的制作。另外,还对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明确要求,比如,为小组命名,拟定小组口号和组徽等。这样一来,小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活动,获得发展。
《学记》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分小组的目的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进入到学习者的角色,让他们在相互感染、相互激励中营造互帮、互学、互促的氛围,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实践三:合作讲授,还学生以舞台
选修课的教学方式是多样的,“可以从书本上学习,内容兼顾中外古今;也可以到生活实践中学习,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如新闻采写,需通过实地察访、个别访谈、开座谈会、问卷调查、查找图书资料、网上检索等方式,广泛搜集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这里面就包含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上各种形式均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观念。但有些教学内容需要作具体讲解,按传统做法,这时一般由老师唱主角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仅作为被动参与者的角色出现。重复产生疲劳,单调扼杀热情。因此,在进行选修教学时,教师需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
过去一年,我主要采用小组成员“合作讲授法”完成选修教材需要具体讲授的部分,这种方式类似于1932年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主要是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尝试当老师。当然,合作讲授前老师需要制订好计划,明确讲授的内容、形式及评价方式等,目的是保证登台成功,形成良性循环。
如在学习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时,我对学习小组提出了具体的讲课指引,并对讲授内容作了具体要求,如文学及文体知识介绍、内容层次概括、情感分析等。
这种学习方式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的意义。学生在尝试当老师的时候,不仅锻炼了其表达的能力,也极大地提高了对学习的兴趣,拓宽了思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这种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使他们“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
路漫漫其修远兮,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改革虽已进行了十多年,对选修教材的处理还处在一种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只要我们不畏改革之艰辛,勇于探索,必能走出一片新天地!
一、对选修课程教学的思考
思考一:该如何确定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
与必修课程强调“共同基础”不同的是,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更注重体现“个性化”特点。各地不同版本的具体实施模块不同,像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共有五个系列十四册教科书,内容多,知识专,根本无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这就涉及到如何选择的问题。
按新课标精神,“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问题是,“各个系列选修课程侧重的教学目标不同”,加上“选修课教材的编排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体现了创造性、个性化、多样化等特征”。因此很多老师面对这三千弱水,不知取哪一瓢才合适。虽然广州教研室提出指导意见,要求讲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唐宋散文选读》和《传记选读》三本书,但也只是涉及“诗歌与散文”、“新闻与传记”两个系列,还有三大系列没有明确。教材多,教学时间紧迫,老师该如何选择教学内容?
思考二:该如何选择选修课程的课型?
选修与必修虽然培养目标不同,但作为“课”的本质还是一样的,选修课程同样可以归结为讲授课、活动课、交流课、观赏课等诸多的不同的授课类型。但如果将选修课上成必修的形式,先不说时间不允许,在课程理念上也不合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设计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简而言之,选修课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致力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不同的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而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加上选修课程的五大体系分别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每一目标又体现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层次,老师在选择课型时必然需要考虑种种因素。
由此看来,该如何选择选修课程的课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选修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
实践一:精选教材,发展个性
从本质上看,“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所以选修课程教学的关键一步就是要学会“量体裁衣”,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教材。
首先,要选好模块。按照新课标精神,模块要通选,如果有漏选,对仍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高中学生来说,容易造成课程内容上的缺失,难以体现选修课程的“基础性”,因此,新课标设置的五个模块均应选修。
其次,要让学生参与教材选择。作為学习的主人,学生有权利对教材作出选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选修课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因此,在模块通选的基础上,可让学生自由选择教材。当然,这种“自主选择”其实是有条件的。以《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为例,我将教材按作家和题材分为两大类,让学生在这两大类作品中自由选择学习材料。例如,学习作家这一类别作品时,老师提出要求学习的代表作家,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作家不同风格的代表作品进行学习;学习不同题材的诗歌时,学生也可自由选择不同作家的同类作品进行比较学习,从而积累阅读经验。
当然,在真正操作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教材,策划专题,提供相关知识,指导学习方法,力使每个学生能在一个点或几个点甚至更多领域学有所得,从而实现全面提升语文素养的课程目标。”
实践二:组建小组,共同进退
在选修课教学中,需要兼顾学生的个性培养和自主发展,而组建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则是不错的学习方式。可以说,有效的合作来自于有效的分组,而有效的分组关键在于老师的调控。首先,在合作学习之初,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调控全局的作用,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及已有基础进行初次分组。这就需要老师事先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在分组的过程中,老师最好能与学生进行双向沟通,尊重学生的想法,选好团队中的标兵。其次,老师要敢于打破以往固定形式的小组,根据学段考评重新调配小组成员,保证每一个小组成员的能力水平基本平衡,落差不能太大。
按照现行的分组形式,有四人小组,有六人小组,考虑到本校生源实际,我选择了四人小组:这4个学生各有分工,共同协作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小组设置一个小组长,负责全组活动的开展主持;一名书记员,负责进行活动记录;一名汇报员,负责内容讲解;一名资料整理员,负责PPT等的制作。另外,还对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明确要求,比如,为小组命名,拟定小组口号和组徽等。这样一来,小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活动,获得发展。
《学记》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分小组的目的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进入到学习者的角色,让他们在相互感染、相互激励中营造互帮、互学、互促的氛围,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实践三:合作讲授,还学生以舞台
选修课的教学方式是多样的,“可以从书本上学习,内容兼顾中外古今;也可以到生活实践中学习,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如新闻采写,需通过实地察访、个别访谈、开座谈会、问卷调查、查找图书资料、网上检索等方式,广泛搜集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这里面就包含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上各种形式均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观念。但有些教学内容需要作具体讲解,按传统做法,这时一般由老师唱主角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仅作为被动参与者的角色出现。重复产生疲劳,单调扼杀热情。因此,在进行选修教学时,教师需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
过去一年,我主要采用小组成员“合作讲授法”完成选修教材需要具体讲授的部分,这种方式类似于1932年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主要是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尝试当老师。当然,合作讲授前老师需要制订好计划,明确讲授的内容、形式及评价方式等,目的是保证登台成功,形成良性循环。
如在学习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时,我对学习小组提出了具体的讲课指引,并对讲授内容作了具体要求,如文学及文体知识介绍、内容层次概括、情感分析等。
这种学习方式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的意义。学生在尝试当老师的时候,不仅锻炼了其表达的能力,也极大地提高了对学习的兴趣,拓宽了思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这种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使他们“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
路漫漫其修远兮,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改革虽已进行了十多年,对选修教材的处理还处在一种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只要我们不畏改革之艰辛,勇于探索,必能走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