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职业道德教育中隐性课程的开发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1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的首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而人才最重要的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我国传统历来都很重视培养的人才是否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早在封建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则认为,学生“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1]即没有道德者的学问和本领越大作恶越大。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师范生来说则尤其重要,这是因为师范生是祖国未来的教师,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责任重大。而在教师的整体素质中,师德又是一个重要的、其他素质不可替代的因素。但是,师德素质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长期培养,而且需要及早培养。众所周知,高等师范院校是我国进行教师职前培训的主阵地,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是我国未来的教师。他们能否在未来的事业中承担其应负的责任并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师范院校所受的教育。因此,应在高师院校大力加强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而加强高师隐性课程的开发将会有利于高师院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隐性课程运用于高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什么是职业道德?所谓职业道德是指各种不同行业的人,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所遵守的特定的职业思想、行为准则和规范, 是一般社会道德在特定职业活动中的体现,也突出了在特定职业领域内特殊的道德要求。职业道德在师范生中表现为师德。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职业过程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是教师的从业之德,是对教师这一行业的道德要求。一般来说师德主要包括:(1)依法执教;(2)爱岗敬业;(3)热爱学生;(4)为人师表;(5)严谨治学;(6)团结协作。高师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就是将社会所要求的教师职业道德内化为师范生个体的道德品质,铸造理想的教师人格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渐次成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通过显性的课程体系来实施,显性的课程是指那些列入课程计划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显性的课程作为实施普通教育的主渠道固然重要,但隐性课程也是实现高师道德教育目标必不可少的途径,学校可以通过各种社团活动、文化活动、课外阅读、校园环境、教师人格影响以及在专业教育中贯彻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因此,隐性课程对师范生道德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显性课程所不能替代的。
  隐性课程的思想在本世纪初杜威(J.Dewey)和克伯屈(W.Kilpatrick)的著作中已经出现,只是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1966年杰克逊(P. W.Jackson)在《课堂中的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正式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杰克逊认为,隐性课程是学校生活中未被注意到的方面,是非正式的期望,是隐喻的价值观和规范。它是教育管理者、教师以及一定程度上包括家长在内的有目的的,对学生来说从一开始完全不知道的非正式的期望、价值观和规范的总和。[2]尽管其历史不长,但研究的势头颇强,很快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极大兴趣。隐性课程现已成为公认的学术语言。综合国外内学者的几种意见, 这里认为可将隐性课程定义为:隐性课程就是教育者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层面、文化层面、制度层面)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价值、态度、信仰等非公开性的教育经验。
  通过分析隐性课程的一些基本特征, 我们可以发现其在高师职业道德教育领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一) 隐性课程影响方式的隐含性能够有利于帮助解决职业道教育的方式接纳问题
  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不是像显性课程那样有计划的、外显的,而是通过不明显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进行信息渗透,极其隐蔽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其的感知与习得则主要依赖于非认知心理因素的作用与认知心理成分的激发和反馈, 因此它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是在无意识的心理反应机制下实现的。这一特征可以促使职业道德教育打破传统道德教育模式内容僵硬、形式僵化、教学相斥及缺乏灵活性的藩篱,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会由量变发展到质变,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内化为学生心理的“自觉需求”,以提高学生对教师职业的个人认知度。
  (二)隐性课程涉及范围的广泛性有利于帮助解决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更新问题
  隐性课程在内容上包括学校生活中除显性课程之外的方方面面,在空间上几乎涉及到学校的每个角落,在人员上容纳了所有的师生员工。隐性课程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针对目前高师院校存在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陈旧,缺乏及时性的问题,隐性课程所包含的信息可以为职业道德教育功能的实现提供足够的载体,包括学校校风、教学风格、师生关系、制度环境、生活气息等,学校可以及时地将这各种信息组合进行协调,整体推进,逐步引导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朝着一名合格的教师所应具备的高尚品质方向发展。
  (三)隐性课程发挥作用的持久性能够有利于帮助解决职业道德教育的时效性问题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 学校教育无法也不可能传授给学生终生受用的知识和技能。学生进入社会后,显性课程所传授的知识因时间长久而被遗忘或需要不断更新,但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社会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方式和准则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往往是深远的,它很少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在这一方面,隐性课程对学生的“文化心理层”包括价值观念、信仰信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与态度风格等的影响是远比显性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作用大得多。
  
  隐性课程在高师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开发
  
  隐性课程是一种寓教育于环境的“潜在课程”,是通过学校的校风、教学风格、师生关系、制度环境、生活气息等施加给学生的影响,而且它有着自身的特殊和不同于显性课程的运行规律。因此高师院校在开发隐性课程时,必须扬长避短, 尽量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等对隐性课程进行开发和利用。
  (一)建设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是物质形态的隐性课程。 它时时处处,无孔不入地对学生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起着熏陶、渗透和影响作用。
  第一,校园的建筑设施是一种物化了的思想观念,它代表着一定的精神,其自身的特点、性质如何,无形中影响着人才的培养。高师的校园必须按照美学的规律来建造学校建筑,同时又尽量让它更好地体现师范院校特定的文化氛围,如对学校的重点建筑要力求独具特色、富有文化内涵、充分体现教育性,使在校的师生每天感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同时,学校还应当全天候保持校园整齐清洁,悉心经营校园整体绿化,因为整洁优美的环境,对于学生陶冶道德情操,养成文明卫生习惯,激发进取精神, 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第二,注重挖掘校园内物质景观的启发性。学校环境设置的情境特征不仅表现在净化、美化、绿化等方面,还应注重它的启发性,使身处其中的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有所动,从而培养他们的主动精神,而具体主要是表现在校园的物质景观上。高师校园里的物质景观应当尽量保持有鲜活的教育内涵,让其反映学校的校风校貌以及所倡导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比如可以在学校设立一些著名的教育家的雕塑或者是一些赞扬师生情谊的雕塑;也可以用教师应具备的道德规范或行为准则点缀校园内公共场合的墙壁等等。通过这样的一些物质景观对学生产生道德潜化,使学生从踏入师范学院校门的那一刻起就知道学校倡导什么,追求什么,能对自己的言行有所约束。
  (二)建设好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
  第一,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学校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即凝聚力和向心力。高等师范院校以培养人民教师为天职,应努力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使自身的校园文化注重“师范性”,突出师范特色。在这里,校园文化应表现在学生自愿组成的文化社团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之中,包容了艺术、学术、科技、体育等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特长发展的需要,还可以增强学生从事教师工作的实际才干。在学生开展文体、艺术、科技等活动的同时,积极创设培养师范生从教品德、锻炼师范生从教技能的环境,真正形成富有师范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师范生树立从教志向、养成从教品质、修炼从教技巧。可以说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实现师德教育的必然途径。
  第二,校风是学校集体中长期形成的情绪上、言论上和行动上的共同倾向。优良的校风是无声的命令,学生沐浴在其中,长期受到感染,对学生的道德情操的熏陶起着重要作用。高师院校的领导要通过长期的艰苦努力,讲道理、树榜样、严格要求、反复实践、不断滤选、凝练、提纯形成严谨优良的校风。校风是最富渗透性的一种教育影响,它潜伏、弥漫、浸染在整个校园,极大地影响着每个学生。
  第三,良好的师生关系很重要。因为隐性课程的教育影响是以间接的方式出现的,与直接的理性认识不同,它常常是从无意识心理活动开始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在高等师范院校里,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而师生关系在校园里最为重要。因为如果教师爱学生,在教学与平常的活动中不以教育者自居,而是与学生在人格上保持平等,这样学生也会尊重教师,乐于接受教师。也就是说教师与学生形成非常融洽的关系,双方创设了一个十分良好的校园情感环境,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当然一所学校里学生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但这些的和谐都必须以师生关系的和谐为前提,只有这三方面都好,学校才能够形成团结友爱、心向一致的集体,整个学校集体风气也就会很好。
  第四,注重提高学校的师资水平。高师院校应注重学校的师资水平,加大培养力度,努力提高教师的各方面素质。因为只有教师具备了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师德、敬业精神、从教能力、科研能力,才可能会进一步激发师范生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增强他们从教的信心和决心。同时,提高教师讲课、教学手段,使其逐步地实现多样化和现代化,这样才能为师范生将来从事教育工作起到良好的示范和榜样作用。
  总之,在高师院校开展针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隐性课程需要依靠整个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需要靠他们精心地设计,靠他们以身作则,深入、细致、耐心地进行多方面工作,使之表现在校园的面貌上;表现在师生的仪表和言谈举止上;也表现在一切活动中,无所不在,使学生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良好的道德风貌。
  (三)建设好制度形态的隐性课程
  制度是维系个体生活及人类社会关系的各种规章、 法制和体系, 要有一个良好的秩序和社会生活环境,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守则和规范集中体现了学校的道德要求与教育意志。高师院校培养的是今后的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的使命,责任重大。所以,高师院校更应当建立起公正、合理、民主、完善的管理体制, 制定严格的学校的校纪校规,要求教师和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在遵守学校的校纪校规的前提下完成,这样不仅可以维持学校的基本秩序,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也是培养优良校风的有力保障。而且高师院校的学生如果能够从学校严格的组织和制度的特征中体会到做学生和教师应有的行为规范,学校就在无形中亦完成了社会化的一些功能,相信这也将会为师范生毕业后走向教师岗位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隐性课程运用于高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景展望
  
  隐性课程在高师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因为,首先,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与作用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循环反馈将信息的渗透结果不断积累而形成“惯性”的力量, 其自身就是一种由时间、空间、观念、态度与情感共同铸成的传统。[3]其次,隐性课程开发的资源多为校园资源的整合、挖掘和开发,这是需要时间去探索和磨合的。但是我们相信从长远看,隐性课程体系一旦导入成功,会在较长时间内以比较好的效果在职业道德教育领域起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5.
  [2]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65.
  [3] 屠春飞,朱淮泽,陈洁.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与隐性课程的开发[J].高教高职研究,2007(6).
其他文献
现行的校长负责制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试行,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规定在中小学校逐步推行开来。不可否认的是校长负责制对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在许多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央决定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之后,许多农村中小学校的校长开始对校长负责制产生质疑:既然教育经费由国家调拨,教育教学有教育主管部门监督负责,作为校长,应该对谁负责,负什么责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在不少地区失业群体中出现了大学毕业生“新失业群体”。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成为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然而,目前在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师资队伍薄弱,人员少,来源杂,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专业知识欠缺,专业化程度低,导致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较差。大学生职业指导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已经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大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规定了高校思政课新的课程设置。[1]方案体现了思政课的内部融合与调整,通过合并内容紧密相关的课程,减少了作为公共必修课的思政课的总课时。  但部分配套新教材的内容设置颇有值得商榷之处。其中,笔者更为关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新教材,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笔者提出问题,期望得到前辈、同行的指点。    “基础”
近年来多年生豆科牧草中的三叶草在畜牧业发达国家的草地经营中得到了广泛普及。其原因是它比所有其它的豆科作物的纤维素含量少,且含有必需氨基酸,能在长时间内保持高的营
随着中国同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科技和商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与发展,法律翻译这一基础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如今中文法律文本的英译工作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在看
从2006年秋季开学开始,全国普通高校都实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并统一使用了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教材.本
教育学意义上,体育是指身体、人体或体质的教育,通过促进智育发展而改造人类自身。人体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同时又是一种教育的生命过程。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尤其是终身体育思想的进一步深化,人们对学校的体育及其功能愈加关注。  体育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具有的价值我们称之为体育功能。起初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劳动中不知不觉发展了体育,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自身的身心健康重视起来,体育观念和体育思维也随
高校计算机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生使用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生工作能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计算机是一种现代通用普及的智能化工具,就计算机知识本身而言,其更新速度快,各种应用软件繁多,各高校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设置不同,往往大一学习的计算机课程,毕业工作后学过的计算机课程已过时。所以计算机的学习过程作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
近年来,英语口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外语学习焦虑及其包含的交际畏惧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及口语能力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方法被证实有利于营造低焦虑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上课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得到尝试和应用[1-3]。但是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大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就是一个教学班的学生人数往往达到一百多人,甚至二百多人同堂上课的现象,对于远程教育,很可能达到更多人数。这种大班上课的情况在大学低年级时表现尤为突出,使得刚入校的大学生很难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和方式,这无形中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