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资源拓展,就是将课外资源有机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这种拓展,是课堂教学的淙淙“活水”。语文课堂如何引入源头活水,让教学充满活力与魅力?下面,我结合名师课堂案例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关注有效性——教学拓展有“尺度”
众所周知,随着知识爆炸时代来临,可供教学拓展的资源越来越丰富。这就需要教师明确拓展的目的,并且具有一双慧眼——学会把那些与文本联系最紧密、与教学目标最相符、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最贴近的材料甄别与遴选出来。千万防止“拓展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的做法。如何提升拓展的有效性,捏准资源拓展的“尺度”呢?我觉得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适合是根本
拓展,是对课堂教学资源的补充和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首先应当充分运用“课堂教学资源”;其次,借助于“课外教学资源”,而决不是本末倒置。“语文教学的轴心还是以课文为依据的课堂教学”。不管课堂教学是否需要,随意运用课外教学资源,漠视、抛开甚至异化文本的拓展是毫无意义的。
有位教师在教学《木兰从军》第二自然段时,既没有引导学生从战况的紧急人手,揣摩和体会木兰“忧国”、“忧家”的心理活动,也没有带领学生去想象木兰说服家人的对话场景,而是花时十多分钟让学生观看有关的戏曲电影片段。“声色光影”完全替代了学生的思考,影片中人物的“直露表白”挤占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在“日的性”并不明确的前提下,随意拓展,其实已经失去了拓展应有的价值。这种不适合的拓展,导致的结果是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和负效的。
2.适量是前提
所谓适量,就是少而精,精当有效,而不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超越了“量”的界限,往往适得其反。
有位教师在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时,大量引进了网络资源:教学伊始,教者即投影宋庆龄纪念馆网站主页中宋庆龄故居的图像,在简单提问后,又打开网页,带领学生浏览了宋庆龄故居,这一环节,占去了十几分钟;接着,在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初步了解樟树的外形特征与品质后,又带学生打开网页,浏览介绍樟树的文字。就这样一节课只剩下几分钟。接着,学习第六段时,教者再次打开网页,和学生一起去读宋庆龄的生平事迹……
这样漫无目的大量引进课外资源,既显得“喧宾夺主”,又让学生难以消化。正如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博上戈登·克罗斯所说:“一种潜在的危险是由于在同一时间内向学生呈现了过多的竞争性的刺激,就像商店橱窗里摆满了所有的货色,造成了心理上消化不良,最终导致感觉上的精疲力尽。”
3.适时是关键
适时,就是要掌握好“火候”,在文本教学最必要、最急需的时候及时呈示并迅速到位,这是实现阶段教学目标的关键。如,在上课伊始,或知识铺垫,或诱发兴趣,或感情奠基;在课的中间,或突出重点,或突破难点;也可在课的结尾,或升华主题,或拓宽视野。
于崧舟老师教学《一夜的工作》时,这样深情地导人新课:“同学们,一年有许多个日子值得我们去纪念,但有一个日子,应该让我们终身牢记!1998年3月5日,这一天,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的日子。就在那一年,有一位叫宋小明的诗人,他怀着对总理的无限崇敬和爱戴写下了这首诗。”然后课件展示诗歌,教师深情诵读,真可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那首曾经感动了整个中国的诗歌,再加上王老师煽情的语言,课堂上立即充盈着思念故人的氛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问,师生与伟人之间架起了一座情感桥梁,整个课堂就像一个巨大的情感磁场,教师、学生,包括听课的老师都被深深地吸引了。
保持专一性——教学拓展呈“厚度”
一堂好课中的拓展材料不应该足单一的,孤立的,零散的,它们是相关联的,前后呼应的,目标专一的,犹如山一条丝线牵起的串串珍珠,光彩迷人:保持拓展材料的“专一性”,需要消解“散”和“滥”的现象。
1.剔除一个“散”字
所谓散,这里指的是零碎、杂乱而漫无边际的拓展。“散”的结果只能是浅层次、低效率的。在课外资源的引入中,教师要有“聚焦”意识,要善于“聚”,要学会集中精力“办大事”,杜绝“东一棒,西一锤”的零敲碎打。
《月光启蒙》这篇课文讲的是母亲在“我”童年时代为“我”吟唱民歌童谣,给“我”讲故事、说谜语,为“我”带来了童年夏夜的美妙。张学青老师在执教时,以“民谣”为中心,聚合了一系列的材料,使课文的内容变得丰富,主题变得厚重、她首先以一首“吴地民谣”导入,让学生感受民谣的含蓄与风趣;在教母亲为我吟唱的民谣时,张老师用纯粹的无伴奏的甜润的歌声唱出了民谣的“柔”和“甜”,“纯”与“美”,学生恍惚就是那个夏夜里静静地享受母亲美妙歌声的孩子。在理解最后一段“母亲的启蒙”时,张老师又引入了作者孙友田另一篇散文《黑土地》的段落,学生在拍着小手诵读《大山欢笑》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诗作中有童谣的影子,并由此体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含义。最后,学生们在母亲苍老的形象与年轻时为“我”唱歌谣时的画面前,又一次在纯粹的民谣声中感受“母爱之美妙”和民间文学的魅力。以上课例中,张老师运用了课外资料、教师清唱、画面比较等拓展形式。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紧紧围绕“民谣”,层层铺展,慢慢叠加,循环往复,民谣的美妙、母爱的美妙氤氲着整个课堂,也沉淀在每个人的心中。
这样的课,是内秀和厚重的。这种内秀和厚重,来自于课外资源的有效聚合;来自于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的恰切糅合。
2.摈除一个“滥”字
滥,是指泛滥、滥用,既没有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又没有从文本的内涵出发,而是滥用课外资源,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教学《秋天的怀念》时,把它放到史铁生的一组作品中理解,《合欢树》、《有关庙的记忆》、《病隙随笔》相关文本段落的呈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一种大语文观引领下的教学。学生从史铁生的这一组文字中读出了感动,更读出了对生命的思考——“好好活!”拓展材料的专一性才能凸显教学主题的厚重感。因为有了一组文字的拓展与咀嚼,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才会更深刻,认识才更真实自然,和史铁生才能心灵交融心心相惜。
所以,我觉得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如一首优美的诗篇,首尾呼应,气韵贯通;应该如一首动人的乐曲,音律和谐,浑然一体。语文课堂拓展不是与文本内容的简单混合,不是对课内知识的简单叠加,也不是胡乱的“撒网布点”,更不是读、演、说、唱的“大杂烩”。
把握思想性——教学拓展见“深度”
课外资源的引用,不是随便的,更不应该虚有其表,而是应当具有思想性。语 文教师应该着力研究,努力挖掘资源拓展的“深度”,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形中见神
当前,不少语文课堂的拓展还只停留在向学生介绍知识的层面,停留在拓展内容的层面,只注重外在形式,浮于表面,浅尝辄止,浮光掠影。
如,有位教师执教《泉城》时,在下发补充材料(材料介绍了七十二泉中的柳絮泉、五莲泉、白石泉、墨泉)后,教师仅仅请学生朗读材料后就匆忙结束教学。这种为了拓展而拓展的教学行为,怎能在学生心中留下痕迹呢?
其实,语文课堂的拓展,既要有外在的“形”,即拓展的材料;更要有内在的“神”,即通过拓展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思辨力。只有形神兼备,才能获得最大效益。要使拓展有深度,教师选择的材料必须要有“含金量”,有可供利用的价值,有可供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生长点,最好能发挥多方面的作用,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同时要开发拓展材料的“附加值”。教师要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高度对所拓展的材料加以开发和利用。
2.平中见奇
看似平常的教学,只要教师恰当引用课外资源,就会使得课堂活力四射、意味深远,这就是常中见新、平中见奇、凸显深度的教学。
《王冕学画》这篇课文,大部分教师在执教时会抓住王冕“孝顺”和“刻苦学习”两个品质品词学句,诵读体会。用心的老师可能会拓展王冕“学有所成”的资料以开阔学生眼界。管建刚老师执教《少年王冕》时抓住了“写‘王冕孝顺’和‘王冕刻苦好学’,究竟哪个重要”的思辨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逼”着学生往更深处挖掘。学生通过讨论、争辩,对文中王冕的“孝”有了深层次的认识,那就是——能够让母亲“安心”、“放心”、“暖心”、“开心”。使自己成龙、成风,让父母为自己的孩子骄傲,这就是“孝”。然后管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品味孔子引人深思的名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不牵强,不张扬,不做作,此时的拓展顺理成章,学生的认识也水到渠成,透彻而深刻。最后,管老师又将“孝”这个富有深意的话题给了学生:同样是十岁左右的五年级学生,面对着这四个“心”,可以安静地想上两分钟,我“孝”了吗?学生的思考从课内延展到课外甚至是一生。
当然,关注课程资源的“思想性”,需要教师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这样才会从平淡的语言中挖掘,才会从纷繁的材料中选择,才会带领学生发现文本的核心价值和深层含义。挖得深,才能站得高望得远,师生所得才会更丰富。
总之,恰当引入课外教学资源,是一种本领,是一种胆识,更是一种大智慧。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得好:“语文教学实质上是语文教师对教材课文的二度开发,是语文教师创造性地运用课文的过程。”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就是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二度开发,会用教材,是一种教学创新。
做新时期创新型教师,拓展有“度”,才能彰显课堂教学大智慧。
关注有效性——教学拓展有“尺度”
众所周知,随着知识爆炸时代来临,可供教学拓展的资源越来越丰富。这就需要教师明确拓展的目的,并且具有一双慧眼——学会把那些与文本联系最紧密、与教学目标最相符、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最贴近的材料甄别与遴选出来。千万防止“拓展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的做法。如何提升拓展的有效性,捏准资源拓展的“尺度”呢?我觉得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适合是根本
拓展,是对课堂教学资源的补充和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首先应当充分运用“课堂教学资源”;其次,借助于“课外教学资源”,而决不是本末倒置。“语文教学的轴心还是以课文为依据的课堂教学”。不管课堂教学是否需要,随意运用课外教学资源,漠视、抛开甚至异化文本的拓展是毫无意义的。
有位教师在教学《木兰从军》第二自然段时,既没有引导学生从战况的紧急人手,揣摩和体会木兰“忧国”、“忧家”的心理活动,也没有带领学生去想象木兰说服家人的对话场景,而是花时十多分钟让学生观看有关的戏曲电影片段。“声色光影”完全替代了学生的思考,影片中人物的“直露表白”挤占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在“日的性”并不明确的前提下,随意拓展,其实已经失去了拓展应有的价值。这种不适合的拓展,导致的结果是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和负效的。
2.适量是前提
所谓适量,就是少而精,精当有效,而不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超越了“量”的界限,往往适得其反。
有位教师在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时,大量引进了网络资源:教学伊始,教者即投影宋庆龄纪念馆网站主页中宋庆龄故居的图像,在简单提问后,又打开网页,带领学生浏览了宋庆龄故居,这一环节,占去了十几分钟;接着,在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初步了解樟树的外形特征与品质后,又带学生打开网页,浏览介绍樟树的文字。就这样一节课只剩下几分钟。接着,学习第六段时,教者再次打开网页,和学生一起去读宋庆龄的生平事迹……
这样漫无目的大量引进课外资源,既显得“喧宾夺主”,又让学生难以消化。正如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博上戈登·克罗斯所说:“一种潜在的危险是由于在同一时间内向学生呈现了过多的竞争性的刺激,就像商店橱窗里摆满了所有的货色,造成了心理上消化不良,最终导致感觉上的精疲力尽。”
3.适时是关键
适时,就是要掌握好“火候”,在文本教学最必要、最急需的时候及时呈示并迅速到位,这是实现阶段教学目标的关键。如,在上课伊始,或知识铺垫,或诱发兴趣,或感情奠基;在课的中间,或突出重点,或突破难点;也可在课的结尾,或升华主题,或拓宽视野。
于崧舟老师教学《一夜的工作》时,这样深情地导人新课:“同学们,一年有许多个日子值得我们去纪念,但有一个日子,应该让我们终身牢记!1998年3月5日,这一天,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的日子。就在那一年,有一位叫宋小明的诗人,他怀着对总理的无限崇敬和爱戴写下了这首诗。”然后课件展示诗歌,教师深情诵读,真可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那首曾经感动了整个中国的诗歌,再加上王老师煽情的语言,课堂上立即充盈着思念故人的氛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问,师生与伟人之间架起了一座情感桥梁,整个课堂就像一个巨大的情感磁场,教师、学生,包括听课的老师都被深深地吸引了。
保持专一性——教学拓展呈“厚度”
一堂好课中的拓展材料不应该足单一的,孤立的,零散的,它们是相关联的,前后呼应的,目标专一的,犹如山一条丝线牵起的串串珍珠,光彩迷人:保持拓展材料的“专一性”,需要消解“散”和“滥”的现象。
1.剔除一个“散”字
所谓散,这里指的是零碎、杂乱而漫无边际的拓展。“散”的结果只能是浅层次、低效率的。在课外资源的引入中,教师要有“聚焦”意识,要善于“聚”,要学会集中精力“办大事”,杜绝“东一棒,西一锤”的零敲碎打。
《月光启蒙》这篇课文讲的是母亲在“我”童年时代为“我”吟唱民歌童谣,给“我”讲故事、说谜语,为“我”带来了童年夏夜的美妙。张学青老师在执教时,以“民谣”为中心,聚合了一系列的材料,使课文的内容变得丰富,主题变得厚重、她首先以一首“吴地民谣”导入,让学生感受民谣的含蓄与风趣;在教母亲为我吟唱的民谣时,张老师用纯粹的无伴奏的甜润的歌声唱出了民谣的“柔”和“甜”,“纯”与“美”,学生恍惚就是那个夏夜里静静地享受母亲美妙歌声的孩子。在理解最后一段“母亲的启蒙”时,张老师又引入了作者孙友田另一篇散文《黑土地》的段落,学生在拍着小手诵读《大山欢笑》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诗作中有童谣的影子,并由此体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含义。最后,学生们在母亲苍老的形象与年轻时为“我”唱歌谣时的画面前,又一次在纯粹的民谣声中感受“母爱之美妙”和民间文学的魅力。以上课例中,张老师运用了课外资料、教师清唱、画面比较等拓展形式。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紧紧围绕“民谣”,层层铺展,慢慢叠加,循环往复,民谣的美妙、母爱的美妙氤氲着整个课堂,也沉淀在每个人的心中。
这样的课,是内秀和厚重的。这种内秀和厚重,来自于课外资源的有效聚合;来自于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的恰切糅合。
2.摈除一个“滥”字
滥,是指泛滥、滥用,既没有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又没有从文本的内涵出发,而是滥用课外资源,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教学《秋天的怀念》时,把它放到史铁生的一组作品中理解,《合欢树》、《有关庙的记忆》、《病隙随笔》相关文本段落的呈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一种大语文观引领下的教学。学生从史铁生的这一组文字中读出了感动,更读出了对生命的思考——“好好活!”拓展材料的专一性才能凸显教学主题的厚重感。因为有了一组文字的拓展与咀嚼,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才会更深刻,认识才更真实自然,和史铁生才能心灵交融心心相惜。
所以,我觉得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如一首优美的诗篇,首尾呼应,气韵贯通;应该如一首动人的乐曲,音律和谐,浑然一体。语文课堂拓展不是与文本内容的简单混合,不是对课内知识的简单叠加,也不是胡乱的“撒网布点”,更不是读、演、说、唱的“大杂烩”。
把握思想性——教学拓展见“深度”
课外资源的引用,不是随便的,更不应该虚有其表,而是应当具有思想性。语 文教师应该着力研究,努力挖掘资源拓展的“深度”,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形中见神
当前,不少语文课堂的拓展还只停留在向学生介绍知识的层面,停留在拓展内容的层面,只注重外在形式,浮于表面,浅尝辄止,浮光掠影。
如,有位教师执教《泉城》时,在下发补充材料(材料介绍了七十二泉中的柳絮泉、五莲泉、白石泉、墨泉)后,教师仅仅请学生朗读材料后就匆忙结束教学。这种为了拓展而拓展的教学行为,怎能在学生心中留下痕迹呢?
其实,语文课堂的拓展,既要有外在的“形”,即拓展的材料;更要有内在的“神”,即通过拓展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思辨力。只有形神兼备,才能获得最大效益。要使拓展有深度,教师选择的材料必须要有“含金量”,有可供利用的价值,有可供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生长点,最好能发挥多方面的作用,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同时要开发拓展材料的“附加值”。教师要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高度对所拓展的材料加以开发和利用。
2.平中见奇
看似平常的教学,只要教师恰当引用课外资源,就会使得课堂活力四射、意味深远,这就是常中见新、平中见奇、凸显深度的教学。
《王冕学画》这篇课文,大部分教师在执教时会抓住王冕“孝顺”和“刻苦学习”两个品质品词学句,诵读体会。用心的老师可能会拓展王冕“学有所成”的资料以开阔学生眼界。管建刚老师执教《少年王冕》时抓住了“写‘王冕孝顺’和‘王冕刻苦好学’,究竟哪个重要”的思辨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逼”着学生往更深处挖掘。学生通过讨论、争辩,对文中王冕的“孝”有了深层次的认识,那就是——能够让母亲“安心”、“放心”、“暖心”、“开心”。使自己成龙、成风,让父母为自己的孩子骄傲,这就是“孝”。然后管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品味孔子引人深思的名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不牵强,不张扬,不做作,此时的拓展顺理成章,学生的认识也水到渠成,透彻而深刻。最后,管老师又将“孝”这个富有深意的话题给了学生:同样是十岁左右的五年级学生,面对着这四个“心”,可以安静地想上两分钟,我“孝”了吗?学生的思考从课内延展到课外甚至是一生。
当然,关注课程资源的“思想性”,需要教师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这样才会从平淡的语言中挖掘,才会从纷繁的材料中选择,才会带领学生发现文本的核心价值和深层含义。挖得深,才能站得高望得远,师生所得才会更丰富。
总之,恰当引入课外教学资源,是一种本领,是一种胆识,更是一种大智慧。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得好:“语文教学实质上是语文教师对教材课文的二度开发,是语文教师创造性地运用课文的过程。”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就是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二度开发,会用教材,是一种教学创新。
做新时期创新型教师,拓展有“度”,才能彰显课堂教学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