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德《理想丈夫》的女性主义解读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sansan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尔德在《理想丈夫》中刻画的女性不再是维多利亚时代传统的“家庭天使”,但王尔德是位有着超前女性观的男性作家吗?王尔德笔下《理想丈夫》中,具有自主意识的广大女性却或极度追求物欲或极度追求权欲,这些描写充斥着对女性的性别歧视。本文通过细读文本的方式,分析和评价了王尔德的女性观。
  《理想丈夫》是英国现代著名戏剧家王尔德的代表作之一,是以19世纪英国上流社会生活为背景的戏剧。19世纪的英国,女权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广大女性在社会中并不拥有当时男性的“天赋人权”,她们处于无权利和被压制状态,而受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影响,女性开始反抗这种压制。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作家在作品中关注女性的生活。作为关注女性问题且颇具盛名的男性作家之一,王尔德在其名篇《理想丈夫》中表面上呈现的是“理想”男性,实际上也探讨了“理想”女性,评论界对《理想丈夫》的女性主义阐释,能给广大读者理解父权制提供很大的帮助,但长期以来评论界对《理想丈夫》的女性主义阐释或者忽视,或者从女权主义的角度正面肯定评论。王尔德的《理想丈夫》到底是对父权制的强化还是削弱呢?在《理想丈夫》中,王尔德描摹的女性似乎对传统男性一直所占据的生存空间构成了威胁,但在王尔德笔下,这些女性或极度追求物欲或极度追求权欲,这些描写充满着对女性的性别歧视。
  一、《理想丈夫》女性主义阐释的自相矛盾
  可以说《理想丈夫》削弱了父权制意识形态的同时又强化了父权制意识形态,这种自相矛盾反映了王尔德本人对父权制的矛盾态度,这源于王尔德当时生活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及其心理、生活等方面境况。王尔德的女性观及其成因在于王尔德的母亲和妻子都是女权主义者:王尔德的母亲公开声明,婚后只相夫教子的生活是对伟大灵魂的囚禁;王尔德的妻子是曾出版过两本儿童读物和大量其他书籍的“才女”型女权主义者,她积极参加女权主义社团聚会,热衷在行动上支持女权主义。王尔德的母亲和妻子潜移默化中对王尔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影响,因此《理想丈夫》中的女性不再是男权制度统治下丧失自我的温顺、虔诚“家庭天使”,而是有着真正的自我意识、性格鲜明的“新女性”。
  《理想丈夫》上映的1895年,牛津英语词典收录了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身为当时戏剧领域弄潮儿的王尔德一定也对当时女性主义运动的风起云涌了然于心。但是,王尔德的女性主义观也鑲嵌着当时社会大环境和其心理的烙印,王尔德拥有爱尔兰身份,由于政治、经济、社会等原因,他在当时英国社会是被边缘化的他者,尤其是王尔德不敢公开同性恋身份,这都表明他表面上前卫、潇洒,实际上却接受父权制意识形态。所以,他在《理想丈夫》中塑造的这些不遵从于父权制的“新女性”或屈从于她们自己声色犬马的欲望或者醉心于通过操纵丈夫来获得权力,对社会文明进步毫无贡献。
  女性主义问题涉及面颇为广泛,关系到心理、社会、文化、政治等领域,真正批判父权制的作者无论在其文本中怎样描绘、阐释,其作品都会促进读者认可女性在社会上的价值。伊利格瑞认为,父权制权力体现在男性凝视中,女性不过是被男性观看的对象,游戏规则都由观看者男性制定,作为被审视对象的女性是被动的客体,是男性主导的经济、政治社会中的符号和商品。
  《理想丈夫》中的有着独立自我意识的女性却只醉心于精美的服饰装扮。《理想丈夫》中的谢弗利太太的装扮有时“大红大紫”,有时口红抹得太浓,衣服穿得太暴露。父权制是男性世界,漂亮女人不过是游戏奖品。谢弗利太太依靠这样的服饰装扮来博得男人的凝视。谢弗利太太如同易普生笔下出走的娜拉一样冲出了家庭,但是她不是靠个人实力在社会里实现自身价值,谢弗利太太可谓是寻求自我价值的可悲处境女性。作为走出家庭的独立个体,抱负很高的谢弗利太太,却只能靠男性欲望而发达。谢弗利太太潜意识里渴求男女平等,但面对生活的压力、社会地位和金钱的诱惑,她通过与男人的交往发迹,每一次离婚她都能增加财产,毫无疑问,谢弗利太太不是自尊、独立、自由的女性,谢弗利太太走出家庭,但在思想上、教育上根本未做充分的准备,没有能力选择正确人生道路。《理想丈夫》中折射的思想意识还属于当时英国社会“男尊女卑”观念的一部分,否定了女性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积极作用。
  二、双标价值标准:“坏男人”与“坏女人”
  王尔德内化了当时社会流行但并不公平的双标价值标准,这种双标的价值标准在《理想丈夫》中表现为“坏男人”与“坏女人”的天差地别。“坏男人”人物性格特征主要是从玩世不恭的角度来进行的,游戏人生的男性人物正常来说会被认为是坏男人。戈林子爵就是这样的坏男人,但他身上的坏反而使得他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生动、充满魅力。这是为什么呢?追根溯源,王尔德塑造的戈林子爵其实是“好男人”。因为王尔德笔下的戈林子爵坏得好,通常在女性面前油嘴滑舌,让女性开心快乐,但并没做和社会道德规范相悖的事儿,王尔德笔下戈林子爵的坏并不是人品恶劣,而是风趣、洒脱的象征,是男人智商、情商都高的表现。最重要的是在关键时刻,戈林子爵为了公众的利益,智商超群地用谢弗利太太的罪证换取了奇尔顿爵士的罪证,拯救了被妻子要挟的政治家奇尔顿爵士,显而易见戈林子爵是真正的“好男人”。
  但是,王尔德为什么让好男人伪装成坏男人呢?因为王尔德认为口是心非的女人就喜欢男人的这种油腔滑调的坏,所以按照这种逻辑,“好男人”的坏是被女人逼迫的。基于对人性的考量,王尔德很反对按照非好即坏的二元对立标准来划分人群。例如,王尔德描绘了为了飞黄腾达、不惜盗取国家机密的奇尔顿爵士,而奇尔顿爵士同时又是个深爱妻子,并对妻子言听计从的理想丈夫。但是,王尔德这一划分准则不适用于《理想丈夫》中的女性,因为她们是真正的“坏女人”。这些拥有了自我意识的女性,穿着讲究、外表精致美丽,但举止放荡不羁、心中自私自利,对社会、他人都毫不关心。
  巴西尔顿夫人和马奇蒙特太太矫揉造作、自恋无聊,对勤勤恳恳的丈夫感到厌倦,热衷于打情骂俏和造谣生事,她们口是心非,把说谎当成家常便饭;马克比夫人反对女人受高等教育,认为教育是可怕的,会威胁到婚姻,满足于靠道听途说的丑闻打发光阴;奇尔顿夫人飞扬跋扈、专横无理,她对政治很有兴趣,通过对丈夫颐指气使、发号施令来参与公共事务,把丈夫奇尔顿爵士牢牢地掌控在手中,使得丈夫成为自己的傀儡;谢弗利太太白手起家地累积了大笔钱财,为了钱她不择手段,敲诈勒索无所不用,毫无道德底线。这些“坏女人”自私自利,和“坏男人”形成鲜明对比,但这都是王尔德依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创作出来的,即作者双标价值标准的产物。另外,同样靠不义之财发达的“坏女人”谢弗利太太和“坏男人”奇尔顿爵士的结局却大相径庭,谢弗利太太被驱逐,但奇尔顿爵士依然当理想丈夫。
  三、结语
  王尔德的《理想丈夫》在女性主义文学传统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塑造了不同于维多利亚时代传统的“家庭天使”角色,这些角色彰显女性自我意识,但这些女性并不具备职业妇女的各种素质。《理想丈夫》也未尝试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没有试图为女性的独立和自由找寻出路,《理想丈夫》中女性无法依靠自身所受到的教育和工作能力提高自己的经济、社会地位。
  (辽宁大学外语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现代性视域下的英国戏剧研究”(项目编号:17YJA752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程娇艳(1975-),女,辽宁沈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外语教学。
其他文献
光阴似箭,一眨眼的功夫,我已在三尺讲台上站了十几个年头了。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脑海里像在放电影,一个个孩子的脸庞在我眼前飞过,有乖巧伶俐的小丽,有内向害羞的小华,还有调皮捣蛋的小瑞……突然,一张充满阳光的笑脸展现在我面前,原来是小强,记忆一下子把我带回到十多年前。  那时,我刚从大学毕业,为了实现自己的教师梦,我参加了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农村支教计划。我来到了大山深处的一所初中——资丘中学,从此远
期刊
无论中外,文学界对曹禺的《雷雨》一直都是好评如潮,作为戏剧评论家,李健吾时隔一年也用抒情的笔调书写了他对《雷雨》整体的审美体验。李健吾用一贯随和絮语式的批评文风对《雷雨》进行了评论,其中有他对戏剧的肯定,也有他个人对戏剧情节独特的看法。  1935年,李健吾对曹禺的处女作《雷雨》进行了评论,这篇评论正如作者开头所写的一样,是《雷雨》1934年在《文学季刊》发表一年之后才写赶来“敬一炷香”的。其实,
期刊
随着我国电影业的发展,有大批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文学与电影的联系也密切起来。许多文学作品被改变为电影,成为电影中的经典之作。因此,在研究文学作品时,也可以通过与其改编成的电影比较获得新意。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和张艺谋由它所改编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两者在意象的选取、人物形象和个性塑造上有一定差异。本文浅析了《妻妾成群》与《大红灯笼高高挂》之间的不同侧重点,以期重新获得对《妻妾成群》的认识。
期刊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崛起,不仅直接为现代文学注入了多种神秘性、传奇性、乡土性的个性元素,也逐步催生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新的外延及表现形态。《郁刃浪剑》《秋日,我抵达锡林郭勒草原》《回到侗乡的香格里拉》等少数民族网络文学IP,创作语境植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土壤,伏起于少数民族特有之口耳相传的创作与传承方式,弥散于当下虚拟网络话语空间与文学场域的各个角落。  一、少数民族网络文学IP的内涵  少数民族网络文
期刊
新诗是五四文学革命后出现的完全区别于古典诗歌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新诗及新诗批评发展史已过百年。闻一多通过俞平伯的《冬夜》指出新诗存在的弊病,并提出一系列诗学观点,其温和、客观、严谨的批评风格是20世纪20年代文学批评作品中的佼佼者。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胡适率先提出“作诗如作文”的主张,用白话代替文言进行新诗创作。很快就引发了诗到底是贵族的,还是平民的论争,部分作家打着“平民化”的口号,在创作过程
期刊
在诗词中最早对雨留下深刻印象,是从琼瑶的言情小说开始的。因为她喜欢引用或改编古代诗词,为小说中女性形象增添几分灵性和诗书气。她曾经在红遍大江南北的《还珠格格》中引用了一句“冬雷震震,夏雨雪”,语出自汉乐府《上邪》,雨在这里是动词词性,而非一个名词。时至今日,雨的动词词义,老百姓用得较少;雨和雪,分别表示两种常见的自然景象,一个是雨水,另一个则为雪花,成为老百姓日常的生活用语。  在我看来,雨在四时
期刊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女性主题是毕淑敏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主题,女性也是毕淑敏创作中一直关注的一个群体。毕淑敏的作品大多关注女性尊严和女性意识成长,都与生命、死亡、病痛有关,旨在让女性找到尊严,走向幸福。她用自己的语言书写死亡、病痛,同时让读者在文本中面对死亡,达到消除死亡恐惧的目的。  小说《拯救乳房》以乳腺癌为线索,叙述了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乳房本就是女性的标志,自然作品中少不了对女性
期刊
八指头陀是近代著名诗僧,一生创作题画诗百余首,内容丰富且数量众多,充分反映了他的艺术才情和审美趣味。禅境盎然而又清远冷寂,格调清新与清冷相伴相生,语言精工自然而又妙趣横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在他精深广博的诗歌创作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八指头陀是近代著名诗僧,学佛慈悲为怀,为人至真至纯,作诗才情洋溢,通汇佛禅,学诗成痴,是晚清佛教的领袖和诗坛的重要成员。他以禅学闻名于世,亦以诗歌留名千古
期刊
丁晟导演为了拍《解救吾先生》这部片子,实地考察并完整跟拍了七宗绑架案,详细分析了警匪的视觉形象在影视美术中的呈现,影片高度还原案件。他的诚意打动了息影十年的吴若莆,后者将电影演绎得十分出彩。本文从银幕造型的构成元素和纪实美学的银幕戏剧化两个方面来研究在提前剧透的情况下影片如何做到成功,同时解读影片视觉形象体系的艺术化。  2015年上映的《解救吾先生》是由导演丁晟执导,改编自2004年“吴若甫绑架
期刊
目前,学界大多数人均认同中国古代文学起源于神话与歌谣,然而二者作为口头文学形式均未有可靠的文献记载。学界对“文学”的界定也是千人千解的,而笔者认为文学必须有三个维度,即文学作品、文字载体、文化内核。本文将从这三个角度着手,将甲骨卜辞这种应用性散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重新解读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问题。  就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问题,目前学界还存在一点争议,但大多学者都倾向于三种说法,一是理论上,均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