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镣铐”的舞蹈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z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电影业的发展,有大批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文学与电影的联系也密切起来。许多文学作品被改变为电影,成为电影中的经典之作。因此,在研究文学作品时,也可以通过与其改编成的电影比较获得新意。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和张艺谋由它所改编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两者在意象的选取、人物形象和个性塑造上有一定差异。本文浅析了《妻妾成群》与《大红灯笼高高挂》之间的不同侧重点,以期重新获得对《妻妾成群》的认识。
  中篇小说《妻妾成群》问世于1989年底,他是苏童的成名作,也是“新历史小说”最精致的作品之一。苏童自己也曾说过:“写这部小说的原动机是为了寻找变化,而写一部古典的、纯粹的中国味道的小说,使自己拥有一种描绘旧时代的古怪激情。”其实,苏童在小说《妻妾成群》中试图营造出一种迷蒙而又细腻的江南风景。
  两年之后,张艺谋把《妻妾成群》改编成为电影,更名为《大红灯笼高高挂》,并斩获奥斯卡金像奖的提名。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虽然以小说《妻妾成群》为模本,但两者在各方面的塑造上还是有一定差异。将文字变为图像,不得不说是张艺谋导演的一次带着“镣铐的舞蹈”。电影在小说的基础上改编为可视性更强的镜头语言,更深刻地反映出两种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
  一、意象的选取:各具千秋
  对照小说和电影,可以看得出来两者在意象的选取上有很大的差别,各具千秋。最为明显的就是:小说中“井”的意象被电影中的“死人屋”所取代,同时,电影中还加入了小说中没有的“大红灯笼”和锤脚的两个独具特色的意象。
  小说《妻妾成群》中,贯穿全文的典型意象是“井”。它不仅与小说中描写的潮湿阴郁的江南氛围相契合,更是作者借以反映主角命运的载体。小说《妻妾成群》将“井”这一意象对颂莲的影响表现得淋漓尽致,先后六次提到了“井”这个意象,描写令人印象深刻。例如,颂莲弯腰看井时,“井水是蓝黑色的”,她看见自己的脸在水中闪烁不定,听见自己的喘息声被吸入井中放大了,沉闷而微弱。小说仅仅用了几百字,便将冰冷、阴森的感觉传递给了读者。
  电影则用了“死人屋”取代了“井”这一意象,这间木屋在外形上看与周围的房间并没有什么不同,它的恐怖仅是通过卓云的神秘规劝以及府中人对这屋子的讳莫如深展现出来的。直到梅珊因奸情败露被扛进“死人屋”,颂莲透过门缝看到梅珊死的全过程,它才真正让颂莲产生恐惧。诚然,这样的设计与影片所处的整体环境是协调的。如若在影片中那样的高墙深院中依然沿用小说中江南水乡那种井的意象,实在是不协调,却在艺术表现力上有所折扣。其实,这与小说和电影所采用的不同传播媒介是有一定关系的。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文字或者符号,将他所要描述的传递给读者,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在自己脑海当中形成具象,每个人都可以“看”到自己所认同的那口“井”。而电影必须将作者抽象的文字变为实体,具体地展现到观众面前。
  此外,影片中还特别增加了“大红灯笼”这个特别的意象,并且围绕着“灯笼”这一意象设计了“点灯—灭灯—封灯”和锤脚这一系列仪式化的过程。在陈府,“点灯”并不仅仅意味着陈佐仟的宠爱,更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点灯后会有专人为你洗脚、锤脚,清脆的锤脚声贯彻整个院子。因此,灯笼既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又与大院中女人们的命运紧密关联。正如二太太卓云对颂莲所说:“以后你要是能天天点灯锤脚,在陈家,你想怎么着就怎么着。”
  因而,《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灯笼和锤脚意象的创造与使用既直观可感,又富有冲击力,在电影中是非常成功的创造。点灯仪式的出现将权力施演外化,隐喻封建礼教。将旧时代深宅大院中无形的权力之争,通过灯笼的明灭具象化。这是影片改編后最深刻之处,呈现出父权制度对女性压抑的塑造、对人性的异化。
  二、人物形象和性格:迥异和相似
  (一)颂莲
  颂莲在小说当中是“一个黑衣白裙的女学生”,“留着齐耳短发,用一条天蓝色的缎带箍住,她的脸是圆圆的,不施脂粉,但显得有些苍白……黑裙下面横着一支藤条箱子”,完全表现出的是知识女性的形象特点。性格上,也完完全全是一位水乡女子的刚中柔外的性格,她有着自己的思想和坚持。当第一次陈佐仟去家中看她时,颂莲闭门不见,只是从门里扔出一句去西餐社见的话。而当在西餐社见面时,颂莲向陈佐仟要来一个蛋糕,然后将十九根蜡烛一根一根地插上去,“噗”的一声把点好的蜡烛吹灭,提前过了自己的十九岁
  生日。仿佛在用这一简单的仪式来向过去的自己告别。
  在影片中,颂莲虽依然是以那身“黑衣白裙”的形象出现,但“齐耳短发”变成了两条麻花辫,巩俐的身形也使得颂莲身上没有半点水乡姑娘的影子,小说中颂莲知识女性的形象特点变得模糊,性格上也完全是一个刚烈、果敢的北方姑娘了。在嫁到陈府后,也“入乡随俗”地同其他姨太太一般完全被纳入到受点灯仪式支配的争夺中。尤其在影片后半段,颂莲为了争宠,使得自己在陈府能够有得一席之地,不惜以假怀孕来争宠。这里完全看不到小说中那个受过新式教育的颂莲了。
  (二)飞浦
  同样,在电影中,另一位男性——飞浦,陈佐仟的大儿子,也被做了简单化处理。小说中的飞浦形象丰满且细致,他与颂莲一起赏菊,同朋友一同吹箫,并将自己的好友四少爷介绍给颂莲学吹箫,甚至还有跟四少爷的暧昧情愫。而电影中,则只保留了他与颂莲的暧昧关系,更为简单和直接。这删简不能不说在一定程度上伤害到了原著。但毕竟电影时长有限,在一定的时间内让过多的人物出场不仅不利于故事的讲述,也对观众的观影体验有所损害。
  (三)雁儿
  其实,在改编过程中,丫头雁儿也是改动较大的一个。在小说中,颂莲与雁儿的第一次相见可以说还是比较友善的。雁儿将颂莲误认为家中的穷亲戚,给她肥皂和水洗手洗脸,还有关切地问她:“要肥皂吗?水是不是太凉?”直到颂莲命令她将水倒掉时,她才疑惑地问:“你是谁,这么厉害呀?”两个人的矛盾冲突也是在颂莲发现雁儿受到卓云的指使诅咒自己后一步步展开的。而电影中,颂莲与雁儿的冲突在第一次见面时便展开了。影片中,两人第一次相见雁儿便对颂莲使出充满敌意的眼神。可见,影片中雁儿的性格更为激烈。
  其他几位人物:失落了权威的大太太、“笑面虎”二太太卓云、高傲追求自由的三太太梅珊,在小说和电影中均作为次要人物出场,基本按照小说中的描写进行呈现,并未有太大改动。
  三、结语
  相比较而言,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是一次成功的舞蹈,苏童自己也曾经在访谈中提到过,正是由于张艺谋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出现,才使得小说《妻妾成群》有了更多的读者。《大红灯笼高高挂》在探寻人性的主题和表现环境对人精神的戕害方面表现得更为出色。小说与电影是两种很不相同的艺术形式,所以当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时不可能完美,必然会有所变化,使它更合适用镜头语言来表达给观众。但张艺谋还是始终遵循了《妻妾成群》小说大的框架,带着“镣铐”为人们呈现了一次惊艳的“舞蹈”。
  (青岛大学)
  作者简介:张琦(1995-),女,山东昌乐人,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其他文献
人生之于我就是一本行走的书,“我”这本书已在不经意间乱涂乱写了二十年。二十年的光阴就这么定格成一个个片段,无声缄默。在这匆忙的光陰中,我从未回首,从未细细翻阅过自己。想来遗憾,现在偶尔翻阅一下吧。  翻转到扉页,我来到了1998年。1998年的大世界,不管是战争与和平还是灾难与幸福,一切一如既往。在这平凡的一年里,我不平凡地来到了这个世界。闭上眼睛,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简朴的泥房子里众人围着初来乍到的
期刊
社区是基于社会群体在某一个特定区域所形成的组织,人们在一个社会聚集体内有着密切的交集,邻里之间有亲密的伙伴关系、共同的生活习俗和生活准则。而音乐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种,器乐包含键盘乐器,钢琴是键盘乐器中的一种。社区钢琴音乐活动是借助钢琴这项乐器来开展的,同一个社会聚集体内的人,共同参与社区文艺活动、钢琴比赛、钢琴音乐会、钢琴音乐课堂、钢琴学习讲座、钢琴音乐沙龙等,这些活动统称为社区钢琴音乐活动。  
期刊
当前,传统品牌面临老化危机。百雀羚是首屈一指的中国传统化妆品品牌,然而,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下,百雀羚这个轰动一时的老字号品牌一度被湮没。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品牌的价值核心已无法满足当下大众的消费需求,人们必须在传承传统品牌文化的基础上,加以重塑。百雀羚另辟蹊径,通过对品牌视觉形象的重塑使之焕发生机,再获新生。以百雀羚为例,本文将运用文献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将视觉形象作为切入点,为传统品牌的重塑提供新
期刊
即使是遍体鳞伤,也要活得精彩。这是初中毕业那年,他写给她的离别语,同时也饱含着他对她的深深祝福。  他们初次见面是在初二分班时,他们被分到同一个班、同一个小组,还坐在对角线的位置。她比较文静,不善于交谈,热爱学习。一个星期过去了,他们说过的话用一个手掌就可以数得出来。他们俩开始有交流是輪到他们俩做值日生的那天,扫完地后,他说“我去倒垃圾就可以了,你不用去了”,而后她说“那么大箩筐一起吧”。他没有回
期刊
我生于北方,长于北方。来桂林之前,我从来不知道秋天除了落叶竟还有别的体现。  桂林的秋天是甜蜜的。清晨,路过一棵桂花树,惑人的甜蜜便扑鼻而来,这是我第一次与桂花相见,它的味道像极了酸梅汤,初见是甜,回首是甘。我站定在树下,入眼是一簇簇小小的黄色花瓣,内里還点缀着几颗俏皮的花蕊。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能散发出如此浓郁香气的花,体型一定是极大的,未曾想到,这小小的瓣叶居然有如此大的感染力。一阵微风拂过,
期刊
一  看了电影《无问西东》。看完之后,还是不停回想剧情,回看这百年间几代青年的抉择、别离、殒身、心碎。离自己年代近的,那共鸣如切肤之痛,离自己年代远的,也一点没减少扼腕长叹,长歌当哭。  电影里最让我感动和敬佩的,是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的师生,是弃笔从戎的沈光耀和他那不凡的母亲。西南联大的师生为什么值得敬佩?因为他们在战火纷飞、朝不保夕的年代,坚持做一些看似无用的事情。就连他们自己,看起来都是“无
期刊
母亲对子女一生的奉献都是爱。它如蜡烛,能然烧自己,为你照亮前方的路;如流水,滋润着你的心田;如阳光,照耀着给你温暖……可母亲走了,想想在这个世界上,我再也没有母亲的疼爱了,一阵深入骨髓的痛袭上心头,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痛过之后,母亲的音容笑貌和无私、无怨、无悔的大爱,就像老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浮现在眼前。  母亲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农家妇女。她性格温柔,柔中带刚,是那种处事不惊、拿得起放得下、很有主
期刊
眼前这位女士瘦瘦小小,头发永远保持干净地盘在脑后,就连两鬓的碎发也被她用小黑夹子整理得整整齐齐。她的眼神憨厚而坚定,在与人聊得火热忍不住大笑后,常伴有她标志性的动作:做出一个嘘的手势,然后说一句“悄悄地”。  这一个手势,我做了15年  她叫宋春丽,50岁,陕西乾县人,是鑫月月子护理中心的一名月嫂,大家都亲切地叫她宋嫂,今年是她从事这一行业的第15个年头。20年前,一场变故夺走了她的丈夫和年仅5岁
期刊
光阴似箭,一眨眼的功夫,我已在三尺讲台上站了十几个年头了。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脑海里像在放电影,一个个孩子的脸庞在我眼前飞过,有乖巧伶俐的小丽,有内向害羞的小华,还有调皮捣蛋的小瑞……突然,一张充满阳光的笑脸展现在我面前,原来是小强,记忆一下子把我带回到十多年前。  那时,我刚从大学毕业,为了实现自己的教师梦,我参加了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农村支教计划。我来到了大山深处的一所初中——资丘中学,从此远
期刊
无论中外,文学界对曹禺的《雷雨》一直都是好评如潮,作为戏剧评论家,李健吾时隔一年也用抒情的笔调书写了他对《雷雨》整体的审美体验。李健吾用一贯随和絮语式的批评文风对《雷雨》进行了评论,其中有他对戏剧的肯定,也有他个人对戏剧情节独特的看法。  1935年,李健吾对曹禺的处女作《雷雨》进行了评论,这篇评论正如作者开头所写的一样,是《雷雨》1934年在《文学季刊》发表一年之后才写赶来“敬一炷香”的。其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