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终将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466092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尽管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一线被高频地使用着,然而我们对其解读却存在着偏差,以为“最近发展区”是一个消极的限制,或者看成了既定的教学有效区,训诫着教学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这样致使教师“教”的作用不能凸显。其实,教师终将成为学生成长的一部分,以二年级学生深度学习“认识线段”为例,教师让教学跑到学生发展的前面,帮助学生实现“最近发展区”从无到有的智力可能。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 教学 学生发展 浅读
  “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即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1]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一线被高频地使用着,然而我们对其解读却存在着偏差,致使教师“教”的作用不能凸显,学生的发展自然受损。
  一、被浅读的“最近发展区”
  “跳一跳,摘果子”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中国化解释。具体地是说儿童的学习行为就像是跳跃,不跳跃自然摘不到果子;但若果子太高,儿童跳起来够不着,那么“学习行为”就并没有真正发生,因为没有完成内部的建构,自然是失败的行为。于是大家在使用“最近发展区”这个概念时,往往和以下表述联系在一起。
  “教学要考虑到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不能好高骛远,偏面追求高度和深度,让学生踮着脚甚至跳起来都摘不到果子。”
  “预设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知识处于最近发展区时,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预设问题时,如果不考虑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认知发展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就会……”
  例如,二年级“认识线段”的教学,其学习目标便只能是:第一,感受线段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特征;第二,通过线段的特征,能画出平面上2到5个点两两相连后相应线段的条数。如果就此再引导学生数画出的线段,思考存在着什么样的规律,便脱离了大家口中所言的“最近发展区”,超越了二年级学生的智力实情。
  在这里,“最近发展区”成了一个消极的限制,成了课堂教学不能逾越的红线。“跳一跳,摘果子”的解释,将“最近发展区”理解为与儿童现有智力发展水平最靠近的一片区域。这一区域模糊地潜存于儿童的经验中,学习或教学,正是使这片模糊的区域清晰起来;超越这个区域的学习和教学,显然是不可能成功的。如果用图表述的话,就是两个同心圆,里面一个圆表示学生牢固掌握的知识,外面一圈则表示最近发展区——最有可能转化为内圈的那部分模糊知识,如图1。
  维果茨基则有自己的描述:“用独立解答习题的办法确定的这个智力年龄或者现实水平,和儿童在不是独立的、而是在合作中解题时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决定了儿童发展的最近发展区。”[2]
  依据这个定义,我们已然觉察到前面那种误读错在何处:“最近发展区”的内圈并不是學生已经牢固掌握的知识,而是学生能够独立达到的水平;“最近发展区”的外圈也不是学生能够达到的知识水平,而是在接受教学后儿童能够达到的水平。
  与此,我们可能又会草率地画出“最近发展区”的另一幅草图,如图2,儿童的智力发展被画成三个同心圆,最里面是儿童现有可靠的智力水平,中间是儿童通过自己努力所能达到的智力水平,最外层是社会交往尤其是教师教学中儿童所能达到的智力水平。
  但这样的理解仍然是浅读了“最近发展区”。仍以上面“认识线段”的教学为例,教师依然会坚持认为,儿童独立学习只能停留在线段特征的模糊感知上,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去画线段、数线段条数,就达到了最近发展区。即使有教师认为,有一定基础的优秀儿童,可能有能力用演绎的方法而不是归纳推理发现“所画线段的条数=点的个数×(点的个数-1)÷2”,但依旧会坚持认为,教学若超越了学生认知,学习就不可能发生。
  二、教师终将成为学生成长的一部分
  著《思维和语言》时,维果茨基就意识到人们理解的顽固,他说:“在我们试图确定发展过程对教学可能性的真实关系时,我们不能只限于确定发展水平……以已经完成的发展阶段为目标的教学是无所作为的,它不会带来新的发展过程,自己只会在发展的尾巴后面爬行。最近发展区学说和老观点不一样,它使我们可以推出一个相反的公式:只有跑到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3]
  维果茨基说得非常明白,只有跑到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是教学使得许多领域的发展成为可能。所以他才继续说:“我们也不怕再说过这一切之后坚决地声称,教学的本质特征是教学造成了最近发展区,就是说,教学引起了、唤醒了、启发了一系列内部发展过程。”[4]
  (一)教师的深度理解让学生素养得以积淀
  在当下“核心素养”风起云涌的时刻,我们是否应该检视,学生素养的母体在哪里?温故斯滕伯格对维果茨基的诠释:“发展是可以以不同的速度发生的,这取决于可供儿童利用的信息。”[5] 那么可否这样理解:教师的高素养才能吸引学生追随、模仿、超越。换句话说,教师的素养应该领先于学生的素养。因此,师者的传道、授业就不是把当年自己做学生时的所学,再以打乒乓的方式回馈给学生。数学教师唯有以学者的方式,对所教知识做深度的剖析,让学生领悟数学的美,是因为数学的深刻,与此,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也便在学生数学学习中得以积淀。
  再以“认识线段”为例,不在同一直线上的5个点,将其中两个点相连,所画线段的条数=4 3 2 1,是不乏教师课堂“教什么”的最高点。在同一直线上有5个点,如何快速数得线段的条数呢?一般教师也会出现这样的提问,不过,教学实施时,却作为前问的变式,算法依然是归纳发现4 3 2 1。教师“教什么”止步于此,其背后是因为教师的数学认识止步于此,不过,这何尝不是学生自我探索,运用合情推理的方法亦能到达的高度?那教师作为教者的责任在何处?
  其实,后者的模型看似与前者不同,但却有着相同的道理:都是从一点出发,与另外几个点相连,即可得到(点的个数-1)条线段,有几个点,便有几倍的(点的个数-1)条线段。当然,如这般数法,每条线段都数了两次,所以刻画出来的线段条数是刚刚计算的一半。如果教师仅停留在3个点有2 1条线段,4个点有3 2 1条线段……而不在演绎推理处着力,学生怎能服膺这种“不同中的相同”?
  再往前迈一步,上文的数学规律仅仅是半抽象或抽象的智力游戏吗?赋予规律以背景,就可以展现这般数学活泼:开学时,全班40名同学每两人都拥抱了一次,那全班同学一共拥抱了多少次?这40名同学不就是40个点么?如果将拥抱改为两人间互赠贺卡,化为数学模型的点,就再次出现了思考的张力。详见下文的教学案例。
  (二)思维的教学让发展得以发生
  案例:认识线段
  师出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提问:每两个点相连,能画出几条线段?
  生:3条。
  师:那4个点呢?
  生:6条。
  师:谁上黑板画画?
  生:我先从左上点画起,能画出3条;再画左下点开始的线段。这样很有条理,不会遗忘。
  师:好方法!那问题来了,从左上点画起,能画出3条,那左下点开始的线段怎么只画出2条?
  生:从左下点画起,也能画出3条,不过连接左下点与左上点的线段和左上点与左下点连接的线段重复了,所以只能画出2条。
  师:我懂了,其实从右下点出发,也能画出3条线段,不过……
  生:有2条重复了,所以只用画1条。
  生:从右上点出发,也有4条线段,不过已经画出来了,所以都不用再画了。
  生:线段的条数其实不用画,可以想到用4×3÷2计算解决。
  师:那有5个点,两两相连,可以有多少条线段?你是准备画出再数,还是动用思考的力量?
  生:从任意一个点出发,都能连出4条线段,5个点因此可以连出5个4条,不过,每条线段都画了两次,所以还得除以2,所以有5×4÷2=10条线段。
其他文献
【专家简介】安淑华,博士,现任美国加州州立长滩大学教授,数学教育研究生部的负责人。在中国和美国的中学、大学有30年以上的数学和数学教育教学经验。研究领域包括数学教育比较研究,数学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评估和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等等。自2008年以来,一直引领来自多个国家的30多所大学数学教育学者组成国际课堂教学研究组。安淑华博士曾任加州数学教师教育协会的第一届董事及treasure (2004-200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性矛盾的有效策略。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它所蕴含的大量数学信息能给学生提供广泛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广大数学教师的一贯追求。下面以北师大版教材三上“吨的认识”教学为例,来谈实践体会。  一、在新课引入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
【教學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1~62页。  【教材解读】  首先,教材呈现生活中购买笔记本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数量的变化规律,并运用数量关系式进行抽象概括,初步体会反比例的意义;其次,通过“试一试”,借助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这两种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认识,引导学生在问题的解答中体验判断成反比例的量的思考方法,并通过比较,抽象出成反比例的量的字母表达式;最后,借助“练一练
“倍的认识”是学生学习相对数量比较的起点。前段时间,在俞正强特级教师工作室团队活动中,我们对“倍的认识”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师父的精彩演绎让我们叹为观止,师父的通理明法让我们豁然开朗。当我们读懂学生的明白,学生学习就自然发生,课也自然生动。  一、理解:倍是一种关系  “倍”代表着两个数量间的比较关系,它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是两者比较,而关键是要把其中一方以另一方为标准,分成相同的几份。对于中高年级即将
【摘 要】在一般练习课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疏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提升练习课的功效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以“解决问题之取商的近似值”练习课教学为例,教学可以从学生自主生成问题入手,以“思”引领“练”为主线,让学生充分经历解决问题的思辨过程,引导学生一方面作求同分析,另一方面作求异思维,突出学生问题意识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总结出一般的、对于以后的学习有启发或帮助
一、理论上“再识”  众所周知,如今我们现用的教材,已经历了几番更新。印象最深的是2003年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经过课程改革实施10年之后,2014年又迎来了修订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1~6年级)》。每次教材的修订对于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来说,都是一个适应与挑战的过程,一次次经历着“疑惑陌生—逐渐适应—娴熟运用”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看似简单的教学内容,教师们总要花一定的时间与精
【摘 要】以“确定位置”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解读分析教材,探寻学生的认知起点,用“核心问题”定调,用“问题串”从结构、方法、本质上定序,深挖其“根”,从而寻找到一条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建构之路。  【关键词】用数对确定位置;核心问题  “用数对确定位置”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笔者遗憾地发现,教学过程中就“数对”教“数对”的现象较为普遍,可以称为“只探其花”。却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两大问题
【摘 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温度有比较深的体会,对温度计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学生对温度单位的科学表达不够准确,对温度计的认识和使用方面的知识也比较欠缺。本文从科学教材的教学目标及要求出发,探讨温度单位的科学表述,让每个学生都亲历“观察—比较—纠正”的过程,体验自主探究科学的乐趣,并进一步思考如何在科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利用“资料库”开拓学生视野的做法。  【关键词】温度 温度计 教学设计 反
[摘要]幼儿园教学观摩活动中存在不少问题,缺乏幼儿园课程标准是问题丛生的根源。幼儿园课程标准包含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内容标准与执行标准、领域课程标准与综合课程标准。幼儿园课程标准的建立需要各方通力合作。  [关键词]课程标准;幼儿园;观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4604(2010)03-0020-04    幼儿园教学观摩活动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如“观摩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因此表象是外物的呈现方式,它不同于知觉,知觉只有当对象作用于感官时才存在,表象则可以在这种作用消失后继续存在,而表象在人的头脑中的建立是需要经历“感知—运用—积累”的过程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等的概念课都属于表象建立教学。其中长度测量因其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一直是测量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