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学生的“明白”,让学习自然生长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yses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倍的认识”是学生学习相对数量比较的起点。前段时间,在俞正强特级教师工作室团队活动中,我们对“倍的认识”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师父的精彩演绎让我们叹为观止,师父的通理明法让我们豁然开朗。当我们读懂学生的明白,学生学习就自然发生,课也自然生动。
  一、理解:倍是一种关系
  “倍”代表着两个数量间的比较关系,它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是两者比较,而关键是要把其中一方以另一方为标准,分成相同的几份。对于中高年级即将接触到的“分数”“百分数”“比”甚至以后的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建立“倍”概念,其关键和难点是让学生体会“关系”“标准”。用怎么样的素材,按怎么的序列,让学生体会“关系”“标准”,建立“倍”概念?我们先来看看特级教师俞正强的演绎。
  A版本
  流程一:经验的激活
  1.教学“一样多”
  (1)谈话
  板书:一样多
  师:把這3个字读一读:一样多。
  师:什么时候会用到“一样多”?
  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一样多”肯定是谁和谁在比多少。
  板书:△和○一样多
  ⑵拍手游戏
  师:请你跟我一样多,我就跟你一样多。
  师拍3下,学生也拍了3下。
  师:为什么刚才拍了3下?
  生:老师拍了3下,所以我拍了3下。
  生:因为要和老师一样多。
  生:要以老师为准。
  师小结:“一样多”,以老师的3下为标准。
  ⑶画一画
  师:我画△,你们画○跟我“一样多”。
  ①△——○
  师:为什么画1个?
  生:老师画了1个。
  ②△△△△——○○○○
  师:画了几个?为什么?
  这个环节,俞老师从“一样多”素材引入,通过“拍手游戏”“画图”激活、改造学生“一样多”的经验。这里有两个体验点,其一是“一样多”怎么来?在“你和我”的比较中让学生体会关系;其二是“以我为准”,体会标准。将生活中的“以我为准”改造为数学上的“以谁为标准”。
  2.教学“两个一样多”
  板书:两个一样多
  ⑴拍手游戏
  师:读,懂吗?
  师拍3下。
  生1连着拍6下。
  生2先拍3下,再拍3下。
  师:他们拍得有不一样吗?
  生1:一个连续拍6下,一个拍3下停一停又拍3下。
  师:你为什么拍3下停下后又拍3下?
  生2:两个一样多,先拍3下,再重复一次。
  师:哪位同学拍得好?为什么?
  师小结:两个“一样多”,先确立“一样多”,再重复一次。
  全班拍手游戏体验:两个一样多。
  ⑵画一画:两个一样多
  △△→△△ △△
  师:为什么要分开?
  3.体验“三个一样多”(同上)
  学生在体验“两个一样多”时,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拍手方法,感受拍“两个一样多”的窍门,首先,要以“一个一样多”为标准,你几下,我就几下;其次,体会重复。两个一样多,重复两次;三个一样多,重复三次。有了拍手游戏对“标准”的体验,画图时学生自然而然能明白将每个一样多分开或画圈的“理”。“ 三个一样多”的体验也就水到渠成,一气呵成。
  流程二:概念的建立
  活动:换个说法
  师:我说谁和谁一样多,你说谁是谁的1倍。(师说生改)
  板书: △和○一样多
  △是○的1倍
  师:…… 两个一样多。
  生:……的2倍。
  问题1:你能依次说吗?
  问题2:你能用这句话,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吗?谁是谁的几倍?
  “倍”概念不是横空出世的,它根植于生活经验“一样多”。“一个一样多”改造为“1倍”,“两个一样多” 改造为“2倍”,“三个一样多” 改造为“3倍”,依次类推。“倍”不需要教,只是换个名字,学生自然而然就体会“标准”“关系”,建立了“倍”概念。
  流程三:练习
  1.填空
  △:△△△
  ○:○○○○○○○○○
  问题:○的个数是△个数的 倍。
  2.画○
  △:△△
  ○:
  要求:○的个数是△个数的4倍。
  3.画△
  △:
  ○:○○○○○○○○
  要求:○的个数是△个数的2倍。
  练习在精,不在多。三道练习题,针对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道是求倍数,第二道是求几倍数,第三道是求1倍数。当我们不明白时,通常用增加作业量来强化。当我们想明白时,作业量是可以减少下来的。
  二、讨论:倍是一种运算
  一直以来,教师教学“倍的认识”都很重视运用丰富的情境、直观的图式和多种表征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可谓是使出浑身解数。可学生在运用“倍”概念时仍然会出现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当上课后,小朋友看到“倍”就想到乘法。在学生心里,“倍”就是一种运算。我们传统教学是怎么上的?基本流程如下。
  B版本
  1.以旧引新
  师(出示蝴蝶2只、蜻蜓2只):它们的只数有怎样的关系?
  生:相等。
  师(再出示2只蜻蜓):现在呢?
  生:蜻蜓比蝴蝶多2只。
  生:蝴蝶比蜻蜓少2只。
  生:蜻蜓是蝴蝶的2倍。
其他文献
吃过晚饭,带着5岁的儿子出去散步,过马路的时候,为了安全,对儿子说:“仔仔,来,爸爸搀。”可儿子怎么也不愿意让我搀着,非要独自过马路,我只好左顾右盼,紧紧地跟在后面。  第二天,又和儿子出去散步,我灵机一动,对儿子说:“仔仔,搀着爸爸,这么多汽车,爸爸好害怕。”没想到儿子非常高兴地紧紧搀着我的手,自己还左顾右盼,嘴里嘟噜着:“爸爸,别害怕,有仔仔呢。”……从那以后,每次过马路、上下楼梯,儿子都会主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教材独有的内容,它的编排意图在于系统而又有步骤地把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借助一些操作等直观手段向学生进行渗透。“排列组合”的内容安排在“数学广角”中,分别在二、三年级出现,新旧教材二年级都在上册,三年级从上册改到下册。我们认真地对比这两套教材,会发现同样是这部分内容,它的结构和例题呈现形式及课后的习题都进行了一些调整。
【摘 要】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应当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数学素养。以“1亿有多大”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从“扶”到“放”、 从“算”到“叹”、从“比”到“思”、 从“联”到“悟”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原本的“经历”成为了自己的“经验”,使原有的个体经验在实践经历过程中,从模糊片面走向清晰全面。  【关键词】数学活动经验;经历;操作;积累  数学活动经验是指
【摘 要】读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读题是贯穿于解决问题全过程的重要环节。针对实践中发现的读题问题,教师可以提出细化读题指导,养读题习惯;改进呈现方式,激信息关注;呈现对比问题,显问题差异;准确表征问题,扬个性解读四项策略。以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形成较强的读题能力。  【关键词】 第一学段 读题能力 培养  【问题现象】  在第一学段数学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读题
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小学荣誉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邱学华老师继30年前发表《要不要熟记加法口诀》一文后,再次在2012年第1~2期的《中小学数学(小学版)》发表《再论要不要学生熟记加法口诀》一文。以“近年来正在讨论中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是什么的问题”为契机,从“提出熟记加法口诀的起因”、“怎样运用加法口诀”、“熟记加法口诀的实验案例”几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作为一种尝试,
【摘 要】在数学实验中发展隐性知识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完成既定的实验目标外,还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内容来实现。以“智慧珠”的实验为例,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旋转”空间认知能力的发展,还可以让学生从这个实验材料的不同研究兴趣出发,自主选择实验内容后结伴而行,从而形成个性化的实验结果,感悟得出独特的见解,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空间思维发展。  【关键词】数学实验;自主选择;高阶思维  小学
解决“组合图形面积”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将组合图形转化为基本图形再进行计算,要求学生会分析图形的构成,能够正确分析图形的隐含数据条件,并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在学习了求组合图形面积后,学生基本都能运用分割法和添补法求出面积,然而在碰到稍微难一点的问题时,仍然有许多学生会出错。例如,在解下图所示的题1时,大部分学生认为此题出错了。  题1:求阴影部分面积  一、分析思考  (一)一题多解≠会解题  组合图形
【专家简介】安淑华,博士,现任美国加州州立长滩大学教授,数学教育研究生部的负责人。在中国和美国的中学、大学有30年以上的数学和数学教育教学经验。研究领域包括数学教育比较研究,数学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评估和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等等。自2008年以来,一直引领来自多个国家的30多所大学数学教育学者组成国际课堂教学研究组。安淑华博士曾任加州数学教师教育协会的第一届董事及treasure (2004-200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性矛盾的有效策略。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它所蕴含的大量数学信息能给学生提供广泛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广大数学教师的一贯追求。下面以北师大版教材三上“吨的认识”教学为例,来谈实践体会。  一、在新课引入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
【教學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1~62页。  【教材解读】  首先,教材呈现生活中购买笔记本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数量的变化规律,并运用数量关系式进行抽象概括,初步体会反比例的意义;其次,通过“试一试”,借助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这两种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认识,引导学生在问题的解答中体验判断成反比例的量的思考方法,并通过比较,抽象出成反比例的量的字母表达式;最后,借助“练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