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由勤俭败由奢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154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积极进取的人生经历。而那些身败名裂之辈多为骄奢淫逸、不思进取所造成的。总之,他们是在艰苦中获得成功,在骄奢淫逸之中自取灭亡。
  越王勾践兵败国破,为雪耻,他被迫屈服强吴,受尽欺压凌辱。作为国王,他衣着朴质,粗茶淡饭,卧薪尝胆二十年,终于一举扫平吴国。正是艰苦奋斗、远离骄奢淫逸成就勾践雪洗前耻、称雄列国的雄心壮志。
  当中国历史进入天下太平、经济繁荣的盛唐时,天下人都在颂扬他们的国家,唐玄宗这位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统治者,面对眼前的政绩甚为满意,逐渐失掉了理智,整天沉迷于酒色之中,不理朝政,贪图享乐,国家实力迅速衰弱。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渔阳鼓,起边关,怎料到边臣反”,范阳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趁机起兵叛乱,下洛阳,破潼关,占长安,唐玄宗狼狈逃往蜀地。唐王朝耗尽全国人力物力才平定叛乱,唐朝从此由盛而衰。由于骄奢淫逸,唐玄宗将一个鼎盛的王朝推到了几乎灭亡的边缘。
  后唐庄宗李存勖,在逆境中艰苦奋斗,最终报父仇,建后唐王朝,成就了一番大业。史书记载:“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那是何等英雄气概。然而,在得天下后李存勖变得贪图享乐,骄奢淫逸,最终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欧阳修曾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艰苦奋斗促人成功,骄奢淫逸催人灭亡。勾践的艰苦奋斗促成了他的宏图大业;庄宗前期的努力拼搏创造后唐江山;唐玄宗的骄奢淫逸败坏了世上最强的王朝;庄宗后期的贪图享乐结束了后唐短暂的春天。可见骄奢淫逸的危害巨大,艰苦奋斗的促进也十分巨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我们青少年身处安宁环境中,也一定要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奋斗的精神,鄙视那些贪图享受、骄奢淫逸的人和事,以艰苦奋斗为荣,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取得成功。
  
  点评:
  作者引用众多名人名言来论证观点,不仅使论据显得充足,更洋溢着文采,很不错。
  张兴武
  责编 赵静
其他文献
  
1938年10月23日,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和新华日报社工作人员100余人乘“新升隆”号轮船撤往重庆,途中在湖北省嘉鱼县燕子窝(今属洪湖市)江面上遭侵华日机轰炸,25人罹难。  西撤  1937年11月,侵华日军占领上海后向南京发起进攻。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12月1日,国民政府在重庆新址正式办公,国民党中央也同时迁往重庆,但此时国民政府所属军事、经济、外交等职能部门均暂时集中于武汉。  中共中央在武
  
开国少将余洪远曾在红四方面军长征中承担着筹粮的重任。在与中央红军会师前,他又专门为中央红军筹措粮秣,为远途跋涉的中央红军解决了燃眉之急,得到中共中央、中革军委领导同志的赞扬。  翻越巴山找红军  余洪远(1907-1991),陕西省西乡县高川乡人。1932年秋,陕南大旱成灾,颗粒无收,加之官府豪绅的盘剥和巨匪王三春的劫掠,致使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早年的余洪远思想进步,他听说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军是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时期,陪都重庆的《中央日报》是国民党中央的机关报,因此,该报纸的编辑方针必须完全符合蒋介石的意图。抗战期间,曾经先后在重庆《中央日报》当过社长的程沧波、陈博生、陶百川等人,都是因为编发文章时不符合蒋介石的心意,在某些方面触怒蒋介石而被撤职。《中央日报》在组织上直接属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领导,但是有关新闻、言论、办报方针,实际上是按蒋介石的侍从室第二处主任陈布雷的主
在医院三个月的实习期满后,我们5个实习生得到了科室吴主任的夸奖。他说,我们将要应诊最后一位病人,如果不出现差错,全都可以得到医院的正式聘用。  那是一位中年人。吴主任说:“这是一位心脏病患者,你们先听听他心脏的声音,用我的听诊器吧。”接过听诊器,我们依次凑近了患者的心脏。“嗯,没错,他的心脏果然有很重的强音!”听过的同学都得出这样的结论。我是最后一个听诊的。我仔细地聆听,但没有听到半点儿声音!  
“尽忠如蝼蚁,尽孝似禽兽”,这是史家对海瑞盖棺定论的评语。  海瑞确是清廉的封建官吏,为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他视死如归地上疏骂皇帝;为了孝敬寡母,又不惜休妻虐女,置时人的诟病于不顾,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海瑞。    (一)    海瑞(1514-1587),广东琼山人,字汝贤,号刚峰。他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官僚家庭,4岁丧父,与寡母相依为命。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海瑞赴乡试,写出《治黎策》
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竺可桢算不上一位数一数二的风云人物,他的知名度比不上蔡元培、胡适、蒋梦麟,但人微未必言轻,当我们再次翻开民国大学史册,拂去厚厚的尘埃,却惊诧地发现,他的教育思想余温犹在,不失为医治当今中国大学各种顽疾的一剂“猛药”。  竺可桢(1890.3—1974.2),浙江绍兴东关镇(今属上虞市)人,字藕舫。1918年他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之后便返回祖国,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
2020年是王力先生诞辰120周年,收到王力先生的儿子王缉志先生的电话,他说,《文史春秋》杂志要出一期纪念国学大师王力的专刊,邀请我写一篇纪念文章,而我也正有这种意愿,自然就满口应允了。  前不久,见到知名作家、摄影家邹士方于2019年在《文学报》上发表的一篇回忆王力先生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王力教授很喜欢让我为他照相,每次我把放大的照片送给他,他都十分高兴。记得我拍过一张他和他助手张双棣的工
中国历史,一般以官修《二十五史》为正史。这些史书的修纂者,大抵都秉承“以仁为体,以礼为用”,“代圣贤立言,为治国立道”的宗旨,而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佛家和道家理念为补充,记叙历史事件与重要人物,宣传宗法制度与社会圣君的仁治、忠臣贤吏的仁政德行,记录暴君酷吏、谗臣奸宦的恶行劣迹,等等,可谓泾渭分明,皂白清楚。  正史是权威的,所载史实大都忠于历史,为后世史学家所尊重,故被称为“信史”。然而,诸多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