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乾隆皇帝在其统治的早期,文治武功,励精图治,沿袭着康熙以来国富民强的盛世景象。但这种“天朝大国”的盛况滋长了他不可一世的傲气,于是他开始巡游南北各省,以图声威天下。
开始的时候,乾隆是本着巡视天下、抚恤民生的意图,打着陪奉皇太后巡幸的旗号,侍候皇太后南巡。然而随着巡游次数增多,其目的也发生了变化,再加上宠臣和珅串通上下官吏,大肆搜刮民财,铺张浪费,乾隆的巡游也就成了天下百姓的灾祸。
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乾隆与太后前往盛京祭谒祖陵。这边还没出发,那边便忙于修筑桥梁道路、装饰行宫,准备皇帝来临所需要的一切。皇太后与乾隆帝到达盛京后,先赏赐盛京将军银5000两、副都统银2500两,随即举行大宴,盛京文武官员、三陵官员及自京随来的王公大臣、官员、蒙古王公、额驸等均入宴,耗费银两达千万计。
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七月,乾隆帝再次奉皇太后谒陵。因“途次迎銮者,踊跃趋事”,重奖吉林将军、副都统以下各级执事官员、兵丁。到盛京谒陵完毕后,又是颂赏盛京官兵。而盛京礼部侍郎郎世臣因备办祭典“并不竭尽诚敬,草草办理”,被革职发往黑龙江。乾隆此举助长了官员重金迎驾的风气。
南巡途中,乾隆的生活条件和设施与宫中没有两样,每日早晚照例鸣鼓奏乐。茶房所用乳牛多至75头,膳房所用羊1000头、牛300头,均提前从北京运到镇江、苏州等地。乾隆对饮食起居极为讲究,每天仅侍奉他一人生活所需的仆役就达千人。六次南巡靡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加重了对百姓的盘剥,民不堪命,商业也陷入日趋困顿的局面。
乾隆南巡多打着治理河患的旗号,对黄河、长江等处水利治理多少也有些推动。但这种极其靡费的“观风问俗”方式,不仅耗费了前代积聚的大量资财,也助长了地方官员竞尚奢华、贫贿敲索的颓风,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乾隆后期的奢靡之风,很大的原因在于宠臣和珅。乾隆中期,正红旗人和珅承袭了一个三等轻车都尉的低级世职,公元1769年转到銮仪卫当差,后承袭了三等侍卫之职。公元1785年,升为副督统;公元1786年,升任户部侍郎,命为军机大臣,尔后执掌朝政几十年。乾隆退位前,对和珅的擅权已有所觉察,但依然是任其所为。和珅虽有辅政之能,但唯利是图,生活奢侈糜烂。有这样的辅政大臣,群臣不贪才怪。
事实上,自从乾隆三十年以后,清王朝已经开始有了衰败的迹象,边关的战争和皇室贵族的日常开支已经开始让朝廷财富日益减少。再加上官吏的贪污腐败,朝廷的政务也开始慢慢变了味道,各地不断出现的大案要案就是明证。比如公元1768年两淮盐政营私案、山东库银案、江苏包庇贪吏案、浙抚贪污案等等。乾隆帝虽然严厉惩处了这些大案的贪官,但因和珅从中周旋,为贪官撑腰,始终无法真正制止各地的贪风。
做了六十年的皇帝,早年的乾隆的确很有作为,但因为晚年不能洁身自好,使他的功业大打折扣。
责任编辑:谭 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