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之城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ming82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扎特之城指的是奥地利的古城萨尔茨堡。
  一位旅行家周游世界以后说过:在我的眼里,萨尔茨堡、那不勒斯和君士坦丁堡,是这个地球上最美丽的地方。
  我觉得这位旅行家说得未免武断了。但他敢于这么说,而且他这句话经常被人引用,至少有一定的道理。
  在去过萨尔茨堡,并且细致地游历了一番之后,我感觉有山、有水、有各式教堂和华丽外墙旧民居的萨尔茨堡,确实是座美丽诱人的古城。饱览了它的风光,我忍不住走出小巷,坐进旧市集广场的托马斯莉咖啡馆,喝了一杯咖啡。借品味小红帽咖啡的闲暇,消化一下我装了满满一脑袋的印象。
  邻座偶遇的一位上海人笑眯眯地告诉我:“你进来坐一坐,是明智的。”
  我疑惑,以为自己的心事被人窥破,忍不住问:“是么?”
  上海人肯定地点头,善意地笑道:“你知道吗,这个咖啡馆,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马克龙,都在此喝过咖啡。而且,人家来喝咖啡的时候,都没带警卫。”我无法核实他的话,不过有两位当代政界名人曾经光临这里,看来,我坐下来梳理一下游览的思路,还是有点意思的。
  说萨尔茨堡是莫扎特之城,是出生在这里的神童音乐家莫扎特的元素和萨尔茨堡的粮食巷老街以及宏伟的教堂建筑、高大的城堡,乃至阿尔卑斯山、萨尔茨河的风貌,全都与音乐、与莫扎特融合在一起了。
  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出生在热闹嚣杂的粮食巷九号四楼的房间里。这里至今存放着莫扎特家族的图片和莫扎特使用过的乐器。当莫扎特成名之后,他们一家搬到了十字街头更为宽敞的房子里居住。这里现在改建成了莫扎特音乐厅。
  而在今天的莫扎特广场上,十九世纪中叶的1842年,铸造了高大的青铜所塑的莫扎特纪念碑。对此,导游介绍的两点值得一记:在落成典礼上,莫扎特的两个儿子现场见证了这座雄伟纪念碑的揭幕;如今,每年上千万的游客,来此瞻仰他们心目中的音乐家。
  就像来到萨尔茨堡必游的米拉贝尔大花园,必看的霍亨萨尔茨堡,必进的萨尔茨堡大教堂,必到的几个大小广场,必逛的瞅得人眼花缭乱的老街和深巷以及必然远眺的阿尔卑斯山和要跨过的萨尔茨河一样——莫扎特的雕像、故居、音乐厅,都是一一展现于我们眼前的,都是让人看得见的景致。
  更难得的是,走进萨尔茨堡的广场和深巷,哪怕是葛特莱德小街,我都能感受到莫扎特的气息——不是么,随着徐徐行走的马车,耳畔就会响起莫扎特的音乐;商店的橱窗里和旅游小纪念品摊位上,都有莫扎特各个年龄段的画像;就连随便和一位奥地利人交流,他都会跟你提到莫扎特。在萨尔茨堡,我感觉到,莫扎特是无处不在的。
  我品着咖啡,有一句没一句地和邂逅的上海人闲聊着,目光透过玻璃窗,望着旧市集广场上烁人眼睛的秋阳。从早晨走进萨尔茨堡,大半天里,我走进了几座大小教堂参观,进过几座富丽堂皇的官邸和装饰着壁画与彩绘的房间,甚至還有黄金居室……奥地利人对文献档案分外重视:无论是统治过他们的官员和大主教,还是对于他们的历史和城市做出过贡献的各界人士,他们都有记载。中文导游也把这些名字讲得清清楚楚,可是此刻我一个也记不住了。我记住的,就是莫扎特,在萨尔茨堡无处不在的莫扎特。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艺术是永恒的,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选自《今晚报》
其他文献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问究竟什么叫作生活?生活这个现象可以从两方面观察。就着客观的——生物学的——地位看来,生活就是一个有机体同它的环境发生的种种的关系。就着主观的——心理学的——地位看来,生活就是我们对外界经验和对内经验总全的名称。怎样使我们生活丰富,换言之,就是立于主观的地位研究怎样可以创造一种丰富的生活。那么,我对于“生活”二字认定的解释,就是“生活”等于“人生经验的全体”。生活即是经验,生
兴趣是驱使一个人去干好某事的强大力量,那么,怎样培养自己的强烈兴趣?怎样让自己学习“上瘾”呢?虽然我在中学的数学成绩很好,但我觉得自己现在的中文水平更高,读中学时我文理就绝不偏科,至今我仍然觉得文理都很重要,数学可以让人思维缜密,文学可以使你想象丰富。现在很多父母在儿女教育和专业选择上重理轻文,实在是既功利又可笑。“学非文不宣,文非学无本”——我一直认同清代学者的这句名言。不管是学文科还是学理科,
晚上做饭之时,拿出碗蒸鱼,一个词猛地闯入脑海——“碗公”。   什么叫“碗公”?这是客家话对碗的俗称,与此对应的是勺水的勺子,在广东兴宁老家,我们都称之为“勺嫲”。   难道碗和勺还分公母吗?小时候,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问倒众多成人。最后,一向学识渊博的爷爷笑着摇了摇头,称这是约定俗成的叫法,在客家地区,从古至今都是这样叫的。   约定俗成?那为什么不称之为“碗嫲”“勺公”?爷爷他们没有回答这个看
从艺术的观点看,世界上没有逼真的形体,只有或多或少可信的虚构的形体,万物都是各种抽象关系相互聚合的的结果。主导因素是虚存在。“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一切处在混茫中,没有实体,美始终处在抽象的关系中。  但是,欣赏者一般只去审视那是什么物,而不知道艺术家真正关心的是形成物象的关系和关系本身的美学意义及精神境界。  美是有生命的,生命永远处于运动的状态中。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看,时
陶淵明生于官宦世家,37岁那年的冬天,权臣桓玄篡位,改国号楚,并把安帝迁到了浔阳。偌大江州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了。随后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入建康,兴复晋室。此间陶渊明出任刘裕的参军(幕僚),一方面觉得自己可以一展身手,“宛辔憩通衢”,另一方面又“心念山泽居”。这种矛盾的心态一直伴随着他到了40岁。  公元405年是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40岁,三月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然而“园田日梦想,
莊子曾说过: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凡夫不可语道。意思是,和层次不同、位置不同的人相处,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不争辩、不解释,做好自己即可。  的确,与人交往每个人都有只属于自己的想法和习惯,我们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被所有人认同。  老话常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其实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但你要明白,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和你讲道理的。  网上曾流传这样一张图片:第一个人站在平地上,看到的是一堵
吵架是个技术活儿!梁实秋写了篇文章讨论吵(ma)架(ren),不是人人都可以轻松驾驭吵架的。有因为吵架挨嘴巴的,有因为吵架吃官司的,有因为吵架丢工作的,这都是不会吵架的表现。  吵完架后总忍不住要复盘,常常后悔自己没有发挥好。  如何让自己吵架时随心所欲,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大明王朝1566》中有个吵架高手——海瑞。吵架总能发挥出高水平,凭着一张嘴让自己脱离险境。  跟上司吵
1944年冬天,2万德国战俘从莫斯科大街穿过,周围愤怒的群众,恨不得将这些刽子手撕成碎片。突然,一位老妇人走向俘虏,她从怀里掏出一块黑面包,把它硬塞到一个受伤战俘的口袋里。   这位老妇人慈祥、微笑地看着那个战俘,这个场面和周围愤怒的人群形成鲜明的对比。   周围大部分是妇女,她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战争的受害者,她们的父亲,或者是丈夫,或者是兄弟,或者是儿子,都让德国侵略者杀死了。   战俘队伍经
中秋也不和北方打招呼,她總会在北方一不留神中,给北方一个大大的惊喜。那漫山遍野的红色、黄色或绿色,一股脑地,簇拥着北方,让北方的眼睛顾不过来:一边是滚动着金色的田野,一边又是流动着禅意的绿景。  就这样,北方,悠哉悠哉,静静地享受着这路过的中秋。  这馈赠,让北方的天空湛蓝得让大地也跟着飞翔;这馈赠,让北方的大地丰满得让天空也跟着颤动。  中秋路过北方,北方的田野便尽情地撒欢儿:她好像一下子放下一
充其量,我只是摄影的业余爱好者而已。我与摄影结缘,最初由于我在北京大学学的是光谱分析专业,经常进出暗室冲洗光谱片,使我熟悉了黑白胶片的洗印技术。后来,我在电影制片厂干了18年编导,耳濡目染于摄影艺术的氛围之中。  我最初的摄影作品,无非是两大类:一是为采访对象拍摄人物照片,作为我的文字作品的“插图”;二是拍摄“到此一游”式的旅游照,作个纪念而已。随着我的纪实文学创作的深入,渐渐地,我以纪实文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