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贵思其一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asr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艺术的观点看,世界上没有逼真的形体,只有或多或少可信的虚构的形体,万物都是各种抽象关系相互聚合的的结果。主导因素是虚存在。“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一切处在混茫中,没有实体,美始终处在抽象的关系中。
  但是,欣赏者一般只去审视那是什么物,而不知道艺术家真正关心的是形成物象的关系和关系本身的美学意义及精神境界。
  美是有生命的,生命永远处于运动的状态中。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看,时空的实在,本质上是动态的实在。一切物象为空间的质点,时间的刹那,即使看上去静止的物体,其内在也是动态的。呈静者静动之象,并非不动。
  其动态的平衡,结构的秩序,空间的转换,阴阳的化生,总是无比丰富,永远新鲜,永远变化莫测。艺术家只有从虚的没有分别的抽象的角度,认识捕捉物象内在气的运行的力的关系,才能抓住生命的活力和动象。
  在艺术的世界,动象、势象有阴有阳,有气有韵,常常是阴阳气韵生万物。艺术家作画的过程,就是阴阳气韵化生万物巧夺天工的过程。期间主观、客观、画面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平等,相互演进,万物的界限和差异在相互交融、相互贯通中消失,一切呈现出抽象的相似性。
  抽象的相似性,实际是诸物象彼此的共性和总象。艺术的创造,就是面对共性创造个性。个性生于共性中,别象生于总象里。
  真正的艺术家,不管万物之间多么遥远,多么不同,总能由相似的联象找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这种能力是艺术家不可缺少的创造才能,它打通了事物之间的界限,视万物齐同。
  看塞尚,把树木、山峦、苹果、人体都视为相同意义曲线的构成,他找到了万物之间抽象的相似性,即彼此的共性和总象。结果树木、山峦、苹果、人体,在他眼里没有大小、主次之别,一切成为抽象运动关系的虚存在,致使他的艺术进入永恒,开启了西方现代艺术的新航道。
  观郭熙《早春图》,树木,山峦,瀑布……均是一团蒸气,升腾着、翻滚着,自身永恒的运动着,从中生化出树木、山峦、瀑布之景象。树木、山峦、瀑布,高低、上下、前后,相互转化,相互渗透而幻化为一。
  故中国画讲“画贵思其一”。“一”就是万物千变万化的共性和总象,它消除了万物表象的差异性,而直达万物内部抽象关系之本质,此绘画变通之大法。从中我们就会明白,石濤“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的论述,重在澄怀观道、味道。在中国传统古典哲学中,“一”与“道”“无”“母”“本”“蒙”“混沌”等概念,其意义上相同,都是表述世界万物统一性原理的代名词。“一画”之道贵在思其万物混沌的共性和总象。
  当然,艺术并非哲学。但从古画论中可以看到艺术联通哲学,隐含哲学,平行于哲学,又深受哲学之影响。读石涛画语录,就会明白古人如何领会绘画艺术之真意,重在寂寞地坐忘境界中,领悟“一画”之道。
  “一画”之道即画理。亿万万笔墨,收尽鸿蒙,无不始于此,又终于此。以一治万,以万治一,已成为中国画千百年来守一、归一的变通古今之大法。为此,石涛在他画语录中特别提出“蒙养”。“蒙”混沌的状态,万物无分别。“蒙”者,物之稚也。“蒙”境,坐忘也。石涛呼唤艺术家们以“养”表现“蒙”;以“养”回归“蒙”。回归“蒙”,即回归童心,返朴归真。回归童蒙人生的初始,去掉分别心,忘却荣辱与得失,超越功利,超越理性,超越社会,超越自我,这才是真正艺术家的心境。
  故中国画落笔之前,需精思其“蒙”,精思其“一”,走入物我两忘的抽象境地,领悟万物混沌中的共性和总象,方能下笔有神,笔墨技法自成天蒙,让艺术走向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境地。
  选自《中外艺术》
其他文献
深夜去看了《我的姐姐》,看完出来已过零点。零点的城市街道依然车水马龙,有人在路边弹唱,是一首我没有听过的港式慢歌。如果需要再具体一点,那就是类似张国荣的《奔向未来的日子》。我应该过去放上一张十元,但我并没有这么做。我觉得爆米花都忍痛没买,如果好不容易节省出来的钱又花掉,会有一种计划被打乱的焦虑。平日生活里,焦虑够多了。看电影就是为了放下焦虑,在那个时候,我的理智还是占领了高地。就着车流声,一个人走
丈夫在一所重点中学教书,我们便住在这所学校里。这天,一个女学生来敲门,跟在她身后的是一位中年人,从眉目上看,显然是女学生的父亲。進得屋来,父女俩拘谨地坐下。他们并没有什么事,只是父亲特地骑自行车从40多公里以外的家来看看读高中的女儿。“顺便来瞅瞅老师,”父亲说:“农村没有什么鲜货,只拿了十几个新下的鸡蛋。”说着,从肩上挎的布兜里颤巍巍地往外掏。布兜里装了很多糠,裹了十几个鸡蛋。显然,他做得很精心,
朋友在一家公園供职,前年送我几盆花色各异的菊花。我看到后大为惊讶,人工竟然能培养出这样艳丽夺目的花色品种来。  花谢之后,我便将盆栽菊花送回乡下老家,移栽到小院里。这几盆菊花一旦被移栽到小院的泥土里,便被迫还原为野生形态。我任由其发芽、长茎,任由其倒伏在地上。秋来时花儿开了,白色的更显白,紫色的更显紫,抽丝带钩的花瓣更显得生动,只是花朵比原先的小得多。小就小吧,少了修饰的痕迹,我看起来倒觉得更顺眼
一只猫在阳光下清理自己。客厅东向,阳台上,只有上午大约两三个小时的时间,能够照射到阳光。猫是守时的动物,总是在阳光最好的时候,跑在那里进行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一次清洗工作。我看着他。他是个男生,可洗脸的时候像女生一样,优雅,细致,他用粉红的舌头打湿前脚的绒毛,然后耐心地洗脸。猫的可爱之处,有一点在于他们是喜欢干净的动物。透过玻璃窗的阳光依然光亮、耀眼,猫偶尔竖起来的毛发在阳光下根根可见。猫在清洁自己的
老家的大门前是一片木槿花绕成的篱笆。我对它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每次舅母在表哥犯错时毒打他的武器。长鞭“咻咻咻”地生着风,在表哥身上留下条条血痕,映衬着舅母带泪咬牙的脸。  我自小由外公外婆带大。可能是因为我更融入他们的老年,所以此刻垂垂老矣的他们在数姐妹兄弟当中最宠爱的便是我。幼年时我便有一个小小的特权,就是躺在他们身边装睡,偷听他们对家中儿女婿媳甚至孙辈的评论。我自以为这些最终只会成为我暗藏心底的秘
以前,我夏天出门,都要打一把遮阳伞。一会儿撑开一会儿合起,一会儿从包里取出来,一会儿再放回去,实在是麻烦。现在为了省事,我改为戴一顶宽檐帽。实践出真知,戴了之后我发现,宽沿帽搭衣服好看,遮阳效果佳,还显得脸小,可谓一举三得。去年冬天的一條时尚新闻说,在英国一年一度的“阵亡将士纪念日”活动上,梅根王妃靠一顶宽檐帽碾压了全场的皇室女性。越是公众人物,越是备受瞩目,梅根自然明白这一点。而我放弃遮阳伞,选
我小时候父亲养了条狗,一只大藏獒,是当年父亲的一个牧民病人送给他的。  据那个牧民讲,这狗曾经跟两只野狼混战都不落下风,而且形象上看起来非常可怕,叫声低沉,肌肉结实,眼睛里充满了坚毅。  父亲非常喜欢,给它起名叫巴瓦,就是“硬汉”的意思,说这是獒中之獒,每日悉心喂養。谁知有一天它被某个坏蛋投了毒,于是开始抽搐和呕吐,但它死之前都没号叫过一声,父亲把它按照人的仪式给葬了。后来父亲又养过几条狗,都很忠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问究竟什么叫作生活?生活这个现象可以从两方面观察。就着客观的——生物学的——地位看来,生活就是一个有机体同它的环境发生的种种的关系。就着主观的——心理学的——地位看来,生活就是我们对外界经验和对内经验总全的名称。怎样使我们生活丰富,换言之,就是立于主观的地位研究怎样可以创造一种丰富的生活。那么,我对于“生活”二字认定的解释,就是“生活”等于“人生经验的全体”。生活即是经验,生
兴趣是驱使一个人去干好某事的强大力量,那么,怎样培养自己的强烈兴趣?怎样让自己学习“上瘾”呢?虽然我在中学的数学成绩很好,但我觉得自己现在的中文水平更高,读中学时我文理就绝不偏科,至今我仍然觉得文理都很重要,数学可以让人思维缜密,文学可以使你想象丰富。现在很多父母在儿女教育和专业选择上重理轻文,实在是既功利又可笑。“学非文不宣,文非学无本”——我一直认同清代学者的这句名言。不管是学文科还是学理科,
晚上做饭之时,拿出碗蒸鱼,一个词猛地闯入脑海——“碗公”。   什么叫“碗公”?这是客家话对碗的俗称,与此对应的是勺水的勺子,在广东兴宁老家,我们都称之为“勺嫲”。   难道碗和勺还分公母吗?小时候,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问倒众多成人。最后,一向学识渊博的爷爷笑着摇了摇头,称这是约定俗成的叫法,在客家地区,从古至今都是这样叫的。   约定俗成?那为什么不称之为“碗嫲”“勺公”?爷爷他们没有回答这个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