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由此我想到,目前我国教育的危机首先表现为教学质量下降,有些人以办学为幌子经商,买卖文凭,乱收学费等。其次是学校德育教育方面被淡化或削弱,近几年来,大、中、小学把政治思想品德课作为非主课开设,大专院校的政治课受排挤,甚至到了被取消的地步。因此,导致不少学生缺乏国家、民族自豪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本文就教育的几个问题加以阐述。
一、师资问题
教育人者先受教育,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因此提高教师道德文化素质非常重要。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年一代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学生的成长,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制约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技能、思想品德和人格力量等。这是由学生的可塑性、向师性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第一、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素质,净化教育环境,以自己良好的道德修养、广博的知识和始终如一地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影响、感染学生。第二、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劳动对象——学生,他们具有独立思想、独立倾向,具有创造性,可持续发展,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因材施教,充分发掘学生各自的潜在智能,培养出不同个性、不同能力,能适应社会发展,能为社会不同工种所需要的人才。第三、应使学生学会了解并接受自己和他人,认识并面对现实,主动地参与社会活动,使其学会爱与被爱。帮助学生养成关心时事,客观地评价他人和正确估量自己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得而不骄,失而不悲”的良好品质。
二、学生劳动技能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个方面,缺少其中哪一个方面都是片面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按照美的要求,造就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造就一个具有崇高理想、高尚道德、优良的性格、丰富的知识、文明的行为、健美的体魄融于一身的人。美产生于劳动,劳动创造了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主人翁的劳动态度,这是“德”的主要内容。学生在生产劳动实践中,做到手脑并用,使学生学到比较完全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劳动中锻炼学生的体力,增强体质,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智”和“体”的发展,并为“专”打好基础,更有利于逐步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这既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方针、根本任务、培养目标,又是检验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以这一标准检查、衡量我们过去的教育,就不难找出今天教育危机的真正根源——是全民的道德、文化素质决定了这样的培养状况。孩子的教育必须是德、智、体三方面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
三、品德教育问题
人们在关注现实教育问题的同时,自然地考虑到我国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独生子女已逐步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对象(当前,我国小学低年级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已达70%至80%,而且这个比例势将扩大),进而他们将成为未来国家发展、社会建设的主要承担者。今天的许多独生子女,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私、骄横、娇气,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也不愿劳动等特点。这不能不令人忧虑。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应引起社会、国家、学校、家庭的重视。
我们要教育孩子摆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许多独生子女自居“家庭小皇帝”的位置。孩子从小依赖成性,自我个性心理突出,这种不健康心理成为普遍性问题。家庭教育必须遵循“爱而勿溺,严而有格”的原则。“一味抱着慈悲心肠为儿女牺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是最劣的教育者。”我国相当数量的家庭是“四、二、一”型,溺爱的成份较重。独生子女的父母们应正确地有分寸地教育子女,一方面是要加强自己的学习、提高,增强自身的道德、文化素养,以身作则地科学教育。另一方面,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社会实践密切配合,注重德育教育,诚实正直,遵纪守法,尊老爱幼,注重公德;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好学,兴趣广泛,体格健康,勤俭节约,能独立生活。以德育教育做基础,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
综上所述,提高全民的道德、文化素质,培养全民健全的心理人格,是我国走出教育困境的关键。这既包含着认识、觉悟问题,也包含着信念、意志力的问题。只有在全民道德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前提下,重视教育才可能落到实处。我们伟大祖国的前途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是否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由此我想到,目前我国教育的危机首先表现为教学质量下降,有些人以办学为幌子经商,买卖文凭,乱收学费等。其次是学校德育教育方面被淡化或削弱,近几年来,大、中、小学把政治思想品德课作为非主课开设,大专院校的政治课受排挤,甚至到了被取消的地步。因此,导致不少学生缺乏国家、民族自豪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本文就教育的几个问题加以阐述。
一、师资问题
教育人者先受教育,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因此提高教师道德文化素质非常重要。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年一代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学生的成长,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制约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技能、思想品德和人格力量等。这是由学生的可塑性、向师性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第一、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素质,净化教育环境,以自己良好的道德修养、广博的知识和始终如一地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影响、感染学生。第二、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劳动对象——学生,他们具有独立思想、独立倾向,具有创造性,可持续发展,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因材施教,充分发掘学生各自的潜在智能,培养出不同个性、不同能力,能适应社会发展,能为社会不同工种所需要的人才。第三、应使学生学会了解并接受自己和他人,认识并面对现实,主动地参与社会活动,使其学会爱与被爱。帮助学生养成关心时事,客观地评价他人和正确估量自己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得而不骄,失而不悲”的良好品质。
二、学生劳动技能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个方面,缺少其中哪一个方面都是片面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按照美的要求,造就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造就一个具有崇高理想、高尚道德、优良的性格、丰富的知识、文明的行为、健美的体魄融于一身的人。美产生于劳动,劳动创造了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主人翁的劳动态度,这是“德”的主要内容。学生在生产劳动实践中,做到手脑并用,使学生学到比较完全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劳动中锻炼学生的体力,增强体质,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智”和“体”的发展,并为“专”打好基础,更有利于逐步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这既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方针、根本任务、培养目标,又是检验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以这一标准检查、衡量我们过去的教育,就不难找出今天教育危机的真正根源——是全民的道德、文化素质决定了这样的培养状况。孩子的教育必须是德、智、体三方面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
三、品德教育问题
人们在关注现实教育问题的同时,自然地考虑到我国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独生子女已逐步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对象(当前,我国小学低年级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已达70%至80%,而且这个比例势将扩大),进而他们将成为未来国家发展、社会建设的主要承担者。今天的许多独生子女,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私、骄横、娇气,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也不愿劳动等特点。这不能不令人忧虑。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应引起社会、国家、学校、家庭的重视。
我们要教育孩子摆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许多独生子女自居“家庭小皇帝”的位置。孩子从小依赖成性,自我个性心理突出,这种不健康心理成为普遍性问题。家庭教育必须遵循“爱而勿溺,严而有格”的原则。“一味抱着慈悲心肠为儿女牺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是最劣的教育者。”我国相当数量的家庭是“四、二、一”型,溺爱的成份较重。独生子女的父母们应正确地有分寸地教育子女,一方面是要加强自己的学习、提高,增强自身的道德、文化素养,以身作则地科学教育。另一方面,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社会实践密切配合,注重德育教育,诚实正直,遵纪守法,尊老爱幼,注重公德;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好学,兴趣广泛,体格健康,勤俭节约,能独立生活。以德育教育做基础,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
综上所述,提高全民的道德、文化素质,培养全民健全的心理人格,是我国走出教育困境的关键。这既包含着认识、觉悟问题,也包含着信念、意志力的问题。只有在全民道德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前提下,重视教育才可能落到实处。我们伟大祖国的前途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是否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