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自主学习,学生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就应当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应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及“做”数学的无穷乐趣。
一、创设富有趣味性、探索性的情景,让学生品尝数学的“好玩”滋味
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我们只要善于让学生发现这些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将品味到数学的“妙趣横生,其乐无穷”。如四边形的内角和教学中可以引入故事进行讨论:小明家有个木材加工厂,他看到很多丢弃的形状和大小都完全相同的四边形边角废料。小明说,如果能把这些废料拼成地板,这样既环保又能赚钱。旁边的工人师傅都说他傻得可爱,异想天开,你们认为他的想法能实现吗?实际的操作加上理论的支持,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参与着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感到非常有兴趣。
二、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出对新知识的渴求
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可从生活中选取许多学生熟悉的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四人一袋,问学生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东西后,利用儿童好玩好动的天性,说:“你们看一看,又摸一摸,会发现什么?”这样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三、尽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游戏进入课堂,让学生充分享受快乐学习的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愿意在活动中学知识。在传统的课堂上,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话,往往把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压抑下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比如,在教学“分类”时,充分利用主题图启发学生:“来到商店,你们发现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毛巾是生活用品,不应放在卖文具的地方。”另一个学生也说:“皮鞋也应放在卖鞋的地方,放在这里不方便卖也不方便买。”还有的学生说:“墨水瓶太小,放的位置太高不好拿,应该与地球仪的位置对换。”……通过创设这样的空间,学生不仅懂得了分类的实用性、多样性,还体验到了探索者发现奥秘的乐趣。
教材上的概念、性质等一般都是以结论或者精练的数学语言呈现的,学生理解它们会有一定的困难,游戏可以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例如,用扔数码方块编计算题的活动来引入计算学习中。当学生明白计算方法后,必须进行计算的练习。但是,单纯的出示计算习题来让学生做题实在太过枯燥乏味,教师可以根据计算的难度,让学生扔数码方块来决定数字,符号,独立进行计算,在小组进行批改交流,最后教师再结合学生在独立计算和小组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提醒点拨。这样的计算活动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他们自然乐于参与。
四、评价方式多样化,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快乐的动力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鼓励性能让学生更大胆、更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为他们自主学习提供原动力。在评价中,只要学生有点滴进步,教师都要及时发现,加以肯定,让学生感到“我能行”“我最棒”。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在所有学科中是最难让学生感兴趣的,它充满数字、算理、计算公式、图形等等,既抽象又枯燥,只能靠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去理解接受。但学生的思维比较具体、形象,自主能力较差,同时又活泼好动,心理素质还很不成熟,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教师只有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以生为本,尽量做到玩中学,学中玩,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从而达到好学、乐学的境界。愿每一位学生都是一条自由的小鱼,在数学知识的海洋里快乐地遨游。
责任编辑 邹韵文
一、创设富有趣味性、探索性的情景,让学生品尝数学的“好玩”滋味
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我们只要善于让学生发现这些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将品味到数学的“妙趣横生,其乐无穷”。如四边形的内角和教学中可以引入故事进行讨论:小明家有个木材加工厂,他看到很多丢弃的形状和大小都完全相同的四边形边角废料。小明说,如果能把这些废料拼成地板,这样既环保又能赚钱。旁边的工人师傅都说他傻得可爱,异想天开,你们认为他的想法能实现吗?实际的操作加上理论的支持,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参与着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感到非常有兴趣。
二、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出对新知识的渴求
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可从生活中选取许多学生熟悉的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四人一袋,问学生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东西后,利用儿童好玩好动的天性,说:“你们看一看,又摸一摸,会发现什么?”这样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三、尽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游戏进入课堂,让学生充分享受快乐学习的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愿意在活动中学知识。在传统的课堂上,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话,往往把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压抑下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比如,在教学“分类”时,充分利用主题图启发学生:“来到商店,你们发现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毛巾是生活用品,不应放在卖文具的地方。”另一个学生也说:“皮鞋也应放在卖鞋的地方,放在这里不方便卖也不方便买。”还有的学生说:“墨水瓶太小,放的位置太高不好拿,应该与地球仪的位置对换。”……通过创设这样的空间,学生不仅懂得了分类的实用性、多样性,还体验到了探索者发现奥秘的乐趣。
教材上的概念、性质等一般都是以结论或者精练的数学语言呈现的,学生理解它们会有一定的困难,游戏可以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例如,用扔数码方块编计算题的活动来引入计算学习中。当学生明白计算方法后,必须进行计算的练习。但是,单纯的出示计算习题来让学生做题实在太过枯燥乏味,教师可以根据计算的难度,让学生扔数码方块来决定数字,符号,独立进行计算,在小组进行批改交流,最后教师再结合学生在独立计算和小组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提醒点拨。这样的计算活动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他们自然乐于参与。
四、评价方式多样化,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快乐的动力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鼓励性能让学生更大胆、更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为他们自主学习提供原动力。在评价中,只要学生有点滴进步,教师都要及时发现,加以肯定,让学生感到“我能行”“我最棒”。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在所有学科中是最难让学生感兴趣的,它充满数字、算理、计算公式、图形等等,既抽象又枯燥,只能靠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去理解接受。但学生的思维比较具体、形象,自主能力较差,同时又活泼好动,心理素质还很不成熟,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教师只有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以生为本,尽量做到玩中学,学中玩,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从而达到好学、乐学的境界。愿每一位学生都是一条自由的小鱼,在数学知识的海洋里快乐地遨游。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