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20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7-0049-01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教育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信息技术课程也逐渐成为中小学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教育实际,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探索,我们确立了五种适合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
1“先学后教”
“先学”,就是在教师没有实施讲课之前,出示自学提纲先由学生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作出知识重点和难点的判断,找出不会和不完全理解的知识内容,概括出不能系统掌握的原因。教师全面收集学生自学过程中的信息,在充分分析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备课,对第一次备课中进行删减和补充,归纳出简化精炼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都会的内容就不用再去费心费力费时去教,主要教学生不易掌握的难点问题和学生理解有偏差或疏漏的重点问题。这种教学方法能使教与学的思维同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其要点是要根据学生自学中知识的掌握情况,确定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程,设计合理有效的教案。
2“任务驱动”
简言之,“任务驱动”就是在教授有关知识时,以实例为切入点,先提出与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信息处理任务,在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适时、适量地带出相应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文字处理时,先要求学生以“通过计算机输入自己的名字”为任务,在引导学生输入的过程中,带出文字处理中“全拼输入法”的教学内容和输入的基本方法,进而适当讲解,完成教学任务。“任务驱动”易于使学生进入角色,有利于消除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能够保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方法。
3“合作学习”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应该贯穿的教学思想是: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只有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学好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分配计算机时注意运用合作学习理论,合理搭配,科学分组。特别是对于一些羞于动手、对计算机操作有一定顾虑的女生,更应该特别照顾。一般情况下,每个小组中由一位学习较好、接受较快的学生担任组长,上机时,“组长”先操作,做示范给“组员”,临到“组员”操作时,“组长”要负责监督其操作的效果。并注意利用合作学习方式的优势,加强学生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或让学习小组内男女同学之间、优秀生和后进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补充,明确思路,形成结论,或学习小组之间交往合作,展开辩论、比赛,在竞争中相互启发补充、共同发展提高。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刺激学生的创新兴趣与创新思维。
4“学——教——练”
这种教学模式就是上课时先出示导学导练提纲,让学生根据导学提纲自己学习课本知识,根据导练提纲边学边上机实践;然后教师精讲,主要讲教材难点和重点及学生易出错点,其它知识可以不讲;最后教师出示一定量练习题,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和教师所讲进行巩固练习。由于教材编写时已经注意放低起点,降低难度,易教易学,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实用性强,效益高。本教学模式要注意:第一,分配好时间,一般而言,“学”的时间要在10分钟以上,“练”的时间要在20分钟以上,“教”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第二,这种教学模式主要看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的功夫和技巧,因而,“学”的环节必须设计好导学提纲和导练提纲,这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练”的环节必须设计针对性强、有层次性、足量的练习题,这是一堂课的重点。所以要求教师备课环节体现创新性,不要泛泛将课本内容抄到备课本上就算备课,而要将主要精力放在教材钻研、导学导练提纲设计和练习题上,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纲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
5“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主要借鉴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及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教育理论,结合信息技术课的实际特点提出的。主要教学过程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展开,在教师的点拨、启发下,经过学生直接参与实践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主要着眼点是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开展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獲得亲身体验,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更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仅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更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促进学生学习,让学生掌握和运用一种现代学习方式,让学生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具体教学环节可分为四步:第一,设计问题情景,明确目标任务,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积极情感;第二步,根据问题和本节知识分解若干典型的小任务和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培养操作技能;第三步,对知识要点进行提炼、概括,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轮廓;第四步,巩固提高,解决问题,形成作品,交流评价,学生在思想认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在具体实施本教学模式时,特别要注意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对有困难的进行个别辅导,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指导、参与者的角色转换。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不仅要注意学生创造性的“学”,还要注意教师创造性的“教”,“教”与“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造技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教育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信息技术课程也逐渐成为中小学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教育实际,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探索,我们确立了五种适合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
1“先学后教”
“先学”,就是在教师没有实施讲课之前,出示自学提纲先由学生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作出知识重点和难点的判断,找出不会和不完全理解的知识内容,概括出不能系统掌握的原因。教师全面收集学生自学过程中的信息,在充分分析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备课,对第一次备课中进行删减和补充,归纳出简化精炼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都会的内容就不用再去费心费力费时去教,主要教学生不易掌握的难点问题和学生理解有偏差或疏漏的重点问题。这种教学方法能使教与学的思维同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其要点是要根据学生自学中知识的掌握情况,确定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程,设计合理有效的教案。
2“任务驱动”
简言之,“任务驱动”就是在教授有关知识时,以实例为切入点,先提出与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信息处理任务,在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适时、适量地带出相应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文字处理时,先要求学生以“通过计算机输入自己的名字”为任务,在引导学生输入的过程中,带出文字处理中“全拼输入法”的教学内容和输入的基本方法,进而适当讲解,完成教学任务。“任务驱动”易于使学生进入角色,有利于消除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能够保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方法。
3“合作学习”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应该贯穿的教学思想是: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只有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学好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分配计算机时注意运用合作学习理论,合理搭配,科学分组。特别是对于一些羞于动手、对计算机操作有一定顾虑的女生,更应该特别照顾。一般情况下,每个小组中由一位学习较好、接受较快的学生担任组长,上机时,“组长”先操作,做示范给“组员”,临到“组员”操作时,“组长”要负责监督其操作的效果。并注意利用合作学习方式的优势,加强学生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或让学习小组内男女同学之间、优秀生和后进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补充,明确思路,形成结论,或学习小组之间交往合作,展开辩论、比赛,在竞争中相互启发补充、共同发展提高。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刺激学生的创新兴趣与创新思维。
4“学——教——练”
这种教学模式就是上课时先出示导学导练提纲,让学生根据导学提纲自己学习课本知识,根据导练提纲边学边上机实践;然后教师精讲,主要讲教材难点和重点及学生易出错点,其它知识可以不讲;最后教师出示一定量练习题,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和教师所讲进行巩固练习。由于教材编写时已经注意放低起点,降低难度,易教易学,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实用性强,效益高。本教学模式要注意:第一,分配好时间,一般而言,“学”的时间要在10分钟以上,“练”的时间要在20分钟以上,“教”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第二,这种教学模式主要看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的功夫和技巧,因而,“学”的环节必须设计好导学提纲和导练提纲,这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练”的环节必须设计针对性强、有层次性、足量的练习题,这是一堂课的重点。所以要求教师备课环节体现创新性,不要泛泛将课本内容抄到备课本上就算备课,而要将主要精力放在教材钻研、导学导练提纲设计和练习题上,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纲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
5“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主要借鉴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及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教育理论,结合信息技术课的实际特点提出的。主要教学过程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展开,在教师的点拨、启发下,经过学生直接参与实践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主要着眼点是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开展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獲得亲身体验,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更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仅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更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促进学生学习,让学生掌握和运用一种现代学习方式,让学生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具体教学环节可分为四步:第一,设计问题情景,明确目标任务,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积极情感;第二步,根据问题和本节知识分解若干典型的小任务和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培养操作技能;第三步,对知识要点进行提炼、概括,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轮廓;第四步,巩固提高,解决问题,形成作品,交流评价,学生在思想认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在具体实施本教学模式时,特别要注意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对有困难的进行个别辅导,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指导、参与者的角色转换。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不仅要注意学生创造性的“学”,还要注意教师创造性的“教”,“教”与“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造技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