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陷课堂教学的“怪圈”

来源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guo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课改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繁荣景象:创新灵活的教法、丰富多彩的形式、热闹非凡的气氛、活跃善辩的学生……真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冷眼观之,欣喜之余,却不难发现,我们有些教师曲解了课程改革的精髓,盲目追寻教学流行风,以致课堂教学陷入难以自拔的“怪圈”。
  一、重活动轻静思
  曾几何时,仍依稀记得小时候,老师要求双手平放,身子坐直,举手发言,不得离位,整个课堂安静有序。而今,新课程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气象:孩子胆子大了,想说就说,想动就动;课堂热闹了,掌声、表扬声一声高过一声……由静到动,让人看到了希望,课堂上小手林立,还伴着“我说我说”的声音;课堂上孩子争得面红耳赤,声音此起彼伏,甚至离开了座位,但却是在积极的思维当中。这样的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个孩子都参与了进来。
  然而,细看时下不少的课堂,学生是动起来了,表演、唱歌有了,讨论、争辩有了,小组合作也开展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而这些不少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闹。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课堂上乱糟糟、闹哄哄,师生为活动而活动,陷入了重活动轻静思的“低效怪圈”。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讲究动静结合,切不可走极端。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孩子对本文个性化的理解,这决定了孩子对文本的静思默想,细品慢析,要求孩子用眼看,用心想。因此,教师应构建有利于学生细细品味的“场”,静静思索的“场”,就像孙建锋老师执教的《最大的麦穗》一课上,学生心灵感悟和精彩发言主要是依靠默读批阅、潜心涵咏得来的,做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气势,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重启发轻讲解
  孔子曾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方式,教学中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思维积极活动起来,向纵深发展,是启发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注意提问、激疑。常言道“问则疑,疑则思”。然而,一些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片面认识,极力避免“满堂灌”,不想却走进了“满堂问”的“怪圈”。曾有人统计,一堂课问题多达87个,少的也有37个。其实,教师的讲解在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教师能用标准的普通话,“传输”生动准确、娓娓动听的教学语言,不管怎么说都是令人称羡的。但是当前课堂教学谈“讲”色变,似乎一“讲”便是个人作秀,一“讲”则不懂教学规律,一“讲”则穿了新鞋走了老路。实际上,如果学生碰到完全不知道、不了解的知识,就是启也是启而不发。大纲上说得好:“教师要把知识讲清楚,要抓住重点和难点;不在讲得多,而要讲在点子上;不在讲得细,而在于启发学生的思考。”例如,直接向学生介绍人文背景、历史知识、规章制度等。因此,教师有时需要“该告诉时就告诉”,切不可遇到“讲授”就“感冒”。
  三、重过程轻结果
  一直以来,“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师逐渐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释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然而,因为一些教师的“跟风”,往往走进了“只注重过程,忽视结果”的“怪圈”。
  笔者曾听过一堂市级语文公开课(小学低年级)。课堂上教师通过画、唱、跳等各种表演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在热闹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也极高,一片“我我”的叫声,让听课者也受到感染,应该说,这位老师重视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然而可惜的是,一堂课下来,不少学生对应该掌握的几个生字竟写不出来。生字教学作为低年级教学的一个重点,却在教学中缺失了,这让笔者想到叶澜教授的话:“一堂课应该是有效益的课。”也就是说课堂上,学生应该有所收获,有所变化,这是好课的基本要求。
  《通识读本》也强调,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结果的过程,只是美丽的肥皂泡,只是精彩一瞬间。因此,学习任何一门学科,过程和结果是统一的,不可偏废。
  四、重创新轻继承
  《课标》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于是,“创新”成为某些教师的“尚方宝剑”,处处创新,时时创新,想着法创新,逐渐缺失了继承,走进片面创新的“怪圈”。
  例如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说泛滥成灾,逢课必用。不可否认,多媒体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能将抽象的复杂的知识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所以一经运用就广受欢迎:从教学伊始到结束,老师不停地敲击键盘;多媒体代替了教师的讲解、范读、板书;更有甚者离开了多媒体竟然不能正常上课。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的老师有没有考虑到多媒体运用的价值?如果一支粉笔、一块小黑板就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非要用多媒体呢?究其根本,还是教师或盲目跟风,无端创新;或片面理解好课的标准,过分夸大多媒体的作用;或功利主义作祟,以博得听课者的好评。
  众所周知,旧的事物并不代表落后,新的事物也不都代表着先进;新与旧、继承与创新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所以说,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提升。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吸收先进的理念,又要继承多年来积累的好的做法。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改革”而不是“革命”,是扬弃而不是大破大立,我们既要吸收先进的理念,又要继承多年来积累的好的做法。因此,课堂教学既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也不可一味地追求“新意”,更不可无度地“猎奇”,要警惕语文课堂教学陷入“怪圈”。
  (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内痔套扎外痔切除保留齿线术与外切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的两种术式进行研究,观察两种术式的总体疗效、愈合时间、术后疼痛、术后并发症、对肛门功能的影响,对比盆底肌
导悟式教学模式是以常规教学模式为基础,吸取国内外先进教学模式中素质教育之精华,对其教学特点兼收并蓄而构建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教师大量的繁琐的讲解让位于学生的“读”,由读入文,以读代讲。  一、什么叫“导悟”  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实践活动中去,达到对阅读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有深层把握和领会。从概念看,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主要是
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很多教师恰恰因为没有有效的解决这个难点的策略,而使应用题教学陷入困境。这也同时使这个问题成为了小学教学中一个亟需解决重要课题。那么,一般地说,小学应用题教学的不理想现状有哪些表现?又该如何优化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呢?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不理想现状  目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大多还是采取先讲例题,然后训练,训练也是学生先做题,之后教师再讲,缺
摘要:造成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原因很多,本文试从实践操作的层面,再探小学语文低效原因,探讨实施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效原因;有效教学;策略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专家学者、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群起炮轰我们的语文教学——高耗低效。一时间,研究语文教学高耗低效原因的文章是层出不穷,找出的原因有千条万条,可能让人真正心服口服的又寥寥无几。本文试从语文实践操作的层面再探小学语文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这就需要我们从生活中不断地去发现美,欣赏美。而比较阅读是我们发现美,欣赏美的一个重要方法。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比较,会使我们取得诸多收获。那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比较阅读呢?  一、同文比较,提高理解的程度  在同一篇课文中,针对不同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都知道,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的问题,与培养学生思维的不同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全面考虑,根据不同的课型和教材内容,教师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各种带有艺术色彩的问题,促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语言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教育呼唤“爱”,教师提问前首先要做到“心中有孩子”,这就是指时时刻刻都必须想着孩子,凡事急孩子之所急,想孩子之所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只有让学生潜心品词品句,放飞想象的翅膀,通过反复研读文本,边读边联系现实生活,自己品味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