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除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chao10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中,我经常听到学生反映:老师讲课时,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却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有时,当老师们把问题分析完时,我才大拍脑袋,“唉,我怎么没想到这样做呢”?事实上,有些问题,同学无法解决,并不因为问题太难,而是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这种障碍,有的是来自老师教学的疏漏,有的则来自于学生不科学的知识结构。因此,解决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意义十分重大,下文将会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一、研究思维障碍成因
   学生能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来吸纳新知识,即找到新旧知识的“媒介点”,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便发生了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导致原有知识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使学生获得新知识。但这个过程,并非一次性就能成功的。如果教师不顾学生的基础,教师只按自己的思路进行灌输式教学,到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数学思维往往就会卡壳,感到无所适从,老师所传授的这些新知识就会被排斥于外。
  二、 数学思维障碍表现
  1. 思维的肤浅性:学生对一些数学概念、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理解,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概括,不能脱离表象,只形成抽象的概念,这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于是,便有如下表现:①学生只注重由因到果的思维,不注重变换思维。如我先要求学生证明:如| a |≤1,| b |≤1,则……然后提问,有部分同学是通过三角代换来证明的,即设a=cosα,b=sinα,理由是| a |≤1,| b |≤1。这就反映了学生在思维上的肤浅,他们把两个毫不相干的量(a,b)建立了具体的联系。②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往往善于处理一些直观的或熟悉的数学问题,而对那些不具体的、抽象的数学问题常常不能抓住其本质,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模型或过程去分析解决。
  2. 思维的差异性: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尽相同,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各有差异,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偏颇。如非负实数x,y满足x+2y=1,求x2+y2的最大、最小值。解决这个问题时,如对x、y的范围没有足够的认识(0≤x≤1,0≤y≤1/2),那么就容易产生错误。又如函数y= f (x)满足f(2+x)=f(2-x)对任意实数x都成立,证明函数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2对称。这个问题,多数学生都做不好,主要反映在书写不清楚,于是我就指导学生在《函数》这一章节中找相关的内容看,待学生看完奇、偶函数、反函数与原函数的图像对称性之后,终于顺利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3. 思维定式的消极性:高中生已有较为丰富的解题经验,有些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某些想法深信不疑,思维形成定势,很难放弃一些陈旧的解题方法,不能根据新的问题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得出新的解题方法。
  三、 数学思维障碍的突破
  1. 起始教学讲究方法。老师对高一新生,要着重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基础知识,在讲解新知识时,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照顾学生个性差异,强调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动精神,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生刚进校时,老师一般都要为学生复习二次函数内容,教学经验表明: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最大、最小值的求法普遍感到困难。为此,我曾对新生的复习课进行过这样的设计:
  ①求出下列函数在x∈[0,3]时的最大、最小值:(1)y=(x-1)2+1,(2)y=(x+1)2+1,(3)y=(x-4)2+1; ②求函数y=x2-2ax+a2+2,x∈[0,3]时的最小值;③求函数y=x2-2x+2,x∈[t,t+1]的最小值。
   上述设计,层层递进,学生每做完一题,我都适时给他们指出解决这类问题的要点,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2. 重视传授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我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的同时,还注意对学生加强数学意识渗透,指导学生以意识带动双基,将数学意识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如:设x2+y2=25,求u= 的取值范围。若采用常规的解题思路,u的取值范围不大容易求,但适当对u进行变形:转而构造几何图形容易求得u∈[6,6 ],这里对u的适当变形实际上是数学的转换意识在起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加强数学意识的教学,如“因果转化意识”“类比转化意识”等的教学,才能使学生面对数学问题得心应手、从容作答。
  3. 消除思维定势消极作用。如教学“函数的奇偶性”后,学生在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时常忽视定义域问题,为此,老师可设计如下问题进行纠正:判断函数 在区间[2 ―6,2a]上的奇偶性。不少学生由f(―x)=―f(x)立即得到f(x)为奇函数。教师设问:①区间[2 ―6,2a]有什么意义?②y=x2一定是偶函数吗?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学生意识到函数 只有在a=2或a=1即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时才是奇函数。
   新课标向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老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就会消除学生数学思维障碍,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就如何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面对课堂,如何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实效、高效,如何使数学课堂生活化,如何使课堂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阵地,如何创设开放平等实效的课堂,是每个数学教师面临的问题,本文从研究学生、教法、学法三个方面阐述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关键词】师生关系 创设情境 课堂提问 评价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高课堂教
【内容摘要】为了真正地体现幼儿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幼儿园课程应该以幼儿为本,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设计课程。“主题网络教育活动”是一种以幼儿利益为先、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课程模式。它充分尊重幼儿,真正地体现幼儿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其课程内容以幼儿的兴趣为依据,注重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注重活动过程,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环境为主题服务,发挥环境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使教育目标更好地落实到幼儿身上,使幼儿的全面
随着“分级阅读”“科学认读”“分享阅读”“绘本教学”等一系列早期阅读课程进入到幼儿园和幼儿家庭中,大多数老师反映很多家长对于“阅读”的概念都定位在孩子的识字量上,每隔一段时间或一个教学活动结束后就针对书本知识急切询问孩子“今天这些字你都认识吗?”,这样一味地教孩子还不熟悉和不能辨认的字,却忽视了文学活动本身赋予孩子的意义和积极因素。其实,说到底还是重视“阅读过程”或注重“阅读结果”的严重误区存在于
目前我国小学教学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曾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这也可能是上述问题的原因之一。一直以来,有效教学都是教育的一种理想与追求。我们在实践中一直关注这样的问题: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才是有效的?我
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加强师生情感交流的共同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列宁说:“没有人类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唤起学生追求真理、掌握知识的强烈愿望。化学课教材的特点是抽象的概括多于形象的描述,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思维结构重新组材,运用各自的巧妙方法去激发追求真理的火花。如何创设课堂学生学习的情境
【摘要】创新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数学作为一门锻炼学生思维的基础学科,在整个的学校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数学老师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 数学学习 创新教育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
又是一年毕业季,我国一些地方又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而“应用技术型人才荒”的问题。  全球人力资源解决方案知名公司万宝盛华集团最新公布的2012年度人才短缺调查报告显示,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1/3雇主面临“用工荒”,熟练技工位列最短缺人才第一位,27%的中国企业存在合格技工难寻的问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大力培养造就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青年人才和急需紧
长期以来,作业“全收全改”是教师普遍采用的方法,也是学校对教师的基本要求。随着课改的深入,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关于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建议,笔者认为以前的作业批改评价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弊端:(1)占用教师大量工作时间,直接影响教师专业发展;(2)作业批改评价方式简单化,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自我评价过程缺失,不利于学生养成好习惯。  因此,需要优化小学数学作业批改评价方式,以提高学生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