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中,我经常听到学生反映:老师讲课时,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却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有时,当老师们把问题分析完时,我才大拍脑袋,“唉,我怎么没想到这样做呢”?事实上,有些问题,同学无法解决,并不因为问题太难,而是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这种障碍,有的是来自老师教学的疏漏,有的则来自于学生不科学的知识结构。因此,解决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意义十分重大,下文将会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一、研究思维障碍成因
学生能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来吸纳新知识,即找到新旧知识的“媒介点”,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便发生了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导致原有知识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使学生获得新知识。但这个过程,并非一次性就能成功的。如果教师不顾学生的基础,教师只按自己的思路进行灌输式教学,到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数学思维往往就会卡壳,感到无所适从,老师所传授的这些新知识就会被排斥于外。
二、 数学思维障碍表现
1. 思维的肤浅性:学生对一些数学概念、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理解,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概括,不能脱离表象,只形成抽象的概念,这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于是,便有如下表现:①学生只注重由因到果的思维,不注重变换思维。如我先要求学生证明:如| a |≤1,| b |≤1,则……然后提问,有部分同学是通过三角代换来证明的,即设a=cosα,b=sinα,理由是| a |≤1,| b |≤1。这就反映了学生在思维上的肤浅,他们把两个毫不相干的量(a,b)建立了具体的联系。②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往往善于处理一些直观的或熟悉的数学问题,而对那些不具体的、抽象的数学问题常常不能抓住其本质,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模型或过程去分析解决。
2. 思维的差异性: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尽相同,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各有差异,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偏颇。如非负实数x,y满足x+2y=1,求x2+y2的最大、最小值。解决这个问题时,如对x、y的范围没有足够的认识(0≤x≤1,0≤y≤1/2),那么就容易产生错误。又如函数y= f (x)满足f(2+x)=f(2-x)对任意实数x都成立,证明函数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2对称。这个问题,多数学生都做不好,主要反映在书写不清楚,于是我就指导学生在《函数》这一章节中找相关的内容看,待学生看完奇、偶函数、反函数与原函数的图像对称性之后,终于顺利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3. 思维定式的消极性:高中生已有较为丰富的解题经验,有些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某些想法深信不疑,思维形成定势,很难放弃一些陈旧的解题方法,不能根据新的问题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得出新的解题方法。
三、 数学思维障碍的突破
1. 起始教学讲究方法。老师对高一新生,要着重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基础知识,在讲解新知识时,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照顾学生个性差异,强调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动精神,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生刚进校时,老师一般都要为学生复习二次函数内容,教学经验表明: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最大、最小值的求法普遍感到困难。为此,我曾对新生的复习课进行过这样的设计:
①求出下列函数在x∈[0,3]时的最大、最小值:(1)y=(x-1)2+1,(2)y=(x+1)2+1,(3)y=(x-4)2+1; ②求函数y=x2-2ax+a2+2,x∈[0,3]时的最小值;③求函数y=x2-2x+2,x∈[t,t+1]的最小值。
上述设计,层层递进,学生每做完一题,我都适时给他们指出解决这类问题的要点,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2. 重视传授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我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的同时,还注意对学生加强数学意识渗透,指导学生以意识带动双基,将数学意识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如:设x2+y2=25,求u= 的取值范围。若采用常规的解题思路,u的取值范围不大容易求,但适当对u进行变形:转而构造几何图形容易求得u∈[6,6 ],这里对u的适当变形实际上是数学的转换意识在起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加强数学意识的教学,如“因果转化意识”“类比转化意识”等的教学,才能使学生面对数学问题得心应手、从容作答。
3. 消除思维定势消极作用。如教学“函数的奇偶性”后,学生在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时常忽视定义域问题,为此,老师可设计如下问题进行纠正:判断函数 在区间[2 ―6,2a]上的奇偶性。不少学生由f(―x)=―f(x)立即得到f(x)为奇函数。教师设问:①区间[2 ―6,2a]有什么意义?②y=x2一定是偶函数吗?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学生意识到函数 只有在a=2或a=1即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时才是奇函数。
新课标向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老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就会消除学生数学思维障碍,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一、研究思维障碍成因
学生能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来吸纳新知识,即找到新旧知识的“媒介点”,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便发生了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导致原有知识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使学生获得新知识。但这个过程,并非一次性就能成功的。如果教师不顾学生的基础,教师只按自己的思路进行灌输式教学,到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数学思维往往就会卡壳,感到无所适从,老师所传授的这些新知识就会被排斥于外。
二、 数学思维障碍表现
1. 思维的肤浅性:学生对一些数学概念、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理解,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概括,不能脱离表象,只形成抽象的概念,这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于是,便有如下表现:①学生只注重由因到果的思维,不注重变换思维。如我先要求学生证明:如| a |≤1,| b |≤1,则……然后提问,有部分同学是通过三角代换来证明的,即设a=cosα,b=sinα,理由是| a |≤1,| b |≤1。这就反映了学生在思维上的肤浅,他们把两个毫不相干的量(a,b)建立了具体的联系。②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往往善于处理一些直观的或熟悉的数学问题,而对那些不具体的、抽象的数学问题常常不能抓住其本质,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模型或过程去分析解决。
2. 思维的差异性: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尽相同,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各有差异,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偏颇。如非负实数x,y满足x+2y=1,求x2+y2的最大、最小值。解决这个问题时,如对x、y的范围没有足够的认识(0≤x≤1,0≤y≤1/2),那么就容易产生错误。又如函数y= f (x)满足f(2+x)=f(2-x)对任意实数x都成立,证明函数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2对称。这个问题,多数学生都做不好,主要反映在书写不清楚,于是我就指导学生在《函数》这一章节中找相关的内容看,待学生看完奇、偶函数、反函数与原函数的图像对称性之后,终于顺利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3. 思维定式的消极性:高中生已有较为丰富的解题经验,有些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某些想法深信不疑,思维形成定势,很难放弃一些陈旧的解题方法,不能根据新的问题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得出新的解题方法。
三、 数学思维障碍的突破
1. 起始教学讲究方法。老师对高一新生,要着重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基础知识,在讲解新知识时,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照顾学生个性差异,强调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动精神,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生刚进校时,老师一般都要为学生复习二次函数内容,教学经验表明: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最大、最小值的求法普遍感到困难。为此,我曾对新生的复习课进行过这样的设计:
①求出下列函数在x∈[0,3]时的最大、最小值:(1)y=(x-1)2+1,(2)y=(x+1)2+1,(3)y=(x-4)2+1; ②求函数y=x2-2ax+a2+2,x∈[0,3]时的最小值;③求函数y=x2-2x+2,x∈[t,t+1]的最小值。
上述设计,层层递进,学生每做完一题,我都适时给他们指出解决这类问题的要点,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2. 重视传授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我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的同时,还注意对学生加强数学意识渗透,指导学生以意识带动双基,将数学意识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如:设x2+y2=25,求u= 的取值范围。若采用常规的解题思路,u的取值范围不大容易求,但适当对u进行变形:转而构造几何图形容易求得u∈[6,6 ],这里对u的适当变形实际上是数学的转换意识在起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加强数学意识的教学,如“因果转化意识”“类比转化意识”等的教学,才能使学生面对数学问题得心应手、从容作答。
3. 消除思维定势消极作用。如教学“函数的奇偶性”后,学生在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时常忽视定义域问题,为此,老师可设计如下问题进行纠正:判断函数 在区间[2 ―6,2a]上的奇偶性。不少学生由f(―x)=―f(x)立即得到f(x)为奇函数。教师设问:①区间[2 ―6,2a]有什么意义?②y=x2一定是偶函数吗?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学生意识到函数 只有在a=2或a=1即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时才是奇函数。
新课标向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老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就会消除学生数学思维障碍,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