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绽放德育的光芒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ona_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話题:多维化实施德育之路径
  中国教育正在开启一个新时代。新时代的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未来社会需要,作为根本质量标准。德育和智育是不能分开的。学科知识的学习与人的德性成长应该而且必须是紧密融合的。教师在所任学科的教学中,应多维化实施德育。多维化实施德育不仅要通过专业德育课程和学科教学使知识真正能够通过学习的过程形成学生精神发展和德性成长的智力基础,还要通过所营造的审美化的生活氛围,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升华,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摘 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阵地,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为学生奠定成长的根基。学生应在真实的生活体验、生活创造中感悟道德的境界,养成良好的德行。德育和生活融合,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本文结合日常教学实践,探讨了基于现实生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 德育;现实生活;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德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列居“五育”之首,道德教育是德育中最基础与最核心的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重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为学生奠定成长的根基。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必须和生活融合,应寓教于生活之中。生活是宝贵的德育资源,生活是最佳德育路径。”学生应在真实的生活体验、生活创造中感悟道德的境界,养成良好的德行。教师应秉承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践行生活德育理念,将道德与法治教学和生活融合,将德育渗入生活的每个细节,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一、挖掘生活资源,用鲜活的水源润泽幼苗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澄明的心灵,纯洁的思想,高尚的品德,需要源头活水的注入,需要鲜活知识的补充,生活就是德育的源头活水。生活如一片海,蕴藏着取之不尽的宝藏;生活如一本书,记录着人生的酸甜苦辣;生活似一面镜子,投射出人们的心灵;生活像一盏灯,为我们照亮着前行的道路。生活如同阳光雨露,温暖滋润着一棵棵幼苗,呵护着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生活是宝贵的德育教学资源,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源头活水。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挖掘生活资源,选取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去浇灌润泽一株株幼苗,为学生长成参天大树提供丰富的养分,让他们绽放光彩。
  挖掘生活资源,可以把生活搬进教室,再现生活中的场景,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融入社会生活,去赏析自然风光,了解传统习俗,感受人间真情,唤醒道德认识。挖掘生活资源,要求与时俱进,捕捉生活素材,用好鲜活的生活教材。例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都投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之中,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成功地抵御住疫情。在“美好生活哪里来”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及时联系现实生活,用好“抗击疫情”这部活教材,将“钟南山、李兰娟等的英雄事迹”“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设奇迹”等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植入课堂,把这些生活素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用生动鲜活的资源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观教育。
  二、创设生活情境,用可感的场景激发兴趣
  只有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才会乐于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教师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探究实践,主动感悟提炼。
  把学生置于形象具体的场景中,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而且有利于感性知识的形成。创设生活情境,需要将问题融入生活情境,用可感的生活场景去激发学生兴趣,点燃学生道德探究的欲望。例如,在教学“我们的好朋友”一课时,教师播放了一段小视频:课间,教室前的桂花树下,一群学生围着小伟一个劲儿地喊叫:“给我!”“我要!”原来,小伟妈妈从日本带回一些巧克力,让小伟和同学们分享,小伟把巧克力分给小丽、小涛,就是不愿分给小强,惹得小强很不开心。学生们看到视频中是自己班发生的事情,个个都瞪大眼睛,尤其是那些主角,看到自己在视频中,很是兴奋。“从视频中可以看出,谁是小伟的好朋友?”真实的生活情境,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自然地引入了课题。
  三、丰富生活经历,用真实的活动体验感悟
  品德的形成不能靠说教,而要靠真切的活动体验与感悟。活动是教和学的基本形式,学生亲历各种活动过程,如观察、讨论、制作、种植、饲养等,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感悟、建构。活动注重实践探究,将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有机融合,有助于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
  为了丰富学生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要为学生搭建多种活动舞台,给学生创造体验感悟的机会。教师组织学生通过生活访谈、角色扮演、情境表演等方式,开展参观考察、调查采访、种植饲养等室外生活类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例如,在教学“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一课中,为了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浪费现象,提高学生节约的好习惯,可以设计“参观考察食堂”活动,组织学生观察食堂环境,调查采访食堂师傅,了解他们每天的工作流程,组织学生观察午餐结束后的餐桌状况,统计一天浪费饭菜的数量。学生课后调查记录生活中的浪费现象,完成调查报告。参观考察、调查记录的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生活体验的过程,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体验感悟,胜过了空洞的书面说教。
  四、开展生活游戏,用有趣的游戏激发浸润
  当前,学生很少再玩像捉迷藏、抽陀螺、丢手绢、丢沙包、打玻璃球、抢凳子等集体性的传统游戏。但是游戏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意义非凡,是他们认识世界的窗口,也是他们学会交往的路径。
  游戏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生活,培养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益智健体,而且可以对他们进行润物无声的道德教育。游戏促进了学生互动交往,有助于提高道德认知,有利于提升道德情感,有利于形成道德规范。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将传统游戏引入课堂一是可以增强学生的童年乐趣,二是可以发挥游戏的德育功效。例如,在教学“自主选择课余生活”一课中,教师向学生介绍了丢手绢、丢沙包等几个传统游戏的方法,并组织学生玩游戏,游戏活动增强了人际交往,让学生发现自我,学会克己谦让,学会团结合作。欢快有趣的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道德认知,浸润了学生道德品质。   五、找寻生活榜样,用现实的形象唤醒激励
  “教育的艺术在于唤醒与激励。”德育的最高境界在于“不教之教”。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做到“不教之教”,最好的方法是寻找生活榜样,用现实的形象唤醒激励,利用生活中的优秀人物,给学生树立标杆,从先进事迹中感受到人物的高尚的品德,从而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生活榜样都是学生身边的活生生的人,真实可信,感染力强,与学生零距离,可感可亲,激励性強。例如,教师在教学“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一课中,充分利用身边的现有资源,引导学生找寻生活中的优秀人物,如校园十大“孝星”,学习他们的事迹,找寻他们的闪光点,实施换位思考,实现道德迁移,通过学生身边的榜样激励、标兵引领,学生唤醒自己的道德情感,激励规范道德行为,达到了自我教育之效果。
  六、精选生活辩题,用激烈的辩论洗涤心灵
  辩论是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通过设置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自主选择观点,组织学生围绕辩题展开对话、辩驳,双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试图驳倒对方论点,以期对方相信认同自己的观点。辩论有助于激发学生主体性,发挥学生内在潜力;辩论有助于发展学生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辩论有助于洗涤思想,净化灵魂,提升境界。
  选择辩题是辩论教学的前提,也是影响辩论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有价值的辩题应当具有典型性与生活性,是当前社会中凸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道德与法治方面的问题,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如果辩题脱离生活实际,势必会导致学生在辩论中空谈,学生由于没有生活经历,缺乏事实证据,会造成无病呻吟、辩驳无力、强词夺理。例如,在教学“当冲突发生”一课中,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发生的一起冲突事件为辩题,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真实的生活案例,让学生辩驳有据,辩驳有力,学生在激烈的辩驳中懂得如何正确对待和解决冲突,学会正确处理同伴关系,提升了道德品质。
  朱永新教授认为:“道德教育应该存在于活生生的生活中。”生活是现实的,可感可知的,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对生活的体验、感悟与行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立足现实生活,实现生活与德育的有效对接,让生活绽放德育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尹海霞.以生为主因材施教——“道德与法治”个性化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2019(33).
  [2.]杨桂芹.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学周刊,2020(6).
  (责任编辑:姜波)
其他文献
[摘 要]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依托具象的数学活动,这是由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定规律决定的。任何阶段的数学学习绝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的积累,而是要在数学课程中不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其中包括将数学的经验性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从而形成理性与感性知识有机组合的基本数学能力。本文阐述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内涵、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特点及教学方法。   [关键词] 抽象;意识;感受;动机  一、数学基
[摘 要] 本文从情感教育的基本理念出发,分析情感教育渗透于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并阐述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从教育目标、学生发展、心理教育、教学评价、家校共育等角度探究实践方法。   [关键词] 情感教育;班主任;渗透方法  情感,是人们以直接体验的形式表现对周围事物的一种态度,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内驱力。在小学阶段,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应强调情感的重要性,并结合学生的情感认知发展阶段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教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营造开放的课堂。那么,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怎样教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笔者认为,只有充分挖掘语文课堂教学的内涵,关注学生自我体验的形成,强调合作、创新、自主的学
摘要:1980至2000年是我国档案实践迅速发展,档案理论创新极为活跃的一个历史时期,本文从档案学史角度追溯了引发这一时期档案理论发展的实践因素,择要分析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创新理论,认为档案实践既是档案理论创新的现实基础,也应成为档案创新理论转化的目的地,指出应以档案理论的实践转化作为档案学研究的最高追求,  关键词:档案学史 档案实践 档案理论    综观近年来我国的档案学研究,创新已成为响亮的主
[摘 要] 语文教学必须在积累上下功夫,重在唤起学生的兴趣、乐趣和积极性,通过“三步曲”,重点指导学生运用教材积累法、背诵默写法、“烂笔头”法、板块积累法和读写积累法等,同时,指导学生积累时注意方法科学和持之以恒。   [关键词] 语文学习;科学积累  笔者大学时学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毕业即登讲台。上讲台之前,笔者踌躇满志、信心十足,可是经过教学实践发现自己错了,课堂上学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踊
1 概述    1.1 时间界限与区分:2004年7月至2006年6月。为了方便统计与对比分析,我们将跨越3个年度的24个月中的查询情况按每半年(6个月)分为一组。  1.2范围:开封市档案馆第一保管部。  1.3调查统计分析的重点:此次调查统计的重点主要是查阅人年龄、查询主体、查询内容、查阅目的、查到率、未查到内容等几项。  1.4特别约定:由于来馆查阅档案的群众在填写查阅登记表时有空项或漏项
摘要:笔者通过对档案界几位专家学者观点的分析,提出档案馆职能的“双核心论”,即“存史”和“利用”共同作为档案馆的核心职能。两者对立统一。相辅相成。  关键词:核心职能 利用存史 档案馆 双核心    档案馆是档案事业的主体,档案馆的核心职能研究对于我国档案馆理论与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宗培岭、潘玉民教授的《存史乎?利用乎?——档案馆核心职能论》一文对档案馆核心职能的探讨引起了档案界同行的关注
[摘 要] 教研组建设,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内涵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2018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教研组建设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存在意义与新使命。  [关键词] 教研组建设;治愈;学校“空心”病  随着教育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立德树人作为国家战略被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如
[摘 要]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目的在于在阅读实践中编写导学案,依托导学案,设计阅读任务,引领学生完成导学案预习、渗透方法、以读促说、讲练做结合,分解难题,增加阅读教学的弹性,逐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策略引领下,孩子们快乐地完成阅读任务,彰显出阅读教学的精彩。   [关键词] 小学英语;导学案;阅读教学  阅读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重视阅读的策略引领,编写导学案,
案例背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目的是让校园的每一个空间,都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很多教师审美能力很不错,也很花心思和工夫,把班级布置得美美的。可是,如果有人问你:“你们的班级文化是什么?”很多班主任都会为之一愣,因为他们可能都没想过这个问题。他们的班级文化建设往往是碎片式的,觉得哪个好看,就用哪个,缺乏系统性和主题性。  “文化”是什么?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