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亮点 略及其余

来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ksong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思想】
  2001年以来,我区一直坚持每周安排一课时专门指导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并编写了地方教材。《秋天的音乐》便是选编在八年级上册的一篇美文。
  阅读欣赏美文与讲析课文最大的区别在于,不讲究知识点的全面覆盖,而是体现“凸显亮点,略及(或不及)其余”的课堂特色,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慢慢咀嚼、渐渐理解并化用文本中的光彩照人之处。
  《秋天的音乐》这篇文章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深奥,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作了如下的处理:一是只欣赏第1-16段,对结尾部分关于“艺术原本是欺骗人生的”与“艺术其实是安慰人生的”的讨论有意作了回避,暂不涉及。二是紧扣“景物”“音乐”“感受”这三个关键词做文章。在“整体感知”这一教学环节中,先让学生以这三个词造句,概括第一段的大意;接着,又要求学生用“ (景物)像 (音乐),让我感受到 ”这样的句式造一组句子,概括文章的大意。在“品味、积累语言”这两个流程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到这三个词,但实际上,学生在点评、交流的过程中,还是离不开这三个方面。事实上,从学生的课堂交流情况来看,学生赏读的精致华美、富有表现力的语句,都是围绕描写秋天景物,渗透音乐元素、抒写人生感受的内容来展开的。在“运用语言”这一环节中,先要求学生描述画面景物,只要具体准确就行,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加难度,要求学生渗透进音乐的元素,揭示出独特的感受。
  为什么这样处理呢?首先,遵循“深文浅教”的原则。本文与学生在课本中接触的《春》《济南的冬天》这一类纯写景的文章有明显的不同。作者在描写秋天的景物过程中,不断融入自己的感受,抒写人生哲理,这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都是充满陌生感的。而原文最后5段关于人生与艺术关系的命题,更是充满了浓厚的思辨色彩,深刻、玄奥,很为难学生,故而我采用了回避的策略。
  其次,体现“凸显亮点”的特色。文中作者一路观赏景物,欣赏音乐,畅谈感受。随着火车的前行,景物不断更新,音乐随之改变,感受相应涌现。景物描写如诗如画,充满魅力;音乐点缀如滋如润,沁人心脾;感受点化如禅如道,催人警醒。行文思路,自然流畅,描写抒情,精彩纷呈,是值得学生习得、模仿的极好范例。因此,我将教学重点定位为“品味、积累、运用文中精美的语句”。
  再次,符合“螺旋上升”的规律。本节课先让学生在扫除文字障碍的基础上,抓住总领全文的第1段,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再让学生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按照指定的格式造一组句子概括文章内容,再深入文本体味涵泳,含英咀华,欣赏文章精美的语言,并选择心仪的语句朗读背诵,最后,运用习得的语言和技巧描述画面,以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的设计应该符合由浅入深、逐步提升的认知规律,学生乐意参与,也容易获得成功感。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略)
  二、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第1段,以文中“景物、音乐、感受”为关键词造句,概括大意。
  预设:伴着音乐欣赏景物会产生特殊的感受。
  2.速读第2—16段,用“ (景物)像 (音乐),让我感受到 ”这样的句式造一组句子,概括文章的大意。
  示例:秋天的田野像明亮的钢琴曲,让我感受到真正的富有感是属于创造者的。
  三、品味、积累、运用语言
  (一)品味语言
  文中语言精致华美,富有表现力,请在文中圈划、点评、交流。
  提示:可从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锤炼、句式的构造等方面入手。
  预设示例:
  几座闪闪发光的麦秸垛,一缕银蓝色半透明的炊烟,这儿一棵那儿一棵怡然自得站在平原上的树,这儿一只那儿一只慢吞吞吃草的杂色的牛。
  赏析:“闪闪发光”细腻传神地描绘了金色的麦秸秆在阳光照耀下炫目的情态;“银蓝色半透明”描摹了淡淡的炊烟以蓝天为背景缓缓飘荡的情景;“怡然自得”赋予树以人的精神状态,突出了画面的安详;“这儿一只那儿一只”表现了牛的自由自在,与“这儿一棵那儿一棵”对应,句式整齐优美,朗朗上口。
  【这篇美文最大的亮点就在于语言精致华美、富有表现力,因此品味语言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它是对前面感知文本内容的深化、细化,也是后面积累运用语言的重要基础,更是学生感受语言魅力、提高语文素养的必要环节。这一环节只有学生自己充分思考、自主探究才能完成,是一个他人无法替代的过程,因此,在这一环节我给学生留足了时间。】
  (二)积累语言
  1.指导朗读
  2.自由朗读
  3.指名诵读
  (三)运用语言
  1.展示秋天画面
  2.描述画面内容
  3.融入音乐元素
  4.揭示独特感受
  四、教师寄语
  请学生和自己一起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秋天的音乐》——
  秋天/音乐撩拨我心灵/温暖甜醉
  阳光像钢琴明亮的音色/——辉煌/大地像生过婴儿的母亲/——满足/天空像小提琴轻扬的旋律/——陶醉/森林像金灿灿的铜管乐队/——庄严
  那垂死的老树唱针般的/用朽根/在大自然深处划出曲调/——那是多么忧伤的曲调呀/葱绿的幼树号角般的/用绿意/奏出生命的华章/——那是歌颂死亡的华章呀
  秋天/音乐净化我的身心/让我像玻璃一样透明
  【这首诗我称之为“集美诗”,是受余映潮老师的影响而“创作”的。就是把文中精美的词语、句子集中在一起,组合成一段话、一篇短文或一首小诗。
  这首诗是对本文各个画面以及与之匹配的音乐、感受的合成,用它来结束本节课,首先起着总结全文的作用。再者,我请的是班上擅长朗读的两名学生,与他们一起朗读,有师生同台展示,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此外,这也是教给学生一种积累的方法,以示例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艺术地积累文中精美的词句。】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上完之后,学生应该有这样一些收获。
  其一,习得了一些语言技巧。课堂上,学生一直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概括文段,按要求造句,品味、积累、运用语言,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享受到了文中语言的魅力,能背诵部分精彩语句,并尝试运用了一些词语、句式和手法。
  其二,理解了一种写景手法。描写秋天景物,渗透音乐元素,抒写独特感受,这是文中写景的一大特色,也是一大亮点。课堂活动中,“景物、音乐、感受”这三个词不断呈现和强化,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其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一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三,领悟了一点人生哲理。文中作者的“感受”中闪现着他对人生的领悟。学生在按要求造句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悟到了一些道理:只有获得丰收才会产生幸福感、满足感;静谧安详的风景是绝美的人间牧歌;垂暮的秋天并不代表死亡,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那只是为了再生而作出的奉献……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以为体现了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始终围绕“主体问题”安排教学活动。这个“主体问题”就是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积累、品味、运用文中精美的语句。第二,始终注重“张弛有度”地开展课堂活动。充分相信学生,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细密地思考问题,热闹酣畅地讨论交流,真实大胆地回答问题。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的表现可谓“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学生活动生成的答案超越了笔者原先的预设。这一点在品味语言这一教学环节中显得尤为突出。第三,始终抓住“诱导时机”启发学生思考。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课堂上有些时机是稍纵即逝的,及时把握住了,才能体现教者的教学智慧,也才能形成课堂的亮点。课堂上,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朗读“躺着”两个字,指导学生领会“圣殿的声音”的内涵,纠正学生对“大道”理解的偏差,这些都给学生以教益,使课堂显得厚实而灵动。■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励才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借助课前充分的情感理解、课中适切的情感表达等渠道,构建思品课堂的情感场,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认知自己、辨别他人感受的水平,提升对道德规范的认同感和践行能力,既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应然选择,也是融洽师生关系、实现师生情感智慧共长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思品;课堂情感场;情感理解;情感表达;情感智慧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
主持人语  把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到“自主、合作、探索”上来为什么就那么难?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自主、合作、探索”的教学方式就有让教学质量滑坡的危险?为什么“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热闹了一阵子,又陷入了沉闷?症结在哪里,问题在哪里,怎样解决,路在何方?这一连串的问号几乎让人们“崩溃”了,人们也似乎陷入了无路可走的迷茫。  ——该不该“自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怎样“自主”
【摘 要】英语课堂交流中应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智能特点,善待学生个性差异,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效创设能够促使学生优势智能发展和迁移的教学情景和宽松的心理氛围,使其优势智能潜能得到最大化、最优化的发展,从而张扬其智慧活力,使英语课堂因多元而精彩,使学生有主见、能宽容、会尊重、懂协作。  【关键词】英语教学 多元智能 个性差异 和谐  一、善待个性差异,正视多元智能,实施有效教学  多元智力理论(T
主持人语  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出现了“回归原点”的强烈呼唤,“回归原点”就是回到课堂教学到底“教(学)什么”和“怎么教(学)”的问题上来,就是如何在“教”与“学”之间实现动态平衡。  对于“教(学)什么”的问题,我们业已形成的共识是,教给学生全面的、能动的学科素养,教给学生最具迁移价值的核心知识,对这些学科知识(能力)的深度理解、清晰表述和具体呈现,就形成了我们课堂教学目标中认知维度的主要内容。而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关于“问题”。  “问题”是认识主体想要弄清楚或力图说明的东西,也就是被主体清楚地意识到但又不能达到的目的地。它反映了主体现有水平与客观需要的矛盾。1988年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一个问题是一个对人具有智力挑战特征的、没有现成的直接方法、程序或算法的未解决的情境。”  “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一般具备三个特征:接受性——愿意解决并具有解决它的知识基础和
[摘要] 目的 通过量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我市两家三乙医院临床护士的职业紧张现状及影响因素。 方法 使用职业紧张量表修订版为调查工具,对我市三乙医院708名在职护士进行调查,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的职业紧张得分差异。 结果 职业任务总分(161.6±21.2),个体紧张反应(105.4±26.9),个体应对资源(113.2±28.0),职业紧张总分为(380.2±34.2),影响职业紧张的因素有护理工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总目标提出“三重联系”,这不仅规定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总目标,而且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以“频率的稳定性”为例,分析“三重联系”在数学教学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由此构建“频率的稳定性”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三重联系;教学设计;频率的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
【摘 要】针对初中英语语音教学的现状,基于一节连读语音课堂教学实践案例,探究了如何创设学生语音学习的良好心境,拓展学生语音学习的渠道,训练学生语音学习的准确度,增强学生语音学习的实践性,并对语音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初中英语;连读;语音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4-0047-03  【作者简介】周薇,江苏省连云港市
【摘 要】通过生本、师生、生生对话的层层深入,促进师生、生生理解文本,在对话中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读写结合的策略达到深度高效的学习目标。  【关键词】读写结合;对话;合作;共享;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3-0075-03  英语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是互动、是对话。师生、生生通过理解文本,学
主持人语  语文文学文本的教学多年来一直困扰业界。一方面,大家认为传统的文本解读方式过于僵硬;另一方面,当我们尝试着对其进行多元性解读时又受着这样那样的否定与指责。眼下语文课堂教学在这个领域仍处在经验性的价值判断层面。语文课堂对教材的文学文本给不出一个鲜明、合理的多解可能性,这对文学文本的阅读教学来说是残酷的,也限制了文学自身的审美可能性,经典常读常新成了一句实实在在的空话。如何在文学文本教学中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