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元典·回溯本源·回归本真

来源 :赢未来·学校品牌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kh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拙著《论语心读》与读者见面400多天,周末和节假日应邀到全国各地分享《论语》100多场。分享的对象包括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大学教授、中小学教师、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中学生、传统文化爱好者等,我如此执着、不知疲倦地演讲,只是在努力还原真实的孔子、真实的论语、真实的儒家、真实的心学,努力完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天赋使命。
  真实的孔子
  在中国,做人做事,尤其是做教育,绕不开孔子。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孔子曾经在天上,曾经在地下,曾经只在竹简、帛书之上,更多的时候在故纸堆。我开始记事的年代,适逢“批林批孔”,此时孔子既不在天上,也不在地下,几乎是在煤堆里——黑,甚至被踹到粪坑里——臭。如今孔子终于又回到人间,但却充满了严重的功利色彩:有些男人尊孔,他们相信孔子儒家提倡男权,主张男尊女卑,可以藉此维持男人的地位和尊严——殊不知真实的孔子是男女平等的最早倡导者;有些权贵尊孔,认为孔子维护等级秩序,劝人安于现状,不要僭越,不要改革,藉以维护既得利益——殊不知真实的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打破既得利益链条,给贫民发展机会的第一个自觉者;有些教育人士尊孔,误认为孔子开始提倡师道尊严,可以维护教师的神圣地位——殊不知孔门教学十分自由民主,孔子的课堂就是今天中国学生最羡慕的欧美课堂;不少学界人士尊孔,只为文化意淫,讲不出道理却只是一味强调“老祖宗就是好”——这仿佛使人想起十年文化革命,社会经济到了奔溃的边缘,但是人们却十分执着地高声齐唱“……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还有一些人打着恢复孔庙的幌子、带着儒学研究的帽子、扛着复兴儒学的旗帜,实际上“为稻粱谋”——温文尔雅的孔子地下有知,不至于怒骂,但是多少也有些哭笑不得的尴尬,因为他们根本不懂孔子。
  思想理念的人本精神和政治主张的民本追求,注定了孔子不可能成为像管仲一样成功的官僚、政客、政治家、军事家——他思想深处为民谋利,与君主穷奢极欲背道而驰,因此他生前很难长久有用武之地;但是孔子是一个成功的思想家,杰出的哲学家,伟大的教育家。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签署了一个联合宣言,其中有这么一句:“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何以人类最高科学成就奖获得者,要签署一个宣言,高度评价2500多年前的中国先哲呢?因为他们知道孔子作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值得全人类尊重、珍惜。
  一是孔子开贫民教育的先河。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把教育从宫廷转移到民间,给贫民教育权利,给贫民上升通道,给贫民发展空间。现在全民都重视教育,全社会都关注教育,全世界都追求教育公平,但是在孔子之前,乡下人、贫民不要说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力,甚至连识字、写字的权力和机会都没有,因为没有文字就无法获取可信的资讯:烟尘古道,面对疾驰的骏马或战车,人们并不知道路上的人来自何方,将去何处;古老的村落,人们并不知道国都有多远,天下有多大,常态面临着“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迷茫与困惑;四季更替,人们有很多生命感悟,却难以用文字表达;生死有命抑或生命无常,人们或许充满了恐惧或困惑,但是不知如何诉说。面对这样的文明转型,推动贫民教育,以教育改变人生,以教育改变命运,以教育改变社会,何等伟大!
  二是孔子开民办教育的先河。孔子的教育体系、结构、课程、方法是自己独立建构的;因为没有“正确的领导”,没有“英明的指示”,没有“科学的管理”,才有幸在自然自由的沃土中奏响人本情怀、人道主义、人文精神的强音,开创了民办教育的先河和奇迹,没有证据证明中国历史上的哪间书院教育或哪个朝代的太学、国子监之类的教育,比孔子颠沛流离的牛车上、大树下的教育更成功、更卓越——无论是教育理论还是教育实践。孔子民办教育成就归功于孔子以教为政的责任与担当,归功于孔子卓越的文化典籍整理内功,也归功于自然自由的教育生态。《道德经》有一句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以此诠释孔子教育成功的秘诀,颇为贴切。比如全天下人都知道对称是美的,但是如果一个城市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处处都对称,就不是美,那是单调,可怕的单调。为什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少有教育家,或者根本就没有教育家,因为教育的结构出现了十分可怕的科层结构:级长管学生,级长管教师,主任管级长,校长管主任,教办主任管校长,局长管教办主任,大局长管小局长,厅长管局长,省长、部长管厅长,除此之外媒体在管教育,网络在管教育,舆论在管教育。重压之下,校长连喘气都很困难,哪里还会有办学的自主权和积极性?处在底层的教师如何绽放人性的光辉,如何能绽放生命的激情,如何能绽放人生的精彩?而处于被管的最底层的学生,长达十二年的“严格管理”,已经迷失了人性,迷失了人伦,迷失了信仰,迷失了价值,迷失了理想,迷失了梦想,成为不折不扣的标准件。
  三是孔子开素质教育的先河。在孔子的课程结构中,无论是从六经的角度看——诗、书、礼、乐、易、春秋,还是从六艺的角度看——礼、乐、射、御、书、数,涵盖了当今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的全部内涵,还包括军事教育,其课程体系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多元发展的空间和个性发展的可能性。孔子有全面发展的课程建构,但是却没有全面发展的实践追求。全面发展是当代素质教育最大的伪命题:中国30年高考状元是“全面发展”的产物——总分排名式的教育评价和教育选拔就是“全面发展”伪命题演绎的荒唐逻辑,但是,非常遗憾,科研机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30年1000多名状元,没有一个成为行业领袖,没有一个成为一流的科学家,没有一个有重大发明创造。
  四是孔子开因材施教的先河。孔子首倡和实践因材施教,其教育产品自然绽放生命的精彩:军事天才樊迟,武士典范子路,外交奇才子贡(他还是著名的商业奇才,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巴菲特),道德楷模颜回,可南面称王的冉雍,著名学者卜商子夏,学术传人曾参等等……孔门三千徒弟七十二贤人,各有个性,各有优势,各有风采,各有精彩。《论语》中《公西华侍坐》等生动地记录了孔子的课堂:谈孝道、谈理想,不设标准答案,不做优劣评价,全然没有制式教育的痕迹;只有对生命的敬畏,只有对本性的尊重,只有对个性的张扬。教育必须求异,必须尊重不同,不一样才精彩,将姚明培养成姚明,将钱学森培养成钱学森,将贝多芬培养成贝多芬,而当代中国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高中三年级,长达十二年的青春岁月却在疯狂演绎求同魔咒,最终在严格的管理、标准化的评价、标准件的模式中,将原本充满生机的生命个体培养成没有思想、没有理想、没有信仰、没有情怀、没有个性的像红砖一样整齐划一的产品。实在悲哀!   五是孔子开有教无类的先河。孔子爱富甲一方的子贡,爱经常顶撞他的子路,爱“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颜回,甚至也爱“朽木不可雕也”的宰我!孔子的教育充满了无限的爱和期待!中学工作的时候,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做中层、做校长,我必须兼任语文课。课间休息的时候,我会像弥勒佛一样慈爱地坐在讲台上,不是等待学生来求教,而是让他们在嬉戏打闹中偶然回眸:他看我的那一瞬间,我也在看他。我想告诉我的任何一个学生:你在老师眼里,老师在关注你;你在老师心里,老师在关心你;你在老师生命里,老师对你充满期待。作为教师的我,唯一能做到的是在情感上、在伦理上、在态度上有教无类。如今,且不说地区之间、区域之间、校级之间的有教有类,就算是同在一间课室,爱权贵子弟和贫民子弟一样吗?爱富家子弟和贫寒子弟一样吗?爱容貌姣好的子弟和容貌平淡的子弟一样吗?爱听话的孩子与调皮的孩子一样吗?爱高分的孩子和低分的孩子一样吗?有教无类的情怀丢失久已,重新建立,乃中国教育当务之急。
  六是孔子开全科教师的先河。在孔子的学校里面,没有助教,也没有其他辅助教师。他是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还是语文教师、政治教师、历史教师、数学教师、军事教师、劳动技术和艺术教师——同时也是这些学科教材的编写者。中国之大,如此全科,由古而今,一人而已!——这对于当今教材统编、教辅统一、课件抄袭的教育生态以及教师依靠教材教参重复简单的教学,是何等深刻的讽刺啊!小学、初中教育,全科教师几乎是一种世界性的共识和趋势,但中国却依然是分科教学,而且十分荒唐的是学美术改教语文、学语文改教数学、学数学改教语文、学物理改教化学等,在中国很多地方不仅不被允许,甚至评职称都会受到“专业不对口”的制约和干扰——我若不是在基层做教育局长,亲自见证,又怎么敢相信呢?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呢?
  七是孔子开教学相长的先河。教科书的解释:教学双方,相互促进。但孔子的教学相长却是另外一种境界:师生成为共同的学习体、共同的生命体、共同的成长体。在孔子的教育实践中,孔子教书的年月越久,知识积累越厚,学术水平越高,道德修为越完美!民国时期朱自清、鲁迅、夏丏尊等一批优秀教师,胜任中学教育,也胜任大学教育,还胜任研究生教育,且成为大师,除了自身学养的基础外,很大程度上就是他们真正实践了孔子“教学相长”的理念!对正常退休或是提前退休的教师,我惋惜,痛惜,伤感,悲凉:很多老师教了一辈子的小学,退休时知识和能力储备只有初中水平;教了一辈子的初中,退休时知识和能力储备只有高一的水平;教了一辈子的高中,退休时知识和能力储备只有大一的水平——解题能力达不到高三优秀学生的程度;没有真正实践“教学相长”,这不仅是个人的不幸,也是教师的不幸,还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有人说,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远远不够;又说,在信息时代,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河水——依然不够。教师的知识储备、能力储备、人格储备必须是大海,海一样的深、海一样的宽,海一样的远,学生才能畅游,才能远航,才能直挂云帆济沧海!如果教师的知识、能力、智慧、人格储备建构了一个充满能量的宇宙,那么学生可以挣脱地球引力,飞向太空,翱翔宇宙!
  八是孔子开学术独立的先河。孔子首创的思想体系、价值体系、伦理体系,独立于政治之外,独立于体制之外,独立于经济之外,在中国学术史上拥有恒星般不可磨灭的地位!学术应该是独立的。孔子的学术是伦理哲学,没有阶级性和政治色彩。天子九五之尊,读《论语》可以养心修身;普通贫寒子弟,读《论语》可以提升,可以自强不息,可以从平凡到优秀,可以从优秀到卓越。中国目前教授队伍数量位居世界前列,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规模也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国家创新能力居然不如澳大利亚这样的中等发达国家,除了教育自身的问题之外,恐怕十分荒唐的学术管理机制难辞其咎。大学校长行政化也就算了,可悲的是连科研课题、科研成果也行政化了。有所谓国家级课题,部省级课题,地市级课题,区县级课题,科级课题,股级课题,再往下就是校级课题。人们不禁要问:清华“四大导师”之首的王国维,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撰写的《人间词话》属于何种级别的课题成果?陈寅恪在西南联大撰写的《魏晋南北朝史》是什么级别的课题成果?华罗庚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一灯如豆”的十多平方的房子里面写出的《堆垒素数论》属于什么级别的课题成果?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五万多字的经典著作《大学的精神》又属于什么级别呢?课题的级别管理,其实就是资源分配和控制,充满了利益博弈,充满了功利色彩,充满了铜臭味道,怎么可能有独立的学术呢?又怎么可能有货真价实的科研成果呢?课题成为职称晋升的招牌,成为分配资源和争取资源的战场,成为谋取福利的载体,如此怎么可能出有影响力、冲击力的科研成果呢?如此,教授和学者怎么可能安心静心全心做学问呢?
  九是孔子树立了自强不息的典范。三岁丧父,十七丧母,自强不息,经历了“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不逾矩”的终身学习轨迹。孔子不仅是终身学习的首倡者——比新西兰学者提出终身学习的理念早了2500多年,也是终身学习的实践者。孔子通过自我修为——修于心、修于身,证明了儒家“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理想可以实现,证明平凡经过努力可以走向伟大,证明凡人数十年如一日自强不息也可以成为“圣人”,证明教师可以从宇宙尘埃锤炼成为熠熠发光的恒心!
  十是孔子开创了中华文明时代。中国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诗经》《乐》《尚书》《春秋》《易经》等典籍,孔子或编撰、或做注、或解说,他的整理和提炼,构建了中华文明的思想体系、哲学体系、价值体系、伦理体系,虽然是以语录体的形式出现,但是这四个体系确实存在于《论语》之中。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不是因为有佛教,不是因为有道教,而是因为有原生态的儒家,因为孔子对春秋以前社会实践的总结、文化典籍的整理、伦理价值的提炼,孔子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坚实基础,完成了诗歌启蒙、政治启蒙、伦理启蒙、艺术启蒙、哲学启蒙、价值启蒙,从此,中国真正进入了文明时代。这个时代,学界定为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我个人更倾向于定为人类文明的童年时代。这个时代,中国有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孙子为代表的学者,西方有释迦牟尼、耶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圣者,他们对人类的生死问题、快乐问题、价值问题,都做过探讨,都做出了价值判断,各自引导各自文化圈的人民向前走去。当人类每次经历苦难或者似乎难以克服的困境的时候,都会不约而同地回望这个时期先哲的智慧;都不约而同地发现,需要恢复这个时期的核心价值,需要坚守和坚持这个时期的核心价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理念、思路可以变,可以与时俱进,但是核心价值却贵在坚持和坚守,冒进意味着癫狂,否定意味着疯狂,抛弃意味着灭亡!历史曾经证明:秦国“奋六世之余烈”,到秦嬴政统一天下,以为从此家天下绵延万世,并自称始皇帝,因为抛弃了儒家人本精神,结果十五年而亡——倘若秦朝统治者对大泽乡那九百农民工“遇雨失期”给予半点悲天悯人的人道关怀,他们不会揭竿而起,秦朝的历史将重新改写;太平天国运动曾经势如燎原,纵横二十余省,却因为背离人伦、践踏人性,不幸十四年而灭;十年文化革命,反美帝(资本主义)、反苏修(苏联模式)、反封建(优秀传统),砸烂了所谓的旧世界,却没有建立新世界,远离世界其他文明的核心价值,也抛弃自己的核心价值,导致国家走到了奔溃的边缘。   真实的《论语》
  我时常在演讲的时候半开玩笑地宣称:“在中国,如果寻找研究《论语》且活着的人三个,我必须是其中的一个!”时常会有雷鸣般的掌声,偶尔也会有几丝冷笑夹杂其间——冷笑着多半是研究《论语》且活着的人,抑或是根本没有读过拙著《论语心读》的人。何以如此自信呢?不是因为我花了十年时间研究——因为还有人或许比我研究的时间更长;那是因为:我是从教育视域解读的——目前尚属唯一;我以实证的态度和方法证明《论语》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理——五四运动以来尚属唯一;我的解读充满了生命的激情——让2000多年前的《论语》复活起来,鲜活起来,奔涌起来,燃烧起来——同时,我也能够让读者的内心燃烧起来,燃烧出梦想,燃烧出理想,燃烧出信仰!
  《论语》告诉读者:人生应该也必须快乐。《论语》开篇之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是伦理哲学,主要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处理好了人生就快乐,处理不好,人就孤独,就焦虑,就忧郁……
  人生的快乐做减法,重要的就是三件事情:一是学习实践。也就是“学而时习之”,到今天为止,依然有很多学者,很多教科书,依然将“学而时习之”解读为“学习并不断复习”,令人啼笑皆非。这句话其实就是中国“知行合一”哲学思想的源头,学习且努力实践,无论是道德修养(儒家哲学,道德境界属于“道”的范畴)还是技术(儒家哲学,技术属于“器”的范畴)进步,都需要努力去实践。道德修养努力实践则增进德行,提升道德境界,积土为山,积水为海,积善成德。技术进步也是一样,空有一身武艺,却英雄无用之地,当然悲怆;有技术,能应用,为人服务,为团队服务,为社会服务,也算是从另外一个维度实现了人的价值——说儒家排斥“器”是没有根据的,因为《论语》中有孔子的主张:“君子藏器于身,伺机而动”。二是学术交流。人是群居动物,必须交流,孔子认为应与志同道合、道义相期者保持交流常态。生命中每一分钟都不可逆,什么人都交往,势必迷失自己,甚至迷失心智,生命状态是迷茫、困惑抑或无聊,人生的轨迹不是向前、向善、向成功,而是停滞、犹豫、平庸。三是道德修养。遇事不顺,“反求诸己”,提升境界,则“人皆可以为尧舜”。渴望被认识、渴望被赏识、渴望被尊重是人的本性;被人误解,甚至被诽谤中伤而不怨天尤人者,朝着既定目标前进,往往成功!——人生能坚守这三件事情,能不快乐吗?
  《论语》告诉读者:生命因学习而精彩。孔子回顾自己的一生,不无自豪地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翻译成现代汉语:“十五立志求道,三十人格独立,四十不再迷惑,五十懂得天命,六十包容各种批评,七十做事不违礼。” 孔子曾经落寞,曾经落拓,曾经落魄,可贵之处,终身学习,问道老子,学乐襄子,“入太庙每事问”,如此勤奋,因为学习改变了命运,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赞誉,赢得了权贵者的尊重,赢得了学生们真心的爱戴。人生的起点基本相同:碳水化合物,一般不超过5公斤,绝对不会有人身体里先天就有黄金;人生的终点基本相同:碳酸钙,除非是首饰和金质假牙忘了摘下,否则绝对不会在骨灰里出现黄金;生命的精彩就在于过程,过程的精彩就在于思想,思想的精彩在于学习和创造。“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女人最好的美容护肤品,读书也是男人帅气率性的主要资本;读书改变人生,读书改变命运;视野在读书中拓展,境界在读书中升华,命运在读书中改变,价值在读书中提升!个人如此,家庭如此,组织如此,国家如此……
  《论语》告诉读者:终身求道人生无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翻译成为现代汉语:“早上得道,晚上死去也无遗憾了。”儒家有尚道传统。“道”是什么?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中,“道”是人生最高的道德境界,是一种能够融于心,融入生命的高尚情感、积极态度、健康价值观、学术修养、知识涵养、道德素养的总和。仁道、恕道、中庸之道等,都是很难达到的最高人生境界。如果认同、实践、坚守,一生必然光彩照人。有尚道传统,尚道精神,就会有责任心,就会有使命感,就会以天下为己任,就不会走向萎靡和颓废。日本人读《论语》的传统是读一句做一句,奉行一生,坚守一辈子,然后成功了。比如日本马克思主义者河上肇就十分笃信“朝闻道,夕死可矣”,作为座右铭,坚守了一辈子,成为东方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修辞学大家!
  《论语》告诉读者:人生不必太过焦虑。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翻译成为现代汉语:“不担心没有位置,担心没有安生立命的本领;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追求的是足够让人震撼的本领和成就。” “患”就是现代社会的焦虑。孔子曾经也“焦虑”过,“急急如丧家之犬”,孔子焦虑的是礼乐崩坏,人民丧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心无所依,心无所归。现代社会何尝不是如此:充满了无限的焦虑,有政治的焦虑,经济的焦虑,文化的焦虑,心理的焦虑……为何生产力如此发达,财富如此繁盛,但是精神越来越空虚,越来越迷茫呢?因为我们远离了、背离了曾经拥有的精神家园,不知道“生我之前我是谁,死我之后谁是我”,不知道人生的目标何在?不知道人生的价值何在?如果一个民族的主体族群眼里、心里、生命里只有钱,这个民族就是一个焦虑不安的民族!
  《论语》告诉读者:人生可以如此陶醉。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从教育视域解读解释这句话:懂得教育不如热爱教育,热爱教育不如以教育为乐。懂得教育的价值、教师职业的特点、教育规律且热爱教育,这是情感;忠于职守、热爱本职、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这是情结;以天下为己任,以教育为快乐,无怨无悔,为一代又一代人成长付出,为一个民族的复兴付出,这是情怀。如果教师有情怀,教学就不再是单调的,教育就不会是劳累的,身体就不会是疲惫的,生活将是充满阳光和快乐的。除了以享受的方式工作之外,人生也可以有自己的个人爱好,甚至可以陶醉于自己的个人爱好,最好能陶醉出成绩和成就。我在澳大利亚访问数十所中小学的时候,有感于他们重视音乐、美术、体育,丝毫不亚于我们重视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问澳方校长为何如此重视美育和体育,校长们的共识:音乐可以陶冶性情,美术可以美化人生,体育可以迸发青春。人生很短,也很漫长,如果没有爱好,难免单调;我酷爱围棋,就算是一个人待在家里,也可以安静地享受围棋天才吴清源的棋谱,像精彩的武侠小说一样享受围棋的快乐;我嗜书如命,很多时候,坐在书房上午读书,下午读书,晚上读书。这种陶醉,让我能安于孤独,享受孤独,悟透了很多学术上的问题。   《论语》告诉读者:反思成就精彩人生。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翻译成为现代汉语:“看到比自己好的,向他看齐;看到不如自己的,应当反省是否也有类似的缺点。”孔门杰出弟子曾参传承此思想,也讲了一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人民而从事的本职工作是否竭尽所能?与朋友交往是否真诚信实?讲授的学说自己实践过了吗?”这句话90%以上的版本全解读错了,尤其是“传不习乎”这句话的含义应是:“自己讲授的思想亲自实践过了吗?”这不仅是“知行合一”理念的传承,也是知识分子应该信守的原则。拙著《论语心读》有幸被多地购书中心或购书城评为非文学类的畅销书,那是因为书中的思想、观点、主张不是从书本到书本,不是从网络到书本,而是发自内心,发乎真诚,字字句句,皆为心声,我的主张都是我的生命感悟或实践体验,能够触及读者心灵的柔然处,唤醒生命的激情。孔子和曾子两段话告诉后来人:当反思成为学习方法,反思成为工作方法,反思成为生活方式,反思成为行为习惯,反思成为生命常态,反思成为人格特征,事业必然成功,人生必然精彩。曾国藩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日记反思,甚至不惜骂自己“真禽兽也”,并不断克服人性的弱点,最终从官场浪荡公子修炼成为中兴名臣、洋务忠臣、理学完人。不以成败论英雄,蒋中正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反思自己,从青帮头目,修炼成民国总统和抗战英雄。凡夫俗子如柳恩铭,在中学工作期间我的语文课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成功的秘诀在于每堂课后必定写反思。成功了,记录精彩的理由,坚持坚守;失败了,至少找出三个失败的理由,坚决改进;如是,练就了“任何一堂课,对任何人开放”的自信与精彩。西方宗教路径:每周向神忏悔,以此洗涤心灵的污垢,给心灵以阳光;孔子儒家提倡向内心反省,而且每天多次,以保持本心本性不至于被迷失、不污染、被扭曲——这个传统对于泛神文化的中国人是十分宝贵的哲学财富。
  《论语》告诉读者:后生可畏未来可期。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论语·子罕》。孔子说:“年轻人值得敬畏,怎么就知道后生不如前辈呢?如果到四、五十岁时还没有让人们称道的成就,那就不值得敬畏了。” 敬畏生命,敬畏后生,敬畏学生,因为学生或许有爱迪生、贝多芬、华盛顿、钱学森,因为他们代表着民族的未来,因为他们承担民族复兴的重任。因为敬畏后生,所以愿意为之无怨无悔付出一生。“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消极的表述;“后浪推前浪,新人胜旧人”是积极的表述。敬畏后生,也只争朝夕。孔子所处的年代,人的平均寿命不足50岁,所以孔子说四十、五十没有接近道就不值得敬畏,但是今天人们的平均寿命在70岁以上,对于四十岁、五十岁的人来说,正值盛年,大有可为,比如我近四十岁才开始研究《论语》。读孔子这句话,最值得人们思考的是,孔子敬畏后生,孔子期待后生,孔子期待未来,坚信未来必然比现在强。提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要传承其精神,尤其是人本情怀和核心价值,而绝不是形式主义的复古主义,穿古服、带古帽、行古礼之类的荒唐,只会再次误导苍生,再次陷中华民族于万劫不复。
  《论语》告诉读者:生命的每一分钟不可逆。孔子在一条河流上,面对不舍昼夜的河流,发出了生命的叹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读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可能有一千种不同的感受。消极理解:青春易逝,一如河水,一去不回!中性理解:时光易逝,一如河水,永不停息!积极理解:人生精彩,一如河水,永远向前!都对——心情使然,境况使然,境界使然。我读到这句话,多数时候却是伤感和忧郁,也不乏生命的恐惧。少年时期,家境贫寒,读书勤奋,夜以继日,即便是上茅坑(小村没有厕所),也会带上书,看上一页或几行都行;真的有一种恐惧:不如此勤奋,我走不出小村!青年时代,边工作边学习,手不释卷,疲倦至极,不肯睡去,晚上十二点前,恋恋不肯睡,因为我知道,当我再次醒来,今天已不复存在。几乎每天晚上,从华灯初上,到万家灯火,再到万籁俱静,我依然在窗下读书,笔记,思考,写作;就算是全城停电了,我窗下依然燃烧着蜡烛,我在窗下读书,笔记,思考,写作;这不是学生写给老师的赞歌,而是我年轻的生命状态的真实写照;青年时期也有一种深沉的恐惧:若不如此勤奋,我无法超越自己!中年之后,尤其是45岁之后,明显觉得车上、船上、走路等,这些原本可以看书的时间段,已经不能再看书了,看久了会头晕;中年后的我,生命的恐惧感与日俱增,不是害怕死亡,而是恐惧生命如此脆弱,人生如此短暂,要做的事情如此之多,要承担的使命如此重要!很是理解孔子当年“仁以为己任,任重而道远”的沉重叹息!品读此句,无限感慨:盛年难再,只争朝夕!
  《论语》告诉读者:人格魅力远胜于权力。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无论古今,无论东西,无论政教,此语永恒。道高为师,德高为范。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曾被派到一所最差的区属中学做校长,别人问我用多长时间可以改变学校的面貌,我说:物质面貌可能需要两到三年,精神面貌只需要一个学期。我公开许诺和倡导“我的任何一堂课,对任何人开放”,然后想办法调动每一位老师,让每一位老师的每一堂课,也可以对任何人开放。结果一年之内,教育质量在区内名列前茅。教师之于学生也是如此,师生近距离接触,近距离交流,学生接受的不仅是“言传”的知识,而且还有“身教”,更有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维的辐射,有教师人格磁场、生命磁场对学生的磁化和滋养,生命激情对生命激情的灵动,思想与精神的共同升华。所以,如果中学教师像大学教授那样“裸教”,是基础教育的误区;盲目扩招,稀释师资力量,剥夺师生互动的机会,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悲剧。
  《论语》告诉读者:原谅别人方能解放自己。子贡问老师:“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恕”是包容,对别人缺点的包容,对世间万物的包容,对宇宙百态的包容。“恕”是教育方法,包容生命,包容差异,包容个性。一百多年前德国的一堂小学手工课,施罗德小朋友做泥板凳,一次成型,非常漂亮,老师表扬:“你真聪明!”而施罗德的同伴却没有那么幸运,泥板凳做了三次,虽然一次比一次好,但三次都不像板凳,老师评价:“你真愚蠢!”这个三次泥板凳都不像泥板凳的小朋友,居然是现代物理学之父、量子物理学奠基人、相对论创立者爱因斯坦。施罗德后来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建筑师,他是操作型人才;爱因斯坦则是理论物理学家,他是抽象思维型人才。中国古语说:“士隔三日,当刮目相看。”成年人变化尚且如此之大,何况是孩子呢?我们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有什么理由不能包容孩子的缺点,不能包容人才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呢?当然,“恕”更应该是生活方式,是生命状态,原谅别人,解放自己,生活在嫉妒中受害最深的不是被嫉妒者,而恰恰是自己。因为放下,所以洒脱;因为放弃,所以自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经高悬于联合国大厦,已经成为全人类的普世伦理情怀和普世价值追求,是儒家、儒学走向世界的标志性事件。人与人之间,上下级之间,群与群之间,国与国之间,能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世界多么美好啊!   上述十章,哪怕只认同任何一章,一辈子坚持坚守,人生必然精彩;一个家庭,哪怕只认同任何一章,全家人共同坚持坚守,这个家庭会兴旺!一个民族,视《论语》为经典,哪怕只坚持坚守其中一章、两章、三章……这个民族也就有走向繁荣的可能!我并没有刻意挑选,翻到自己喜欢的,跟大家分享。某位大学者在北京大学演讲,公开宣称:《论语》对于中国文化大餐来说,只不过是一条干鱼,没有佳肴的时候,拿出来做配菜尚可以,但不能成为国人精神食量的主食。我深感悲哀,深不以为然。有一位名满天下的学者说:“儒家文化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到了抛弃的时候了。”我深觉悲哀,深不以为然。我认为,《论语》是中国伦理哲学的源头,是中华文明的底色,是中国价值体系的钢结构。它所承载的价值体系,我们选择践踏,我们的民族就疯狂;我们选择放弃,我们的民族曾经面临死亡。历时十年,我以实证的态度、学养的厚度、思想的深度、情感的热度、哲学的力度,证明《论语》承载以人为本的哲学、以民为本的理念、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极入世的传统、厚德载物的担当、天下为公的理想、尚中贵和的思维、博爱泛众的胸怀、勤劳简朴的性格、家庭中心的伦理、家国一体的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养护国人心灵的最宝贵精神资源;证明《论语》承载的以生为本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情怀、因材施教的方法、全面发展的课程、尊重个性的取向、慎独正己的修身、反求诸己的态度、积善成德的路径、君子人格的激励等,是中国当代教育应该、必须传承发扬的永恒教育智慧!
  真实的儒家
  儒家是中国最重要的思想流派,其流变过程曲折,故事颇多,悬案颇多。比如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学者非常一致的观点:“儒家起源于巫。”几乎所有的大师级的学者如李泽厚等均持此说,其实大谬不然。儒家起源的逻辑是这样的:有儒家思想的确立,才有儒家代表人物;如此推论,孔子就是儒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儒家学思想的两个源头:一是实践基础。主要是西周的社会实践,尤其是以周公姬旦为代表的开明政治实践,奠定了儒家人本基础;这个基础再上溯,就是孔子祖述尧舜的上古时期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实践。二是理论基础。这显然是孔子在整理古典文献,尤其是西周文献时候进行的提炼、建构、创造——我也真不知道该定义为什么行政级别的科研课题,其核心思想、核心价值等,均见于语录体散文《论语》。这是基本的逻辑,基本的事实,基本的历史,何以那么多学者连这个问题都看不清,看不准,看不透。至于说儒家思想的核心,争议就更大,说法更多。自孔子开创儒家学派,经历了弟子们的发挥,阴阳家的附会,帝王们的歪曲,伪儒学家的背叛,儒家早已面目全非!——今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选择上的茫然和无所适从。我试图略举几例,洗涤被黑的儒家身上的污垢,还原真实的儒家。
  一是儒家开创人本哲学。儒家悲天悯人,以人为本,在“五张羊皮换一个奴隶,五个奴隶换一匹马”的价值体系中,孔子面对马厩失火,只关心“奴隶”不关心马。孔子听说有人用陶俑做陪葬品,一向温良恭俭让的孔子,居然以最毒的口吻骂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翻译成现代汉语:“首用陶俑做陪葬,他断子绝孙啊!”孔子如此敬畏生命,怎么可能有愚忠愚孝的思想出现呢?比如他极力赞扬管仲不像村妇村氓那样陪葬公子纠,而是光明磊落地辅佐公子小白(后来的齐桓公),任齐国宰相40年,富国强兵,成就了一个强大的齐国;这才是大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解释本应当为:“君像君,臣像臣,父像父,子像子。”伪儒学家偏偏误导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荒唐。孔子坚持认为君臣之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二者有条件;孟子说得更明白:“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则强调:“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我时常想,宋代岳飞于朱仙镇大败金兀术,豪情满怀,准备“直捣黄龙”,却被高宗赵构十二道金牌召回,屈死风波亭,“屈”就屈在他读错书了,如果读的是先秦儒家经典,尤其是读懂了孟子“当今之世,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一句,就可以仿效赵构的祖上赵匡胤陈桥驿兵变的做法,来一个朱仙镇兵变,岳飞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会更高。
  二是儒家开创民本政治。《论语》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的断句,因为学者的立场不同,断句不同,解读自然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反。攻击孔子推行愚民政策的学者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稍微中庸一点的学者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只要懂得儒家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和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就明白断句只有一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正确的理解,也只有一种:“老百姓过得很好,就顺其自然,让他们在自然生态中快乐的生活;如果过得不好或者做的不好,就应该让他们增长知识和智慧!”这句话的断句和解读,我可以就近在《论语》中取材,进行互证。孔子到了卫国,冉有陪同。孔子感叹:“卫国人口真多啊!”冉有问:“人口多了该做什么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裕起来!”冉有接着问:“富裕了,又该做什么呢?”孔子回答:“让他们接受教育,继续提高素质!”富民教民,其实就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两手抓两手硬;当代中国的社会治理理念依然还是这个范畴,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源泉。
  三是儒家开创生本教育。近年来,我多次拒绝祭孔活动,我觉得这些繁文缛节不是现代人应该传承的;我多次批评师生行跪拜之大礼,我相信,如果孔子活到今天,他也会坚决反对。读《论语》就知道,孔子与学生亦师亦友,孔子之于学生有时像慈父,有时候像兄长,有时候像朋友,师生之间是那么平等,教学是那么民主,思想是那么自由,全然没有汉代“设帷讲学”开始的那种冷冰冰的师生关系。孔子因为急于有作为,屈尊见了卫国夫人南子,因为南子生性淫荡,孔子与南子“同车招摇过市”,学生子路愤然质问老师:“夫子是否与南子有苟且之事?”孔子对学生发誓:“如果我做了那种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若非如师如父如兄如友一样亲密的师生关系,学生何敢质疑老师的绯闻,老师有何须对学生发出“誓言”呢?孔子对颜回慈父般的呵护,对宰我严父般的严格要求,对子路兄弟般的深情,何等令人感动且羡慕!孔子的教育,尊重学生,敬畏后生,实在是开生本教育的先河。   四是儒家主张自由恋爱。后世人攻击孔子是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证据是孔子曾经讲过这样的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句话中的“小人”是与道德完美的“君子”而言,小孩子和人格尚未达到完美或完全独立的人都可以称之为“小人”,也就是指常态下的普通人。如此,这句话只是讲人性的弱点,女性和大多数尚未达到君子人格的普通男人都有这样的毛病:“亲近则恃宠而骄,疏远即生怨恨。”女人如此,男人何尝不是如此?除非你的定力非常强,人格非常独立,本领非常高强,不需要依附于任何个体和团体,如此才有可能表现出“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人性弱点。我倒是有更多的证据证明,孔子的情感世界,伦理体系中,他提倡男女平等。证据就在儒家六大经典之一的《诗经》。一部《诗经》国风是主体,而国风则十之八九都是爱情诗篇。在《诗经》中君子和淑女是完全平等,平等地追求爱情,平等地思恋爱人,平等地等待爱人,平等地对待爱情;《诗经》中男女相爱,充满了田园牧歌的色彩,相爱在城墙边——“俟我于城隅”,相爱在桑间濮上——“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相爱在小巷——“俟我乎巷兮”;《诗经》中的男女相思在床笫——“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相思在风雨中——“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相思在远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2500年后的我,在品读《诗经》的时候,依然被初民那淳朴、纯情、纯粹、热烈、奔放、唯美的爱情所倾倒、折服、陶醉。不知后世伪儒学如朱熹之流者,活生生地将如此率性而美丽的爱情解读为“咏后妃之德”,伪儒学之虚伪与丑恶竟至于此,如果推行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去传承这些腐朽、歪曲的解读,年青一代能接受吗?能喜欢吗?当然,我要强调的是《诗经》折射出孔子女权主义的伦理趋向,孔子三岁丧父,母子相依为命,他能不爱自己的母亲吗?他能不敬自己的母亲吗?孔子 “私生子”的出生背景——“野合而生”,也注定了他在选编《诗经》会选择那么多自由、自然、自在、自主的爱情诗篇,有没有证明父母之爱情之光明磊落的旨趣,尚未可知,有待证明!
  五是儒家真的也很爱钱财。后世伪儒者拖着嘶哑的嗓子呼喊:“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他们十分迂腐地强调:儒家重义轻利。殊不知,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既重视道德学问,也重视营生民生。孔子曾经说:“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孔子批评德行第一的颜回:“道德虽然接近完美,可惜家徒四壁,口袋空空;可惜啊!” 高调赞扬在后世伪儒看来似乎不务正业的子贡端木赐:“端本赐不屈服于命运,从事贸易,预测市场行情非常准确啊!”后世伪儒学者面对孔子率性地宣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不可则从吾所好。”不知道作何感想?这句话说白了居然是:“如果财富可以合理得到,就算让我当保安,我也愿意干。如果获取不符合道义,我宁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由此可见,孔子和儒家绝不是后世伪儒学所描绘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脚踏实地、吃五谷杂粮的哲人。儒家也绝不是不懂经济,不懂营生,不懂技术的书呆子、书柜子;樊迟问稼一章,只能说明农业技术科技含量低,还不需要学校教育来传承,像驾车这样的高技术活——按照类比关系,大约相当于现在开飞机或者开宇宙飞船,孔门教育高度重视。
  六是儒家主张学术自由。中国人耳熟能详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居然是被所有人误读、误解的名句,孔子的原意是:“主张不同,不谋求同一。”根据何在?其一,整部《论语》多次列举道家、墨家、农家、杂家批判儒门祖师孔子,但是却不见孔子和追随者有任何人站出来反驳他们的观点。这是什么呢?这是学术包容,这是学术和谐,这是儒家“和”文化。其二,《论语》中另外一句话可以互证:“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是孔子告诫自己弟子的一句话,攻击其余学派,害处很大了。其三,孔子“君子和而不同”的鲜明主张,“和”是儒家最重要的核心价值之一,尤其是孔子儒家。其四,孔子曾经问道于道家学派创始人李耳,也曾经向各个领域的先贤、大师虚心求教。后世伪儒学与统治者合流,独尊“儒术”,排斥其他学派,制约科学技术发展,却把罪恶推给儒学,把恶名归给孔子;真是无良至极,无耻之极。匪夷所思!
  七是儒家并非统治阶级代言人。“五四”以来,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孔子是统治阶级的代言人,顽固维护统治者和既得利益者。认为其证据是孔子说过:“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很多学者将这句话解读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地位是不能颠倒的。这个证据用错了,“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是教育学结论,先天禀赋很好的人和先天不足的人,二者之间的差距很难缩小。这是真理,先天不足者现代称之为智障学生,智障学生当然很难达到正常人的水平,更不要说与先天禀赋很高的人比肩。孔子终其一生的教育实践,就是将“小人”培养成“君子”,将“君子”培养成“士”,将“士”培养成“大夫”,如《礼记·大学》所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怎么能说孔子儒学维护既得利益者,主要为统治阶级说话呢?事实正好相反,孔子儒学是“为己之学”,是天子以至于“庶人”都能够用以修身养心的学问,是引导和鼓励普通人走向优秀、追求卓越的学问。
  八是儒家积极入世且能担当。孔子为了谋得英雄用武之地,不惜与名声颇差的卫国夫人南子“招摇过市”,为的就是以自己的才智服务社会;他甚至犹豫,要不要跟臭名昭著的季氏家臣公山弗扰合作,并非为自己一己之私利,而是为苍生计;即便是周游列国,最终没有被重用,孔子依然选择以教育改变社会,儒家“以教为政”的传统,就是用教育培养有情怀、有价值、有理想的人才,通过改变人才最终改变社会。由于宋儒“无事袖手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恩”的悲哀,加上吴敬梓《儒林外史》的影响,儒家知识分子被嘲笑为“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书呆子。曾子对儒家知识分子的期待是这样的:“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可以托付幼小的君主,可以托付整个国家,在大节上宁死不屈。比如周公姬旦托孤之重,辅佐成王,制礼作乐,成就800年周朝盛世——世界历史上截至今天为止最长的王朝;司马迁因李陵之祸,为了传承天命,愿受极刑,成就史家绝唱——我个人认为《史记》实际上是充满人本情怀的儒家经典作品,至少可以当儒家历史文学作品来读;韩愈为苍生而获罪,被贬潮州,积极教化,形成潮州文化,韩文公虽然离开人世千年,但是其影响至今依然存在;范仲淹为一介书生,镇守西边,西夏闻之而色变,二十年无战事;王阳明手无搏鸡之力,但是胸中自有百万兵甲,举兵勤王,以数万地方部队,剿灭宁王朱宸濠数十万叛军。儒家不仅愿意担当,也善于担当。   九是儒家主张政事从简。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释意为“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认真处理政事且取信于民,勤俭节约且以人为本,差遣百姓而不误农时”。儒家认为治国必须做减法,抓关键和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历久弥新的治国理念。一是全心政务,取信于民。政务必须有心,必须用心,必须真心,一心为百姓。关键是建立政府的公信力,政府与人民不能够相互信任,政权就面临着信任危机,政权就不稳定。政府与民众的相互信任,来自于人与人的相互信任,这种诚信社会的建立依赖于教育,依赖于修养。二是以人为本,政事从简。现代社会的穷奢极欲,铺张浪费,疯狂消费(全球经济发展动力都是人类的消费),资源日益枯竭,地球不堪重负;长此以往,国将不堪重负,地球将不堪承受。所以,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是一种理性的回归。三是根据节令来安排百姓的劳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基本功是有序管理,有序发展;公务员上级折腾下级,下级折腾百姓,戴着镣铐跳舞,怨声载道。以儒家的政治智慧解决当今的问题:政府不与民争利,不铺张浪费,不劳民伤财,不穷奢极欲;政府够用就行,民众够用就行。如是,则盲目追求GDP的问题可以缓解,生态环保问题可以缓解,贫富悬殊问题可以缓解,社会矛盾亦可缓解。
  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各有分工:欧洲哲学侧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印度哲学侧重人与神的关系,中国儒家哲学侧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人的关系:忠实与诚信;与血缘长辈、长者关系:孝顺与尊敬;对于后生、后辈的关系:慈爱与包容;与年幼平辈的关系:关心与帮助;也延伸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民胞物与……不一而足。儒家哲学的社会基础是农耕文明,聚族而居,充满人本情怀、人道主义和人文精神,在战争中儒家文明表现出“兴灭国、继绝世”的担当和包容,这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决然不同,后者在族群战争中,往往一方对另一方采取斩尽杀绝的血腥政策。
  先秦儒家伦理哲学有坚实的社会基础,但是一种独立于体制之外的独立学术体系、价值体系,是修身之学,是修心之学,是自强之学。人本情怀是其最本质的特征,人是万物之灵长,也是宇宙的中心。但是汉代阴阳家们用阴阳五行之说臆测和解读儒家,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要,演绎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荒唐,为了取悦于帝王,原儒的人本情怀被“君权神授”所替代,皇帝为天子,百姓必须绝对忠诚和服从君王。从人本到神本,是儒学的彻底背叛。所以,汉代官方解释的儒学严格意义上讲是阴阳儒,属于伪儒学的范畴。
  宋代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核心主张是“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世间万物存在的根本在于“理”,也就是说“理”是宇宙的主宰,“理”是万物存在的根据,“理”是人间的法则,“理”是高于一切的真理。这显然是对先秦儒家人本情怀的又一次全面背叛。虽然说程朱理学,是在研究原始儒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但是不是儒学集大成者,理学也不是新儒学——儒学以人为本,理学以理为本。比如,先秦孔子编撰的《诗经》就充满了原始野性,充满了淳朴率性,充满了自由浪漫,这些显然与朱熹理学格格不入。所以,朱熹硬是将一部活生生的生命之歌、爱情之歌《诗经》解读得索然无味,全部都为帝王、王妃歌功颂德。在朱熹的伦理世界里,普通百姓甚至连爱的资格、爱的权力、爱的表达都没有。
  儒家核心范畴是三个:其一是仁。仁是内心的修为,是人格的完善,仁在《论语》语境中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概念,一切关于心性修养的内容,都可以纳入“仁”的范畴。其二是义。义是社会的责任,历史的责任,族群的责任,当然包括对家庭的责任,对个人的责任。像孟子“平治天下,舍我其谁”那当然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和责任。其三是礼。礼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秩序、法则、方法、形式。很多分享者在演讲之后,经常要我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述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畴,藉此机会,一次性告诉各位同仁。见笑于方家!
  真实的心学
  程颢、陆象山、王阳明的心本伦理哲学,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强调心的力量,强调本心本性的价值;但由于“心”仍然是人心,没有背离原始儒家人本主义的核心价值,因此,某种意义上讲,陆王心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儒家”;“心学”传承了原儒的人本情怀、人道主义和人文精神,且恢复了为民之学、为己之学、修身之学、修心之学的传统。
  心学集大成者是明朝哲学家王阳明。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是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事件。正德三年,也就是1508年,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驿。面对穷山恶水,很多文人没有逃脱或病或死的悲剧,但是王阳明却奇迹般活过来了,而且完成了“龙场悟道”。王阳明在龙场悟出了怎样的人生之道呢?很多学者津津乐道王阳明龙场悟道,虽然有很多版本,很多种说法,但是我个人认为,龙场悟道主要是悟透了:苦乐之道、生死之道、知行之道。
  一是苦乐之道。王阳明曾两次饮过同一个地方的山泉:第一次是悠闲状态,畅饮几瓢,清甜可口;第二次迷路了,又累又饥又渴,误打误撞,喝了同样一处的山泉水。主仆都觉得似乎第二次味道比第一次更好,喝完山泉,精神一振,疲劳顿消,饥饿不觉,一口气走回驻地。主仆都有这样的情感体验,但是只有王阳明做了深入思考:快乐只是一种心的感觉。王阳明得出一个结论:痛苦原本不存在,你觉得痛苦,才有痛苦!快乐原本不存在,你觉得快乐,才有快乐!诸位,非文字游戏,系伦理哲学。读书很苦,但乐在其中!创业艰难,却有成功的快乐!人没有办法选择环境,但是可以在苦与乐之间做出自己的选择;如果心里充满阳光,看任何事情,看任何人,你都觉得是温暖的,是明亮的,是充满希望和期待的;如果心里满是凄风苦雨,那么看什么都是阴暗的,吃什么都是苦味的,对未来也觉得前途渺茫;如果内心强大,人生尽管充满蹉跌,但是依然阻挡不了成功的趋势。
  二是生死之道。死亡是生命的过程而不是生命的终结。王阳明在龙场,继续想以实证的方法,论证朱熹理学的偏颇和错误,结果在“格物”的过程中,经历过短暂的死亡体验。这种独一无二的“死去活来”的死亡体验,让王阳明坚信“生死如同昼夜”,王阳明坚信死亡只是生命的过程而不是生命的结束——这种生命哲学解释,西方很多哲学家如是说。   让王阳明坚信死亡只是生命的过程,还因为王阳明从记事的年龄,就有十分强烈的生命印记:觉得自己对某个庙宇的环境非常熟悉,仿佛在那里生活很久很久。50岁的王阳明做了南京兵部尚书,考察镇江金山寺,发现有一间房子贴了封条,王阳明不仅觉得金山寺自己似曾相识,这个贴了封条的房子更是十分亲切。王阳明问方丈:“为何此门不开?”方丈告诉王阳明:50年前有位高僧在此圆寂,至今肉身不腐;因为高僧交代过,不许再开此门,除非关这个门的人再次出现——常人看来,此门不可能开启。方丈和众僧自然遵从遗命,再也没有打开这个房间。王阳明坚称自己就是关上这个门的人,今天必须打开,方丈执拗不过,只得开门。王阳明惊愕万分:一是眼前的一切似曾相识;二是眼前的高僧似曾相识;三是高僧旁边的帛书上居然留了一首嵌有王阳明名字的诗歌:“五十年后王阳明,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去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这是封建迷信还是伦理哲学,这是伦理哲学,这是生命哲学。王阳明如是更加坚信:死亡只是生命的过程,而不是生命的终结。
  “死亡只是生命的过程,不是生命的终结”的哲学价值到底在何处呢?在于告诉人们,此生活着,必须对生命的永恒价值负责!必须追求生命价值的永恒与不朽!诚如孔子,谢世2500多年,但是其思想依然引导中国人前行走向光明,他如恒星一般高悬在天空。张学良为什么选择西安事变,为什么选择送蒋先生回南京,都是体悟到生命永恒价值重于当时当世活着的价值!30万大军不做任何抵抗就放弃东北,被舆论和国人骂做秦桧第二,学良将军深知,此生不能有石破天惊之举,学良就是秦桧,学良之后将永无翻身之日,这种对生命永恒价值判断,促使学良选择兵谏。西安事变促成国共合作,促进广泛的统一战线,促成中华民族空前大团结,任何人写历史,都不能浓墨重彩赞扬学良将军的家国情怀、民族大义、个人忠义。无独有偶,曾经被骂做汉奸的张自忠将军,重掌兵权一心赴死,以求生命的价值得以永恒:率领59军两次驰援临沂,取得了临沂大捷,奠定了台儿庄战役胜利的最重要的基石。此后,再援于学忠,再战潢川,再战枣宜,最后东渡襄河,喋血南瓜店!终于求仁得仁!以死亡成就了生命的永恒价值,以死亡聚合民族抗战的凝聚力。这就是心学的力量,这就是死亡之道的价值!
  王阳明死亡之道,对于泛神论或无神论的中国人价值巨大,影响深远。因为看到生命的永恒,所以,此生不可以无理想,不可以无信仰,不可以无底线,不可以无敬畏,此生不仅要善待自己,也要善待他人,还要善待自然。如果每个公民都懂得王阳明的生死之道,懂得“死亡只是生命的过程,而不是生命的结束”,懂得生命的价值在于永恒,会有那么多人吸毒吗?会有那么多人制假贩假吗?会有那么多人坑蒙拐骗吗?会有那么多人贪污受贿吗?会有那么多人嫖娼卖淫吗?会有那么多人工作不负责任吗?如果大部分人相信王阳明的生命心学,社会将会风清气正!社会将持续进步!民族将走向复兴!
  三是知行之道。孔子是“知行合一”的首创者,《论语》开篇第一章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努力实践,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王阳明是“知行合一”哲学思想的完善者。在社会生态中,“知行合一”必须具备三个要件:第一,植根于心——对某一种先进思想、某一种先进理念内心深处的认同,是前提也是力量;所谓心力源于认同,源于信念,源于信仰,源于理想。第二,见诸于行——一种思想、价值、理念,不能付诸实践,就不能改变人生,也不能改变社会。第三,行为自觉——当一种思想成为你的气质,成为你的素质,成为你的气场,成为你的人格特征,成为你的生命常态的时候,这才达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当仁爱成为自觉、包容成为自觉、自强不息成为自觉、勤劳简朴成为自觉……成为生命的常态,成为人格特征,人生会精彩,家族会兴旺,事业会辉煌,民族会强大!这就是心学,这就是阳明哲学的精华。
  研究《论语》十余年,方知真实的孔子,真实的《论语》,真实的儒家,真实的心学;研究儒学十余载,方知孔子被抹黑,《论语》被错解,儒家被误解,心学被神秘;分享《论语心读》一百余场,方知依靠演讲为孔子正名,为《论语》正义,为儒家正道,为心学正说,谈何容易!有感于孔子“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孤独、执着、担当,丙申年春节闭关七天,于孤独失眠之中撰写此文,阐发管见,求证方家。亦藉此倡导,响应近平同志的号召,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回到元典,必须回溯本源,必须回归本真,否则贻误苍生,贻误民族复兴!
  仁以为己任,任重而道远!
  虽九死而不悔!
  (作者系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局长、教育学博士,写于2016年2月16日)
其他文献
教师聘任制的出台实施,激活了教师队伍,也使得教师的辞职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那些辞职的教师往往是刚刚走向成熟的教师,甚至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倾全力栽培多年的“种子”教师。为此,学校一般都会好说歹说百般挽留,有的学校甚至试图通过卡住教师的“人事档案”强留。笔者认为,虽然教师辞职会对学校造成不良影响,但教师提出辞职必然事出有因,学校大可不必大动干戈、强加阻拦,而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待教师的辞职。
期刊
歩入21世纪,站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依然引领着时代潮流。它,面向世人展示出了富有生机、蓬勃发展的教育事业,并为少年儿童提供充分的、基本均衡的、高质量的公共教育服务。它,在“三个坐标参照系”找准定位,确定“四化”发展目标,推动教育从标准化走向特色化、均衡化、现代化。一是在珠三角城市群坐标系中,作为珠三角发展龙头,要当好南方教育新高地排头兵。二是在国家中心城市坐标系中,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要抓紧建立与
期刊
如果你有那么一丁点想要了解本刊培训部,了解这个专门从事教师、校长培训的团队,那么可以先从我们的三大口号开始。不过,你肯定听不到明文宣传或者高举旗帜放声呐喊,也没有人会天天挂在嘴边,这大概就是一种文化,我们称之为“团队默契”。  口号一:越努力越幸运  说到努力,就不得不说说培训部以身作则的主任伍秀林。别人在工作的时候她也在工作,别人下班的时候她还在工作,别人休息了她在加班,就连节假日,也总是伴着工
期刊
近些年,网上流传这样一句话,“教了一辈子书,现在该出一本书了”。也许是受了此句话的刺激,近两年来,我也先后出版了《我国公立学校权利研究》和《亲历日本教育:一位留日教师的点墨走笔》(以下简称“《亲历日本教育》”)两本书。作为一名一线中学教师,在欣喜之余,想与诸位同仁分享我的出书“经”。  选对题是成功的一半  过去,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自身出书难。其实,当下我国一些知名的中小学校长、教师出书已经比较普
期刊
有着“汉代孔子”之称的董仲舒,曾以“三年不窥园”的钻研精神学习儒家典籍和先秦各家各派学说,既复兴了儒家思想,同时又在融会贯通当时各家各派思想的基础上,将儒学再造成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新儒学。其学问渊博、兼通五经,又专精于《公羊春秋》,使其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经学大师。在专研学问的同时,广收门徒,其思想又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成为“众儒之首”。《天人三策》体现了董仲舒多年潜心的研究,也使得他成为影响君
期刊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家庭教育在荔湾既是传统,也是现实。1983年,广州市荔湾区乐贤坊小学在全国率先成立家长学校,开启了家校共发展、同进步的家庭教育模式。2014年1月,荔湾区率先成立了广东省首家家庭教育学院——荔湾区家庭教育学院,依托学院平台,探索家庭教育新模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2015年11月15~16日,“教育从家庭开始”——2015年荔湾区家庭教育微论坛在广州市第一中学举行(
期刊
从公共关系建设的角度来看,欢迎四面八方的教育同行前来考察是学校优化提升自身品牌形象的有力举措之一,越来越多的学校管理者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更好地介绍自己?其中,有的学校培养起自己的小小解说员,他们引领宾客游走校园,随后安排大家观看精美的校园宣传片、蕴含着海量信息的PPT课件,聆听系统全面的校长主题演讲,赠送校园吉祥物、师生作品集等纪念礼品……各种媒体的综合运用,几乎是完美地传播了学校的办学成
期刊
一般来说,领导风格可分为三种:民主型、专制型和放任型。由于政治环境影响,我们往往看到“民主”就会觉得是好的,其实不然。不管是民主型、专制型还是放任型,都有其优缺点。衡量这三种领导风格关键要看是否恰当。如何恰当地扮演不同的领导风格,需要了解自身特点、下属情况,并根据所处情境进行选择。  1.民主型领导。民主型领导将自己看作是群体的一员,能够与大家保持平等的关系,会将权力交给大家。民主型领导确实有很多
期刊
最近,我与一位朋友聊天,听说南方一带有很多学校开展一种名为“散学典礼”的庆典活动,便感到非常好奇。经过一番了解,我才发现所谓的“散学典礼”呼应着开学典礼,也是一学期一次,表示的是一个学期的结束。通过多个案例对比,原来这一典礼与每学期必开展的休业仪式名字不同,但流程大致相同。  认真学习、对比休业仪式和散学典礼,我真切的感觉到不管冠以什么样的名字,用一个仪式或典礼来告诉学生一个学期的终结,本身是必不
期刊
又是一年“学校品牌大会”筹备时。今年大会,《学校品牌管理》与荔湾区教育局携手合作。荔湾区作为一个广州老城区,在教育领域颇有特色,极具品牌推广价值。一些优秀的学校如洒落在西关宝地上的一颗颗耀眼的珍珠,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细细欣赏。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些学校的种种魅力,学品公司组建了以《学校品牌管理》总编王永江、副总编何池歆和副总经理梁恺之为领军的荔湾区“好学校”采写团队,团队分小学组和中幼组,计划在1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