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上升为国家文化建设战略思想的高度,掀起了国内理论界对党的文化建设研究的新热潮。本文通过系统梳理我们党在文化建设方面的相关探索,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建设、实践意义及“中国梦”的文化观三个部分,以期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建设;实践意义;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051-0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及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总结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建设的经验,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而提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代表了我国文化的基本性质,是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具有本质上的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民族气派,结合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现状,凝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开放性,积极与世界各地的文化进行交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优秀文明成果,有利于促进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并在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由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标志着我党恢复了1956年制定的正确文化路线和知识分子政策,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进入了自觉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共同努力,相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和谐文化等一系列对党的文化思想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新主张。
二、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是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在继承和创新中,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中逐步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它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是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保证。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将文化整合力贯穿于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之中,有利于实现“五位一体”的和谐健康发展;在发展中,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完善。
三、新一届中央领导人集体围绕“中国梦”的文化观构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刻指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既科学概括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题,又鲜明地向世界昭示了“中国梦”。当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重塑中国大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不容置疑地提到我们的议事过程。国家文化形象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折射了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精神风貌,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角度,做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为新时期新阶段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让文化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内生动力”,突显了实现中国梦中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
首先,提出文化建设的灵魂是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其次,明确了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最后,强调文化工作者要传播正能量建设软实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2013年初看望文化界知名人士时表示,文化工作者要传播正能量,建设软实力。他指出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建设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建设软实力,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开创文化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玉珠.机遇与挑战:“入世”与中国文化建设[J].求是,2000(19).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北京:学林出版社.1987.
[3]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4]柴淑芹.当代中国发展模式的内涵与特征[D].河北师范大学.2007.
[5]刘德定.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D].河南大学.2012.
[6]邓显超.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
[7]陈松林.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8]郭建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J].创新,2009(3).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建设;实践意义;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051-0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及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总结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建设的经验,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而提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代表了我国文化的基本性质,是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具有本质上的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民族气派,结合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现状,凝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开放性,积极与世界各地的文化进行交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优秀文明成果,有利于促进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并在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由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标志着我党恢复了1956年制定的正确文化路线和知识分子政策,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进入了自觉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共同努力,相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和谐文化等一系列对党的文化思想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新主张。
二、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是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在继承和创新中,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中逐步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它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是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保证。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将文化整合力贯穿于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之中,有利于实现“五位一体”的和谐健康发展;在发展中,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完善。
三、新一届中央领导人集体围绕“中国梦”的文化观构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刻指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既科学概括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题,又鲜明地向世界昭示了“中国梦”。当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重塑中国大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不容置疑地提到我们的议事过程。国家文化形象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折射了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精神风貌,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角度,做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为新时期新阶段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让文化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内生动力”,突显了实现中国梦中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
首先,提出文化建设的灵魂是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其次,明确了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最后,强调文化工作者要传播正能量建设软实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2013年初看望文化界知名人士时表示,文化工作者要传播正能量,建设软实力。他指出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建设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建设软实力,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开创文化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玉珠.机遇与挑战:“入世”与中国文化建设[J].求是,2000(19).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北京:学林出版社.1987.
[3]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4]柴淑芹.当代中国发展模式的内涵与特征[D].河北师范大学.2007.
[5]刘德定.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D].河南大学.2012.
[6]邓显超.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
[7]陈松林.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8]郭建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J].创新,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