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好看,又自然

来源 :东方艺术·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ffyzero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胜洪先生和我都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他在书法院,我在文学院,虽不可能每日见到,但是会经常看到。后来又成为邻居,逢春节时,我家大门上贴着他写的对联,当然是印刷品。
  胜洪先生是安静文雅的人,我与他的交往亦是清淡如水。我知道他领导的书法院是我们艺术研究院的先进单位,我也知道他本人多次获得过文化部和院里的表彰。但我从没与他谈论过书法创作,更没去他的办公室或创作室看过他写字。明年他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书法展,并要出一本书法集,邀我写序,恭敬不如从命,但学识有限,又兼外行,只能根据读过的他的几本法帖,谈一点感性认识。
  他的字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好看。好看或不好看,是我等书法界外的人评价书法的最重要标准,好看就是好,不好看就是不好。仔细一想,好看,其实是一个很不低的审美标准,从古至今,几乎所有的被公认的大书法家,他们的字都有自己的好看之处。
  “好看”这样一个简单的对书法艺术的审美标准,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这涉及到诸多复杂问题,不是我能解答的,但一个书法家为何能写出好看的字,我想起码有如下两点:一,他必须熟悉书法演变的历史,他一定精心研读过那些被历史承认的书法大家的法帖。二,他对美有敏锐的感受力,能在临摹美的基础上,再从大自然美的事物中得到灵感,进一步地创造美。
  从古至今,能把书法写得好看的人比比皆是,但要把书法写得既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却是十分困难的。仅仅把字写得好看还不是书法家,只有能把字写出自己的独特的好看之处的,才够得上书法家的称谓。李胜洪先生的字既好看又有他的独特个性,他是个真正的书法家。
  书法原本是实用的艺术,大多数名帖其实都是实用性写作的产物,写作者写时大概不会想到艺术创作,更没想写出流传后世的法帖,但也正因为此而使写作者个性得到显现,也正因为此而使写作者的情感诉诸笔端,让简单的线条,变幻出丰富的韵律与节奏。时至今日,书法已失去大部分实用功能,因之也就丧失了大部分自然之态,提笔即进入“创作”,即想到飞白流黑、布局谋篇等诸多法则,很多“个性”和“率性”,其实都是设计出来给人看的,这是很糟糕的事但也是没办法的事,只有少数的书家,还能尽量地克制表演欲望,使写作保留了一些自然之态。李胜洪先生的书法作品是有自然之态的,这也是我喜欢他的书法的重要理由。
  总之,李胜洪先生的书法给我的感受一是好看,二是自然,至于他的书法其它的妙处,则需要专业的书法理论家来解析。
  拉杂说来,不堪为序。
  海纳百川 自有我在
  —李胜洪书法展学术研讨会摘要
  按: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主办,中国书法院承办的“自有我在—李胜洪书法展”,于2014年4月10日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嘉宾云集、观者络绎、好评如潮。开幕式结束之后,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胡抗美先生主持,在中国美术馆七层学术报告厅召开了“李胜洪书法学术研讨会”。
  胡抗美(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首先非常感谢大家的光临,我也非常高兴担任今天研讨会的主持人。大家都看了展览,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谈的时候,我觉得要围绕着书法的主题,围绕“自有我在”这样一个主题,也结合着李胜洪先生这么多年来的书法创作实践来谈。请大家畅所欲言。
  李刚田(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副社长):
  这个展览很震撼,非常震撼!作品非常好。没见过李胜洪这么大的作品、这么集中地展示,整个感到很震撼,也感到他的内在精神热情奔放地表现出来,很不容易。我觉得展览整体把握得比较好。在文人书法和展厅时代之间把握得好,在古和今之间把握得好,在“二王”共性和他自己的个性之间把握得好。他的字跟传统书法不太一样,笔墨的表现力很强。还有几个现代派的作品,充满设计性,有一种现代理念和视觉冲击力,有一种谋略和理性的支撑。整个展览中,他的强项是行草书,有几幅行草书很震撼。我觉得,胜洪先生还可以思考进一步去强化自我的问题。
  李一(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美术观察》主编):
  首先是祝贺!谈几点:一个是老李在不断进步。刚才刚田兄说他看了以后很震撼,我也是感觉很震撼!这个展览确实让我重新认识了李胜洪的书法;二是这个展览是一个探索性的展览,五体皆备,再加上现代性的作品,形式上有巨幅的创作,也有非常小的近乎微雕式的东西,是多种书体、多种形式、多种材质的一个展览。当今中国美术馆的书法展览不少,如此具有探索性的却不多。当然个性方面还可以再突出。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展览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展览,是一个探索性的展览,也是会给当前书法界一个很大启示的展览。
  刘洪彪(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草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我觉得有点吃惊。总体感觉可以用“字古事新”四个字来概括,这也是我们当代书法创作应该具有的一个意识。历来的书法大家一般分成两个类型:一类是文人书家,靠自己的学养、功力自然地书写,写出来就好看,有书卷气;还有一类是颇有现代创作意识,才情表现得比较突出的艺术家。今天看了这个展览,我觉得胜洪二者兼备。因为不管是那种常态的书法作品,还是有探索意识的那些东西,均有别于古人的地方,都显得很自然、不做作,这一点我特别欣赏。我觉得不管是哪一类书家,搞书法不要装模作样,你只要让人感觉到“鸟归山有迹,帆过浪无痕”,这就是高手。
  我觉得一个书法家不能千篇一律地去写自己固有的东西。因为在美术馆搞展览,你要把作品呈现给观众看,首先要让别人看得下去。从第一张到最后一张,一张一张都有他的自我,都有“特别”的东西,我觉得他这方面做得很好。总之,我觉得展览是很成功的,为我们今后的创作提供了一些启示。
  张继(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隶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我看了这个展览,感觉不错。他主要的强势还是在行草这个体系,当然也有部分篆隶、楷书。他的行书创作非常到位,而且很深刻。我觉得他在行书上下浮动,是用一种“玩”的感觉在做,境界极高。像行草就是在行书的基调之上“玩”得非常好,想怎么弄就怎么弄。从作品来看,有精到的兰亭,也有雄强的“精骛八极”,还有现代派的、用行书理念创作的非常抽象的《霾》。如果说状态的话,就行书这一块儿,起码有十种状态,当然最多的还是常规状态。但是在上下浮动,包括带有章草的,带有小草的,从用墨比较平稳的,用墨上悬殊比较大的,章法上比较茂密的或比较空旷的,让人觉得不露痕迹。我觉得,大家每个人可能都有主攻方向,但不管主攻哪一块,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就很了不起。   郭子绪(著名书法家):
  看了李胜洪先生的展览,印证了“自有我在”这个主题。任何一门艺术都需要鲜明的风格和强烈的个性。李胜洪先生作为中国书法院的常务院长,工作比较忙,能拿出时间来虔心搞一个个展,很不容易。看了他的作品以后,感到形式上是丰富多彩的,内涵也比较充盈,说明他在传统和个人的艺术修养上下的功夫都很足。我手里收藏了他的一件印刷体,作品不算大,接近斗方。虽然字不多,但是从笔墨功夫到境界都是很好的。康有为说过一句话:书法艺术,气息最难。书法气息是本质修养。他工作那么忙,能搞出这么好的作品,从大到小、从横到竖,章法都是那样的别出心裁,所以我觉得展览是很成功的。
  于明诠(山东艺术学院教授、著名书法家):
  一个人到60岁的时候搞展览,我觉得跟年轻朋友办展览的心理肯定不同。说实在话我是先熟悉他的人,再慢慢熟悉他的字的。几年前有一次我从外地坐飞机回来,在首都机场的走廊里看了一幅字,没有落款,我一眼就看出是李胜洪先生的字。你根本不经意,不是展厅,你突然很偶然地见到一个字,马上就想到这个人,就确定是他的字,就能对上号,说明他是有特点的,是什么特点呢?不是写在脸上一下能看出来的,有很多人的特点,是需要慢慢去品味的,而且随着了解的深入,越来越觉得这个字像他的人。李胜洪先生的字,能够担得起“字如其人”的评价。能感觉到他没有故意去追求什么,也不是说他一点都不想去追求什么,他是自然而然。实际上这两者之间有一个很微妙的关系,全凭自己的把握。我觉得李胜洪先生的字正是这样,是能够耐得住长时间被人揣摩的。
  刘彦水(当代著名中青年国画家):
  我虽然是画画的,但是对展览也深有同感。李胜洪老师的书法里面有一种淡远的气息,这是书法家性格、气质的自然流露。董其昌说过“造”淡,而李胜洪老师的书法里面也有这种气息。雄强、张扬固然伟大,但是“造”淡更难。在作品里面不做任何姿态,于平易之中细读、细品,能感受到一种文化内涵的东西,这其实很难做到。如果拿我看画的眼光去看李老师的书法,作品很有画面感、图案性,线条之中有一种激情。
  田树苌(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著名书法家):
  我觉得胜洪骨子里头有一种豪放的潜质!今天看了很惊人。个展就是把握主旋律,同时还要有一种多元化。看了这个展览,我感觉主旋律还强调得不够。他的强势行草书还应该集中地再突出展示一下,甚至还需要有更大、更宽、更抢眼的这种鸿篇巨制的作品。他的微书也是很令人吃惊的,内容丰富、品种多样,想必展览是做了精心准备的。我看了这个展览以后很激动!因为作为一个书法家,在这个年份上还能集中地拿出这么多高质量的东西来展示给大家,反映了他创作的丰硕成果,很难得!
  李强(著名中青年书法家):
  “自有我在”这个名字我觉得起得很好。这次展览,使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李胜洪先生。很多书法家在他这个年纪都会存在一些迷茫,而他却完全把自己放开了,这是很珍贵的。虽然以前李老师一直在写“二王”,但是我觉得以前那种感觉出自另一种状态,而这次创作更加亲近、更加舒心,体现了对“二王”的深入理解,放松了,开阔了,境界自然就越来越高了!我更希望看到李老师在“自有我在”的境界下,走到大自然的境界。
  肖文飞(中国书法院理论部主任、博士):
  李院长这个展览给我最大一个印象,就是他重新把书法跟生活的关系、跟人的那种关系拉近了。书法之于古人,其实是跟生活、跟人非常接近的。如唐诗宋词,写的就是当时的生活。当代人还是写唐诗宋词,表面上看好像是一个内容的问题,其实它涉及的是书法记录当代文化和当代生活的能力问题。李院长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他展示的几件探索性作品也是想拉近书法跟当代生活的联系,包括他写的《霾》,包括他写的微书,也包括他做的小“玩艺”等等,都是这样。我想李院长也应该是有这样的一个想法,重新拉近书法跟人、跟生活的关系,重新在书写过程当中享受书法带给我们的快乐。
  陈海良(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
  刚才张继老师说到,他是在“玩”,我觉得他确实是完全放开了!宋人讲笔墨游戏,李院长正是如此。所以他的作品尽管总体感觉很“碎”,但是每一件作品都有想法,都是“玩”出来的。另外,他里面有微书,字写得非常小,还配备了放大镜,这也是装置作品。肉眼看不清,拿放大镜看一下,笔法还是很好的,这一点让我大感意外。我们年轻人可能太注重技术,太注重书写的技巧性。好像戴了好多面具在写字,要把它拉下来。我们也要从中受到启发,要放下一点包袱,来表现一下“自有我在”。
  陈忠康(中国书法院展览部主任、博士):
  我感觉李胜洪院长最近两年来具体的事务管少了,他整个的创作状态出来了。艺术需要松驰的状态。他在微信上有时候也点点赞,发出来的东西都很俏皮,心态很年轻,而且充满着童真,这就是没有框框。而且他的状态又是很开放的,他对新鲜的事物从来不拒绝,微博、微信这些很时髦的东西他都玩得很好。至于艺术创作,他的点子特别多,思维特别活跃。就这次展览而言,我认为是这些年来书法展览当中兼顾门类和创作题材最丰富的一个。展览中每一件作品的内容、书体、纸张、材料、形式等等都有精心的考虑。除了传统的五种书体以外,他又在各种材质上刻字,搞微书,搞现代抽象,这种创作能力,我觉得是特别值得学习的。我想他在行草书这一块、个人化的书体语言这方面再锤炼一下,可能会有更高的造就。
  叶培贵(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展览给我的感受就是五个字,叫“理性的激情”。我觉得他的展览是以个展的方式,把当代每一个书法人可能都会面临的一个非常矛盾的事情表现出来了。因为每个人实际上都面对着很多二元的选择,比如说古典和现代、书斋和展厅,到底应该在哪个点上来拓展自己。我感觉胜洪先生似乎有一个雄心,就是把所有问题在这个展览当中都要做到,努力给自己一个答案。因此,一方面有非常强烈的艺术探索的激情,另一方面又有一根理性的线牢牢地把它拴在那里,让他在探索中不失去分寸,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奇特的张力。胜洪先生的展览成功的一点就在于此,但这也容易造成各个方面欣赏者的期待未必都能得到充分满足。我觉得尽管如此,这个展览把这样一种状态成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本身就对当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刘正成(国际书法家协会主席):
  我就胜洪先生的书法谈一点看法。看到作品集序言,我很同意这个说法:既好看,又自然。李胜洪先生做得很精美,同一个展示空间的视觉冲击力很吸引人。他是尽了最大的力量,把所有的精力灌注到作品中去,小的写得很精致,很多东西使我感动;大的条幅也非常好,当代书法也是一个。李胜洪先生是一个有理念的人,他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我觉得要坚定这种中和之美。今天看了李胜洪先生的作品,使我觉得我们都要努力去追求、实现这个目标,做得大小都合适,各种风格都有,达到我们表情达意的目的,当然这是最高境界。
  王学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看了今天的展览,使我改变了以往对胜洪先生的看法,一下子拔高了很多!我觉得胜洪成功的理由有两点:第一,他有这种承载能力,包括笔法、字法、章法和墨法。从大字上看,“精骛八极”,不仅仅是大,而且写得很扎实,笔法、墨法很和谐。再看小字,要拿放大镜来看,是临的帖,能写大榜书,又能写显微镜下的字,中间能差得了吗?第二,他有思想,不仅仅是局限在传统上,包括写“分离”两个字有思想。有这两条,你想还能不写好,还能不成为大家吗?就说这么多。谢谢!
  张建会(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隶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跟胜洪先生认识的时间不长,对他的作品,过去看的却也不少。特别有一次在南方有一个名家邀请展,一排作品当中,胜洪先生的作品非常跳。他的作品,可能单看并不突出,但是在群体当中又特别的凸显,这是我觉得值得思考的。再一个,这次展览作品非常丰富。事实上既是对当前这个创作阶段的一个总结,也为今后的书法创作提供了一个空间。我觉得这次展览引人入胜,让人特别惊奇,再看下一个又感觉到一种新意。对我们来讲,看完这个展览之后确实特别过瘾。这是我要谈的一点感受。我相信胜洪先生今后的书法道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陆明君(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看了李老师这个展览,很受启发。作品丰富多彩、各体兼备。尤其是篆书,确实出乎我的意料,有小篆,有石鼓文,从气息表现上,不逊于当下代表性的篆书家。大字写得非常雄强,像“精骛八极”非常老辣沧桑。这也代表了作者的一种驾驭能力与胸怀。像微雕那种作品,又代表了作者对毛笔的控制能力和稳定性。展览作品以行草书为主,在传统二王这个体系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好多东西。这些年来他始终在进步,作品一年比一年有提高,这是我觉得很难得的。李老师的字很雅致,有现代感,有文人的内涵,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把握的非常好,以后肯定还能不断变化、不断进步。
  李相国(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我的感受呢,是意料之中,又出乎意料。我自己感受比较深的,是他的字体现了展览主题“自有我在”,他是想写出自己的性格,也确实做到了。我的体会是:“气正、风清、格雅”。“气正”是可以登大雅之堂,不搞怪,既好看、又自然;“风清”就是清爽、利落,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格雅”是说确实写得古雅苍秀。意料之外呢,是这个展览又有新的境界,比我想象得更好。他把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岁月的沧桑也融进来了,丰富性比原来要好得多。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增加,在苍秀之中更增加了一分古老的韵味,这种感觉确实出乎我的意料。他有这么好的心态,有这么好的优势,我相信他后面会越写越好。
  张羽翔(著名书法篆刻家、博士):
  今天看了这个展览,感觉真的是特别意外!原来一直认为李院长就是以领导、管理者的身份来参加活动。认识他的作品,也都是从展览里边看,印象都不是特别深刻。今天看了展览,感觉大有不同!我原来一直把他当政委来看,不太从专业性的角度去认识他。今天看了觉得他就是个司令员的料,因为原来一直当政委,一直没把这方面的东西好好地发挥出来。
  另外一点,我就觉得他现在的创作状态特别好。每一件作品做出来都比较完整、精到,大的、粗犷的风格也那么精到,这个不容易:年龄比我们大,作品那么多,而且每一件作品都非常好。反过来看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搞展览基本上都差不多,形式、样式可以弄得更多,但是写出来的感觉就没有那么考究了,可能就是心态的问题。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思考。我很希望能进入李院长这种专注创作的状态。
  蔡大礼(著名书法篆刻家、中国书法院研究员):
  我主要想说几点感受。一是我感觉他应该属于比较理性的书法家。所以前面老师说的叫“理性的激情”,还是概括比较准的。他追求的是一种很有内涵的、很儒雅、很平和的书风,这种气息在当代、在展厅里越来越少了。二是说他的长项还是行草书,而且他始终在坚持书写感。我感觉他哪怕是“精骛八极”这样的大作品,也特别突出了书写的感觉。就是说我们书家的面貌还是应该更丰富。既有现代的,有美术嫁接的,有很多新的探索,同时还要有坚持传统书写的目的去创作。这也是我的一条感受。三是这个展览的作品很丰富,感觉他是属于多方探索、多才多艺的,这一点也让我很佩服。李院长现在的行政工作有所解脱,也是人生的一个进步。我也为他感到高兴。
  周延(中青年书法家、博士):
  “笔墨当随时代”是李院长经常说的一句话。曾经看到过他一副绝妙的对联:将“e”与“@”用了进来,两个英文字母用草书圆转的线条写出,浑然天成,一股时代气息扑面而来。在今天的展览中,他也有几幅作品体现了这方面的思考,如“霾”、“分离”、“往事如烟”等。本次展览琳琅满目,有擘窠大字,也有微品书法,唯见笔力惊绝;谋篇布局气象万千,或如夏云奇峰,或如万里明沙,皆一任自然。李胜洪先生几十年浸淫书法,至此绚烂之极而复归平淡,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唯有去慢慢地咀嚼与感悟。
  杨涛(中国书法院副院长、全国青联委员):
  这次展览的主题“自有我在”,使我想到一句歌词“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他的书法如同他做人的风格一样。之前我理解,他是那种不激不厉的,一种中和之美的“二王”体系书法。我看到这些作品,从另外一个角度就让我感受到他是“藏”得很深的一个人。他在做两方面的探索:一种是勇猛激进的非常浑沌、模糊的探索,还有一种是非常柔弱的探索。他现在这种天性的东西爆发出来了,这也是最好的一种创作状态。我觉得他越来越强大,越来越轻松,越来越艺术家范了。我们期待他七十、八十岁时的精品力作。   管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院院长):
  我代表中国书法院对各位老师、朋友们的到来表示感谢。我知道搞个展很难,但是个展搞出这么多花样来更难。刚才很多老师都解读了他“自有我在”这个题目,我也很认同,但是还要补充一点:其实这是他个人一种自如和散漫心态的表达,同时也是强大自信心的表达。我觉得这次展览不管是风格、品位、格调,还是境界都很好。从展览中也能看到他的多样性、全面性,甚至于他这种极端的两极,就是最大的“精骛八极”,甚至把笔杆子都能搞断了;微书写那么小,但是笔触放大还看得很清楚,结构还很准确,这很不容易!而且他在这样一个年纪还不断地出新,让我很震撼!无论是个人风格、形式、大小,还有对现代书法的探索,做得都很好。他的内心非常博大,尽管表面上是温文尔雅。我相信,李院长的艺术还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李胜洪:
  首先我要表示衷心感谢。因为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真的是感谢各位师友这么多年来对我的关心、支持,给了我力量,使我走到了今天。各位推心置腹的发言都很精辟,使我很受启发。所有的观点,包括鼓励、鞭策、期待甚至批评,我觉得都是善意的表达。我应该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这次展览作品的数量不算多。其实在表现“专”还是“博”的问题上,最初我也很矛盾。这个展览,既是回顾性的总结,也有前瞻性的考量。我想人生以六十岁为界、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具体的技术策略是“冷水泡茶”和“自然而然”。我姑且拿“金字塔”来作比喻:几十年来的书法思考与实践只是“塔基”,或者说是“金字塔”底边的长宽度。我确实是想尽量拉开这个边长,然后再扬长避短、水到渠成。因为没有长度,便没有高度。通过个展作品,来诠释思想与技术、形式与内容、传承与创新、历史与未来等关系。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命题,有些自不量力。很多问题,仅仅是触及到而希望得到全解。作品之中,肯定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留有不少的遗憾。
  我要再次感谢各位的发言,给了我新的力量。我会本着“自有我在”的理念,很好地去梳理、消化、吸收。我要更好地把握方向感,希望会走得越来越好。谢谢大家!
  胡抗美(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今天这个研讨会开得非常好,大家各抒己见,站位很高,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我觉得不光是就胜洪的展览来谈展览,而是从书法的语言、艺术的高度来谈他的创作,从胜洪这种艺术的发展历程,又延伸到整个书界,延伸到整个书坛,都谈了很多很好的意见。所以,我觉得这个展览确实是很成功的,研讨会也很成功的。
  有的人讲到他的展览,看了一幅还想往下看,每看一幅都有震撼,引人入胜。他的这次展览,我觉得传统的东西,用他的思想和思维来思考的东西有很突出的亮点,也有一定的思路。他这十年来变化很大,又精心准备,所以这个展览的效果很好。他的作品看似无奇,仔细看就是属于精品。这是他做人和书艺的统一,人未老,书先老。我觉得,胜洪的展览以及今天的研讨给我很多启示,最大的一个启示就是:书法离不开传统。如果离开了传统就没有它的高度,只有传统也没有高度,书法的创新就是在传统当中找到新的方向。
  今天的研讨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光临!
其他文献
杨涛简介  杨涛,安徽宣城人,学士、硕士、博士分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书法、篆刻、国画创作和研究,导师为王镛先生。  现供职于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为中国书法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青联十、十一届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青少委副秘书长;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西泠印社社员。  作品数十次参加
期刊
赵明,生于江苏高邮,现居山东临沂。别署弥坚,又号登堂。以“沐芳斋”、“若英堂”颜其书斋。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专业毕业,大学学历。中国书协会员、扬州市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南京印社社员,创造印社社长,亭林印社副社长,中国篆刻网网授导师,临沂印社顾问,临沂市博物馆学术顾问,临沂大学兼职教授。职业书法篆刻理论教育家。  书法和篆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各类篆刻艺术展。列入《中国篆刻大辞典》词条。作品入编人
期刊
字浩然,又字孟澜,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北京大学胡抗美书法工作室助教,庄子书画院副院长。近年曾研修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首届研究生课程班,中国国家画院曾来德书法工作室、书家画家班,中国国家画院胡抗美书法工作室,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工作室创研班。书法作品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展览二十余次,并在全国二届行草书大展中获奖,二、三届兰亭奖获奖提名。获山东省书法贡献奖
期刊
中国书法在经历了十年浩劫之后几近荒芜,技法层面一片空白,虽如此,但并未就此断层。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经过当代书法人的共同努力,书写水平逐步提升,走出了“大字报”的困境。1980年第一届全国书法展向人们展示了这一进步,此后的每一个台阶更见证了当代书法的进步。而当代书法最终走出困境的转捩折点便在于对“二王”书法的重新审视。如果说碑学的影响在建国以来尚有余绪的话,则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取法“二王”者在全
期刊
“瘦”是中国书法美学视野中的重要审美范畴,它与“巧”、“真”、“方正”、“肥”、“姿媚”、“险峭”、“自然”等一直是书家的美学旨趣和审美追求,诠释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书体规范转变和艺术美学思潮。“贵瘦”表现出作为批评者的书论家, 或作为创作者的书法家的个性气质和审美心理, 展现出他们的美学趣尚和文化品格。在中国书法史上, 涌现了一大批以“瘦”为美的书法作品。因其美学品性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审美理想存
期刊
我国北魏时期,统治者笃信佛教,特别是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即着手大兴佛寺,使得洛阳佛寺大增,洛阳城成了“佛国”。洛阳报德寺就是孝文帝仿旧都平城报德寺而兴建的。据《洛阳伽蓝记》①载,“报德寺,高祖孝文皇帝所立也,为冯太后追福。在开阳门外三里。开阳门御道有汉国子学堂,堂前三体字石经二十五碑,表里刻之,写春秋,尚书二部,作篆、科斗、隶三种字。”  原存于该寺内的《魏报德寺玉像七佛颂碑》,亦称《洛州报德
期刊
在中国,象牙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鲁颂·泮水》:“元龟象齿,大赂南金。”《左传》曰: “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周朝已有象牙雕刻的行业,《周礼·太宰》记载, 周朝的手工业称为“八材”,象牙即八材之一。周代规定只有诸侯才能持用象笏,唐朝时,五品以下的官员都能持象牙笏。作为印材,象牙印最早出现于汉代,明代甘旸在《印章集说》中称:“汉乘舆双印,二千石至四百石以下,皆以象牙为之。唐、宋用以为私
期刊
胡抗美:近些年兴起的导师制是新时期新时代的产物,这种形式是非常喜人的,今天展览的实际成果就说明了这点。对书法教育而言,尤其是这种书法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要有艺术提高,或者说要走出瓶颈,这种教育怎么做,我觉得观念的领先很重要,我们的书法教育业应该有一个新的观念,这个新的观念对于传统是紧紧相连的,包括书法观念与创作作品,毫无疑问,离开传统就没有高度。书法是一种艺术,是我们要来进行精神享受的,这种精神享
期刊
隋唐官印近年来逐渐引起关注,若干新的出土品或传世藏品也陆续见有发表。数据的拓展无疑为着手对这一阶段官印体制开展系统研究创造了此前所不具备的条件。搜寻隋唐官印的数据应当包括存世实物和印迹两部分。唐印印迹很早就引起罗振玉的重视,《隋唐以来官印集存》中,首先摹录了收藏于日本正仓院的三件唐代文书上所钤的官印。近年罗慕鸿《谈隋唐官印之鉴别》一文中,也循此方向将几件唐代文书上的印迹作为鉴别的证据。【一】这一视
期刊
一、概念  草书部分来源于隶书,但其作为隶书的变体,与隶书可以说是同步演进的,即隶书本身是篆书的变体和俗体,由篆隶结合体到古隶再到八分,在其到了足够简单易写的时候,草体也完成了由所谓隶草到半草化到完全草化的变化,这种变化进程和变化关系笔者称之为“草变”。  认识“草变”,对草书的创作、研究和审美来说具有全局性的作用。这一变化开启了有关动态书体艺术性发展的序幕,可以说书圣、草圣的形成甚至书法成为一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