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书法美学风格之——瘦

来源 :东方艺术·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e871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瘦”是中国书法美学视野中的重要审美范畴,它与“巧”、“真”、“方正”、“肥”、“姿媚”、“险峭”、“自然”等一直是书家的美学旨趣和审美追求,诠释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书体规范转变和艺术美学思潮。“贵瘦”表现出作为批评者的书论家, 或作为创作者的书法家的个性气质和审美心理, 展现出他们的美学趣尚和文化品格。在中国书法史上, 涌现了一大批以“瘦”为美的书法作品。因其美学品性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审美理想存在距离, 故很多时候被边缘化、去主流化。长期以来, 美学史对“瘦”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揭示得不充分。本文拟从“瘦”作为书法美学范畴的缘起、书法之“瘦”范畴论的评价标准、书法之“瘦”与“肥”的对立三方面对其略作考察。
  一、“瘦”作为书法美学范畴的缘起
  美学史上为何会出现“瘦”这种审美的范畴?答案就要从魏晋南北朝时流行人物品藻“重骨”风气说起。
  南朝·梁钟嵘《诗品·上》说:“昔九品论人,《七略》裁士,校以宾实,诚多未值”。【1】《七略》裁士,是指刘歆对以往学术流派的批评,东汉班固据刘歆《七略》改写成《汉书·艺文志》。“九品论人”是指《汉书·古今人表》以九品对历史人物的分类论述,这是以等第品评人物的滥觞。曹操父子沿袭此法,并最终立“九品官人法”为选官制度。到了两晋南北朝,政治性的品藻逐渐转变成一种审美现象,改变了以伦理道德作为唯一品鉴人的标准。“人”逐渐成为具有独立地位和内涵的审美客体,这些对“人”的种种评价原则和观点渐渐影响到对其他人文现象的品鉴。如当时诗、文、书、画等理论批评都很发达,邯郸淳《棋品》、钟嵘《诗品》、庾肩吾《书品》等就是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产生的理论。
  见人外表,如何察其情性,知贤良方正,这必须有一定的方法。例如,孔子有:“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论语·为政》)的观察方法。品藻人物时,对才德的判断不能脱离对人体外在的形体、表情、言谈、举止风姿等观察。再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对人物的观察描绘,便使我们仿佛看到一幅精彩传神的人物写真,如王戎云:“太尉身姿高徹,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2】“时人目王右军:飘若游云,矫若惊龙”。【3】《世说新语》在评论人物时,特别标举身体元素的,以“骨”来说,如:“王右军目陈玄伯:垒块有正骨”【4】、“时人道阮思旷:骨气不及右军,简秀不如真长,韶润不如仲祖,思致不如渊源,而兼有诸人之美”【5】等等。
  在魏晋南北朝,人物品藻的政治性转变为审美性质,这些属于外在形体表现的诸多元素获得了更为突出的意义和价值,因为人的形体、气色、声音、语言等外在显现,给他人的观感与审美关系直接且密切,从而由“人物之美”推及到艺术之美。“骨”、“筋”、“气”、“血”、“肌”这些人物品藻的元素,多被用来说明诗文书画的美感构成,逐渐成为中国美学的基本范畴或概念,后来一直沿袭下来。早期书论中,用与身体有关的语汇论书是重要的开头,后人承袭并不断的加强说明,俨然已成为书论中非常重要的理论。
  综观上述列举材料,我们可以归纳用“骨”评书的言论有骨势、老骨、骨力、骨气等。理解其中的含义多与“肉”相对,有骨等于偏瘦。一方面由于骨的外形是瘦的,既然重骨,则字的形体就不能过肥,而掩住骨格;而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骨即笔力的说法深入人心所致。人们常引用卫夫人“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的话,笔力是书写的根本,既然笔力表现在骨上,那么形体上偏重于瘦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书法之“瘦”范畴论的评价标准
  为了能更好地感受书法之“瘦”,我们可以从清代·宋曹的一段书论开始:“骨为体,以主其内,而法取乎严肃;用肉为用,以彰其外,而法取乎轻健。使骨肉停匀,气脉贯通,疏处平处用满,密处险处用提。满取肥,提取瘦。太瘦则形枯,太肥则质浊。筋骨不立,脂肉何附;形质不健,神彩何来?肉多而骨微者谓之墨猪,骨多而肉微者谓之枯藤。”【6】透过这段引文,我们得出以下三点:第一,骨肉间是内与外相对又相互依存的关系,“肉”少是偏于瘦的一方;第二,疏平与密险处有各自的用笔方式,或“满”或“提”。“疏平”处与“提”笔,是属于“瘦”的部分;第三,书法之形质与神采和骨肉密切相关,若是骨肉不协调即成为墨猪或枯藤,近于枯藤者属于瘦。由此可见,我们很难用单一而绝对的标准区分肥与瘦,尤其是在各时代各自书法美学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我们更难釐清肥瘦的标准了。尽管唐·窦臮、窦蒙在《述书赋并注》中说明“瘦”的定义是“鹤立乔松,长而不足”【7】,此种比喻故而形象生动,但却难以掌握其绝对标准。
  三、书法之“瘦”与“肥”的对立
  纵观书法与诗歌美的历史流程,“瘦”应是较早出现的美学范畴之一。甲骨文由于以刀刻写,线条瘦硬爽利,实开瘦美之先河。汉隶笔画肥瘦兼备,但基本格调仍是以瘦为主。南朝宋羊欣云:“颍川钟繇,魏太尉;同郡胡昭,公车征。二子皆学于德升,而胡书肥,钟书瘦”【8】。这是通过对胡昭、钟繇两位书家的比较,分出肥、瘦两种不同的风格美。此外,羊欣在文中直接指出卫觊书法“草体精瘦,而笔迹精熟”羊欣的这类书评是肥瘦比较的良好开端。萧衍也以为元常(钟繇)是“古肥”,子敬(王献之)是“今瘦”。【9】这又是联系时代因素——古、今,来书风的肥、瘦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导风尚,书法家的个体风尚美相通于时代群体风格美。
  南朝以前,人们对肥瘦的表现尚属于不自觉的行为,在中国书学批评史上把“肥”和“瘦”作为重要审美标准和美学概念始于唐代诗人杜甫,其《李潮八分小篆歌》写道:“苍颉鸟迹既茫昧,字体变化如浮云。陈仓石鼓又已讹,大小二篆生八分。秦有李斯汉蔡邕,中间作者寂不闻。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10】“书贵瘦硬方通神”观点的提出,影响极大。当然也有某些副作用,如后人以此来批评非瘦硬风格的书法作品。因此后世倾向于丰肥的书法家,或主张肥、瘦皆美的鉴赏家、批评家也对此有异议。如苏东坡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写道:“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11】   很显然,对比杜甫的观点,苏东坡的观点更加公正持平一些。但是,从历史主义的视角看,杜甫“书贵瘦硬方通神”的审美观念的形成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杜甫美学思想中有崇尚风骨的一面,如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写道:“弟子韩幹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幹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12】。客观方面,杜甫所见、所感书法作品更多的是瘦硬之美。如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作者深感遗憾的是除秦、汉的李斯、蔡邕之外,作者极少。正如他所看到的瘦硬风格的《峄山刻石》,作为小篆典范,历代摹拓不已,因“邑人疲于供命,取薪其下,因野火焚之”,更失其真。以至于“碑既毁失,土人刻木代之,与斯石上本差稀。”【13】正因为枣木传刻以后变肥了,与原石不符,所以杜甫“书贵瘦硬方通神”,也是针对流行的肥本“失真”而提出来的。
  “瘦”与“肥”本为一组风格相对的审美概念,并没什么优劣之分,但综观前人之论,批肥者多,书法史上似乎比较偏爱瘦劲的书风。对于一些书家而言,瘦的美感已经在无形中胜过了肉多的肥,俨然成为后世审美的主流判断。宋·米芾对盛唐肥钝书风提出的批评:“唐官诰在世为褚、陆、徐峤之体,殊有不俗者。开元以来,缘明皇字体肥俗,始有徐浩,以合时君所好,经生字亦自此肥。开元以前古气无复有矣。”【14】米芾在贬抑肥体书风的同时,更间接表达了瘦劲才是“骨气”的艺术观。南宋·姜夔在评论时人学柳公权的字时,以为如果“俗浊不除”则不足观,所以认为“与其太肥,不若瘦硬也”。【15】明代·王世贞进一步指出肥容易导致的弊病是“易丰,丰近俗耳”。清代·朱和羹也说:“先民有言:‘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渴;不欲太瘦,瘦则形枯。肥不剩肉,瘦不露骨,乃为合作。’余则谓多露锋芒则意不持重,深藏圭角则体不精神。无已则肉胜不如骨胜,多露不如多藏。”【16】翁方纲就瘦体与肥体比较,云:“肥逊于瘦者多矣”,因为“肥则亦滋伪也,瘦则亦见真也”。【17】王澍在论及篆籀书写时,也以为“不瘦不劲,不能变化”。【18】由上面这些论述来看,“瘦”在传统书法审美中的地位和影响。
  五、总结
  书,心画也。流美者,人也。笔墨技巧仅仅是汉字书写的一种手段,要使书写成为书法,不仅要书内求书,更要书外求书,注重书家自身的学识修养和人品气格的历练。吴功正先生《中国文学美学》指出:“ 美学是心理力、生命力的表征。我觉得,这应该成为美学特别是中国美学的命题概括。这是从中国书法美学特别重视‘骨力’、中国文学美学尤为注重‘风骨’的经验现象中概括出来的。所谓‘骨力’、‘风骨’,就是人的心理力显示。它是心理上被唤起或勃发的力量,‘所在充满’地通过腕底或物化手段的运用,输送出来。力的表征出现美。所谓生命力并不全是指人的自然生理现象,而是指人的内在心理生命。人的心理力、生命力和美学、艺术生命力共存、互为因果。”【19】因此笔力与其说是书家指、腕、肘之高超艺术技艺的表现和结果,毋宁说是书家的主观意念,即书家之心理力的发露与张扬。体现在书法线条上实际上就是一种内力,是人心理力和生命力的象征,它至刚至柔是作者精神的物化形式,并透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其他文献
由西安穿越秦岭是去汉中的唯一道路。西安地势平坦,沿着公路一路西行在平坦的地面上兀的起了一道天然屏障分割了南方与北方,这也就是秦岭。平坦与高耸之间其实就是这么突然,突然的让我们砰砰的加速心跳的赞叹着。随着道路一路西行便慢慢打开了秦岭的门。  进入秦岭,公路是架在山与山之间的桥梁,或依山形腰间的连属架设、或受山体阻隔便依山开洞,隧道则贯穿整个秦岭山脉。大巴在秦岭的腹内腰间来回穿梭,时而悬崖峭壁,不敢下
期刊
古文字之学,在传统学术分类中被称作“小学”。但与训诂、音韵等学科尚能在现代西方学术制度中找到“语言学”、“语音学”等对应物不同,中国独特的“文字学”似乎从一开始就与现代学术格格不入,其在20世纪高等教育中的位置也一再被边缘化。随着20世纪出土文献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发掘和研究,文字学终究在当代学术中保留了一席之地。只是在浩浩荡荡的西学东渐的大潮下,传统的古文字学再也不可能像其在传统生态中那样独善其身。
期刊
“书为形学”是康有为的书学观点,我认为也是一个书法的美学命题,它对于今天书法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世纪兴起的艺术类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是对当前书法高等教育的补充,这种教学模式介于国民教育与师傅带徒弟之间,取两者之长,补两者之不足,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国家画院就绘画与书法两个艺术门类开设了40多个导师工作室,每年招生600多人,10多年来,为绘画、书法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国家画院胡抗美、曾
期刊
十六岁的时候,有幸遇到一乡间印人在学校的一个角落里为学生治印,用的是塑料章,每印一块五毛钱,是他告诉我刻印要刻篆字,要刻在一种叫青田石的章料上,要从临摹汉印开始,从那以后我开始疯狂地喜欢上篆刻。那年是初三,我还是坐班生,但篆刻这个古老又神秘的艺术样式让我将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捉摸它,升学与考试仿佛并不重要。后来我升入高中,再后来去一个棉花收购站上班,之后又当兵,书法篆刻一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艺术
期刊
康有为云“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构字亦紧密非常,岂与晋世皆当书之会邪,何其工也?譬江、汉游女之风诗,汉、魏儿童之谣谚,自能蕴蓄古雅,有后世学士所不能为者,故能择魏世造像记学之,已自能书矣”【1】这段话极言造像书法之可师,魏碑无不可学,对龙门石窟造像题记推崇极高。  自西魏至北齐、北周,书法体势已有了较大的不同,到隋唐时期更是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洛阳一带典型的魏碑
期刊
今天我便同诸位谈谈“国画之民学”。所谓“民学”,乃是对“君学”以及“宗教”而言。  在最早的时候,绘画以宗教画居多,如汉魏六朝以及唐宋画的圣贤仙释,绘画的人多少要受宗教的暗示或束缚,不能自由选择题材。在宗教画以前,也大都是神话图画。如舜目重瞳、伏羲蛇身之类。再后,君学统制一切,绘画必须为宗庙朝廷之服务,以为政治作宣扬,又有旗帜衣冠上的绘彩,后来的朝臣院体画之类。  君学自黄帝起,以至于三代;民学则
期刊
杨涛简介  杨涛,安徽宣城人,学士、硕士、博士分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书法、篆刻、国画创作和研究,导师为王镛先生。  现供职于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为中国书法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青联十、十一届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青少委副秘书长;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西泠印社社员。  作品数十次参加
期刊
赵明,生于江苏高邮,现居山东临沂。别署弥坚,又号登堂。以“沐芳斋”、“若英堂”颜其书斋。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专业毕业,大学学历。中国书协会员、扬州市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南京印社社员,创造印社社长,亭林印社副社长,中国篆刻网网授导师,临沂印社顾问,临沂市博物馆学术顾问,临沂大学兼职教授。职业书法篆刻理论教育家。  书法和篆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各类篆刻艺术展。列入《中国篆刻大辞典》词条。作品入编人
期刊
字浩然,又字孟澜,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北京大学胡抗美书法工作室助教,庄子书画院副院长。近年曾研修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首届研究生课程班,中国国家画院曾来德书法工作室、书家画家班,中国国家画院胡抗美书法工作室,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工作室创研班。书法作品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展览二十余次,并在全国二届行草书大展中获奖,二、三届兰亭奖获奖提名。获山东省书法贡献奖
期刊
中国书法在经历了十年浩劫之后几近荒芜,技法层面一片空白,虽如此,但并未就此断层。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经过当代书法人的共同努力,书写水平逐步提升,走出了“大字报”的困境。1980年第一届全国书法展向人们展示了这一进步,此后的每一个台阶更见证了当代书法的进步。而当代书法最终走出困境的转捩折点便在于对“二王”书法的重新审视。如果说碑学的影响在建国以来尚有余绪的话,则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取法“二王”者在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