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企高风慕浴沂

来源 :东方艺术·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z5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明,生于江苏高邮,现居山东临沂。别署弥坚,又号登堂。以“沐芳斋”、“若英堂”颜其书斋。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专业毕业,大学学历。中国书协会员、扬州市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南京印社社员,创造印社社长,亭林印社副社长,中国篆刻网网授导师,临沂印社顾问,临沂市博物馆学术顾问,临沂大学兼职教授。职业书法篆刻理论教育家。
  书法和篆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各类篆刻艺术展。列入《中国篆刻大辞典》词条。作品入编人民出版社6卷本国庆献礼大型画册《中国美术60年》,被列入建国60年来最有代表性的25位篆刻家之一。
  有专著《中国篆刻古玺秦印创作解读》、《中国篆刻技法全书》(副主编)、《古印匋、封泥代表作品技法解析》、《篆刻技法百讲丛书-做印技法百讲》、《赵明篆刻精品集》、《当代名家印谱——赵明卷》、《赵明书法篆刻作品集》、《赵明篆刻技法教学》DVD和《会我云峰——赵明课室首届研习班莱州影像》DVD光盘行市。
  一
  王阳明说:读书做圣贤,为天下第一等事。此言不谬,但仅靠读书恐怕也未必能做成圣贤。至于人人皆圣贤我亦圣贤,只是心目中的光明一途,对他人是期盼,对自己只是鼓舞而已。
  圣贤的目标对于滚滚红尘中的善男子善女人有些大,但做有品味之艺术,有品位之人似乎也并非遥不可及。
  品味这个词,字面上讲是品尝滋味,进而品尝其艺术来,尤其是书画印来,似乎很难说明说透。正是因为很难说明说透,其奥义真谛往往是品味者自己咂摸出的滋味,酸咸苦辣,个性化的差异很大。钦佩者可以门下走狗,呵叱者如弃草芥粪土。古人对此深有见地,见仁见智就是非常高明的词。知晓者自不必自许为圣人君子完全领悟而沾沾自喜,未识者也不必自惭形秽而落落寡欢。仁智之间虽然或有天壤之别,但两者又都可以归纳到当下 “喜欢就好”的收藏大军中。世间事莫不如此,智者自知,仁者也自知,只是所“知”不尽相同。苏东坡认为的人生十六件赏心乐事“抚琴听者知音”,恐怕就是有感于此吧。
  品味艺术,品位人生,不可或缺的是要有正大气象。有品才有味,有味才有位。有品味的作品才有收藏传承的可能,有品位的人生才有珍惜向往垂之不朽的意义。艺术创作不要沦为世俗消遣,要实现政教风化,社会关怀,离不开创作者的道德修养和勇猛精进。
  曾点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喟然长叹:“吾与点也!”此句文意,历来众说纷纭。曾点此言为什么能得到孔子的赞赏,我以为,曾点的理想境界和人生品位才是引起孔子共鸣的关键。曾点以为欢愉快乐的场景,尤如当下在建的和谐社会。没有昌明的社会环境,要完善有品位的人生,比较难;要创作有品味的作品,更难。虽然郦道元《水经注》说“浴乎沂”的“沂水”“北对稷门”,但我更愿意相信“浴乎沂”的“沂”是临沂因河得名的沂河。即使有些勉强,但一定应该是我们心性中那条可以沐,可以浴,可以澡的心灵之河,在哪儿其实并不是很重要了。
  二
  澄怀味象,空明观道。
  回想这立志以来的卅多年,由着自己的秉性,只做了这么几件事,读书,着书,教学,写字,刻印,交友。
  书是每天读的,也没有什么计划,兴趣点很多,大都是文史哲之类,古文字是当然的学习重点。每有心得,写成小文总结一下。如老师或出版社有约,也赶写了几本专业书籍。如《中国篆刻古玺秦印创作解读》、《中国篆刻技法全书》(副主编)、《古印匋、封泥代表作品技法解析》、《篆刻技法百讲丛书――做印技法百讲》。写字应该是我的副业,我非常推崇民国文人,我认为,艺术创作应该是文化人心性的流淌。精工和雕琢是技艺高超的代名词,可以归纳到工艺一类。艺术品以见人为尚,工艺品以技为长,虽然同样值得尊重,但前者因有艺术家的手泽而倍感亲切。商品价值取决于艺术价值,艺术价值取决于文化价值,关键的还是作品背后的人要有价值。现在什么都可以叫“文化”了,艺术和艺术创作当然更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宽泛了也好,需求多了,大家都有饭吃。
  体制外的教学是没有文凭可发的,要让全国各地的学员认为你可以学值得学,能教会教因人施教,口碑是相当重要的。花拳绣腿不行,滥竽充数不行,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也不行。从函授班到网络班的教学,这一“好为人师”就是十几年。以印传道,以艺布施吧。虽然受聘几所大学的兼职教授,但那样的体制,不大可能回到民国那样的师生氛围。最大公约数的体制要求,只能批量生产出共性集中的工业化产品,艺术生的个性和偏科难以伸张和生存,而杰出的精英往往就藏匿于后者。惜哉痛哉!
  表扬是免费的,批评是收费的。世风如此,今天的天气,哈~哈~哈!
  批评别人不容易,批评自己就更不容易。不然就不会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一说了。
  现在的篆刻创作,(姓名印除外,因为这有点命题作文的意思)不再像年轻时那样的冲动。激情仍然是会有的。可能来自于对诗文佳句的感触,或者是对篆法形态的会心,或者是面对藏家的定单。30岁以后,特别在意一件作品的艺术完整性,耽心于名句,佳石,精刻,长款,封泥,印谱等等传承要素,百年之想久久占据心头,挥之不去。
  技法仍然重要,但已不再是至高无上的了。全局掌控协调能力的增强,对于技法很有些举重若轻随意点染的感觉。不再斤斤计较于何处冲刀何处切刀,敲磨刮擦,借边、破边什么的了。对于印面意趣的表现,一直想回归到“能婴儿”的状态。不苟且,不妄作,不矫情。如果说早些年还有些刻意,现在则是完全放得开了。“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东坡老夫子一语道破了当下状况。对于新鲜好玩的,我都想尝一尝、试一试。不经意间又跑到吴昌硕那里串门儿,网上就有人说,现在还学吴昌硕,是不是很过时了?哇!真的好玩。
  古文字于篆刻创作确乎是触及灵魂的利锥。我的一点心得,“因字生形,因形造势,因势得法,变化无穷”基本已形成古玺印式创作的共识。字与形,形与态,态与势,势与法等诸多环节的相辅相成,因势利导,构成了篆刻作品内在的品质要求。
  我认为篆刻创作的刀法实质,其实就是朱文印的线垄和白文印的线槽问题。乱花渐欲迷人眼,领悟刀法须从理解线形入手。无论什么样的刀法,当以线条的刚柔相济,自然多姿为上。有这个审美参照,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笔法”,所以,“刀法”要传“笔法”;所以,能从原生态的公私印章演变成艺术门类的篆刻。
  毋庸讳言,篆刻真的是小道。小道里面有文章是肯定的。不然,一部洋洋洒洒的篆刻史没法对文化史交待。是不是有属于自己的大文章,那就难说了。
  经典是可以传世的,经典作品是有魔力的,即如释氏之舍利子。善男子善女人,不信,当然是无知。全信,不如“喝茶去”。
  有说“人过四十不交友”,百年前这话也许是对的,但我对钱钟书的“吃蛋不必见鸡”更为首肯。时间像漏斗,一漏不回头。话虽如此,但朋友肯定还是要交的,在有限的时间里交几个真心朋友,和彼此的年龄没有什么关系。真心朋友也不一定天天见面,见面也不一定杯觥交错。择一幽静处,三五知己,一壶清茶,焚香听琴,品茗谈艺足矣。
  我不大喜欢和这一类的画廊打交道。打包、批发、买断、垄断、炒作、包装等等经营行为,听着就比较吓人,完全没有把作者当人看。艺术家是人而不是机器,不是在规定时间就能创作出规定的作品。我常谑说“卖艺不卖身”,如果为了钱,什么都可以做,真的愧对这个叫“人”的动物了。如果把价值直接兑换说成钱,我想说,不是所有的书法、篆刻、绘画作品都值钱,不是这个艺术家的所有的书法、篆刻、绘画作品都值钱,是那些杰出的艺术家,杰出的作品才值钱。和当多大的官,被多大的官收藏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因为,人文价值才是艺术价值的根本保证。可叹的是,人文价值通常是深海游鱼,超前性的潜伏往往不被世人所知。谁能给我们一双慧眼呢!
  闲云野鹤慢生活,兴则高歌困则眠。
  乙未惊蛰于琅琊登堂
其他文献
1985年生于河南淮阳,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篆刻专业,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展览馆办公室主任、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书法文献》编辑部主任、北京印社社员。  通讯地址:北京市惠新北里甲一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  电话:13681316509  润格:书法\800元每平尺,篆刻\1000元每方,(3公分,4字以内),国画\1200元每平尺。(书,画,印特殊形式另议
期刊
年龄越大,越喜欢简单。少年时学写字,乱花迷眼,人到中年,越发喜欢干净、纯粹的东西,铅华洗尽,秋水净沙。早年听温州的老先生们讲书法,现在言犹在耳的,往往是一些不起眼的平实的道理。从温州到北京,我也教过一些学生,但不多。一是因为生性疏懒,自己对写字也是在不断学习、理解、深化的过程中,不敢自居其能;二是因为各人阅历不同,读书不同,趣味不同,教起来很不容易,虚的理论讲多了,容易使人迷惑不解,实的技法讲多了
期刊
仍然清晰地记得四年前新生入学典礼上的那首Tamas Wells的《valder fields》,柔美清澈的嗓音令人难忘,像美好的泉,像美好的阳光,像一切可以算得上美好的事物那般。那时候的我们表现出孩子般的激动与可爱,如今回忆起那个画面,都会情不自禁地挂上微笑。这便是我们与美院之间故事的开始。  我们爱美院,爱这里的所有。  对于我们而言,美院就是家。师长们如长辈、父母,同学们如兄弟、姐妹。老师们除
期刊
由西安穿越秦岭是去汉中的唯一道路。西安地势平坦,沿着公路一路西行在平坦的地面上兀的起了一道天然屏障分割了南方与北方,这也就是秦岭。平坦与高耸之间其实就是这么突然,突然的让我们砰砰的加速心跳的赞叹着。随着道路一路西行便慢慢打开了秦岭的门。  进入秦岭,公路是架在山与山之间的桥梁,或依山形腰间的连属架设、或受山体阻隔便依山开洞,隧道则贯穿整个秦岭山脉。大巴在秦岭的腹内腰间来回穿梭,时而悬崖峭壁,不敢下
期刊
古文字之学,在传统学术分类中被称作“小学”。但与训诂、音韵等学科尚能在现代西方学术制度中找到“语言学”、“语音学”等对应物不同,中国独特的“文字学”似乎从一开始就与现代学术格格不入,其在20世纪高等教育中的位置也一再被边缘化。随着20世纪出土文献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发掘和研究,文字学终究在当代学术中保留了一席之地。只是在浩浩荡荡的西学东渐的大潮下,传统的古文字学再也不可能像其在传统生态中那样独善其身。
期刊
“书为形学”是康有为的书学观点,我认为也是一个书法的美学命题,它对于今天书法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世纪兴起的艺术类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是对当前书法高等教育的补充,这种教学模式介于国民教育与师傅带徒弟之间,取两者之长,补两者之不足,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国家画院就绘画与书法两个艺术门类开设了40多个导师工作室,每年招生600多人,10多年来,为绘画、书法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国家画院胡抗美、曾
期刊
十六岁的时候,有幸遇到一乡间印人在学校的一个角落里为学生治印,用的是塑料章,每印一块五毛钱,是他告诉我刻印要刻篆字,要刻在一种叫青田石的章料上,要从临摹汉印开始,从那以后我开始疯狂地喜欢上篆刻。那年是初三,我还是坐班生,但篆刻这个古老又神秘的艺术样式让我将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捉摸它,升学与考试仿佛并不重要。后来我升入高中,再后来去一个棉花收购站上班,之后又当兵,书法篆刻一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艺术
期刊
康有为云“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构字亦紧密非常,岂与晋世皆当书之会邪,何其工也?譬江、汉游女之风诗,汉、魏儿童之谣谚,自能蕴蓄古雅,有后世学士所不能为者,故能择魏世造像记学之,已自能书矣”【1】这段话极言造像书法之可师,魏碑无不可学,对龙门石窟造像题记推崇极高。  自西魏至北齐、北周,书法体势已有了较大的不同,到隋唐时期更是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洛阳一带典型的魏碑
期刊
今天我便同诸位谈谈“国画之民学”。所谓“民学”,乃是对“君学”以及“宗教”而言。  在最早的时候,绘画以宗教画居多,如汉魏六朝以及唐宋画的圣贤仙释,绘画的人多少要受宗教的暗示或束缚,不能自由选择题材。在宗教画以前,也大都是神话图画。如舜目重瞳、伏羲蛇身之类。再后,君学统制一切,绘画必须为宗庙朝廷之服务,以为政治作宣扬,又有旗帜衣冠上的绘彩,后来的朝臣院体画之类。  君学自黄帝起,以至于三代;民学则
期刊
杨涛简介  杨涛,安徽宣城人,学士、硕士、博士分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书法、篆刻、国画创作和研究,导师为王镛先生。  现供职于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为中国书法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青联十、十一届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青少委副秘书长;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西泠印社社员。  作品数十次参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