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高中化学教学问题研究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ly7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教师的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逐渐转变为“授业解惑”者.如何有效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思考解答是值得教师思考和研究的课题.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效设计问题,并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一、设计层次性问题
  不同学生的各项能力及学习水平存在差异.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如果不考虑学生的个体间差异性,就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提高问题教学效率.随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分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并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使用与推崇.根据学生思考能力的不同分层设计问题,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受益于教学.教师要将学生分为三组:逻辑思维、分析判断能力较强的为培优组;各方面能力一般的学生为提高组;各方面能力较弱的学生为后进组.例如,在讲“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时,对培优组学生,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从课本中自行寻找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和外因,并试着分析这些因素为何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对提高组学生,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寻找影响反应速率的内因及外因,并分析这些因素发生改变时反应速率应提高还是下降;对后进组学生,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有哪些?外因有哪些?然后给学生自由讨论时间,让小组内部自行解决问题,并在课堂末尾进行抽查提问以起到督促作用.在设计分层问题时,教师要明确为各组学生设计问题的目的,挖掘培优组学生的思维潜能,使其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拔高;巩固提高组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适当拓宽其思维以培养其综合能力;激发后进组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其理解基础知识,使其达到基本教学要求.
  二、设计探究性问题
  具有一定探究精神对学生而言十分重要.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尽可能使问题具有探究性质,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同时,促使学生探索知识的本质.例如,在讲“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以演示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准备镁、铝、铁、铜等金属与稀盐酸试剂,将各类金属分别与稀盐酸反应,并让学生观察反应是否发生以及发生反应的速率,然后提出问题:各类金属与稀盐酸反应的现象能说明什么?让学生结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再带领学生思考:镁、铝和铁均能和稀盐酸反应且气泡产生速率为镁>铝>铁,铜不能和稀盐酸反应,说明了部分金属具有能和酸发生化学反应的性质,且这四种金属的金属活动顺序应为镁>铝>铁>铜.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以及四种金属的活动顺序,还能帮助学生通过化学反应判断金属的活动顺序,培养学生探索知识本质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设计持续性问题
  设计问题是为了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使问题具有持续性,让学生的思维从一点到另一点进行连续活动,避免学生出现思维断档现象.例如,在讲“晶体结构与性质”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阅读课文时间,然后提出问题:晶体的分类有哪些?让学生从课本中找出答案.再提出问题:这些晶体的结构特征是什么?其结构特征又决定了其有哪些对应性质?让学生结合课本內容进行思考分析.有价值的提问,能使问题持续下去,使提问成为学生不断思考、分析和发问的动力根源.若问题缺乏对应后续,就会使整个提问过程各环节间关系不够紧密,不利于学生将知识点联系在一起,也不利于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还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四、及时做出反馈
  在设计问题并提问学生后,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反馈,为学生指出回答中存在的不足,在督促学生改正的同时注重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拉近师生间距离.首先,设计问题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故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与评价,使学生意识到自身回答中存在的不足,同时告诉学生此题标准回答.其次,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会有紧张情绪,教师要减轻学生的紧张感,使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再次,教师要注重鼓励学生,对学生思维中优秀之处提出表扬.最后,教师要及时对问题进行总结,并进行引申与拓展,使整个教学过程稳步有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问题反馈、总结等过程,提高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摘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新思维.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化学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初中化学核心素养成为当前教学实践的重点.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角度,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体现初中化学的实用性价值和意义.下面谈谈基于培养核心
摘要: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中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近年中考数学试题进行了大幅度改革,规律探索题频频出现在各地试卷中,异彩纷呈,成为热点、创新题型之一.解规律探索题的关键是,准确找出题目中隐含的规律,即拨开云雾.一旦找对这个隐含的规律,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即见月明.  关键词:初中数学规律探索题  新课标指出,数学
反思,是人类的思维活动之一,也是促进发展、提高动力的思维活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为了推动整体教学的发展,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教师要经常对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反思,从而汲取经验,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优化,以使整体教学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反思.  一、反思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理念  在开展高中数学教学之前,教师要进行教学设计,也就是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
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结合生活、社会、自然的各种现象提出物理问题、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整合知识、迁移方法,利用身边物品或实验室中的器材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从中获取知识及研究物理科学的方法,形成终身学习意识.  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般  模式  1.提出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有关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或者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开放式教学是受到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开放,还是教学形式的开放,都能给课堂教学增添很多趣味性,使学生充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开展高中数学开放式教学,前期充裕的教学准备必不可少.高中阶段研究的很多问题的综合性较强,不少问题都对学生的思维层面和探究能力提出较高要求,而开放式教学则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层层深入地剖析含有开放元素的问题,并在探究中发现问题的实质,明晰问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中学学科教育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的本质在于在学科教育中除了基础知识的教育外,将学生培养为什么样的人.本文主要分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核心素养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群体生活中必备的素养和才能,是集良好品德、完善的知识和一定的技能于一体的综合素养.核心素养的主要元素有学生的个人发展、融入集体的合作精神、友善助人、科学
新时代下的社會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而传统应试教学下的教学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当下时代的要求.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数形转化、巧妙解法、一题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率,以此让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提高.  一、数形转化,搭建支架  数形转化是数学体系中一种重要的解题思路,借助这种方法,可以把
摘要:本文主要从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入手,就如何发挥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优势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初中数学教学  当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应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创设合作学习情境,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学科对学生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高中化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化学知识来重新认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然而,传统“填鸭式”的化学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今高中化学的教学要求,需要教师选择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提高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下面通过对化学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究,希望对高中化学课堂的创新模式能有所启发.  一
新课标下浮力的教学在整个初中物理教学中占据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科研都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即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体现.物理教材将这部分的内容放在初中,并且高中教学中不再重复,对初中生浮力的学习提出了一次性过关的要求.在学习浮力内容时,由于本章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会表现出浓烈的兴趣,但是又普遍反映浮力难学.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浮力难学的原因分析  要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