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学习困难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fly62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下浮力的教学在整个初中物理教学中占据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科研都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即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体现.物理教材将这部分的内容放在初中,并且高中教学中不再重复,对初中生浮力的学习提出了一次性过关的要求.在学习浮力内容时,由于本章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会表现出浓烈的兴趣,但是又普遍反映浮力难学.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浮力难学的原因分析
  要想找到如何学好浮力的方法,就要明确浮力难学的原因.
  其一,学生认知水平有限.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指出初中生即十三四岁的青少年,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和前运算阶段,该阶段的学生在认识世界时,必须以具体事物为依托才能进行,比如初学物理时接触到的声光、用电常识,以及测量、运动等,都是很直观、对思维能力要求比较低的内容,学生就都能够很快接受掌握;然而,一旦涉及符号、语言假设、理想模型等抽象的内容,学生便会觉得难以理解,形成学习障碍.
  其二,系统学习浮力时会受到前概念的干扰.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上物理课之前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生接触到与浮力相关的很多现象,他们会结合这些经验并基于自身的认知水平,总结出有关浮力的一套解释,形成一些前概念.据调查,学生对浮力概念的认识最早是从浮沉现象开始的,“漂浮在液体表面的物体会受到浮力”“水中向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体积小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会下沉;体积大的物理受到的浮力大,会浮在水面上”等.这些与科学事实有差别的前概念会影响浮力学习.学生要将基于经验形成的前概念,通过物理课堂的学习,转变成有科学依据的物理概念,使思维结构发生变化.对于初中生来说,这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
  二、浮力学习困难应对策略
  毫无疑问,浮力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刚接触浮力会觉得毫无头绪,甚至会产生放弃学习浮力的想法,但这部分内容又是物理学习的重点之一,是中考的必考考点.那么,如何学习才能突破浮力这个难点呢?
  1.克服心理畏惧,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浮力固然难学,但学习浮力不该成为学生的心理负担,作为教师要帮助他们克服这种畏惧的心理状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浮力前概念,铺设台阶,创设情境让学生针对前概念进行争论形成认知冲突,激发他们求知的愿望,对学习浮力产生兴趣,之后再引出浮力的概念以及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等知识.
  系统学习前,大部分学生认知结构中 “漂浮在液体表面的物体会受到浮力”、“水中向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的这些前概念影响着他们对浮力的认识,因此可以通过实验演示来建立浮力的概念.观察事先准备好的木块、蜡块和铁块在水中的浮沉现象,此时前概念中的“漂浮的物体会受到浮力”对浮力学习是有价值的,问题就出现在“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所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的向上托的力,这里可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图1):用手托铁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再将铁块浸没到水中,学生就会发现弹簧秤示数也会减小,通过两次演示实验的对比让学生能够发现自己对浮力不科学的理解,从而改变以前的认知结构,接受浮力的概念.同时也学会了用称重法测量浮力的大小.
  2.化繁为简,巧用简笔画
  浮力一章的内容是在学过质量、密度、力、二力平衡、液体内部压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其中物体的浮沉一节,内容多难理解,为避免学生上课只忙着记笔记不听讲,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量将文字板书用简笔画来替代,将板书化繁为简(图2).心理学表明,人对图画的识记强于对文字的识记,通过图像的直观作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
  3.掌握方法,学会学习
  在浮力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对于综合性较强的内容,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就“浮力的计算”而言,通常题目中会涉及四种计算方法,但这些方法安排在不同的新授课上讲解,大部分学生在上完课后对这部分内容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就应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四种计算浮力的方法,分别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公式法)、利用漂浮或悬浮条件计算(平衡法)、利用两次测重之差计算(称重法),以及用压力差法计算(压力差法).但上述四种计算浮力的基本方法中,并非在任何情况下这些方法都能单独用来求解浮力问题,此时可以教学生用表格的形式归纳总结每种方法的适用条件(表1).
  事实上,浮力规律都是科学家从生活事實的分析中概括出来的,因此浮力的教学应该结合物理现象和生活实际,设计出合理的方法转变学生的前概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将冗杂的浮力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能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浮力的学习应如此,其他亦如此.
其他文献
细节能够体现事物的内在联系以及微小事物的本质特征.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实验中的细节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注重观察实验中的细节  细节的本质是认真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精神.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只要仔细观察实验细节,就能发现蕴涵在细节中的问题.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反应,并在细节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对化学实
摘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新思维.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化学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初中化学核心素养成为当前教学实践的重点.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角度,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体现初中化学的实用性价值和意义.下面谈谈基于培养核心
摘要: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中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近年中考数学试题进行了大幅度改革,规律探索题频频出现在各地试卷中,异彩纷呈,成为热点、创新题型之一.解规律探索题的关键是,准确找出题目中隐含的规律,即拨开云雾.一旦找对这个隐含的规律,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即见月明.  关键词:初中数学规律探索题  新课标指出,数学
反思,是人类的思维活动之一,也是促进发展、提高动力的思维活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为了推动整体教学的发展,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教师要经常对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反思,从而汲取经验,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优化,以使整体教学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反思.  一、反思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理念  在开展高中数学教学之前,教师要进行教学设计,也就是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
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结合生活、社会、自然的各种现象提出物理问题、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整合知识、迁移方法,利用身边物品或实验室中的器材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从中获取知识及研究物理科学的方法,形成终身学习意识.  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般  模式  1.提出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有关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或者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开放式教学是受到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开放,还是教学形式的开放,都能给课堂教学增添很多趣味性,使学生充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开展高中数学开放式教学,前期充裕的教学准备必不可少.高中阶段研究的很多问题的综合性较强,不少问题都对学生的思维层面和探究能力提出较高要求,而开放式教学则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层层深入地剖析含有开放元素的问题,并在探究中发现问题的实质,明晰问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中学学科教育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的本质在于在学科教育中除了基础知识的教育外,将学生培养为什么样的人.本文主要分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核心素养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群体生活中必备的素养和才能,是集良好品德、完善的知识和一定的技能于一体的综合素养.核心素养的主要元素有学生的个人发展、融入集体的合作精神、友善助人、科学
新时代下的社會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而传统应试教学下的教学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当下时代的要求.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数形转化、巧妙解法、一题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率,以此让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提高.  一、数形转化,搭建支架  数形转化是数学体系中一种重要的解题思路,借助这种方法,可以把
摘要:本文主要从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入手,就如何发挥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优势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初中数学教学  当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应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创设合作学习情境,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学科对学生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高中化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化学知识来重新认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然而,传统“填鸭式”的化学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今高中化学的教学要求,需要教师选择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提高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下面通过对化学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究,希望对高中化学课堂的创新模式能有所启发.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