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探究性教学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通过实验探究生物的规律,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途径。作为处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采取“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大有必要。让学生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生物实验主题,根据多种思路和方案自行设计、组织和展开实验。这样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高中生物;试验;探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通过实验探究生物的规律,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途径,因此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纵观现在的生物学实验,多是以学生被动地完成整个实验。实验目的,实验器材,以及实验方法,教材都事先做了具体的规定。这固然对于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创新能力上必然会受到限制。因此,作为处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采取“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大有必要。让学生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生物实验主题,根据多种思路和方案自行设计、组织和展开实验。这样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探究性学习”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通过生物发展史,培养学生思维和科学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自然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学探究的历史。在生物发展史中,每个发现都经过科学家周密的实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严密的推理和验证等过程。通过科学史的学习,不仅能加强学生知道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做到:
  (一)展示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生物学史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闪烁着科学家们非凡的创造性思维的光芒。如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光合作用发现史、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孟德尔两个遗传基本规律的创立等。
  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循着科学家的思维历程去亲身体验一番,探究得出结论的具体思维过程。并适时让学生大胆作出种种设想、猜测,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去思考、去讨论、去争辩。同时要求学生将自己设计的方法与科学家所采用的实验方法进行比较,找出自己方法中的不足之处。通过这这种方式的教学,科学思维的全过程充分地暴露出来,学生不仅从中获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受到科学思维的熏陶。
  (二)从生物学史中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在生物学发展史中,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各种科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的结果。教师应充分地把科学家们独到的科学思想和方法渗透到知识传授中,启迪学生领会科学方法,且能运用到实际的实验设计中。
  如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科学家通过同位素标记法成功探究出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变化。沃森和克里克通过对DNAX射线的衍射图谱的分析构建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梅塞尔森和斯塔尔用等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证明DNA是半保留复制。再如,在遗传的基本规律的教学中,可向学生提出孟德尔之所以能发现遗传的两大规律,与他精心选择实验材料有关,当然还有科学的观察和分析方法,他在观察时,对纷繁复杂的杂交现象,只看其一对性状,而对其它性状暂且不管,这就使研究对象大大简化了,特别是他把数学统计方法引入生物学的研究,是超越前人的创新。
  二、创设探究性实验,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可通过将模拟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动脑思考、交流、合作、亲自探究创新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探究能力在探究过程中逐渐增长起来。通过此实验不难发现,学生从以前按部就班,到现在能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改进方法,并由此设计实施探究性实验,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学生也发现自己通过实验更好掌握了植物渗透吸水原理,对自己所做实验结论也较满意。可见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比简单的验证更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这样做不仅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指导学生设计探究性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应当尽量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验设计。指导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老师可以提供学生一个已设计好的方案或者教材实例进行参考模仿。
  例如,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中,许多同学确认的课题是《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但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我发现部分同学根据已有的知识选用斐林试剂来检测酶的催化效率。他们认为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淀粉可以被淀粉酶水解成还原性糖,因而可以用斐林试剂检测。是不是真的可以用斐林试剂呢?在我的提醒下,学生很快意识到他们忽视了斐林试剂反应的条件需要加热,对于冰水浴实验组,在加热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也会逐渐增加,使淀粉逐渐被水解,导致结果很可能与对照组差不多,从而影响了探究目标的达成。而选择碘液来检测就不存在此类误差,可在催化反应结束后直接滴加碘液,根据溶液是否变蓝来判断淀粉有否被水解。
  总之,生物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除了教师要深挖教材,还要经常性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 角色扮演法作为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并以此提高对专业的认知与理解,达到专业技能巩固和提高的目的,从分析角色扮演法的积极意义入手,提出在汽车维修前台接待课程中,应通过从准备阶段入手、角色扮演过程严格监督、以及做好总结评价工作等过程对角色扮演法的采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 角色扮演法;汽车维修前台接待;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B
【摘 要】 本文致力于寻求课堂上教师有效的“讲”和“问”,提高语文教学的效力。  【关键词】 语文课堂;讲;问;启发  【中图分类号】G63.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新一轮课改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进,广大教师以此为契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改革自己的教学实践。在一这个大潮流中,作为一名在农村小学教学的语文
【摘 要】 多媒体技术就是运用多种现代化手段,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显示与再现、模拟、仿真与动画技术的应用,它可以使一些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观察到的过程与现象生动而形象地显示出来。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具有形象生动、信息刺激性强、时空宽广等特点。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巧用多媒体的优势,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提高观察能力,优化学习效率。  【关键词】 多媒体;科学活动  【中
【摘 要】 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板书是最基本的辅助手段,是课堂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堂课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它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授课意图,留给学生的是一个直观、完整的印象。  【关键词】 小学英语;板书;设计;情趣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板书是一门学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是体现教师基本功的一个渠道。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兴趣是学生学习向导,是学习的动力之一,激发兴趣是启发思维,激活内因的手段。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教师只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使学生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2  当前,每个班级都存在一批潜力生,在教学实践中,这些潜力生恰恰又是教学和班级管理的难点。如何促进潜力生更好的发展是摆在教师和教育工作面前的一个难点,也是我们每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就如何挖掘潜力生的潜力,转化潜力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潜力生的类型  所谓潜力生,一般也称
第一部分鲍曼不动杆菌环境适应性的研究目的:探究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与敏感菌之间在生长速率、抗干燥能力、抗紫外线杀伤能力、抗血清杀伤能力之间差异,为临床管理和控制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通过吸光度值法测定敏感菌和多重耐药菌在24h内的生长曲线;通过体外竞争实验比较敏感菌与多重耐药菌在相同环境中生长竞争的差异性;通过干燥实验测定75天内敏感菌和多重耐药菌对干燥环境的耐受能力;通过紫外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