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艺术之路就是不停地跨越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rel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年2月25日,青年小提琴家宁峰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了一场独奏音乐会。音乐会的前一天,这位旅德小提琴家给我打电话邀我出席,我在应允的同时,顺便约他于音乐会后的第二天接受我的采访,宁峰欣然同意,我们定好第二天上午10点在宁峰所住的北京前门建国饭店咖啡厅见面。
  音乐会上,宁峰]奏得很精彩,尽管开始时的莫扎特奏鸣曲(KV306)略显出]奏家精神上的疲惫,但稍加调整后,剩下的全部是辉煌灿烂的表现。当晚音乐会上半场的重头戏——弗朗克《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宁峰的]奏体现出了一流小提琴家应有的成熟、稳健和细腻,全曲从技巧到音乐的表现几乎无懈可击。而下半场的趣味小品和炫技曲目则令现场听众大呼过瘾,克莱斯勒的四首小品,威廉姆斯的《辛德勒的名单》,拉赫玛尼诺夫的《练声曲》以及萨拉萨蒂-纳瓦斯库埃斯的《流浪者之歌》,每首乐曲都使听众感到津津乐道,回味无穷。音乐会结束后,我在得到了作为一名现场听众的满足感后,脑海中随即生发出了第二天采访的主要选题。
  第二天一早,在我拉开窗帘眺望的瞬间,一幅白茫茫雪景映入[帘,原来北京当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虽然景色优美,但对我这个要开一个半小时车前去采访的人来说,“倒霉”二字实属难免,然而为了抓住与宁峰相谈的难得机会,我还是鼓起勇气开车上路。经过一番周折后,我如约来到了宁峰的驻地。二人寒暄落座,沏上一壶菊花茶,便开始了我们当日的访谈话题。
  景作人(以下简称景):通过昨天的音乐会,我更加坚信你是一位才能颇高的、艺术上富有成熟感的青年]奏家。纵观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能像你这样真正为小提琴这件乐器平添艺术光彩的,他们好像都在随意地摆弄小提琴,像玩儿电脑游戏一样,将小提琴的技术置于股掌之间。我不否认现在的年轻人有着超强的能力和天才的音乐感,但总觉得他们的]奏如变形金刚般地花哨,缺乏真挚、朴实的古典气息。而你的]奏则正相反,音乐上的质朴感、表现上的分寸感都拿捏得自然贴切,可以说是一位让我久违的、音乐与技术结合得较为完美的现代小提琴家。
  宁峰(以下简称宁):您过奖了,我一直认为我是一位才能较为普通的人,这可以从我的个人经历中看出。我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普通家庭,父母虽是音乐爱好者,但都不是职业音乐家。记得我学琴时有一个故事,当时父亲带我去成都市少年宫提琴班报名,老师看了我的手就拒绝要我,他说我的左手小指太短,而且不能伸直,这种条件拉小提琴很吃力。后来父亲又带我去了好几个地方,人家都嫌我的先天条件不好而未收我,只是后来母亲托人找到了四川歌舞剧院的文有信老师,他才答应收我做学生,于是我就开始跟他学琴。说到我的能力,在四川音乐学院附中时,我看到中央及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同龄学生许多人的]奏水平都在我之上的,而记忆中儿时参加的各种比赛,我也都不是前几名。这种经历对我后来的成长帮助很大,它使我平和了心态,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攀登,可以说,我走过的是一条失败——进步——提高——成熟之路。
  景:我知道你在四川音乐学院附中是胡惟民教授的学生,后来到英国又投身在胡坤教授的门下。
  宁:是的。我在英国跟随胡坤教授学习了五年,他对我的艺术成长帮助很大,教会了我如何用最严谨的态度来对待音乐。胡坤是一个对待艺术很“较真”的老师,有一次我上课拉舒伯特的一首奏鸣曲,仅第一乐章中的一个反复段落,他就整整给我上了一个多小时的课。
  景:你在欧洲留学多年,直到今天还是旅德小提琴家。我想问的是,欧洲的音乐环境对你艺术上的成熟体现在哪些方面?
  宁:我想主要是对于欧洲古典音乐精髓方面认识和理解上的东西。我当年从英国来到德国,并在德国学习和工作,潜移默化中学到了不少在国内学不到的知识,例如如何]奏莫扎特的音乐。说实在的,莫扎特的音乐是极难]奏的,很多风格和韵味在欧洲之外不易学到,我的德国老师在教我]奏莫扎特的音乐时说:“莫扎特的作品中没有任何一组同等时值的音符的感觉是完全一样的,它的长短、轻重和刚柔都有着细微而丰富的变化,这些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长期的摸索、体会和实践才能获得。”我本人就经历了这种长期的摸索、体会和实践。现在,我不敢说完全掌握了莫扎特的音乐风格,但在把握整体音乐框架乃至处理乐段、乐句等方面,确实学到了一些真正的本领。
  景:昨天在音乐会上,我碰到几位专业同行在谈论你的]奏,大家都在肯定你的全面特点的同时惊叹你的声音漂亮,而我特别喜欢你那种温暖而又富有穿透力的音色,请谈谈你是如何获得这种音色的?
  宁:谢谢您的夸奖。我并没有什么“窍门儿”,只是在右手的]奏方法上非常注重对手臂肌肉的控制,合理辩证地掌握放松的尺度,从而使右手的运弓始终处在一种均衡、合理的力量分配中。此外,我对左手拇指的正确位置做了仔细的研究,并花大力气进行了必要的调整,这样就使得我的左手运指更加轻松自如,而且揉弦的效果也更好了。这些大概都是实践中的经验之谈吧。另外我觉得一个人所]奏的音色与他本人的性格、审美追求,特别是对于声音方面的先天感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景:当然,真正有个性的小提琴家已很少见,由于“地球变小”和信息手段的先进,以往带有封闭式的“流派”逐渐合并和消失,代之是统一的、科学的、实效的]奏方法。这种统一的方法较快地实现了小提琴]奏方面的科学发展,但却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个性流失、风格单一的现象。前两年我在第九届全国小提琴比赛期间采访了评委之一,英国小提琴家格奥吉·波克,他就对此事深表忧虑,认为这是阻碍小提琴]奏艺术健康发展的弊端。然而,当我看到了你的]奏后,欣喜地发现了这种珍贵个性的依然存在。
  宁:您说的现象确实存在,也是一个带有实际性的问题,但我认为世界上的多数]奏家还是存在个性特征的,例如希拉里·哈恩,她的]奏以干净著称,若说世界上谁拉琴最干净,恐怕没人能够比得过她。希拉里·哈恩的]奏纯净之极,风格十分古典。
  景:我听过她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的]奏,声音的确干净至极,巴赫拉得难挑瑕疵,而“老柴”协奏曲则拉得冷酷无味,为此我将她冠以“冰冷哈恩”之名。但她确实有着自己的独特个性。回顾20世纪早期的前辈]奏家,他们中间有着太多充满个性的大师。
  宁:是的,我也很欣赏他们的个性风格,例如海菲茨和埃尔曼,他们二人同是奥尔的学生,但]奏风格却相差甚远。海菲茨充满激情,他的]奏如激光一般直插内心,使你在分毫之间就被他无与伦比的魅力所征服,而埃尔曼的]奏则像缓缓的阳光,逐渐地,暖融融地滋润着你的心田,使你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惬意的享受。
  景:我很同意你的观点。大师跟普通的]奏家是不同的,他们的]奏都有着令人永难忘怀的特点。
  宁:是的。一般可称之为大师的]奏家,都是善于将对音乐的理性认识与感性处理融为一体的人,他们具有把握这种“度”的特殊能力,故人们听他们的]奏似乎个性很出格,但细品之后,才发现其音乐处理和表现都在作品的规矩之中,这就是他们的高明之处。
  景:我听你的]奏,深感在精神及特色上有着海菲茨和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影子,换句话说,你在]奏激情上受海菲茨的影响,而在音乐处理和声音表现上则得益于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不知我的分析和判断是否准确。
  宁:完全认可。其实,现今世界上的年轻一代小提琴家几乎没有不受此二人影响的,我当然也不例外。我要说的是,在我认识和了解的世界小提琴大师中,海菲茨是我最崇拜的,而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是我最喜爱的。
  景:是不是感到海菲茨是神化的,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是亲切的。
  宁:对,我认为海菲茨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他在我们面前就是一尊神,一个只能敬仰而无法逾越的楷模,我越了解他,就越感到与他之间的差距在增大。而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则不然,他就像一个亲切的老爷爷呆在我身边,与他越熟悉,就越感到自然和舒适。我喜爱他是从一次听他]奏勃拉姆斯第三小提琴奏鸣曲的唱片开始的,在他拉第二乐章时,刹那间我愣在了那里,头脑中充斥着一幅美丽的画卷,在一个初春时节,我独自一人伫立在原野之中,周围是质朴的泥土气息、清新的花草芳香、潺潺流动的小溪和自由飞翔的小鸟。太美了,那种令人无比满足而心醉的声音从此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就在那一瞬间,我感觉到自己终身都无法改变对他的喜爱了。
  景:你说得很动情,让我也很受感动,说心里话,我与你有着相同的感触。其实大师们往往也有着自己艺术上的侧重点,我们欣赏海菲茨、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甚至克莱斯勒、埃尔曼、米尔斯坦等人,都应该抓住这些侧重点来欣赏,这样往往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感受。
  宁:是的。我们这些21世纪的]奏家,理应更好地从前辈大师的身上学习和继承更多的艺术精华。
  景:谈谈你喜爱的作曲家吧,范围集中在写过小提琴作品的名家,像你昨晚]奏的弗朗克的奏鸣曲,那是一部多么人性化的乐曲,相信每一位听众都可以从中感受到作曲家的伟大。
  宁:您说得很对。我]奏过很多作曲家的作品,纵观其中,最令我崇敬和热爱的是贝多芬,我无法掩饰从内心深处所迸发出的情感。举例来说,就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看,其伟大的含义无法用言词来表达,我将它看作是一切小提琴协奏曲中的皇冠之作、圣典之作。这部协奏曲所体现出的高贵音乐性和艺术冲击力是无与伦比的,它在我的心中永远占据首位,而贝多芬则永远是令我顶礼膜拜的伟大“乐圣”。
  景:是的,贝多芬也是我心中的至高偶像。我也极喜爱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他能够用最简单的素材、最巧妙的手法写出最伟大的音乐,这是任何人都望尘莫及的。
  宁:其实他的协奏曲全曲都是由一开始定音鼓那四个简洁的音符构成的,那四个音符是主题的基本动机,也是整部协奏曲音乐基础的框架。我感觉贝多芬这部协奏曲很奇特,好像独奏声部经常在为乐队部分伴奏。每当我听到乐曲中间乐队部分奏响时,都情不自禁地产生出仰视的尊敬感。
  景:那是因为贝多芬独特的交响思维所致,他在这方面太高明了,在他的作品中,很多地方都贯穿着这种交响思维,哪怕是协奏曲、奏鸣曲,甚至歌剧。
  宁:所以他的作品风格总是那样深刻恢宏,且极富哲理性和逻辑性。我在]奏他的作品时,时刻都有着一种神圣的庄严感。
  景:我还没听过你]奏贝多芬的协奏曲,以后有机会一定好好欣赏。不过我听过你]奏柴科夫斯基的协奏曲,布鲁赫的第一协奏曲和帕格尼尼的第一协奏曲,就这三首协奏曲,你给我带来了很多新的启示。
  宁:是吗?
  景:是的。听你拉“老柴”的协奏曲,使我再次品味到这首协奏曲正确的速度以及适度、恰当的情感处理。尤其是第一、二乐章,我从中感受和寻觅到了“老奥”式的影子。即理性、沉稳和浓郁的抒情。而你拉的布鲁赫第一协奏曲也是如此,在潇洒自如的技术表现之后是深刻细腻的音乐,帕格尼尼第一协奏曲则更明显,你在拉这首炫技式协奏曲时深深挖掘了其中的音乐。
  宁:谢谢您对我的评价。我觉得我只是做了音乐本能上应该做的东西。
  景:例如“老柴”的协奏曲,有很多的小提琴家(包括中外)将它拉得太快、太粗,使这首协奏曲听起来除了甜腻就是暴躁,失去了“老柴”音乐中特有的温暖和细致。而帕格尼尼的第一协奏曲则更甚,很多人在这里只是尽量达到炫技的目的,根本忘记了帕格尼尼的作品中还有音乐。而你的]奏则与他们大相径庭,人们从中感觉到的是技巧与音乐,风格与特点的巧妙融合。
  宁:我在]奏任何作曲家的作品时,首先想到的都是音乐,我也有着过硬而熟练的技巧,但那些永远是为音乐服务的。只有技巧而没有音乐,那不能称其为真正的、一流的艺术家。
  景:你怎样看待现代音乐?
  宁:我在欧洲经常]奏现代音乐,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对于现代音乐,我认为它的最大优点是打开了音乐家的视野,使我们通过它了解了更多的音响组合和表现方法,它也从另外的视角,提供给我们更加丰富的想象力。
  景:最后问你一个有点个别的问题,喜欢吉顿·克莱默吗?
  宁:喜欢他的个性和开拓精神。虽然他的发音及音乐处理与我有着很大差别,有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表现,但我仍认为他是世界小提琴]奏史上的旷世奇才。吉顿·克莱默是一位能够把自己的内心创作艺术地呈现给听众的,最有个性的小提琴家,他是走在世纪前列的天才人物。
  景:我以前并不是特别喜欢他的风格,但后来他几次来中国]奏,我从中欣赏到了他身上许多难得的艺术品味,尤其是有一次听他]奏巴托克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我认为那是空前精彩的]奏,他用小提琴真正表现出了作曲家心中的酸楚与痛苦。
  宁:的确如此,吉顿·克莱默是能够永远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杰出的小提琴]奏大师。
  景:还是说说你自己吧,能用最简短的话语谈谈你的艺术成长之路吗?过去乃至今后。
  宁:我的艺术之路就是永远不停地跨越,从童年开始学琴到今天成为]奏家,我跨越了无数个技术高峰和艺术高峰。今后,我的艺术之路还相当漫长,而永远不停的跨越是我心中永恒的信条。我要从每一位前辈小提琴大师那里学习和继承传统及优点,完成自己一生的宏伟目标,成为能够以自己的风格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小提琴]奏家。
  景:我相信你的愿望一定能够实现。感谢你在百忙中接受我的采访,下次有机会再见!
  宁:再见。
  
  景作人 中央歌剧院中提琴演奏家、一级演奏员
  
  (责任编辑 荣英涛)
其他文献
如果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我们的音乐事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红火过。这不只体现在人们丰富的文娱生活,我们的音乐事业还在拉动国民经济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一个现实的例子:现在,社会上每个家庭对孩子的音乐素质教育的投入,放眼全国来看都是非常踊跃的。多少家钢琴厂、乐器厂,如果不依靠我们蓬勃发展的音乐教育事业显然是生存不下去的。这在客观上也对我们的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大的责任心
2008年5月31日14:30至23:10,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内弦音激昂,在经过近6个小时的演奏会后,2008第二届“帕拉天奴”杯作曲比赛(小提琴作品)的决赛成功落下帷幕。此次比赛经过近一年的作品征集,通过今年5月初的初评、复评两轮筛选,最终从169部应征作品中挑选出29部进入决赛。31日,15位决赛评委与听众在聆听全部入选作品的现场演奏后,评选出了一等奖作品1名,二等奖作品2名,三等奖作品5名,
2014年北京现代音乐节于5月22日落下帷幕,但其中三场音乐会上推出的若干部中外作曲家的作品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三场音乐会是:16日晚上的“爱与战争的诗——2014北京现代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22日下午的“魔鬼的阶梯——20世纪钢琴作品音乐会”和晚上的“歌唱大地——20l4北京现代音乐节闭幕式音乐会”。“爱与战争的诗——2014北京现代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  不论是对于笔者、音乐界同仁,还
期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课是以“讲解+聆听+唱歌+游戏(或戏剧性表现)”为固有的基本教学模式。1956年的《小学唱歌教学大纲(草案)》①和《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草案)》②是建国后颁发的第一套完整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其中强调唱歌为音乐课的主要教学内容。1988年颁发的《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初审稿)》③ 和《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初审稿)》④将过去的“唱歌是主要内容”改为“唱歌是音乐教学的
我与戴鹏海先生初识于上海,屈指算来不觉已近40年矣。1978年后我到中国艺术研究院读书、工作,京沪之间虽有关山阻隔,但因在学术领域观点相近、意气相投,又共同经历过中国乐坛若干惊涛骇浪,彼此相知日深,交谊益笃。80-90年代我常去上海出差,多寄宿于他的办公斗室,戴公及其妻女待我亲如家人,相处十分融洽;一次在他家吃饭,嫂夫人笑盈盈端出一大碗风鹅,不多时竟被我狼吞虎咽一扫而光,直令戴公全家瞠目结舌。如今
2006年10月30—31日,由焦作市政协、河南省音乐家协会主办,中共沁阳市委、沁阳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纪念朱载堉诞辰4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朱载堉的故乡——河南省沁阳市隆重举行。来自国家艺术研究机构、全国各大专业艺术院校的专家、学者4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朱载堉(1536—1611),生于怀庆府河内县(今沁阳),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郑藩第六代世子。他甘于淡泊,固辞王爵,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科学文化事业。
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是一位杰出的作曲家,在20世纪音乐语言建立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德彪西的和声一直是研究者非常感兴趣的课题。毫无疑问,在音乐的和声表现手段发展中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法国作曲家梅西安这样写道:“当时的流派已经过时了,但德彪西仍然年轻而现代,而且可能永远如此”{1}。  罗伊·霍沃特(Roy Howat){2}等西方研究者不仅深入地研究德彪西作品中不同表现
在2007年2月号的《人民音乐》上发表了刘靖之先生的文章,题目是:《音乐作品乐派之本——有关“新世纪中华乐派”之历史思考》。文章对《“新世纪中华乐派”四人谈》(《人民音乐》2003年第8期)里的有关论述谈了不同的看法,并对“五四”前后至今受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中国音乐元素和民族器乐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客观的符合史实的分析和简述。刘先生这种求同存异的学者风范和探索历史与民族音乐发展之规律的精神,是我等晚辈学
2010年8月1日至6日,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这是中国音乐界的一件盛事,其规模之大、参会人数之多、会议之精彩,堪称国际音乐教育大会历史上之巅峰。本刊记者就申办会议的步骤、会议主题的设想等方方面面,采访了组委会副秘书长、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谢嘉幸教授。   张:请您谈谈我们申请举办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步骤和过程?   谢:2004年7月我参加了在西班牙特纳
一、关于创作背景  《北方民族生活素描》是为参加1980年8月举行的沈阳音乐周而写的(那时期,东北三省为繁荣音乐文化而轮流在其省府所在地举办一年一届的音乐周)。其时,“十年动乱”结束不久,各行各业都在改革开放精神的鼓舞下?熏为振兴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和文化而奋发努力;作者也刚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回来,学到的知识和本领正有用武之地,为黑龙江省歌舞剧院参加音乐周准备曲目的需要,他如同刚加上了油的汽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