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学生评价异化的回归路径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ykeaichen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其他文献
一、读本分析  1.知识点。  (1)主题:认识痕迹。  (2)次主题:  2.结构。  (1)每个跨页的内容都可以独立地进行观察、比较、探讨,不存在先后顺序问题。  ●是“谁”留下的痕迹:人、动物、植物、大自然、其他事物。  ●快速形成的vs需要长时间才能形成的。  ●显而易见的vs内隐的。  ●会消失的vs持续留下的。  ●应该留下的vs不应该留下的。  (2)部分跨页文字与图画之间的联系,需
【摘要】本文以英语课程的第二课堂构建为研究对象,对英语角在其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水平进行分析。将英语角作为引导英语第二课堂的基础,从系统组织、合理设计、扩大影响、内容挖掘、关系平衡这五个方面,说明英语课程的优化调整策略,为相关教务研究工作提供交流参考材料。  【关键词】英语角;英语教学;第二课堂  引言  英语课程教育,是一门语言学科,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掌握能力,必须在环境上加以控制,并
黄学坤是汕头市濠江区珠浦第二小学504班的学生,个子不高,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大人”。在学校,他是63个同学里的“老大”—— 一班之长;在家里,他是同龄人中的老大——哥哥,弟弟妹妹被他带得可开心了。关于他的小故事,说起来有一大箩。    小小画家梦    从小到大,学坤最感兴趣的事情就是画画,一画起来,吃饭、睡觉都变成了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培养他这种画画兴趣的竟是家门口墙上的壁画。刚搬到新家的时候
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看,美即教育的本质。[1]教育之美在校园环境,更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基于此,学校教育应“以美为旗”,不仅追求环境的雅致趣美,实现无痕的熏陶、无言的教育,而且教育的过程、师生交往、家校联系和沟通都应富有情感、充满美感,课程的开设、活动的组织要充分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从这一角度看,爱是教育的基石,而美是生命的完善臻至,将爱与美结合,才能建设真正的“美丽学校”。为此,文园中学以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关注比较多的是学生阅读能力中的解码能力、语言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文化意识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文化意识主要的发展目标是感知和理解,培养小学生文化意识的方法有图片环游和阅读圈。  【关键词】文化意识;图片环游;阅读圈  【作者简介】丘雯娟,广州市番禺区珊瑚湾畔小学。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英语阅读素养发展目标包含“阅读能力”和“阅读品格”两大要素。阅读
题意解析  一本好书,一个好的影视节目,读后或看后每个人都会有很多感受。这次写读后感,既是为了提高我们的阅读和作文的能力,又是为了提高我们认识事物的能力,我们要学会从文中感悟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东西。  亮点捕捉  写读后感,“读”是基础,“感”是重点。读不进去,没有深刻的感受,“写”就无从下手。最容易出彩的“感”,必须是从原文引发出来的感想、体会,一定要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生活、思想实际,写出自己
校园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学校办学的纲领,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校园文化的价值体现。学校基于多年来形成的围棋教育特色,提炼出“益智养德,尚美怡情”的校园文化核心理念。为让这一理念真正成为广大师生的共识,润泽孩子的生命,学校构建了“以人为本,享受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运行机制。    一 、“形”——人文见长    “形”,即物态文化,是校园文化价值的外在体现。个性鲜明的物态文化不仅可以美化校园,更具有“润
【摘要】当今时代是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人类的自我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重新审视现有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维互动;高职英语  【作者简介】彭卫红,靳鹏,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时代下高职教育要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有所提高,对信息
2013年1月,郑州某幼儿园为幼儿举办了一场隆重的“集体婚礼”,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为什么该园园长口称的“顺应幼儿”,符合幼儿“婚姻敏感期”需要,“性教育的有益尝试”的“集体婚礼”游戏会受到众多质疑和批评呢?我想,这一切与这位园长在有关儿童教育、儿童发展、游戏、课程等专业理论方面存在种种问题可能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这里我想从游戏的角度来谈谈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幼儿园教师都知道“游戏是幼儿的工作”
其实我家就住在杭州市学士路小学里面(妈妈是教师),不知道为什么父母要舍近求远,为我选择天长小学。  于是我弟弟只要从楼上走到楼下就可以上学,而我必须出门,从学士路1号开始,向西,走半条学士路,拐弯向北,走半条孝女路,才到。这段路在一个7岁孩子的记忆里,还是蛮远的。有一点“求”学的意思。  上了学就知道父母的用意了,我的第一位老师是老太太,叫丁绛霞,据说她是见过毛主席的——学士路小学有见过毛主席的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