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花渐欲迷人眼黄沙吹尽始见金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u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拓展教学赢得了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欢迎与青睐,成了许多教师增加课堂教学亮点的重要途径。笔者是一线教师,认为在课程的拓展的背后存在着许多误区。
  一、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拓展无度
  文本的拓展是为了达到扩展教学内容,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这一含义,多比少好,无比有好。因此对文本拓展存在着一哄而上、拓展无度的现象,而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只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
  二、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舍本逐末
  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和利用其他教育资源,但必须以用好文本为基础。在用好文本的基础上,适当引入相关资源,以丰富学习内容、拓展学习时空。教师在确定拓展阅读材料时,很少考虑到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一位老师在执教三年级《荷花》时,拓展了初中的《爱莲说》一文,使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受到了影响。
  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盲目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于是乎,数学、社会、品德、美术蜂拥而至。一位老师在执教《九寨沟》时安排学生写一首小诗、作一首曲、画一幅画来赞美九寨沟,却将语言的品味搁置一旁。我们提倡语文与艺术“结合”,以什么方式呈现,仍要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为语文学习目标的实现服务,切不可为了追求时髦,追求气氛而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
  我们要拓展文本资源,不需要去舍本逐末,我们需要的是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进行一定的语文积累、语文实践,真正有效的课堂拓展应把握学科性质,融入知识内容,符合学生特点的,我们对文本的拓展必须掌握好一个“度”。
  一、斗夜鸟啼霜正满,一帆斜月过枫桥——讲究时度
  1.课前拓展性阅读。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课前拓展性阅读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
  2.课中拓展性阅读。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境中,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释疑解惑。
  3.课后拓展性阅读。“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开端。在课文的结尾处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广阔的空间。
  二、君家正在深树处,满地绿荫山鹧啼——讲究标度
  1.在文本留白间拓展。法国作家梅里美曾说作诗只能做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去补充,写文章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的老师在文本的空白处或作者表达的简约处作适度拓展。这样既开阔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也有助于感情的升华,情感的迭起。
  2.存疑处适度“拓展”。课堂学生的存疑之处,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瓶颈之处,也往往是一堂课最容易亮点生成的火山口,虽然险境环生,如果适度拓展,引导得法,便可以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3.在语言品味处拓展。在课堂教学的语言品味中进行有效拓展,有利于学生对语言表达与作者情感的深层理解,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对语言的精妙处,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引导学生反复口诵心惟。在《泊船瓜洲》的教学中拓展王安石改“绿”的故事,既明白了其内涵,又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人的严谨。
  三、缘已逝而情难止,生有崖而思无尽——讲究深度
  课堂教学的拓展不能仅仅存在于形式,而应利用拓展的手段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将知识的学习推向深的层次。课堂教学拓展的效果就是看拓展对于课堂教学深度的挖掘,看拓展对于课堂教学深度的贡献。语文教学的拓展,要让学生利用拓展的材料,对于文本有所全面的思考,从而深度解读文本,走进文本深层,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有利于扩张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融合,提升了阅读感悟。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晓楠
其他文献
在小教组的组织安排下,我们有幸听了两节美术课,一节是李老师的《闹花灯》,一节是王老师的《有特点的人脸》。让我耳目一新,收获颇丰。  “在欣赏中学习”是我对王老师的《有特点的人脸》的评价。王老师从开课揭题中国画,到简介中国画家贺荣敏,到欣赏《闹春节》的画面,到出示人物画像《齐白石》等,都是在欣赏中导入了新课,然后通过观察,将人的面部特征进行初步研究,并通过人脸的写生训练,使学生在了解整体的基础上,进
期刊
新课程改革正开展得如火如荼,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已成风气,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课堂局面已开始形成。带着对新课改的美好憧憬,几年来,我在教学过程中也进行了大胆地实践,现将自己的一些点滴拙见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培养,激活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授业无趣
期刊
基于我近年来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在语文教学中形成了一套基本的教学模式,具体环节如下: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在导课前,要按照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维”的课程标准,向学生出示或说明这堂课三维的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维的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三个维度,三个方面,要尽量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只有做到了这些方面,会对导课带来极大的兴
期刊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如何改革数学教学方法,促使小学生创新学习,并发展创新思维,形成创新意识,增强实践能力是我们全体小学教师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自学研讨式”的教学方法正是一种创新教学方法。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坚持此方法的尝试与探索,收到了良好效果。这里,我就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 实施“自学研讨式”的教学方法,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鲁迅说:“没有兴趣的学习
期刊
现行的中学人教版英语教材图文并茂,大量的图片给学生提供了使用语言的情境,使语言与生活实际情境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使学生易于掌握并充分刺激了学生学英语的欲望。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凭借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立足于学生未来的语言学习,加以合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扩展知识面,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一 、用教学新法扩展内容激活教材,
期刊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当你把学校学的东西全部忘掉后,剩下的就是教育。”这样的真知灼见让我们的耳目为之一新。爱翁语重心长的感慨中所“忘掉的”是什么呢?是那些无用的、少慢差废的东西,也就是失败的教育。“剩下的”又是什么呢?是源于生活、融于生活,不断探究来的有用的东西,也就是成功的教育。这同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极力倡导的“我们的实际生活即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有异曲同工之妙。反观当前农村小学
期刊
一、信任学生,多方鼓励  当代作家冯骥才说过:“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在医院里,常常会见到这样的情景:许多小孩看到护士拿起针头,就会哭闹,家长或护士亲切地安慰,孩子就停止哭闹,顺从地打针。其实,此时的安慰就会给孩子带来信任与鼓励。在课堂上,我常常发现一些同学欲言又止时,就面带微笑,用期盼的目光望着他,或对他说:“别害怕,请把你想到的告诉老师和同学,你会说好的。”于是,学生就大胆地站起来说。在
期刊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大幼儿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玩具和教具。” 所以,只有充分挖掘乡土的优越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幼儿潜能,为优化幼儿素质教育、推进园本特色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树立正确的办园思想,打造园本特色  发展特色的目的是在于提高办园质量,而不是迎合某些社会舆论或家长心态,立足于提高办园质量的特色,才会具有真
期刊
近些年的课改,链接到高三备考,在作文复习这一板块和同事的感觉一样,始终纠结,学生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上了这么多年学,作文越写越四不像了。  作文文体概念不清,这是学生的问题吗?回想近三届高中作文训练,我们不是被旧材料作文牵着鼻子走,就是让话题作文带着兜圈子。现在的新材料作文虽然既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在文体上不做限制让学生自由发挥。但放开了手脚的学生大多数却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议论文的写作,而事实上不
期刊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牛、羊、小、少”4个字。认识1个笔画“竖钩”和1个偏旁“提土旁”。  2.掌握“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和正确使用量词。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了解运用一些量词;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文和实际运用,巩固和拓展量词的积累。  【教学难点】  理解
期刊